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中共通遼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2-09 點擊:

中共通遼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

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1年1月20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五屆委員會

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深入分析“十四五”發展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的關鍵五年。必須認清大勢、把握大局,從實際出發科學定位、明確目標,在攻難關、開新局中奮勇前進。

(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糧食和畜牧生產連穩連增,被命名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蒙醫藥之都”,被國家確定為現代能源領域試點城市。創新發展動力增強,引才育才等人才新政取得實效,科技支撐和改革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驗收。協調發展趨勢向好,城鄉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全區首條出區高鐵“通新”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市場主體突破25萬戶。綠色發展引領轉型,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開放發展走深走實,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近2000億元。共享發展普惠民生,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旗縣和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市向縱深發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取得重要成果,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第二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城市。“十三五”勝利收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遼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隨著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擁有多重疊加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國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們開放協作、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在國內大循環中有影響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效吸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流入我市;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為我們提供了最直接、最現實的互通互動發展機遇;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為我市推動資源、生態、區位等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創造了巨大空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大作為,探索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同時也要看到,通遼發展還存在不少突出短板、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基礎還很薄弱,工業化城鎮化滯后,產業產品層次不高,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農牧業大而不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水資源制約嚴重,節能降耗約束、財政金融風險仍趨緊,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安全發展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我們必須充分正視這些困難和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在當前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深入謀劃破解之道、發展之策,努力在新征程上把短板補起來、讓弱項強起來,更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利用好基礎條件、把握好重大機遇,在服務全國全區大局中推動自身發展,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三)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按照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提出的遠景目標,結合我市實際展望二○三五年,全市將與全國全區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和綠色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區同步邁上新臺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符合戰略定位的現代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全面建成,形成開放協作、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地區文化軟實力全面增強,城鄉居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和各民族團結進步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

(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緊緊圍繞“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全區戰略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品牌建設引領轉型升級,以品質提升、服務提效、人才提級、創新提能、生態提質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和百億級現代能源示范、鎳循環經濟、蒙中醫藥產業集群,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產業轉型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水平,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五)“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現實條件和發展趨勢,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聚焦全區戰略大局和我市戰略任務,力爭綠色農畜產品、現代能源“兩個基地”和生態治理、社會治理“兩個治理”走在全區前列,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更加高效。全面提升產業轉型發展水平,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帶動經濟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力爭經濟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實現新突破,優勢特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建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國際旅游目的地。

——改革開放更加深入。加快形成高標準市場體系,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區域性創新平臺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政策環境明顯改善,建設區域性創新和人才高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基本形成,服務融入全國大市場的產業鏈供應鏈根植生成,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服務東北振興中構建內陸開放高地。

——城鄉發展更加融合。全面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區域性中心城市能級和品質內涵充分提升,區域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增強,協調互動的城市體系更加完善,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城鄉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全國目前水平,建設產城融合的百萬人口中心城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突破,形成功能互補、發展互促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自覺行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水資源緊缺矛盾得到緩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深入推進,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減排治污持續強化,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效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收入倍差持續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就業更加充分更有質量,高質量教育體系、衛生健康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提升,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治理效能更加彰顯。全面提升創新社會治理水平,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政治生態更加優化,新風正氣蔚然成風,各民族大團結局面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各領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自然災害防御能力顯著增強,社會治安防控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穩定屏障更加牢固,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綠色品牌引領“兩個基地”和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對東部盟市差異化協調發展的定位要求,充分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深入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以“品牌通遼”建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建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生態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在全區“兩個基地”建設中走在前、作貢獻,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有市場影響力的名牌產品,讓更多通遼品牌彰顯實力、享譽全國、強市富民。

(一)加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立足我市基礎條件和產業優勢,重點培育打造兩個千億級、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統籌優化產業基地布局,積極培育千億級園區、壯大百億級園區,推動主導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綠色化,增創產業升級新優勢,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

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玉米、肉牛等基礎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培育、價值鏈攀升。推進玉米全株深度轉化,向食品級、藥品級等高端終端延伸,提高精深加工轉化能力,建設國家級原料藥基地、全國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產業基地。推進肉牛全牛產品開發利用,提升高端牛肉產品供給能力,支持牛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動奶業振興,推進蒙牛奶源基地和伊利高端乳肉雙產業集群示范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豬、肉羊等畜禽加工和釀酒業,發展紅干椒、甘薯、蕎麥、雜糧雜豆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國家級冷涼地區無公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提升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推進“蒙字標”認證,讓生態綠色、安全健康成為通遼農畜產品的品牌標識。

