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路 圓魚米之鄉全面振興夢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8-23 點擊:

     8月下旬,農業農村部將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領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也是江蘇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次成果檢驗和展示。

  十年,江蘇與全國農業科技發展同頻共振,始終秉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理念,充分發揮農業科教大省優勢,不斷加強政策扶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全鏈條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

  十年,江蘇一批農業創新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和全國領先水平。南京農業大學成功發掘秈粳雜種不育、生育期和株高等關鍵基因,構建起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省農科院獸醫所世界首創兔出血癥病毒桿狀病毒載體滅活疫苗。

  十年,江蘇一批農業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及時轉化應用。揚州大學稻麥豐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支撐全省大面積稻麥單產居于全國主產省領先水平;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河蟹新品種選育技術及產業化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據統計,2021年江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較2012年提高8.6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約10個百分點。
  

  擦亮種業“芯片” 打好種業翻身仗

  種業事關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種業振興的關鍵是種業科技創新。江蘇立足自身資源條件,大力推進種業科技創新,相繼印發全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和推進舉措,統籌安排5大種業工程,積極實施“揭榜掛帥”、重大品種協作攻關、種業創新后補助等機制,組建種業科技創新聯合體,籌建江蘇種業集團,打出推進種業振興的一套“組合拳”。

  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江蘇推進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資源并完成繁殖鑒定上交國家3409份。建成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22個,認定省級農作物、畜禽(含蠶種)和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圃)75個,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8個。建成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保存地方雞品種30個、鴨鵝品種25個,對5個品種11個群體地方豬落實生物技術保護。建成條斑紫菜基因庫、河蟹等3個國家級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形成較為完整的水產種業體系。保存各類種質資源6.8萬份,占國家種質資源保有量的11%。

  位于揚州市江都區邵伯實驗基地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基因庫(江蘇),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承建,是2000年原農業部確定的首批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國內最大、世界上活體保存雞種資源最多的基因庫。國家級水禽基因庫則主要開展水禽遺傳多樣性保護和瀕危水禽資源挖掘搶救,為國家儲備水禽種質戰略資源,是全國保存水禽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公益性保種單位。

  2015年以來,江蘇選育推廣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和優良食味新品種,其中國標一級16個,超級稻品種19個。“南粳”系列是省內王才林團隊通過抗病高產品種選育和稻米食味品質改良而得,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優良食味粳稻新品種實現省內不同生態區全覆蓋,深受老百姓喜愛,其中“南粳46”被評為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30多次獲全國“金獎大米”等榮譽稱號,“南粳9108”成為江蘇省種植面積最大、全國種植面積第三大品種。選育“鎮麥12”“揚麥33”等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大幅提升省內特別是淮南麥區品種赤霉病抗性。此外,還培育出蘇太豬、蘇禽黃雞、“長江一號、二號”河蟹等一批特色新品種,推動地方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為進一步完善種業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江蘇建成大豆、水稻、甘薯等改良(分)中心、長江流域稻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育種創新平臺。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規模達到1700多畝,基地規模、設施及裝備水平國內領先。據統計,江蘇大面積推廣的水稻、雜交玉米、瓜菜品種中,有90%以上是經過南繁加代選育而成的,基地已成為科研育種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和科研育種的加速器。此外,省農業種質資源綜合基因庫等6個公益類種質資源(材料)保存和創新利用中心正在加速建設中,還將建設約10個現代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企業)。

  既要“產學研”,也要“育繁推”。江蘇扶持建設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家禽遺傳育種等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種質改良與繁育等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國家級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7家,4家在“新三板”掛牌,2家母公司在主板上市。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校)深度合作,加大育種科研投入,7家企業科研投入超1000萬元。全省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淘汰不規范和不符合條件的經營企業,12家種子企業銷售收入超過億元。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首批、江蘇首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擁有省級院士工作站、省雜交水稻種質改良與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南方稻區企業區試協作平臺;建有高標準育種基地500余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省審品種50余個,聯合開發推廣品種20余個。參加農業農村部“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協作項目”、省“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先后與謝華安、萬建民、李家洋院士團隊合作,在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育種、多基因聚合育種、抗稻瘟病基因育種、優良食味水稻育種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講好農機故事 加速推進機械化

