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潔:中國產業經濟形勢依然嚴峻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6 點擊:次
最近中國政府多次提到供給側改革,這意味著什么?首先,長期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模式造成了當前實體經濟產能過剩,缺乏新的增長點,呼喚結構性的改革。其次,當今中國需要的供給側改革,雖和美國80年代里根總統的“供給學派”政策在名稱上有相似之處,但不應混淆,更不可生搬硬套。
首先,政策背景完全不同。里根上臺時通脹嚴重,失業高企,政策難以兩全,故提出通過增加供給來走出困境。中國經濟當前是通縮狀態,產能過剩。而這是由于過去過份強調投資,即增加供給總量,卻忽視結構,造成了供給和消費的脫節。其二,供給學派理論上本來包括投資、減稅、和放開監管。在具體實施時,以減稅為核心內容,而且是大幅降低個人所得稅。這樣雖可增加人們的工作熱情,但說到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刺激消費而實現的。這和我們投資已經過剩,稅收上應減少企業稅從而提高新興行業的投資熱情有根本不同。最后,里根時代供給學派的政策造成了政府赤字擴大,大量負債的后果。政府負債占GDP的比重從他上臺之前1981年的25.2%上升至1989年的39.3%。因減稅而可能造成的嚴重政府赤字正是我們在當前的政策安排中應當避免的。
其次,里根的經濟政策引起很多爭議,大多數經濟學家并不認同。中國經濟需要什么樣的供給端結構改革,首先應當深入理解當前經濟的現狀和困難。這也是我們自2014年二季度開始的大規模工業企業季度調查的初衷。根據我們的調查采用電話訪談形式,調查樣本通過對國家統計局2008年經營普查規模以上(即銷售額大于5百萬)的企業按行業、地區、及規模分層的隨機抽樣產生。
三季度數據顯示,產業經濟形勢依然嚴峻,開工率明顯下降,產能過剩為歷史最高水平。企業投資仍然極為疲軟。12月12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11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數據,顯示工業增加值增長為6.2%,大幅好于預期。但是,如我們在之前報告中指出,由于經濟面臨的挑戰是根本性的和結構性的,產業經濟的恢復、振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體而言,三季度產能過剩依然嚴重,回升的動力仍有待加強,對最新工業增長數據的解讀應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產業經濟總體持續探底
產業景氣指數在三季度為47,呈輕度收縮。我們構造的產業景氣指數包含當前經營狀況、預期經營狀況變化以及投資時機這三個子指標,為其擴散指數的平均。 和現有的經濟指數相比,該指數能夠反映經濟絕對景氣程度,并且具有前瞻性。
構成產業經濟指數的三個子指標有較大分化。關于企業經營狀況,19%的企業回答“良好”,76%回答“中等”,5%為“困難”,擴散指數為57(擴散指數所基于的問題為多選題,含類似于“好”、“中”、“差”或“上升”、“持平”、“下降”的三個選項。擴散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好”企業百分比 +“中”企業百分比*0.5。擴散指數在0和100 之間,越高代表狀況越好,50為榮枯分界線)。企業預期經營狀況基本持平,擴散指數為52。兩者均較二季度下降一個點。
最弱的是投資,當被問到“當前是否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好時機”時,只有2%的企業認為“是”,60%為“一般”,38%的企業回答為“不是”,對應的擴散指數為32,與上季度持平,遠低于榮枯點50。與此相應,僅10%的企業在三季度進行了固定資產投資,而擴張型投資(即投資規模高于資產的3%)更為罕見,僅占2%。疲軟的投資將進一步持續:僅有1.4%的企業預計會在四季度進行投資,且其中大部分(70%)企業投資將用于現有設備和廠房維修更新而非擴大產能。
如表一所示,企業生產量和用工情況的擴散指數三季度為48,穩中有降。產品價格水平在三季度明顯下降,擴散指數為42,較二季度(44)的降幅更大。因此,經濟已進入通縮狀態。其中資本品價格下降最為嚴重,擴散指數僅為36,顯然是疲軟的投資所致。