打造千億級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實施煤炭綠色開發利用示范工程,保障企業用煤需求,發展清潔高效煤電,加快現役煤電機組升級改造,推動火力發電老舊機組產能置換,實現燃煤電廠趨零排放。依托煤電資源優勢和東北重工業基地需求,推進煤電鋁一體化和霍扎園區一體化發展,加快整合補齊要素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以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為重點,推動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加快高端鋁材、電子鋁箔、高性能合金等項目建設,加快實現鋁液全部就地轉化,提高鋁精深加工產能,建設配套服務東北制造業、輻射全國大市場的鋁新材料基地,建成國內最具成本競爭力的綠色環保鋁工業基地。

打造百億級現代能源示范產業集群。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新能源裝機占比。加快推進“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源網荷儲”協同發展示范項目,持續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積極推廣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能源供給模式,建設區域綜合能源交易中心,提升區域內用能負荷中心和清潔能源匯集輸出中心能效。推動生活綠能使用,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延伸現代能源產業鏈,培育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推進煤化工產業高端示范,建設新一代電網友好型新能源示范電站,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

打造百億級鎳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提升現有鎳基合金企業生產能力和競爭優勢,加快推動經安有色項目投產,圍繞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大力發展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不銹鋼制品,填補國內短缺的特種鋼材市場。優化企業能源供給結構,提高新能源占比,降低能耗水平。配套建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廢綜合利用、廢水資源化等循環經濟產業鏈,積極推廣機制砂使用,建設集鎳基合金、不銹鋼、新材料生產及深加工和現代物流于一體的自治區級新材料(特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打造東北地區重要的鎳基合金新材料加工基地。

打造百億級蒙中醫藥產業集群。深度開發蒙醫藥科技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依托國內最大的蒙藥材種植基地和蒙藥生產基地,創新整合現代蒙中醫藥全產業鏈,推動蒙中西醫結合、藥食健同源、醫康養一體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蒙中藥材種植標準化示范區,推進蒙中藥優勢大品種開發推廣,完善蒙藥營銷體系,擴大蒙藥市場。創建民族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內知名藥企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蒙藥產品及衍生品,建立蒙中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中國蒙醫藥之都”的市場影響力。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物流、商貿、文旅、金融等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端化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標準化、品牌化,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服務保障。

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充分發揮東北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一級節點城市的綜合優勢,科學規劃物流產業空間布局,統籌推進硬件和軟件、渠道和平臺建設,加快構建高效、智能、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培育現代物流企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重點培育發展主城區及周邊的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區、科爾沁現代物流園區、通遼空港物流園區、木里圖工業物流園區和蒙東煤炭交易中心,規劃建設冷鏈物流園區,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常態化運行中歐班列(通遼)和大連港集裝箱及冷藏班列,推進與大連、錦州、營口等重要港口合作,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貫通陸海空網聯運主通道,構建南連港、北通歐的多式聯運物流格局,打造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推動商貿提質轉型。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現代商貿流通企業。推進商業集聚區提檔升級,重點提升萬達、金葉等重點商圈便利智慧服務功能,實施特色商業街區示范建設工程,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完善消費物流基礎配套,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培育新興消費,全面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電子商務集聚發展,加快通遼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提升電子商務產業園規模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配套設施,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提升農畜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效率。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西遼河文明和科爾沁文化內涵,更好融入城市業態和產業發展,深度開發文創產品,推動旅游配套服務體系提質升級,提升“科爾沁”品牌影響力,增強通遼旅游的吸引力。要以市場思維系統謀劃文旅產業項目,針對目標人群和品質需求,打造跨區域的精品線路和具有更高參與度、體驗性的景區景點,圍繞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孝莊園旅游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爭創5A級景區,打響科爾沁馬拉松、科爾沁公路自行車賽和科爾沁草原音樂美食季等科爾沁旅游文化節系列活動。依托生態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康養、蒙醫康養、溫泉康養等健康服務產業,打造服務周邊城市的休閑康養度假基地,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國際旅游目的地。

增強金融支撐能力。積極引進金融機構,豐富金融產品,構建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等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的能力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強化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提高首貸率和信用貸款占比,探索設立企業流動性風險防控基金,為符合條件的企業轉貸續貸提供低息有償過橋服務,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主導產業和“三農三牧”的支持力度,積極開展活體牲畜抵押貸款業務,推動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商行。提升現代金融監管水平,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牢牢把握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重大機遇,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建設通遼大數據產業園,引導電子商務、虛擬現實、智能穿戴、智能終端等大數據企業集聚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深度改造升級,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和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提升藍寶石晶體、高端鋁鎳合金、特種玻璃纖維等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能力,延伸煤制乙二醇產業鏈條,發展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產業;加快開發高端鑄造、特種玻璃、新型建材涂料等硅砂產品,建設硅砂新材料產業園區。培育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建設龍馬重工高端機械裝備產業園和金風科技項目,打造全產業鏈的風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推進國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發展高端智能裝備,建設遙控智能無人機生產基地和專業無人機中試中心,推進智能機器人生產項目。