  常州市金壇區2016年至2017年開展首批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發揮農業、農機部門合署辦公的體制優勢,創新以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和農機技能人才培訓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模式,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先進適用種植模式的普及,率先建成全國第一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這是江蘇加強農業科技全鏈條建設、全面推進農機裝備技術提檔升級的一個縮影。全省聚焦“一個率先、兩個提速”,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兩大行動”,創新推廣應用一批農機裝備技術,有效提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2021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特色農業機械化率總體達58%。

  近十年,江蘇率先建成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省。江蘇于2016年開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2020年在全國率先整省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2021年全省共有大中型拖拉機16.3萬臺、插秧機13.6萬臺、谷物聯合收割機16.9萬臺、烘干機3.2萬臺、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機2.7萬臺、無人植保飛機1.4萬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產地烘干能力達67.7%,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達77%,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90%。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全國領先,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全國最高,無人植保飛機推廣應用全國前三,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居全國前列。

  近十年,江蘇智能農機裝備技術推廣應用實現了快速發展。全省自動駕駛/輔助導航智能農機總數達7071臺。智能農機應用場景建設加快,建成省級“無人化”農場20家。農機作業智能監測終端1.45萬臺,實現秸稈還田、犁耕深翻作業監測面積166萬畝。揚州市儀征金泉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擁有耕、種、管、收智能農機14臺,可提供社會化服務面積5000多畝;依托“物聯網+農機”管理中心,開展全程“無人化”作業和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應用,減少了人工作業次數和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了水稻產量,實現糧食綠色高效生產。

  近十年,江蘇農機化科技創新火力全開。江蘇成立11個省級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江蘇現代農機科技示范園及86個省級農業機械化科技示范基地,推動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和裝備的開發應用。實施各類農業機械化科技項目300多項,開發農業機械化新裝備新技術200多項。引進試驗示范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機、自走式秧盤播種機、無人植保飛機、無人駕駛插秧機及收割機等特色智能農業機械新裝備,持續探索農業機械裝備再制造的技術和路徑。

  由埃森農機常州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江蘇省植保裝備創新中心,是農機化科技創新的一個典型代表。自2019年成立以來,中心按照“在創新中心建設上創一流、在植保裝備研發上創一流、在植保裝備技術融合上創一流”的總體要求,與科研院(所、校)深度融合,成立張洪程院士工作室,與江蘇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牽頭組建“江蘇省除草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后研發新產品6項,授權專利9項,主導和參與國家標準發布2項,獲2020年度江蘇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2020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江蘇省農機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遵循需求導向 做好創新大文章

  據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的《2020年中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江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達99.76%,持續位居全國省份第一。這些數據的背后,離不開江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高。

  建立全省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發布制度是江蘇加快推進科技與農業對接、全國首創的創新性工作。即按照自下而上征求、產業需求導向、重點環節突破原則,在全省征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這一制度自2015年第一次發布以來,深受涉農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業好評。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蔡恒表示,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的發布,目的在于引導涉農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緊圍繞農業重大科技需求選題,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進科教企協同創新。

  萬建民院士領銜的南京農業大學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破解“秈粳交”雜種優勢有效利用難題,2015年團隊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2018年運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水稻的雜種不育現象,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出版了這一突破性成果。

  江蘇以打造農業硅谷、科技高地為目標,先后建設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和南京國家農高區,其中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堅持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人才集聚、項目招引、基金賦能、創新生態、載體配套、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團隊50余個,培育和引進農業科技企業100余家;建設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2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建設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40多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4個和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80個;建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96家;創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7個,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1100家。

  2017年起,江蘇圍繞農業科技機制創新,構建了建設規模全國第一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集聚省內科研院所、高校、推廣機構專家,目前共設立技術集成創新中心25個、技術創新團隊140個、技術推廣示范基地360個,每年穩定投入財政資金1.6億元;組織實施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突顯育種企業主體地位,優先支持企業為主體、與科研院(所、校)建立協同合作關系的項目;組織實施部、省重點研發(現代農業)等重大項目365項,取得一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在生物育種、數字農業和未來食品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為加快構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科研機構與優勢育種企業的科技會商、需求對接、聯合協作、成果轉化、利益共享,江蘇30多個涉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等成立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并針對不同產業,組建省級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5家,高效配置區域優勢創新資源。

