《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解讀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4-14 點擊:次
襄陽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辦公室
對外發布《襄陽都市圈發展規劃》
襄陽都市圈包括:襄陽全市域,國土面積為1.97萬平方公里,2021年末常住人口約527.1萬。襄陽都市圈分為核心區和緊密區,核心區為中心城區,緊密區為市域內除中心城區外的區域。輻射帶動區為十堰、隨州、神農架。聯結協作區為南陽,宜荊荊都市圈,武漢、西安、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都市圈。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
力爭到2025年,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90萬,到2035年,中心城區建設成300平方公里、300萬人口的現代都市。
提升交通聯結力
優化樞紐布局
客運方面,構建“三主兩輔多點”客運樞紐體系。
“三主”為劉集機場、襄陽東站、襄陽站;
“兩輔”為襄州站客運樞紐、襄陽南站客運樞紐;
“多點”包括樊西汽車客運站、汽車客運中心站、汽車客運東站、汽車客運南站、高鐵汽車站等汽車客運站。
貨運方面,以“兩核三片”為突破點,完善貨運樞紐及配套設施建設。
“兩核”為公鐵聯運樞紐、小河港鐵水聯運樞紐;
“三片”為樊西公路物流樞紐、劉集航空物流樞紐、東津綜合物流園。
強化樞紐建設
打造襄陽東站為綜合型高鐵樞紐,承擔主要對外高速鐵路出行功能。
有序推動其他客運樞紐建設。提升襄州站綜合樞紐功能,疏解襄陽南站貨運功能。
重點打造公鐵聯運樞紐。發揮襄北編組站貨運優勢,利用郜營站服務本地貨運需求。
強化小河港鐵水聯運樞紐功能,盡快啟動小河港鐵路支線建設,充分預留遠期發展空間。
壯大樊西公路港,以傳化公路港為基礎,推動新增物流園區集聚建設。穩步提升劉集機場貨運功能,完善配套設施及物流空間。建設東津綜合物流園,積極發展特色化專業化物流。
穩步提高其他貨運樞紐水平。穩步發展唐白河港區,建設浩吉鐵路襄州北站物流園、襄州雙溝農副產品物流園、襄城余家湖物流園、襄州經開區電商快遞物流園,形成城區全覆蓋的物流發展支點。
壯大樞紐經濟
全力推進多式聯運樞紐建設。
發揮襄陽北公鐵聯運樞紐優勢,強化鐵路樞紐經濟;聚焦襄陽南小河港鐵水聯運樞紐,發展港口經濟;圍繞劉集機場,穩步發展空港經濟。
以站城融合與TOD發展為導向,優化樞紐周邊功能布局與用地開發,促進形成新的城市增長極。
穩步推進襄陽東站周邊開發建設;探索襄陽站、襄陽南站綜合開發;結合市域(郊)鐵路及城市軌道站點,探索TOD發展模式。
完善中心城區交通網絡
強化中心城區道路網建設。
加快構建中心城區骨架路網,實現重大交通樞紐半小時可達圈基本覆蓋中心城區。
以準快速路“新內環”和濱江區域“生活環”為主體,高標準建設交通性干路系統。以立交化為主要手段暢通城區主要堵點,打通城市微循環網絡。完善旅游交通網絡,順暢銜接濱河、沿山旅游公路。
提升綠色交通品質。推動公交專用道網絡建設,構建大站快車網絡,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打造城市綠道網絡。
提升產業競爭力
壯大龍頭產業,提升中心城市產業層級,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
著力提高中心城區制造業產業鏈牽引力,引進和培育企業總部、龍頭企業、頭部企業研發中心;大力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鏈提升,培育“鏈主”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
聚焦“144”產業集群,構建“一核四片”制造業產業園。
“一核”為以汽車產業園和深圳工業園為核;
“四片”為高新技術和航空航天工業園、東津產業園、余家湖工業園、小河港區產業園區。
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車占比,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壯大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搶占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先機。
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建設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打造全國性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
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重點,加強重點農業產業鏈和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培育,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建設。
全面提高中心城區農業影響力,發揮電商基地示范作用,加快農產品寄遞物流體系建設,整合中心城區物流資源,大力提升農產品交易集散功能,賦能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
優化布局、整合資源并提檔升級,配套完善產品展示、冷鏈倉儲、電子結算、檢驗檢測等功能,逐步實現“運全國、配全國”。
近期結合電商基地和襄州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等既有基礎,打造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
中遠期充分利用鐵路優勢,建設襄北鐵路物流基地一體化交易集散主中心。
提升創新驅動力
提升創新能級,加強“一核三城”建設,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
推進與自貿區聯動發展,圍繞科技管理、人才評價、科技金融、新業態監管等方面深化改革創新與先行先試。
高標準規劃建設“三城”,聚力打造襄陽(高新)科技城、襄陽(東津)科學城、襄陽(尹集)大學城。
襄陽(高新)科技城著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
襄陽(東津)科學城著力打造高能級科教融合創新中心。