(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抓住國家支持“兩新一重”建設機遇,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補齊城鄉區域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短板,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地位。著力構建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綜合通道,完善鐵路運輸體系,構筑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加強既有線路擴能提級改造,加快通遼至齊齊哈爾、長春、赤峰等高鐵項目建設,暢通連接東北、華北及東北亞的鐵路網。建設“兩環八橫六縱六出口”公路網絡,推進國省公路互聯互通改建升級和國省干線二級公路改造,推進魯北至霍林河高速公路項目,提高農村牧區公路通達深度。優化升級航空運輸網絡,推進通遼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實現航線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城市。加強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公共交通運輸體系。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推廣高效節水工程,力爭“十四五”期末達到年節約農業用水10億立方米以上目標。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引綽濟遼”二期、遼西北供水、引嫩濟錫(霍)、烏蘭哈達水庫等重大引調蓄水工程建設,基本滿足今后一個時期的用水需求。補齊防洪減災體系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推進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實施城市水質提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和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

推進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圍繞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強化能源基礎支撐,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優化能源輸送通道布局,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加快電力通道建設,優化電網主干網架結構,建設智能安全電網,推進新能源接網工程建設,提升經濟便捷輸送能力。加快跨省區輸電通道扎青特高壓配套外送百萬風電基地建設,推進500千伏輸變電等工程,完善以220千伏為主網架、各電壓等級完善的供電保障體系。開展“氣化通遼”工程一期項目,加快推進天然氣長輸管道及配套設施建設,逐步覆蓋全市所有旗縣。

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面向未來科技創新需求,提前謀劃布局“新基建”。加快5G基站及傳輸管道建設,提高信號覆蓋能力,不斷擴展使用群體,深化5G網絡與工業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互聯。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智能化充電樁項目。建設國家政務云北方節點及綠色算力中心,加快補齊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短板,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工程。建設“新基建”集中管理平臺,監控重大工程進展,提升“新基建”管理效率。

三、提升城鄉發展品質,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牢牢立足區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要素互動融合、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全面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建設城鄉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品質通遼”。

(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擺上戰略位置,以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統領城鎮化,充分釋放城鎮化潛力和空間,推動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城鎮化。

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充實區域性中心城市內涵,增強區域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突出高起點規劃引領,總規范圍預設化、控規重點片區化、詳規深度設計化、近規重點項目化,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推動設立行政新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區域競爭力、輻射帶動力。推動“兩區聯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老城區改造提檔、新城區高端提升、市政設施擴面提質,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展現城市時代風采,建設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百萬人口中心城區。推動“四城聯創”,繼續推進文明城市、衛生城市鞏固提升,推進森林城市、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等國家級城市品牌創建活動,在層級提升、功能提質上下功夫求實效。推進“產城融合”,建設千億級科爾沁工業園區,把開發區建成轉型升級平臺、創新發展引擎,打造集聚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高端人才的中心城區,建設“一樞紐五中心”,即區域交通信息綜合樞紐、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區域教育文化中心、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區域總部中心,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構建協調互動的城市體系。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引導人口向城鎮化區域有序遷移,促進人口分布與生產力布局相匹配,提高集中集聚發展水平,促進城市和城關鎮、小城鎮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推進以旗縣城關鎮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積極推動城關鎮完善功能、提升品質,高水平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引導農牧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構建多中心帶動、多層級聯動、多節點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增強城市體系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城鎮功能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基礎設施和生態景觀建設,提升城市星級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務功能,加快提升便民市場、公共廁所、健身場所、托幼養老、醫療急救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聚集產業、吸納人口、服務城鄉的綜合承載能力。實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動,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感知系統,建立健全社區為民服務綜合平臺,保障城市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能響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基本消滅建成區集中連片棚戶區,讓城市更加安全舒適、宜居宜業。