  花山雞的“誕生”是優勢企業與科研團隊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科研團隊針對黃羽肉雞產業轉型升級、缺乏適合標準化飼養的屠宰加工型優質肉雞品種等問題,在育種過程中充分吸收企業意見,育成品種更接近市場需求。農業農村部2021年12月3日發布公告,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江蘇立華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立華育種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花山雞,這標志著我國擁有了首個屠宰加工型黃羽肉雞品種。


  提升人才隊伍 注入發展新活力

  作為農業科教大省,江蘇農業科技教育資源豐富、力量雄厚,全省擁有涉農科研院(所、校)70所,其中農業科研機構35所、涉農專業本科高校17所、涉農高等職業院校18所,涉農科研教學單位科研人員6000多人。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地市級農科所第一。

  江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力量強的優勢,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加大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著力激活人才、用好人才,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江蘇共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農業“雙創”人才52名、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農業科技“雙創”團隊6個。依托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等國家級載體平臺,形成聚集高層次人才的“強磁場”。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10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廣泛合作關系;集聚趙春江、鄒學校、趙其國等近10位院士專家,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以趙春江院士團隊為引領,以農信互聯、深農智能等企業為龍頭,聚集了一批涵蓋大田精準農業、智慧設施園藝、畜禽水產物聯網、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產品等研究方向的高端科技人才和優質科研團隊。

  對于現有人才,江蘇通過國際交流、專題培訓、學校深造、下沉鍛煉等多種形式,持續提升農技人員水平和能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工程,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15萬人,每兩年對全省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提升全覆蓋。創新對鄉鎮農技人員實施定向設崗、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三定向”政策,破解基層農技人員職稱申報難、崗位聘任難、職業晉升難“三難”問題,拓寬成長空間。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年培育5萬個科技示范主體。

  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邢青松,從事螃蟹養殖銷售近三十年。他堅持以科技指導生產,以創新拓展銷路,以服務贏得客戶,帶領社員走出了一條“共避風險、共享品牌、共同致富、共謀發展”路子。目前成員單位23個,社員總人數3200多名,養殖面積14萬畝,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戶10多萬人。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人才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性要素和主體性力量。為培育更多“新鮮血液”,江蘇依托涉農院校數量多、辦學質量高的優勢,鼓勵開展訂單式、定制化培育模式,加大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培育力度。蘇州、揚州等地采用“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方式,委托農業院校“訂單式”培養農業農村后備人才,政府全額補助學費,目前在校生規模超1000人。開展“定制村干”培育工程,累計招生737人,為基層量身定制一支“永久牌”村干部隊伍。

  張家港市與揚州大學自2010年起創新開展校地合作,定向培養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建設了一支理論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隊伍。如今,這批“農村區域管理”專業人才已成為活躍在鄉村振興最前沿的行家里手,成為農民信得過、組織靠得住的業務骨干
  

  祭出推廣實招 跨越“最后一公里”

  農技推廣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的意見》,在更高水平、更寬視野、更新模式上謀劃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不斷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打造精干高效農技推廣隊伍,著力提高為農服務效能。目前全省農技推廣人員2.1萬人。

  在強化政策保障和加大資金投入上江蘇持續發力。2017年,江蘇在全國第三個出臺省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全面推進農技推廣法制化建設。省財政每年安排7.9億元實施省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專項,扶持產業體系建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補貼政策,逐年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廣大農民積極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此外,省政府于1995年專門設立省農業技術推廣獎,每三年獎勵一次,累計表彰8940人,其中基層人員占75%。

  針對最難的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江蘇各地各部門多方聯動、多層發力、多措并舉,扎實開展“破冰”行動。實行“一村一名責任農技員”包村聯戶制度。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5萬多人次。建有農村科技服務超市522家、高水平專業化星創天地250家。建設長三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進園入縣”。出臺《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2018年起,江蘇連續5年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聚合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力量,在60個縣(市、區)探索建立農科教協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有效路徑。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十大引領性技術之一“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為例,其依托稻米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項目,在姜堰、金壇、張家港、睢寧四縣進行示范推廣,其中金壇示范推廣面積達6.7萬畝、增產6%;張家港示范展示基地實現一次施肥,產量高達1000公斤。