襄陽(尹集)大學城著力打造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加快高能級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增強原始創新策源能力。
大力引進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快推進生物樣本庫、毫米波雷達應用研發中心、湖北省航空裝備綜合型技術創新平臺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
深入推進招校引院戰略,面向全國引進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各類研究機構,布局一批交叉融合創新平臺。
提升城市輻射力
多措并舉集聚人口,明確2035年中心城區服務人口規模達到300萬目標的實施方案。
通過產業轉型升級、優質教育建設、人才引進、保障性租賃住房配置等方式多措并舉增加人口。
按照宜居、韌性、智慧的要求,推進中心城區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級。
明確“環洲四城”各片區功能分工,實現片區功能差異化,強化區域性服務功能,提升人口和產業承載能力。
提升東津新區產業、科研、會展等功能,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中心。
做優襄城區文化、生態功能,打造宜居生活樣板區和全域旅游核心示范區。
做強樊城區商貿流通功能,打造商貿商業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推進高新區產業功能與襄州城區、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推動產城融合。
中心城區形成中心突出、分級明確、服務均衡的“一主兩副”城市中心體系。
“一主”為遠期建設的東津城市主中心,以區域性商務、企業總部、商業、文化交往等功能為主;
“兩副”分別是諸葛亮廣場市級商業中心、龐公市級副中心。
補全城市各級設施,建設全齡友好城市。
完善區域、市級公共服務設施,服務都市圈,兼顧鄂西北。
集中力量高標準建設東津城市新中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傾斜資源與政策,集中力量建設東津新區城市新中心。
統籌建設時序,盤活存量做強新區。
聚力大抓產業,激發產業發展輻射帶動作用。
打造標桿示范,增強襄陽中心城市吸引力。
提升環境吸引力
充分彰顯城市人文歷史底蘊。保護漢江—襄陽古城—樊城舊城“一江雙城”的格局。
重點保護“一洲三山,一江兩河”等生態富集區域:
魚梁洲定位為城市生態綠心。
對峴山、隆中山、鹿門山的保護。
漢江、唐白河、小清河岸線保護,推動濱河岸線貫通,推進濱水地區有機更新。
“一帶”是以漢江為帶,串聯沿線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建設漢江風情帶。
“一洲”是將魚梁洲打造為城市休閑游憩的生態綠心。
“三山”是加強對峴山、隆中山、鹿門山的生態文化資源利用。
“三城”是以襄城古城、樊城舊城、鄧城為核心,展示歷史文化魅力。
提升城市顏值,圍繞山水文化空間著力實施“四個度”的管控和引導:
限制“高度”,增加“熱度”,提升“宜居度”,體現“開敞度”。
以控制成本為核心,以深化改革為引,持續深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持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依法辦事的法治環境,持續推進優化營商環境體制機制建設。
以群眾為主體開展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做實社區基本單元,依靠群眾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推進美麗城市建設。
促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圍繞“壯圈”,從基礎設施、創新與產業、城鄉融合、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五大方面,促進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提高共建共享水平,增強都市圈自我發展能力。
共建高效智慧的基礎設施網絡
一、打造外聯內暢的綜合交通樞紐
1.以樞紐建設為重點,提升全域發展能級
規劃形成“一主五輔”的都市圈客運樞紐格局。
“一主”為中心城區以襄陽東站、襄陽站、劉集機場為核心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五輔”為棗陽綜合樞紐、宜城綜合樞紐、南漳綜合樞紐、保康綜合樞紐、河谷組合樞紐。
以“兩核多點”為突破,強化都市圈貨運樞紐建設。
“兩核”為公鐵聯運樞紐、小河港鐵水聯運樞紐;
“多點”為樊西公路物流樞紐、劉集航空物流樞紐、東津綜合物流園、棗陽公鐵聯運中心、宜城公路物流園、南漳公路物流園、保康公路物流園、老河口公鐵物流園、陳埠臨港物流園以及谷城公鐵物流園。
2.以提升輻射力為目標,完善都市圈交通網絡
加快都市圈交通網絡直連直通,提升中心輻射帶動能力。
重點構建直連直通快速化公路網絡。
打通都市圈基礎聯通網絡。
推動都市圈公交一體化。
穩步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圈。
3.以提質增量為路徑,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
鞏固鐵路通道優勢,努力構建“四縱四橫”鐵路運輸網絡。
強化多級公路網絡。加快完善“四縱三橫一環多支”高速公路網絡。
建設漢江航運中心。推進漢江梯級開發,打通南襄盆地水運通道;加快現代化港口建設;構建數字化漢江航運信息平臺。
打造區域航空中心。推動“一主五通”機場布局建設。
4.以創新機制為保障,推進都市圈一體化融合
提升客運服務品質。推動不同運輸方式間票務數據信息互聯共享。
培育多式聯運運營主體。加快發展鐵水聯運、滾裝運輸、陸空聯運、江海聯運。
推行物流全程“一單制”。推廣“一次委托、一次付費、一次保險、一次結算、一單到底”的服務方式。
擴大貨運服務經營范圍。以稀缺資質吸引周邊地區水運貨源。
大力發展智慧物流。推進人、貨、車(船/飛機)、場等物流要素全面數字化轉型。
二、建設泛在智聯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
推動“漢江云”算力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智能終端基礎設施建設。
推動基于數字孿生城市的數字公共底座建設。
推動城市數據網絡安全體系建設。
推動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標準體系建設。