加快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全面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建立健全居住證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銜接機制,建立完善有利于農牧民進城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推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重點解決好城鎮居民“住有所居”問題,租購并舉、因城施策,支持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科學確定城鄉區域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現有基礎條件和未來產業方向,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統籌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構筑中心城市集聚經濟、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的支撐體系。北部地區要以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為主,推進霍扎一體化、千億級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和草原旅游協同發展,扎魯特旗要重點發展現代畜牧業,在高端煤化工等方面取得突破;霍林郭勒市要重點建設配套服務東北的高端鋁新材料基地,建設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景致精美、風韻獨特的草原明珠。中部地區要以高效節水為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中心城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科爾沁區要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強基礎、優服務,重點發展玉米生物、食品加工和高端能源裝備等產業;開發區要圍繞產城融合發展新興產業;開魯縣要重點打造國家級原料藥基地,發展新能源和紅干椒等產業;科左中旗要重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奶業核心區和科爾沁文化核心區,加快融入長春經濟圈。南部地區要以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為主,重點發展蒙中醫藥、新型硅砂產業和沙漠旅游等,加強與遼寧、吉林的城市對接合作,科左后旗要打造肉牛全產業鏈,建設服務周邊的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庫倫旗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綠色建材等;奈曼旗要重點發展鎳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健全區域互動融合、利益補償和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優化區域統籌、政策調控和發展保障機制,更好推動各地共同發展。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補齊農村牧區產業、民生和基礎設施短板,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堅持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開展鹽堿地改良、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等行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量水灌溉、節水增糧”行動,建設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糧食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擴大特色糧經作物、無公害水果蔬菜和飼草料種植規模,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科爾沁肉牛”標準化規模化育肥體系建設,推進肉牛政策性保險,推進乳肉等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打造中國草原肉牛精品示范市和高端乳品生產基地。強化農牧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突出抓好農牧業種子工程,高標準建設優質肉牛種源基地,強化農機裝備、標準化種養、智慧農牧業和農技隊伍建設,加強農牧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完善中國(通遼)農產品交易平臺功能,積極培育農牧業新業態,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充分提升農牧業的增值空間。

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草牧場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落實土地和草原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引導土地和草原承包經營權規范流轉。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培育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牧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融合發展,健全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牧區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深化集體林權、國有農牧林場和供銷社等改革。深化農村牧區金融改革,推動全市信用嘎查村建設全覆蓋。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旗縣城關鎮綜合服務能力,把蘇木鄉鎮建成服務農牧民的區域中心。統籌城鎮和嘎查村規劃建設,加快補齊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提升水、電、路、通訊、物流等基礎設施水平,健全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推動公共服務資源更多向農村牧區傾斜。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健全村莊清潔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推進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推進人畜分離集中養殖和庭院經濟建設,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態宜居互動雙贏。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建強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強化基層基礎,提高嘎查村干部履職服務能力,深入開展“紅旗嘎查村”爭創活動。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創新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豐富拓展民主參與渠道,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持續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依法打擊黑惡勢力和非法宗教活動等,確保鄉村治理有效、和諧安寧。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發揮先進文化引領作用,加強基層文化產品供給,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開展鄉風評議活動,樹立道德模范典型,弘揚道德新風,培育淳樸民風。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快鄉村綜合性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擴大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健全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產業扶貧治本作用,加強資金資產項目管理,抓好肉牛、光伏、生態等扶貧產業,提高產業防貧精準度和收益貢獻,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推進就業扶貧和消費扶貧,加大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和穩崗就業力度,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推動優質農畜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帶動脫貧地區產業持續發展。

(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過上更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農牧民增收渠道,加快農牧民穩定轉移就業,補齊工資性收入這個最大短板,提高以養殖業為主的經營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嚴格落實崗位津貼補貼等政策,完善最低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和評估機制,強化農牧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推動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就業,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善重點群體和困難人員就業支持體系,實施農牧民轉移就業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主體培育,規劃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人崗對接、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布局普惠性教育提升工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學校師資配置、經費保障、督導評估等機制,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義務教育聯盟、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扎實推進雙語教學改革,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推進職業教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育訓兼融試點示范。支持推進內蒙古民族大學新校區建設。重視發展特殊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揮好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倡導全民健康理念,更好實現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統籌解決好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不均等短板問題,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公共衛生保障工程,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加強中蒙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加快城市醫療集團和旗縣域醫共體建設,提高農村牧區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全覆蓋。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推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向職業勞動者覆蓋,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續保障能力,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落實好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調整政策,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健全分層分類的新時代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推進公民道德、誠信社會和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烏蘭牧騎事業發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進科爾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統籌保護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建設一批非遺就業工坊、非遺傳承基地。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促進體教融合發展,深化足球改革發展,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四、深入推進開放協作,更好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和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