  推廣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江蘇以農業產業為主線,突出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建設的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集成推廣了一批“蘇”字頭農業科技成果。為加強農技信息化服務,江蘇于2016年在全國率先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暨“農技耘”APP,農業科技人員和推廣人員全部上線,為用戶提供免費、便捷、全天候服務。

  目前,江蘇“農技耘”注冊用戶46.5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近萬人,累計訪問量1.58億次,是國內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主辦的用戶量最大、活躍度最高的服務平臺,為打通農技信息推廣“最后一米”探索了江蘇方案。2018年其榮獲農業農村部“全國助農APP榜樣”第一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農技耘”在助力防疫保供和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3月初在全省率先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相關培訓直播,觀看人數逾1.5萬人。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瞬息萬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現代裝備等技術裝備日新月異。江蘇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勇擔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職責使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超前部署生物表型、農業合成生物、智慧農業等農業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農業綠色發展關鍵技術創新,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路,圓魚米之鄉全面振興夢。


主頁 > 專題研究 > 農業科技園區專題研究 > 農業科技園區動態 >

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路 圓魚米之鄉全面振興夢

2022-08-23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8月下旬,農業農村部將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領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也是江蘇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次成果檢驗和展示。

  十年,江蘇與全國農業科技發展同頻共振,始終秉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理念,充分發揮農業科教大省優勢,不斷加強政策扶持,持續加大農業科技全鏈條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

  十年,江蘇一批農業創新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和全國領先水平。南京農業大學成功發掘秈粳雜種不育、生育期和株高等關鍵基因,構建起多基因聚合育種技術體系;省農科院獸醫所世界首創兔出血癥病毒桿狀病毒載體滅活疫苗。

  十年,江蘇一批農業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及時轉化應用。揚州大學稻麥豐產高效栽培理論與技術支撐全省大面積稻麥單產居于全國主產省領先水平;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河蟹新品種選育技術及產業化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據統計,2021年江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較2012年提高8.6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約10個百分點。
  

  擦亮種業“芯片” 打好種業翻身仗

  種業事關糧食安全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種業振興的關鍵是種業科技創新。江蘇立足自身資源條件,大力推進種業科技創新,相繼印發全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和推進舉措,統籌安排5大種業工程,積極實施“揭榜掛帥”、重大品種協作攻關、種業創新后補助等機制,組建種業科技創新聯合體,籌建江蘇種業集團,打出推進種業振興的一套“組合拳”。

  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江蘇推進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資源并完成繁殖鑒定上交國家3409份。建成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22個,認定省級農作物、畜禽(含蠶種)和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圃)75個,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38個。建成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水禽品種活體基因庫,保存地方雞品種30個、鴨鵝品種25個,對5個品種11個群體地方豬落實生物技術保護。建成條斑紫菜基因庫、河蟹等3個國家級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形成較為完整的水產種業體系。保存各類種質資源6.8萬份,占國家種質資源保有量的11%。

  位于揚州市江都區邵伯實驗基地內的國家級地方雞種基因庫(江蘇),由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承建,是2000年原農業部確定的首批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國內最大、世界上活體保存雞種資源最多的基因庫。國家級水禽基因庫則主要開展水禽遺傳多樣性保護和瀕危水禽資源挖掘搶救,為國家儲備水禽種質戰略資源,是全國保存水禽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公益性保種單位。

