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跨域促發展——張掖民樂縣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8 點擊:次
預計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47.54億元,年均增長11.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76億元,年均增長24.2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9億元,年均增長14.97%。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完成4.29億元、2.24億元,年均增長21.16%、25.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909元、9327元,年均增長12.75 %、13.72%。
這些數據,無一不是民樂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輝煌與成就的有力佐證。
近年來,民樂縣堅持以發展生態經濟為主線,緊緊圍繞轉型跨越總基調,以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建設特色農業大縣、傳統工業向生態循環工業轉型建設生態工業強縣、同質化城市向高原生態特色城市轉型建設高原生態文明縣為目標,堅持聚集“三大”轉型、持續深化“三縣”建設,持之以恒實施“十大工程”,全力以赴抓發展,統籌兼顧惠民生,努力在轉型的關鍵節點、跨越的重點環節上下功夫、求突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明顯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生態工業強縣建設促工業經濟持續發展
民樂縣著眼于推動傳統工業向生態循環工業轉型,集中力量打造高標準生態工業園區,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強縣,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兩個園區、千億產值”發展戰略和產業循環、項目聚集、設施完善、全省一流的目標定位,重新修編園區總體規劃,將園區結構調整為生活服務區、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生物制藥產業園、化工新材料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現代物流產業園“一區五園”。堅持多渠道融資、高標準建設、網格化推進,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建成道路10條196公里,同步敷設給排水、供熱、供氣、供電、通訊等管網200公里,加快建設污水處理廠、供水廠、公租房、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標準化廠房、中藥材創業創新孵化園等項目,園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健全園區管理體制,設置“一辦四局”,加強管委會工作力量,園區聚集要素、吸納企業的功能顯著增強,正在逐步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提升縣域經濟實力的強勁引擎,先后被確定為甘肅省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甘肅省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區、省級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和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打造的“兩個園區”之一,入駐企業由2011年底的26戶增加到80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4戶。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園區平臺優勢,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跟蹤服務,積極推進項目建設,開工建設5萬噸鋼結構、10萬噸有機肥、2000噸金屬鍶、2萬噸中藥材加工、1萬頭數字化奶牛養殖、光伏發電等重點工業項目68項,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10項、5000萬元至1億元的19項,累計完成投資39.7億元,工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張,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積極支持骨干企業擴能升級,完成真空冷凍干燥食品、粉絲生產工藝、5000噸胡蘿卜汁濃縮汁等項目改擴建,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農副產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藥和裝備制造產業加快發展,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74%。
特色農業大縣建設助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著眼于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特色農業轉型,堅持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兩個”主攻方向,走好土地規模經營、外出務工“兩條”增收路子,加快建設特色農業大縣,持續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連續四年出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縣委1號文件,每年整合資金1億多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持續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制繁種等特色高效作物年種植面積達80萬畝以上,占總播面積的76%。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累計建成各類設施大棚11865座,其中果蔬日光溫室9081座、食用菌大棚2784座。六壩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食用菌產業園加快建設,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精心打造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種植飼草18萬畝,累計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295個,發展專業養殖村52個、規模養殖戶18240戶,創建省級標準化示范場2個、市級10個,全縣畜禽飼養量達279.6萬頭只、肉蛋奶總產量達4.5萬噸。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累計整理土地17.2萬畝,流轉土地占承包面積的58.4%。加強勞務培訓,勞務經濟效益穩步提升,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標準化建設,認定“三品一標”面積52萬畝、產地13個、農產品21個,馬鈴薯、大蒜、菊芋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建成專業合作社1391家。設立專項資金,加大農業技術力量和外聘人才、縣內專業技術人才、鄉土人才“三支隊伍”建設力度,強化農業科技服務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深入實施“雙聯”行動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按照村有一項特色產業、戶有一座種養棚圈、人有一項致富技能的“三個一”模式,認真做好促進貧困農民增收的“三個加法”和減少貧困人口的“四個減法”,著力發展特色種植業、設施農業、畜牧業、勞務輸出四大優勢產業。制定“1+15”精準扶貧方案,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4050人,減貧率達到67%,貧困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2068元增加到5000元以上,年均增幅達34%,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
高原生態文明縣建設讓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民樂縣大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強力推進西區建設、新區開發、老城區改造提升三項重點工程,著力培育特色村鎮,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豐富城市生態內涵,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同質化城市向高原生態特色城市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加強規劃管理,編制完成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重要節點、重點片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以及20個新農村示范點建設規劃和10個集鎮、213個村莊特色風貌規劃設計。堅持生態、宜居功能定位,全力推進占地800多畝的城北新區建設,新建景觀水系118畝,綠化面積達到315畝;建成樂民路、金山路、臨松路、高鐵大道等道路35.7公里,配套建設供水、排污、通訊等管網37.2公里,以及生態園廣場、停車場、觀景亭等設施,開工建設“三館”、四星級酒店、錦繡家園等項目,新區框架基本成型。突出以人為本、生態人文理念,以拓展民樂公園、擴改建圣天寺、建設濱河景觀帶為重點,大力實施占地1000多畝的西區建設工程,建成景觀水系,栽植各類苗木16萬株,種植草坪200多畝,實施1200畝的西山綠化工程,整治洪水河河道1.5千米,拓展民樂公園,擴改建圣天寺,建成濱河路、濱河景觀帶,完成農修廠和粉絲廠搬遷,啟動水泥廠、鉻鹽廠搬遷,西區“一園一寺一河一山”景觀整體展現。堅持商貿、文化功能定位,穩步推進老城區改造提升,完成城區集中供熱、污水處理、供水管網改造、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工程,出臺規范城中村改造實施意見,累計對24個城中村片區進行改造,改造城鎮棚戶區3322戶30.86萬平方米,建成商品房194.67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6.9萬平方米,城市服務功能持續增強,被授予省級文明縣稱號,城鎮化率由25.5%提高到33.36%。統籌推進村鎮建設,加快特色集鎮提質擴容和“四化”新農村提標上檔步伐,改造農村危舊房17525戶,建成“四化”新農村示范村19個。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通鄉公路68公里、通村道路623公里,旅游景區、園區及城市道路48.4公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