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25 點擊:次
興林富民 綠滿山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冬日的藍天下,座座風力發電機旋轉著潔白的葉片,綿綿林海一直延伸到遠方。很難相信,這里就是從前那個黃沙漫漫的京津冀風沙來源地——內蒙古多倫。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多倫沙化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7%。經過不懈努力,多倫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現在的31%;項目區林草植被蓋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昔日的京津冀“風沙源”,已變成京津冀“后花園”。
多倫從“風沙源”到“后花園”的驚人巨變,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一個縮影。
新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全球共識,但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章,作為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卻是首創。
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指出,近幾十年來,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全球正面臨著森林大面積消失、土地沙漠化擴展、濕地不斷退化、物種加速滅絕、水土嚴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澇災害頻發、全球氣候變暖等八大生態危機。
生態問題也是我國面臨的最突出問題之一。據統計,到2012年末,我國生態脆弱地區總面積已占國土面積60%以上;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明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寫進黨章。從此,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成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宏偉藍圖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從此有了更清晰的努力方向。
新舉措——
綠色發展拉開大幕
新理念迅速轉化為新舉措。
2015年4月1日,西起大興安嶺,東到長白山脈,北至小興安嶺,綿延數千公里的原始大森林里,千百年來“丁丁”不絕的伐木聲同步戛然而止。這一天,長白山森工集團公司,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嶺南8個林業局、吉林省4個森林經營局和內蒙古自治區天保區外大興安嶺山脈范圍內的100個國有林場,數以十萬計的伐木工人收起油鋸,封存斧頭,走出深林。
“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關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國家外交大局”。
“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迅速轉化為切切實實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大行動。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這是我國林業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里程碑。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商業性采伐宣告全面停止,標志著我國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發展新階段,也標志著我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拉開了新的大幕。
《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為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堅持公益性改革的方向,堅持“保生態、保民生”兩條底線,堅守“森林資源不破壞、國有資產不流失”兩條紅線。通過改革,林場和林區可望增加森林面積1億畝以上,增加森林蓄積量10億立方米以上,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分三步實施:2015年全面停止內蒙古、吉林等重點國有林區商業性采伐,2016年全面停止非“天保工程區”國有林場天然林商業性采伐,2017年實現全面停止全國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黨的十八大后,中央還啟動了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強了林地、濕地和大象等野生動植物保護。林業被納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脫貧攻堅等國家戰略,列入需要重點扶持的基礎領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要求,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推進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支持森林城市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林業生態建設扶持力度顯著加大。“十二五”中央林業投入4948億元,是“十一五”的1.7倍。國家相繼出臺了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退耕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等補貼政策,提高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國家級公益林、造林投資等補助標準,新增退化防護林改造投資,林業公共財政政策體系基本建立。林業棚戶區(危舊房)改造工程深入實施,中央投入151億元,完成改造114萬戶,惠及300多萬人。國有林區林場道路、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相關行業投資計劃。森林保險、林權抵押貸款全面推廣,林業貼息貸款規模大幅增加,推出了長周期、低利率開發性優惠貸款,林業碳匯納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加快進入林業。中央調整了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標準,減輕了林業生產經營者負擔,提高了征占用林地成本。
新成就——
生態建設富國惠民
“第五次監測結果與第四次監測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凈減少9902平方公里。以前每年減少沙化面積1717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后,年均減少1980平方公里,減少速度明顯在增加。”近日,在發布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時,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如是說。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完成造林4.5億畝、森林撫育6億畝,分別比“十一五”增加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任務,中國一躍而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后,共安排15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三北”工程開展了6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和退化林分改造,完成造林4974萬畝。長江、珠江、沿海防護林工程及太行山綠化工程完成造林3048萬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2個百分點。石漠化治理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分別完成林業任務2113萬畝、3200萬畝。新增74個國家森林城市,2014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2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08平方米。國家儲備林制度方案出臺,累計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2990萬畝。
“按中央的部署,我們劃定了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四條生態紅線。”張建龍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短短幾年,全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管護面積增加到17.32億畝。新指定國際重要濕地12處,新建國家濕地公園561處,恢復退化濕地240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46.8%。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試點已啟動,治理沙化土地1000萬公頃,土地沙化呈現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的態勢。新建林業自然保護區154處,總數達2189處,有效保護了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和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可喜的是,過去幾年,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綠色產業發展加快,林業電子商務迅速崛起。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1萬億元,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400億美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160%和50%。我國林產品生產和貿易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到2030年,中國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這是前不久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莊嚴承諾。我們相信,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夢一定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