堅持高水平擴大開放,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通遼定位、走出通遼路徑,主動服務全國市場、服務周邊城市、服務“一帶一路”,更好服務市場主體,以“服務通遼”建設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主動服務國內市場。堅持連接斷點、暢通節點、打通堵點,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良性循環,加快打造在國內大循環中有影響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培育新的投資增長點、消費增長點。精準對接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求,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提高肉牛、糧食等綠色農畜產品供給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快培育打造綠色煤電鋁、現代能源、蒙中醫藥等優勢特色產業鏈,推進產業鏈本地化配套、市場化延伸,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地區的招商合作,面向全國開展供需對接,融入國內市場供應體系,支持供應鏈企業與制造企業加強協作,更好地將本地名優產品引入國內市場,帶動國內消費和投資流入。

對接服務周邊城市。從差異化發展找準突破口,在產業配套、功能疏散、資源匹配、要素補充等方面,主動對接服務周邊城市。深度融入東北振興,推動落實與沈陽、長春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積極參與“錫赤通朝錦”陸海通道建設,深化“鐵四遼通”次區域合作,建設服務東北的裝備制造業配套基地、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綠色農畜產品供應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旅游康養基地,推動區域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提升開放協作層次,利用京蒙協作平臺深化對接合作,主動承接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輻射帶動,實施一批經濟合作、市場互動和科技創新等重大項目,鼓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強化與東部盟市的協同發展,加強與赤峰的協調聯動,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扶持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外貿提質增效,促進貿易與產業協調互動,重點推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加強通遼原產地優選產品跨境貿易與產業投資項目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強化開放平臺載體建設,加快通遼機場航空口岸、通遼保稅物流中心、多式聯運中心及海關監管場所建設,建設進出口資源加工集散基地,發展“落地經濟”。加強同俄蒙日韓交流合作,強化教育體育、文化旅游等領域協作,積極發展面向日韓市場的出口業務,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到俄蒙開拓市場,支持企業開展境外資源開發、生產加工和貨物服務貿易,打造“中俄蒙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積極開展與滿洲里、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協作,暢通邊境口岸的內陸通關通道,發展泛口岸經濟,更好融入我國向北開放的戰略布局。

高效服務市場主體。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發展的“頭號工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營商環境整體性改善,釋放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系統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互聯網+監管”。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政商交往負面清單,完善政企溝通協商制度,加強對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壯大企業家隊伍。抓好市旗鎮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一網、一門、一次”綜合服務平臺,推進“不見面審批”、異地可辦、掌上辦、自助辦,推行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努力打造更加高效便捷、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新高地。

五、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各類人才輩出和重點領域獨具優勢的區域人才高地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人才提級與擴量并重,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開放的思維引才聚才、選才育才、用才留才,統籌解決好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問題,以“人才通遼”建設更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

構建靈活開放引才機制。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體系,增強政策、事業和產業吸引力,廣聚人才為通遼發展服務。改革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發布人才目錄、拓寬引才范圍,簡化引才程序、鼓勵人才流動,資助高端人才、鼓勵市場引才,突出人才成長空間、創業平臺等核心吸引點,形成特色引才品牌。建立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庫,“剛柔并濟”引才引智,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引才平臺承載能力,完善“人才引進雙選會”推介機制,強化“博士直通車”工程建設,推進“人才驛站”擴面升級,支持“人才飛地”建設,擴大“鋁加工年會”“蒙醫藥產業博覽會”的影響力,鼓勵采取兼職、客座、顧問、定期服務、合作開發等方式,柔性引進“高精尖缺”人才。

創新各類人才培育機制。大力度開發人才資源,制定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深化拓展“科爾沁英才”工程,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建立以地區發展和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首席專家制度和導師制度,支持開展人才定向培養、聯合辦學,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在職人員定期培訓和事業單位人員帶薪培訓,組織企業家到國內知名高校培訓交流。健全各行業人才開發支持政策,制定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崗位培訓、實踐實訓、考察交流、技能競賽等工作制度,加大人才梯次培養力度,培育和造就一支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激活人才發展內生動力。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增強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人才管理體制機制,賦予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強化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加大人才榮譽激勵力度,健全創新成果利益分配制度。打通體制內外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一線崗位流動的激勵機制,提升基層人才服務保障水平。加快“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人才管理服務新模式,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

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為人才提供全鏈條服務,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加強政治吸納、思想聯系和感情交流,增強黨對專家人才的政治感召力。出臺前瞻性開放性政策,推進人才與財政、產業、科技等政策配套銜接,加大項目扶持、科研資助、財稅等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創新,健全人才干事創業平臺。建立定期走訪慰問、醫療保健、休假療養等制度,解決好人才落戶、居住、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優化人才服務保障,營造全社會愛才聚才、重才用才的濃厚氛圍。