三、共建高效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推進清潔低碳轉型。一是嚴格控制煤炭消費,二是積極擴大天然氣消費,三是推進電能替代工程,四是積極探索綜合能源利用。
構建多元供給與高效傳輸體系。推進清潔綠色電力、熱力發展,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供給能力。
大力支持儲能發展。一是提升常規能源儲備能力,二是推進儲能示范應用。
共塑創新驅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提高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強化創新引領,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加強主體培育,推動產業升級跨越發展。
強化人才引領,打造漢江流域人才新高地。
營造創新生態,打造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區。
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科技創新,強化都市圈內生創新實力,豐富區域科技創新內容。
強化自主創新,推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二、全面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
大力發展“144”產業集群,推動工業集群化發展。
加強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重點平臺建設,提升重點產業平臺層級和承載能力。
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品質化、綠色化、開放化發展。全面提升工業發展質效,推動工業品質化發展。著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工業綠色化發展。提升工業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工業開放化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加快建設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
著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大力引進農業產業項目。力爭到2025年,農業產業簽約、落地、投產項目分別達到1370個、770個、670個。
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矩陣,形成“襄”字號農產品品牌矩陣。
著力打造全國性農產品交易集散中心。
四、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
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規模化、高端化水平。建設襄陽市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國家級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穩步推進區域會展中心建設。
著力打造漢江流域金融中心。
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
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高品質轉變。
引進品牌商超,推進消費升級,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到核心位置。
五、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培育發展新優勢。
推動工業智改數轉,助推工業現代化轉型升級。
發展高效數字農業,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升級。
深化服務業數字化,促進服務業現代化轉型升級。
構建數字化產業新業態,塑造發展新優勢。
共構緊密協作的城鄉融合格局
一、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穩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
持續提升城鎮化質量。
二、推進“一體兩翼”發展
1.加強資源要素聯動,推進襄宜南一體統籌
塑造內外聯通、多式聯運的交通格局。
平衡襄陽市區、宜城、南漳三地產業布局,實現協作共享、優勢互補。
2.提升經濟產業能級,做實東翼棗陽強勁支撐
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建設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堅持極核帶動、軸帶輻射,構建“一核一帶一軸”空間格局。
強化棗陽與隨縣、唐河縣聯動發展。
3.加強河谷協同,打造西翼城市組群。
構建“一江貫穿、兩帶引領、雙城臨湖”的河谷空間協同格局。
構建河谷“4+N”綠色產業體系。
促進河谷城市組群與丹江口市、鄧州市協同發展。
4.優化自然資源轉化,促進保康綠色發展
堅持強心聚核,廊道發展,構建“一心兩廊”空間格局。
推動保康與十堰、神農架聯動發展。
三、以強縣工程為抓手推進鄉村振興
做特做優縣城,加快推進就地城鎮化。
加快三產融合,深度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共享優質便利的公共服務
一、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
強化優質教育資源引領,打造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
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建設區域醫療中心。
二、推動政務服務聯通互認
推進政務服務一體化發展。
提升跨域通辦政務服務能力。
三、提升社會保障服務便利化水平
推進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
統籌推進就業服務。
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加強文物保護與展示利用。
保護傳承“2+5”文化遺產群落。