  2015年以來,江蘇選育推廣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和優良食味新品種,其中國標一級16個,超級稻品種19個。“南粳”系列是省內王才林團隊通過抗病高產品種選育和稻米食味品質改良而得,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優良食味粳稻新品種實現省內不同生態區全覆蓋,深受老百姓喜愛,其中“南粳46”被評為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30多次獲全國“金獎大米”等榮譽稱號,“南粳9108”成為江蘇省種植面積最大、全國種植面積第三大品種。選育“鎮麥12”“揚麥33”等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大幅提升省內特別是淮南麥區品種赤霉病抗性。此外,還培育出蘇太豬、蘇禽黃雞、“長江一號、二號”河蟹等一批特色新品種,推動地方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為進一步完善種業創新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江蘇建成大豆、水稻、甘薯等改良(分)中心、長江流域稻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育種創新平臺。省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規模達到1700多畝,基地規模、設施及裝備水平國內領先。據統計,江蘇大面積推廣的水稻、雜交玉米、瓜菜品種中,有90%以上是經過南繁加代選育而成的,基地已成為科研育種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和科研育種的加速器。此外,省農業種質資源綜合基因庫等6個公益類種質資源(材料)保存和創新利用中心正在加速建設中,還將建設約10個現代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企業)。

  既要“產學研”,也要“育繁推”。江蘇扶持建設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家禽遺傳育種等5家省級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種質改良與繁育等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國家級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7家,4家在“新三板”掛牌,2家母公司在主板上市。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校)深度合作,加大育種科研投入,7家企業科研投入超1000萬元。全省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淘汰不規范和不符合條件的經營企業,12家種子企業銷售收入超過億元。

  江蘇中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首批、江蘇首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擁有省級院士工作站、省雜交水稻種質改良與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雜交水稻南方稻區企業區試協作平臺;建有高標準育種基地500余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省審品種50余個,聯合開發推廣品種20余個。參加農業農村部“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協作項目”、省“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先后與謝華安、萬建民、李家洋院士團隊合作,在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育種、多基因聚合育種、抗稻瘟病基因育種、優良食味水稻育種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講好農機故事 加速推進機械化

  常州市金壇區2016年至2017年開展首批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發揮農業、農機部門合署辦公的體制優勢,創新以農機服務組織為主體,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和農機技能人才培訓為兩翼的“一體兩翼”模式,推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和先進適用種植模式的普及,率先建成全國第一批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這是江蘇加強農業科技全鏈條建設、全面推進農機裝備技術提檔升級的一個縮影。全省聚焦“一個率先、兩個提速”,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兩大行動”,創新推廣應用一批農機裝備技術,有效提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2021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特色農業機械化率總體達58%。

  近十年,江蘇率先建成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省。江蘇于2016年開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2020年在全國率先整省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2021年全省共有大中型拖拉機16.3萬臺、插秧機13.6萬臺、谷物聯合收割機16.9萬臺、烘干機3.2萬臺、自走式高地隙植保機2.7萬臺、無人植保飛機1.4萬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5%,產地烘干能力達67.7%,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達77%,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90%。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全國領先,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全國最高,無人植保飛機推廣應用全國前三,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居全國前列。

  近十年,江蘇智能農機裝備技術推廣應用實現了快速發展。全省自動駕駛/輔助導航智能農機總數達7071臺。智能農機應用場景建設加快,建成省級“無人化”農場20家。農機作業智能監測終端1.45萬臺,實現秸稈還田、犁耕深翻作業監測面積166萬畝。揚州市儀征金泉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擁有耕、種、管、收智能農機14臺,可提供社會化服務面積5000多畝;依托“物聯網+農機”管理中心,開展全程“無人化”作業和新裝備、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應用,減少了人工作業次數和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了水稻產量,實現糧食綠色高效生產。

  近十年,江蘇農機化科技創新火力全開。江蘇成立11個省級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江蘇現代農機科技示范園及86個省級農業機械化科技示范基地,推動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和裝備的開發應用。實施各類農業機械化科技項目300多項,開發農業機械化新裝備新技術200多項。引進試驗示范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機、自走式秧盤播種機、無人植保飛機、無人駕駛插秧機及收割機等特色智能農業機械新裝備,持續探索農業機械裝備再制造的技術和路徑。

  由埃森農機常州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的江蘇省植保裝備創新中心,是農機化科技創新的一個典型代表。自2019年成立以來,中心按照“在創新中心建設上創一流、在植保裝備研發上創一流、在植保裝備技術融合上創一流”的總體要求,與科研院(所、校)深度融合,成立張洪程院士工作室,與江蘇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牽頭組建“江蘇省除草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后研發新產品6項,授權專利9項,主導和參與國家標準發布2項,獲2020年度江蘇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2020年度科學技術二等獎、江蘇省農機工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遵循需求導向 做好創新大文章