產業景氣程度存在很大的行業差異:最高64,最低為36。前三名的行業分別為醫藥(64),印刷(57)和家具(56)。本季度后五名是非金屬采礦(36),黑色金屬加工(38),農副食品(39),木材加工(39)和紡織業(40)。在最令人擔憂的行業中,非金屬礦采選業和紡織業從2014四季度以來有三次上榜,黑色金屬加工有四次榜上有名,農副食品在2015年一季度以來持續上榜。
產業景氣程度的地區差異小于行業差異,各地區的產業景氣指數介于40到57之間。后五名為貴州(40)、山西(43)、河南(43)、河北(43)、吉林(44)。其中貴州自從2014年三季度起就榜上有名。
挑戰及重點
產業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需求不足。70%的企業認為訂單不足是制約下季度生產的重要因素,較上季度的55%更為嚴重。其次是成本,14%的企業回答“勞動力成本”,9%的企業回答“原材料成本”。其它較重要因素為宏觀政策(7%)、回款困難(6%)。而融資不是瓶頸,僅有2%的企業將之列為制約生產的因素。這些結果在過去幾個季度的調查中高度一致。
如我們在之前報告中指出,過剩產能的消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今年三季度由于需求進一步萎縮,產能過剩的矛盾在惡化,高達56%的企業回答其產品在國內市場供大于求,反映國內需求不足的擴散指數為77。兩者均為2014二季度有調研以來歷史最高。此外,國內市場的情況比國際市場更糟糕,其擴散指數高出國際市場10個點,這與之前幾次調查的結果相符。
三季度調研發現,60%的企業開工率不足90%,較上季度的34%有大幅上升,而開工率不足70%的企業占比從二季度的9%驟升至20% 。同時32%的企業表示產能過剩超過10%,18%的企業產能過剩超過20% 。如果一個行業(地區)里有10%的企業認為其產能過剩超過20%,我們就將這個行業(地區)歸類為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地區)。目前約三分之二的行業地區產能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嚴重行業數目從二季度的19個進一步上升到三季度的21個(行業總數:35);產能過剩嚴重地區從二季度的23個上升到三季度的24個(地區總數:31)。在最不景氣的五個行業中,除紡織業和木材加工業之外,其余均為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
與產能過剩、訂單不足相應,約三分之一(32%)的企業反映在三季度回款困難,尤以民營企業為甚。而國營企業不成比例地更有可能拖欠貨款。因此,企業回款問題主要是由于產業不景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議價能力。
由于企業減少投資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需求不足沒有帶來明顯的庫存問題,成品庫存保持穩定。48%的企業以銷定產,所以無庫存。對于有庫存的企業,80%認為其庫存可以在3個月內消化,14%會在3-6個月內消化。這意味著總體中僅有3%的企業需要6個月以上消化庫存。
產業經濟長期以來的第二大挑戰,成本上升的問題,和之前相比,在三季度不突出。單位成本輕微上升,擴散指數為54。勞動力成本指數為56(上季度為60),原材料成本明顯下降,擴散指數為44。成本上升主要集中在有投資、用工人數上升的企業。也就是說,成本問題的緩解是由于經濟不太景氣所致。
三季度僅有2%的企業認為融資是制約因素。與此相應,調查中38%的企業認為資金充足,57%回答“一般”,僅有6%資金不足。與疲軟的投資相應,絕大多數資金不足的企業(88%)是生產性、而非擴張性資金不足,9%是因虧損而造成資金不足。
在過去的幾個季度里只有一小部分企業發生新增貸款,三季度這一比例為6%,較二季度(8%)有所下降。企業認為銀行的借貸態度總體寬松,只有10%的企業回答貸款態度困難。反映借貸態度寬松的擴散指數為70。在沒有新增貸款的企業中,當問及原因時,絕大多數企業(91%)的回答是沒有資金需求。這些結果與過去幾個季度的調查完全一致,即,融資不是現階段的瓶頸。
盡管融資不是瓶頸這一結論可能與外界感受有所不同,它與中國央行《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一致。2014年四個季度工業企業新增貸款平均每季度約以30%的速度下降。今年三季度較去年四季度貸款余額基本持平,新增貸款僅為5%。其基于銀行家問卷調查的制造業貸款需求指數持續下降,在經歷2014年四季度指數(58%)創調查以來的最低點之后,三季度指數再創新低至49.9%。
