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光伏發展:規劃先行 行業需要一個有預期的未來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2-10 點擊:次
250GW?還是400、500GW?……進入“十三五”末期,光伏行業開始憂心“十四五”期間,新能源究竟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對于光伏行業來說,這幾乎將成為一個關乎未來生存的課題。“十三五”以來,在年度超過30GW新增裝機的支撐下,我國的光伏制造產能每年幾乎以翻倍的規模在增長,也正是得益于規模化效應,我國的光伏制造水平也一直在引領世界光伏先進技術的發展。
實際上,“十四五”期間光伏行業的發展,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這將是新能源走向能源主力的一個關鍵時期,并且仍具備潛力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預測,到2050年新能源發電將成為第一大電源,將有75%以上的發電用能來自清潔能源,其中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將達到40%左右。
但同時,當下必須面對的,一是目前“十四五”規劃調研已經啟動,光伏行業需要深入參與調研,為合理規劃建言獻策,使得行業未來的發展有預期、有目標;二是“十四五”期間,光伏行業不能僅僅從行業的角度看光伏,光伏電力如何與整個電力系統融合發展,成為真正的獨立電源類型,這也是未來光伏可以大力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
“十四五”光伏發展:仍大有可為
12月5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年度會議在深圳召開,王勃華秘書長在演講中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到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將增長50%即1200GW,其中太陽能約為700GW,合140GW/年。
“為什么IEC對于可再生能源會有這么高的產業預期?”王勃華解釋道,這是因為無論是從能源革命還是從氣候變化的角度,全球各國都已經把光伏或者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列入到了國家的意志、國家的知識政策中。根據中國經濟信息報統計,全球約有170個國家制定了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的政策目標,約135個國家分別在發電或用電領域制訂了支持綠色能源發展的政策反饋,所以這是大勢所趨。
根據中國光伏產業發展路線圖的預測,“十四五”期間,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裝機仍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到2025年,年度新增裝機有可能達到200GW。對于擁有全球超80%以上產能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來說,未來可期。
關于對全球光伏裝機規模的預測,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坦言道,個人分析,到2025年光伏的年度新增裝機更趨向于上圖中的樂觀情況。王仲穎認為,2050年要建成現代化強國,當前我們要做的是減煤、控(穩)油、增氣、跨越式發展可再生能源,“十四五”期間是一個關鍵期和轉折點,也是可再生能源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期,2025年前后可能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爆發期。
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霽雪介紹道,“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我國能源消費的增量主體,并為后期向可再生能源存量替代做好過渡。并且隨著光伏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光伏發電初始投資進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平價和低價推動能源系統經濟性和清潔性相一致成為可能。
規劃先行,光伏行業需要一個可預期的未來
無論是從能源轉型的大局還是光伏行業本身的發展,“十四五”的發展空間值得期待。根據王勃華秘書長的介紹,目前關于“十四五”規劃中的光伏部分調研工作已經啟動。其中水電總院承擔了這部分的任務。
王霽雪在演講中解釋道,“十四五”規劃中可能會將所有的可再生能源整合到一起,但鑒于光伏在市場體現以及應用場景等方面的特殊性,所以對光伏的發展要做一個單獨的規劃,從理論邏輯、數據結構、模式結構等方面與可再生能源規劃以及能源規劃做好銜接。
實際上,“十三五”規劃制定時,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了《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底,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05億千瓦以上。此外,按照“十三五”電力規劃,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光熱發電500萬千瓦。
為做好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國家能源局曾發文《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針對各省風電、光伏、生物質的發展規模做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劃。
如果按照2019年28GW、2020年40GW的裝機預期,“十三五”期間光伏電站新增裝機規模將超過190GW,累計裝機將超過240GW,這已經遠遠超過了“十三五”規劃目標。遠超規劃目標的發展速度,給光伏行業帶來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但另一方面,這也給電網的消納規劃以及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過山車”般的政策環境,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未來,盡管隨著海外市場的開拓,中國的光伏制造企業正在多地布局,不再單純的依賴中國市場,但作為一種電力能源形式,無論是對于制造企業還是金融機構來說,規劃先行仍具備極強的引導作用。在“十四五”規劃的前期,光伏行業應加大參與力度,建言獻策,與主管部門一起為光伏行業規劃一個可預期的發展空間。
“十四五”光伏愿景:降本、創新、融合發展
盡管未來可期,但在“十四萬”期間,光伏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的挑戰,電力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光伏電力波動性的特點、并網消納的限制、非技術成本以及創新模式的發展等,都是“十四五”期間需要面臨解決的關鍵問題。
根據水電總院的光伏“十四五”規劃研究框架,將主要從資源開發統籌、發展趨勢、系統經濟性、多能互補、規模布局、政策機制以及并網消納六大關鍵問題入手。其中并網發電及消納能力需要綜合考慮發電側、電網側以及用戶側。其中發電側包括常規電源的發展結構、規模的預測,火電靈活性改造及調節能源,儲能技術的發展潛力以及輔助服務隊常規電源系統調節的積極性等;電網側則要從局部電網受限問題、跨省跨區電網輸送能力分析、適應大規模新能源的調度機制優化、省間交易壁壘以及發電計劃、交易機制等政策約束;而用戶側需要從電力需求、負荷特性、新型用電領域(電動車、電供暖等)電量的增長及分析等。
實際上,從電力市場分析,“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的目標可能不僅限于平價,而是要低于火電價格。事實上,光伏電力要想真正融入大電力市場,勢必將與其他電源類型爭奪裝機空間,而這又必須建立在充分市場化的基礎上。
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光伏發電的波動性特點,要么配套儲能,要么需要配合其他電源類型進行調峰,這將是未來光伏電力參與市場化競爭不可忽視的問題,也是當前光伏電力飽受詬病的關鍵。
“我們用清潔能源并沒有共同分擔成本,而是變成了電網的分擔成本,所以在‘十四五’期間怎么讓光伏能源更健康,應該是對整個產業成本做一個核定,推動頂層機制的建立”,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在光伏領袖對話環節一語中的。
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謝小平也坦言,光伏和人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那它就自然的承擔了調峰的任務,解決了一部分儲能那就解決了調頻的問題,所以你要解決自身缺陷,不是別人幫你解決自身不足。
此外,作為一種電力形式,如果想要爭取盡可能多的裝機空間,那么光伏行業也需要考慮如何承擔起一個產業的社會責任,這包括目前享有的相關稅費優惠。十四五”期間將成為光伏電力邁向充分市場化的關鍵時期。
機遇從來都是與挑戰相伴相生的,但在“十四五”期間,中國的光伏行業需要跳出光伏看光伏,站在電力、能源的大局觀中去發展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