  據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發布的《2020年中國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報告》顯示,江蘇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農業知識產權創造指數達99.76%,持續位居全國省份第一。這些數據的背后,離不開江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高。

  建立全省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發布制度是江蘇加快推進科技與農業對接、全國首創的創新性工作。即按照自下而上征求、產業需求導向、重點環節突破原則,在全省征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難題。這一制度自2015年第一次發布以來,深受涉農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業好評。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蔡恒表示,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的發布,目的在于引導涉農科研、教學和推廣單位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緊圍繞農業重大科技需求選題,加強產學研用結合,推進科教企協同創新。

  萬建民院士領銜的南京農業大學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破解“秈粳交”雜種優勢有效利用難題,2015年團隊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2018年運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水稻的雜種不育現象,并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出版了這一突破性成果。

  江蘇以打造農業硅谷、科技高地為目標,先后建設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和南京國家農高區,其中南京國家農創中心堅持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人才集聚、項目招引、基金賦能、創新生態、載體配套、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引進各類高端人才團隊50余個,培育和引進農業科技企業100余家;建設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12家,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建設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和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40多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4個和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80個;建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96家;創建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7個,培育農業科技型企業1100家。

  2017年起,江蘇圍繞農業科技機制創新,構建了建設規模全國第一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集聚省內科研院所、高校、推廣機構專家,目前共設立技術集成創新中心25個、技術創新團隊140個、技術推廣示范基地360個,每年穩定投入財政資金1.6億元;組織實施農業重大新品種創制項目,突顯育種企業主體地位,優先支持企業為主體、與科研院(所、校)建立協同合作關系的項目;組織實施部、省重點研發(現代農業)等重大項目365項,取得一批重大標志性創新成果,在生物育種、數字農業和未來食品等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為加快構建創新聯合體,推動科研機構與優勢育種企業的科技會商、需求對接、聯合協作、成果轉化、利益共享,江蘇30多個涉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等成立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并針對不同產業,組建省級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85家,高效配置區域優勢創新資源。

  花山雞的“誕生”是優勢企業與科研團隊深度合作的成功案例。科研團隊針對黃羽肉雞產業轉型升級、缺乏適合標準化飼養的屠宰加工型優質肉雞品種等問題,在育種過程中充分吸收企業意見,育成品種更接近市場需求。農業農村部2021年12月3日發布公告,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江蘇立華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家禽科學研究所、江蘇立華育種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花山雞,這標志著我國擁有了首個屠宰加工型黃羽肉雞品種。


  提升人才隊伍 注入發展新活力

  作為農業科教大省,江蘇農業科技教育資源豐富、力量雄厚,全省擁有涉農科研院(所、校)70所,其中農業科研機構35所、涉農專業本科高校17所、涉農高等職業院校18所,涉農科研教學單位科研人員6000多人。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地市級農科所第一。

  江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力量強的優勢,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加大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著力激活人才、用好人才,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江蘇共引進具有國際視野的農業“雙創”人才52名、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的農業科技“雙創”團隊6個。依托南京國家農創中心等國家級載體平臺,形成聚集高層次人才的“強磁場”。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10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廣泛合作關系;集聚趙春江、鄒學校、趙其國等近10位院士專家,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以趙春江院士團隊為引領,以農信互聯、深農智能等企業為龍頭,聚集了一批涵蓋大田精準農業、智慧設施園藝、畜禽水產物聯網、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產品等研究方向的高端科技人才和優質科研團隊。

  對于現有人才,江蘇通過國際交流、專題培訓、學校深造、下沉鍛煉等多種形式,持續提升農技人員水平和能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和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工程,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15萬人,每兩年對全省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提升全覆蓋。創新對鄉鎮農技人員實施定向設崗、定向評價、定向使用“三定向”政策,破解基層農技人員職稱申報難、崗位聘任難、職業晉升難“三難”問題,拓寬成長空間。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年培育5萬個科技示范主體。

