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力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
大數據助力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1-11 點擊:次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十四五”時期所面臨的復雜形勢前所未有,形勢之變、規則之變、條件之變“三變疊加”,規劃之難和規劃之新并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各地迫切需要運用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法對中長期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深層次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切實提升“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前瞻性。
一、利用大數據輔助發展規劃編制是大勢所趨
(一)中央明確要求運用大數據創新規劃編制手段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利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而以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因此,必須運用大數據創新和完善發展規劃編制方式方法,更好地發揮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明確提出“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規劃編制手段”,為各地探索大數據在“十四五”規劃中的應用提供了政策依據。
(二)大數據有助于彌補傳統規劃編制的方法短板
發展規劃編制的傳統手法過于簡單,一是過多依靠管理經驗和事物規律開展規劃編制,缺乏系統性、規范化的循數決策;二是支撐規劃的各種基礎資料和統計數據時效性、靈活性較差,往往難以支撐科學、理性的規劃分析研究;三是公眾參與渠道不暢通、機制不完善,限制了公眾對發展規劃訴求的表達。而大數據具有的多源、實時、人本等特征與發展規劃決策的本質屬性具有緊密的耦合性,使得其對發展規劃的影響更為顯著。采用大數據思維、方法和技術手段,可以精確、定量、精細化分析和研究要素支撐條件、資源環境約束和重大風險防范等,有助于更加深入論證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果影響。
(三)大數據方法已在空間規劃領域大量推廣運用
在當前數據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各地城市規劃部門和研究機構通過充分整合匯聚多維度的城市大數據資源,建設基于大數據的空間規劃數據庫系統,構建多源數據計算模型,重點解決空間多維大數據關聯分析等問題,對城市規劃的編制和評估起到了基礎的支撐作用,也為大數據在發展規劃領域的應用積累了寶貴經驗。如重慶運用遙感數據和GIS對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強大的管理和分析功能,準確計算人口密度和建筑容量,并進行有關城市總體規劃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完成城市規劃、道路拓寬改建過程中拆遷指標計算,從而有效確定各種用地性質,輔助城市用地選擇和建設項目合理選址。
二、從三方面加強大數據在規劃編制中的應用
(一)摸清現狀
一是聚焦高質量發展。綜合運用工商登記、企業稅收、衛星遙感、移動位置服務、招投標、交通物流、線上線下消費(O2O)等多方面數據源,基于地理信息系統構建產業空間轉移、人口流動、新經濟運行、新型城鎮化、投資結構優化、消費升級等方面經濟監測預測指標體系,形成經濟運行監測分析“一張圖”,為分析各地經濟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產業結構升級和空間布局優化提供數據支撐,以此推動打造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
二是聚焦高層次開放。圍繞國內外環境變化,特別是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國際經貿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綜合運用人口流、交通流、信息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等方面數據資源,分析各地關鍵要素流動情況,分析地方深度融入重大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展及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形成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高層次對外開放體系。
三是聚焦高能級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高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利用專利、知識產權、著作權等互聯網數據,識別各地科技創新的主要領域、關鍵技術、核心企業等,引導“十四五”規劃的科技投入方向、重點企業培育目標、人才培養引進措施、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等,提升“十四五”的科技進步貢獻率,以此推動建設高能級創新驅動體系。
四是聚焦高水平生態。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利用環境污染、環境治理、生態承載等方面數據資源,判斷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定位、新需求、新使命,分析重大機遇、挑戰與風險,分析需要彌補的弱項和短板,研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戰略導向、重點任務領域和創新政策建議,以此推動高水平生態環境體系形成。
(二)了解民意
一是分析民眾獲得感。基于機器學習及語義分析等技術方法,就專家學者、企業家、普通網民等不同群體對地方經濟社會改善的感知情況,對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方向發展成果的感受情況,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脫貧攻堅任務等重大改革、戰略任務推進落實的認知情況進行獲得感分析。
二是監測民眾煩心事。從海量互聯網文本數據中自動提取、深入挖掘各地在發展理念轉變、發展質量提升、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可能面臨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實事求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找出阻礙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強的突出問題和關鍵癥結,準確把握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為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依據。
三是研判民眾訴求。結合國內外發展環境新變化,基于文本聚類、觀點識別算法及機器學習等方法,對公眾的需求進行全面準確感知,提取各類市場主體對“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和訴求,為規劃編制過程確定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措施提供參考。
(三)推演預測
一是預測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基于全球主要國家發明專利、科技文獻、科研專項、創業投資、產業并購、國際貿易等方面數據,分析全國重點領域科技和產業變革核心趨勢;結合專家問卷、訪談、調研等傳統數據收集手段,對信息技術、新能源、未來交通、生命科學、量子技術等重點領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點方向進行技術預見研究。
二是預判重大戰略和政策執行效果。將工商數據、統計數據、稅收數據、財政數據等相互結合,從財政支持資金的效果出發,對已有政策進行評估,并且結合最新形勢,分析擴大政策覆蓋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等措施對區域財政負擔的影響情況。如對有序疏解、低端產業退出等政策進行預評估,測算短期內對稅收的影響。對計劃制定的新的產業政策進行預評估,分析其可能覆蓋的企業對象,分析其可能產生的帶動性等。
三、健全運用大數據支撐發展規劃編制的機制
(一)加強數據共享
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務數據整合共享,以地方法規的方式,明確政務數據實現部門共享、社會開放的責任和原則,讓數據真正“解放”、釋放價值。二是與知名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電信運營商、領域龍頭企業簽訂數據共享合作協議,推進對電子商務、搜索引擎、消費記錄、位置信息、空間地理、交通物流、創新創業、城市運行、價格信息、民生服務、網絡就業、旅游服務等社會化數據源的統一獲取。
(二)加強平臺支撐
建設覆蓋各級核心業務數據、共享交換數據、社會第三方采集數據和互聯網數據的“十四五”規劃工作綜合研究大數據系統,構建“十四五”規劃編制研究大數據指標庫、方法庫、模型庫、知識庫,做好規劃大數據分析可視化、指數化與產品化工作,開展各類大數據分析指標與傳統統計指標或其他數據源的回歸比對和關聯分析。
(三)加強智力匯聚
一是在“十四五”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之下,設立大數據專題組,邀請國內外大數據分析應用領域頂尖高校院所、大數據部門領導和知名企業專家參加,并形成與規劃編制各方向的聯合研討和深度參與機制。二是發起成立規劃編制與實施評估大數據應用工程實驗室,與“十四五”規劃工作綜合研究大數據系統有機銜接,吸納相關高校、院所、企業共同參與規劃編制大數據算法模型開發和平臺搭建。設立實驗室理事會制度,形成規劃大數據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資源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