六、提升創新引領能力,構筑改革創新提能優勢和更加牢固的安全穩定屏障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精準對接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統籌推進科技領域、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創新通遼”建設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改革破題開路、安全保駕護航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加強科技領域創新。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落實“科技興蒙”行動,瞄準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構建各級創新平臺載體,在蒙醫藥、鋁新材料、玉米生物、肉牛等領域培育升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通遼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推進自治區級高新區建設。加快通遼科技大市場升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示范基地和專業化技術研發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與內蒙古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對接合作,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博(碩)士科研工作站,深入開展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等科技交流合作。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快培育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推動形成創新發展強大合力。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侵權懲戒力度。優化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實行競爭立項、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制度,制定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完善科技資助、補助、補貼、獎勵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改革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正向激勵,鼓勵實施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建立政府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和社會多渠道投入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持續大幅增加研發投入,逐步縮小與全國全區平均水平差距。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強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完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監管的屬地風險處置責任,組建通遼市金融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金融仲裁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拓展電力多邊交易品種,提升大用戶直供電規模。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打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深入實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六大工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深化街道鄉鎮改革和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完善鄉村多元治理方式,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建強“五心合一”的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綜合體,健全“一號通辦、街鎮(蘇木)統辦”群眾工作機制,推進法治信訪、網上信訪,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實施“清風引領”系列行動,弘揚新風正氣,創新社會治理。

筑牢安全穩定屏障。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構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體系,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著力化解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確保關鍵領域安全可控,防范化解金融、債務等各領域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建設大數據智能應急響應和指揮平臺,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提升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依法打擊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糾正民族工作偏差,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切實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全域生態安全屏障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最大程度培植綠色發展優勢,以“生態通遼”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構建更加完備的生態治理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大環境保護立法與執法力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強化河湖長制,推行林長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等監管制度。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建設,統籌實施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加大科爾沁草原保護力度,推進天然草原修復,全面落實禁牧禁墾、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嚴禁各種破壞草原行為,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創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保護恢復疏林草原生態風光。加強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積極推進歐投行貸款造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北方防沙帶保護等項目,鞏固鎖邊防護林體系,建設百萬畝林果基地,提高國家沙漠公園建設水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推進西遼河流域綜合治理,強化水資源保障,加快引調蓄水工程和節水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再生水資源,有效置換工業用水資源,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實施好水土保持、濕地保護和水源涵養工程。

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實施區域聯防聯控,針對工業源、城市生活源、移動源、農業源等采取綜合性管控措施,深入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擴大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執行范圍,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強化水污染防治,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加強水功能區管控,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保障居民飲水安全,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快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推進工業廢物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提高地膜回收率、秸稈和畜禽糞污利用率,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

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引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清潔綠色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建設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礦山,推廣綠色建筑,支持綠色交通,發展綠色金融。調整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降低碳排放強度,探索碳達峰路徑。嚴格執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強用能預算管理,實施能效提升計劃;開展深度節水控水,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嚴控高耗水種植業、服務業用水;嚴格土地用途管控,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支持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八、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實現新階段新發展的各項奮斗目標,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凝聚起高水平建設現代化通遼的強大合力。

(一)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高效落實。發揮好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健全黨委議事決策機制,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獎懲機制。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強化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保持正風肅紀反腐高壓態勢,健全監督體系,強化政治監督,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整治“四風”問題,堅決查處重點領域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常態化推進以案促改,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二)凝聚團結奮斗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加強和改進人大監督工作,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工作機制,提高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和水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創新推進僑務工作。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健全立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開展群眾工作,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力量。

(三)健全規劃制定和推進落實的有效機制。各地各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自覺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學制定市旗兩級“十四五”規劃綱要,建立健全“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實施各類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調整修訂機制、監督考核機制,切實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和戰略成果,確保“十四五”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勇擔重任,開拓奮進,在新時代新征程書寫好通遼發展新篇章,為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奮斗!