  江蘇固城湖青松水產專業合作聯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邢青松,從事螃蟹養殖銷售近三十年。他堅持以科技指導生產,以創新拓展銷路,以服務贏得客戶,帶領社員走出了一條“共避風險、共享品牌、共同致富、共謀發展”路子。目前成員單位23個,社員總人數3200多名,養殖面積14萬畝,影響和帶動周邊農戶10多萬人。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人才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性要素和主體性力量。為培育更多“新鮮血液”,江蘇依托涉農院校數量多、辦學質量高的優勢,鼓勵開展訂單式、定制化培育模式,加大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培育力度。蘇州、揚州等地采用“定點招生、定向培養、協議就業”方式,委托農業院校“訂單式”培養農業農村后備人才,政府全額補助學費,目前在校生規模超1000人。開展“定制村干”培育工程,累計招生737人,為基層量身定制一支“永久牌”村干部隊伍。

  張家港市與揚州大學自2010年起創新開展校地合作,定向培養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建設了一支理論水平高、綜合素質好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隊伍。如今,這批“農村區域管理”專業人才已成為活躍在鄉村振興最前沿的行家里手,成為農民信得過、組織靠得住的業務骨干
  

  祭出推廣實招 跨越“最后一公里”

  農技推廣是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科技支農強農富農的意見》,在更高水平、更寬視野、更新模式上謀劃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不斷加強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打造精干高效農技推廣隊伍,著力提高為農服務效能。目前全省農技推廣人員2.1萬人。

  在強化政策保障和加大資金投入上江蘇持續發力。2017年,江蘇在全國第三個出臺省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辦法,全面推進農技推廣法制化建設。省財政每年安排7.9億元實施省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專項,扶持產業體系建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補貼政策,逐年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廣大農民積極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此外,省政府于1995年專門設立省農業技術推廣獎,每三年獎勵一次,累計表彰8940人,其中基層人員占75%。

  針對最難的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江蘇各地各部門多方聯動、多層發力、多措并舉,扎實開展“破冰”行動。實行“一村一名責任農技員”包村聯戶制度。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5萬多人次。建有農村科技服務超市522家、高水平專業化星創天地250家。建設長三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推動農業科技成果“進園入縣”。出臺《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

  2018年起,江蘇連續5年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聚合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力量,在60個縣(市、區)探索建立農科教協同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有效路徑。以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十大引領性技術之一“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為例,其依托稻米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項目,在姜堰、金壇、張家港、睢寧四縣進行示范推廣,其中金壇示范推廣面積達6.7萬畝、增產6%;張家港示范展示基地實現一次施肥,產量高達1000公斤。

  推廣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江蘇以農業產業為主線,突出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建設的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集成推廣了一批“蘇”字頭農業科技成果。為加強農技信息化服務,江蘇于2016年在全國率先建設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暨“農技耘”APP,農業科技人員和推廣人員全部上線,為用戶提供免費、便捷、全天候服務。

  目前,江蘇“農技耘”注冊用戶46.5萬人,日均活躍用戶近萬人,累計訪問量1.58億次,是國內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主辦的用戶量最大、活躍度最高的服務平臺,為打通農技信息推廣“最后一米”探索了江蘇方案。2018年其榮獲農業農村部“全國助農APP榜樣”第一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農技耘”在助力防疫保供和農業生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3月初在全省率先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相關培訓直播,觀看人數逾1.5萬人。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瞬息萬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現代裝備等技術裝備日新月異。江蘇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勇擔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職責使命,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超前部署生物表型、農業合成生物、智慧農業等農業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快農業綠色發展關鍵技術創新,走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路,圓魚米之鄉全面振興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踩很很踩2022| 国产性色强伦免费视频|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琪琪| 脱了美女内裤猛烈进入gif |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下载|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在线va免费看成| 麻豆国产av丝袜白领传媒|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 老熟女hdxx老小配|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亚洲天堂男人影院|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三年片在线观看大全| 人妻 校园 激情 另类| 被教官按在寝室狂到腿软视频|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综合| 无码人中文字幕| 内射白嫩少妇超碰| 特级欧美插插插插插bbbbb|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97高清国语自产拍|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动漫| 亚洲jizzjizz少妇| 人妻暴雨中被强制侵犯在线 | 青草内射中出高潮| 中文字幕av一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久久版| 99久久精品国产第一页|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又a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