培育六條特色文化線路網絡。
五、打造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培育文旅引擎,提升都市旅游能級。做強做大“兩古兩新”。
創新發展旅游要素,全面提升服務品質。
著力發展“月亮經濟”,活躍夜間文旅消費。打造“4+N”的夜游地標。
優化統籌全域旅游,實現高質高效轉型。
加強特色資源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共保綠色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
一、明確安全底線
明確水安全底線、水環境安全底線、糧食安全底線、生態安全底線、大氣環境安全底線。
二、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
建立生態保護管控體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全域生態格局,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開展水系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快推進林業重大生態工程,加強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三、增強水系統保障能力
織密配置網絡,促進水資源時空平衡。
完善保障體系,增強洪澇應對能力。
四、推進環境綜合治理
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
系統推進大氣污染治理。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強化襄陽都市圈對輻射帶動區的引領作用,提升產業、公共服務等對“襄十隨神”城市群其他地區的輻射能力,加大產業鏈上下游、文旅、教育醫療等領域合作力度。
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
到2025年,“襄十隨神”城市群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達到1.2萬億元,城市群內鐵路通車里程達到383.7公里,機場國際和地區通航城市數量達到26個。
一、構筑軸帶式協同發展總體格局
以襄陽都市圈為核心,形成“一軸一帶一核五組群”的軸帶式協同發展總體格局。
“一軸”為漢十協同發展主軸;
“一帶”為沿漢江城鎮發展帶;
“五組群”是指以中心城市、支點城市為核心,共同構建的城鎮組群,包括襄宜南組群、丹河谷組群、隨棗組群、十鄖鄖組群、神保房竹組群。
二、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深度融入全省“51020”產業體系,共同擴容提質支柱產業。共同打造汽車制造產業集群、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加強產業園區布局建設。
構建創新創業共同體。以襄陽高新區、襄陽經開區、十堰經開區、隨州高新區為龍頭,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探索“飛地經濟”合作模式。
三、融合營造國家級魅力景觀區
共同塑造旅游品牌。
優化旅游集散體系。
落實8條精品旅游線路。
四、打造“一個國家級、兩個區域級”綜合交通樞紐
加快構建東西南北四向拓展、人物資信四流融合、鐵水公空四網互聯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一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兩個區域級綜合交通樞紐。
打通一批區域瓶頸路,加強后續規劃跨區域高速、國省干道的銜接。
五、建設高水平開放新高地
搭建開放合作平臺。
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格局。
六、共促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
統籌教育資源跨市配置。
統籌推進“襄十隨神”文化和旅游聯盟建設。
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布局。
加強體育賽事和戶外運動資源統一規劃開發。
七、共建共享優質醫療衛生與應急救援資源
建立醫療衛生方面的跨區域協調機制,推進城市群衛生醫療體系建設。
優化區域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創新醫療服務共享模式,促進醫療服務均質化發展。
圍繞襄陽建設鄂西北省級應急救援基地。
八、共同保護“一江一庫、兩屏三山”區域生態格局
構筑漢江生態廊道。
加強丹江口水庫及沿庫區生態治理保護。
共同保護秦嶺—大巴山、桐柏山—大別山生態屏障。
加強神農架、武當山、大洪山名山保護。
協同宜荊荊都市圈發展
促進與宜荊荊都市圈產業分工協作。
加強襄荊荊宜城市通道大氣污染協同治理。
加強與宜荊荊都市圈交通協同發展。
共建襄南雙城經濟圈
一、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中部突出中心城區的引領作用,打造襄南產業發展主軸。
東翼以“棗陽市+唐河縣”為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西翼以“河谷城市組群+鄧州市”為區域協同發展示范區。
二、共建文化旅游發展格局
構建“一軸兩核三帶多片”襄南文化旅游發展格局。
三、推動交通設施互聯互通
完善襄南區域對外通道格局。
整合交通設施,完善襄南交通多式聯運體系。
四、推進生態環境聯保共治
提升區域生態格局,共推生態系統一體化修復。
推進唐白河流域跨區域協同治理。
完善襄南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五、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推進政務服務跨域通辦。
推進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對接。
六、強化組織實施
建立跨區域領導協調機制。
積極推動襄南雙城經濟圈納入國家戰略。
承接省會/直轄市都市圈輻射
承接武漢、西安、鄭州、重慶、成都等城市都市圈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積極對接科技、人才、教育等資源,促進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軍民融合等高新技術產業分工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