總體而言,融資不是現階段瓶頸是源于在低水位運行這個大背景,投資機會不足,企業只要還盈利,靠積累的利潤留存就可運轉,因此并不需要融資。即使需要貸款,也還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我們的調查只針對銷售額大于500萬的工業企業。但是500萬銷售額并不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涵蓋了絕大多數的工業企業。而工業企業在除農業、房地產、金融的GDP中占比約50%,從中得出的結論是政策制定時不應忽略的結論。
政策建議
產業經濟的嚴峻形勢是長期以來制造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稍有機會即一擁而上、跟風投資造成的。真正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實現產業經濟的恢復振興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1.產業經濟呼喚長期的產業政策
產業走出低谷不可避免地意味著過剩的產能要被充分淘汰,即相當部分企業面臨關停、倒閉的痛苦,之后存活的企業才可能有足夠的利潤空間進行研發、產品升級。因此產業政策應圍繞幫助部分企業實現妥善關停、剩余企業升級、以及增加收入(擴大內需)三方面進行。
部分企業關停必然意味著解雇員工、償還財務,并可能進入破產程序。如果這些倒閉在某些地區集中發生,有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地方政府應積極協調、幫助失業員工再就業。目前看來,債務問題,制造業企業銀行借款并不多,倒是拖欠上游貨款更為普遍。政府應為有序實現清還債務、破產程序提供保障。
產業升級方面應意識到,在絕大多數領域,我國目前技術水平還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每個行業如何升級應做務實的調查研究,鼓勵支持真正帶來市場、就業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防止大躍進。
增加收入的前提是提供較高收入的崗位,這需要深化改革,發展民營經濟,降低其進入壟斷行業的準入門檻。另一方面,基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從低端勞動力向高端技術工人的轉化是必然的出路。政府應鼓勵、加強高端技術工人的培養、培訓。最后,“一帶一路”對產業而言,能夠起到輸出產能的作用,是一個有遠見的政策。
2.財政政策應以增加內需為主
財政政策不建議簡單地一刀切給企業減稅,因為這并不解決需求不足這一關鍵問題。更為有效的策略是,通過財政支出提供社會保障,降低家庭為養老、醫療的儲蓄,從而增加內需。
目前企業稅賦確實較重,尤其增值稅較重,使得企業不贏利也要交稅,從而降低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對于代表未來方向、有助就業的行業應考慮有針對性地減免增值稅。
短期而言,財政支出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帶動需求-這和當年四萬億是同一思路,副作用也很明顯。財政補貼對優質的小微企業的貸款也值得探索。
3.寬松的貨幣政策只應該是一個短期政策
本季度調查進一步說明融資不是瓶頸,因此放寬貨幣政策本身并不能振興產業經濟。從目前產業經濟的現狀看來,從去年開始的寬松貨幣、信貸政策,并沒有扭轉產業經濟下滑的趨勢。因此,放寬貨幣政策最多只是防止硬著陸的短期之計。若持續時間過長,有可能人為維持過剩產能,不利于產業經濟的長遠發展。
當然,本調查之外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可能面臨融資瓶頸。這應該通過系統的大樣本調查來證實。如果發現融資確實是這些企業發展的瓶頸,以我們現在的金融體系,由于它們不是貸款的常規客戶,僅僅靠放松貨幣政策是不夠的,今后政策的針對性很重要。
最后,融資不是瓶頸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因為如果金融體系缺乏效率,資源配置不合理,當經濟回暖時,融資就可能成為瓶頸。開放部分民營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放寬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可以利用民營銀行的活力,外資銀行的經驗和創新,一方面較快填補貸款導向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競爭促進現有銀行的轉變。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