主頁 > 專題研究 > 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 > 規劃動態 >

中共通遼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1-02-09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中共通遼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

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1年1月20日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五屆委員會

第十一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通遼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屆十三次全會精神,深入分析“十四五”發展形勢,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的關鍵五年。必須認清大勢、把握大局,從實際出發科學定位、明確目標,在攻難關、開新局中奮勇前進。

(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各項決策部署,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綜合實力穩步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明顯增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加快,糧食和畜牧生產連穩連增,被命名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中國蒙醫藥之都”,被國家確定為現代能源領域試點城市。創新發展動力增強,引才育才等人才新政取得實效,科技支撐和改革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驗收。協調發展趨勢向好,城鄉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保障水平持續提高,全區首條出區高鐵“通新”高速鐵路開通運營,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市場主體突破25萬戶。綠色發展引領轉型,解決了一批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開放發展走深走實,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近2000億元。共享發展普惠民生,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旗縣和貧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市向縱深發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取得重要成果,被中央政法委確定為第二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城市。“十三五”勝利收官,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全面建設現代化通遼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遼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隨著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擁有多重疊加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國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我們開放協作、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打造在國內大循環中有影響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效吸引各類優質資源要素流入我市;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為我們提供了最直接、最現實的互通互動發展機遇;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為我市推動資源、生態、區位等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創造了巨大空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大作為,探索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同時也要看到,通遼發展還存在不少突出短板、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經濟基礎還很薄弱,工業化城鎮化滯后,產業產品層次不高,科技創新動力不足,農牧業大而不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水資源制約嚴重,節能降耗約束、財政金融風險仍趨緊,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生態環保、安全發展等領域還存在短板弱項。我們必須充分正視這些困難和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在當前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深入謀劃破解之道、發展之策,努力在新征程上把短板補起來、讓弱項強起來,更要發揮好自身優勢、利用好基礎條件、把握好重大機遇,在服務全國全區大局中推動自身發展,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三)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按照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提出的遠景目標,結合我市實際展望二○三五年,全市將與全國全區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和綠色發展水平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區同步邁上新臺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符合戰略定位的現代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全面建成,形成開放協作、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地區文化軟實力全面增強,城鄉居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和各民族團結進步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

(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緊緊圍繞“兩個屏障”“兩個基地”和“一個橋頭堡”的全區戰略定位,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品牌建設引領轉型升級,以品質提升、服務提效、人才提級、創新提能、生態提質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和百億級現代能源示范、鎳循環經濟、蒙中醫藥產業集群,培育發展現代物流、文化旅游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產業轉型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水平,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五)“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錨定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現實條件和發展趨勢,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聚焦全區戰略大局和我市戰略任務,力爭綠色農畜產品、現代能源“兩個基地”和生態治理、社會治理“兩個治理”走在全區前列,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目標。

——經濟發展更加高效。全面提升產業轉型發展水平,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帶動經濟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力爭經濟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實現新突破,優勢特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建設服務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建設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國際旅游目的地。

——改革開放更加深入。加快形成高標準市場體系,市場活力、社會活力充分激發,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區域性創新平臺體系、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政策環境明顯改善,建設區域性創新和人才高地;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基本形成,服務融入全國大市場的產業鏈供應鏈根植生成,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設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和服務東北振興中構建內陸開放高地。

——城鄉發展更加融合。全面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區域性中心城市能級和品質內涵充分提升,區域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增強,協調互動的城市體系更加完善,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城鄉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接近全國目前水平,建設產城融合的百萬人口中心城區;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脫貧攻堅成果進一步鞏固拓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突破,形成功能互補、發展互促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自覺行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取得明顯成效,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水資源緊缺矛盾得到緩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深入推進,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減排治污持續強化,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有效提升,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收入倍差持續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就業更加充分更有質量,高質量教育體系、衛生健康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提升,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治理效能更加彰顯。全面提升創新社會治理水平,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更加完善,政治生態更加優化,新風正氣蔚然成風,各民族大團結局面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各領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能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自然災害防御能力顯著增強,社會治安防控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穩定屏障更加牢固,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綠色品牌引領“兩個基地”和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貫徹自治區黨委對東部盟市差異化協調發展的定位要求,充分放大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深入實施品牌提升行動,以“品牌通遼”建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建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生態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在全區“兩個基地”建設中走在前、作貢獻,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有市場影響力的名牌產品,讓更多通遼品牌彰顯實力、享譽全國、強市富民。

(一)加快產業集群集約發展。立足我市基礎條件和產業優勢,重點培育打造兩個千億級、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統籌優化產業基地布局,積極培育千億級園區、壯大百億級園區,推動主導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綠色化,增創產業升級新優勢,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

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玉米、肉牛等基礎優勢,推動全產業鏈培育、價值鏈攀升。推進玉米全株深度轉化,向食品級、藥品級等高端終端延伸,提高精深加工轉化能力,建設國家級原料藥基地、全國最大的玉米生物科技產業基地。推進肉牛全牛產品開發利用,提升高端牛肉產品供給能力,支持牛副產品精深加工;加快推動奶業振興,推進蒙牛奶源基地和伊利高端乳肉雙產業集群示范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豬、肉羊等畜禽加工和釀酒業,發展紅干椒、甘薯、蕎麥、雜糧雜豆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國家級冷涼地區無公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提升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推進“蒙字標”認證,讓生態綠色、安全健康成為通遼農畜產品的品牌標識。

打造千億級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實施煤炭綠色開發利用示范工程,保障企業用煤需求,發展清潔高效煤電,加快現役煤電機組升級改造,推動火力發電老舊機組產能置換,實現燃煤電廠趨零排放。依托煤電資源優勢和東北重工業基地需求,推進煤電鋁一體化和霍扎園區一體化發展,加快整合補齊要素資源,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以延鏈補鏈強鏈項目為重點,推動鋁精深加工提質增效,加快高端鋁材、電子鋁箔、高性能合金等項目建設,加快實現鋁液全部就地轉化,提高鋁精深加工產能,建設配套服務東北制造業、輻射全國大市場的鋁新材料基地,建成國內最具成本競爭力的綠色環保鋁工業基地。

打造百億級現代能源示范產業集群。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新能源裝機占比。加快推進“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源網荷儲”協同發展示范項目,持續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積極推廣多能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能源供給模式,建設區域綜合能源交易中心,提升區域內用能負荷中心和清潔能源匯集輸出中心能效。推動生活綠能使用,加大電能替代力度,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延伸現代能源產業鏈,培育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推進煤化工產業高端示范,建設新一代電網友好型新能源示范電站,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

打造百億級鎳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提升現有鎳基合金企業生產能力和競爭優勢,加快推動經安有色項目投產,圍繞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大力發展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不銹鋼制品,填補國內短缺的特種鋼材市場。優化企業能源供給結構,提高新能源占比,降低能耗水平。配套建設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固廢綜合利用、廢水資源化等循環經濟產業鏈,積極推廣機制砂使用,建設集鎳基合金、不銹鋼、新材料生產及深加工和現代物流于一體的自治區級新材料(特鋼)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打造東北地區重要的鎳基合金新材料加工基地。

打造百億級蒙中醫藥產業集群。深度開發蒙醫藥科技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依托國內最大的蒙藥材種植基地和蒙藥生產基地,創新整合現代蒙中醫藥全產業鏈,推動蒙中西醫結合、藥食健同源、醫康養一體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蒙中藥材種植標準化示范區,推進蒙中藥優勢大品種開發推廣,完善蒙藥營銷體系,擴大蒙藥市場。創建民族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與國內知名藥企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發蒙藥產品及衍生品,建立蒙中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升“中國蒙醫藥之都”的市場影響力。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物流、商貿、文旅、金融等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高端化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標準化、品牌化,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提供服務保障。

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充分發揮東北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一級節點城市的綜合優勢,科學規劃物流產業空間布局,統籌推進硬件和軟件、渠道和平臺建設,加快構建高效、智能、綠色、安全的現代物流體系,培育現代物流企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重點培育發展主城區及周邊的開發區綜合物流園區、科爾沁現代物流園區、通遼空港物流園區、木里圖工業物流園區和蒙東煤炭交易中心,規劃建設冷鏈物流園區,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常態化運行中歐班列(通遼)和大連港集裝箱及冷藏班列,推進與大連、錦州、營口等重要港口合作,推動區域通關一體化,貫通陸海空網聯運主通道,構建南連港、北通歐的多式聯運物流格局,打造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推動商貿提質轉型。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現代商貿流通企業。推進商業集聚區提檔升級,重點提升萬達、金葉等重點商圈便利智慧服務功能,實施特色商業街區示范建設工程,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完善消費物流基礎配套,持續提升傳統消費,積極培育新興消費,全面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促進電子商務集聚發展,加快通遼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提升電子商務產業園規模和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配套設施,擴大電商進農村覆蓋面,提升農畜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效率。

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西遼河文明和科爾沁文化內涵,更好融入城市業態和產業發展,深度開發文創產品,推動旅游配套服務體系提質升級,提升“科爾沁”品牌影響力,增強通遼旅游的吸引力。要以市場思維系統謀劃文旅產業項目,針對目標人群和品質需求,打造跨區域的精品線路和具有更高參與度、體驗性的景區景點,圍繞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動孝莊園旅游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爭創5A級景區,打響科爾沁馬拉松、科爾沁公路自行車賽和科爾沁草原音樂美食季等科爾沁旅游文化節系列活動。依托生態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康養、蒙醫康養、溫泉康養等健康服務產業,打造服務周邊城市的休閑康養度假基地,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國際旅游目的地。

增強金融支撐能力。積極引進金融機構,豐富金融產品,構建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等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的能力水平。鼓勵金融機構強化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提高首貸率和信用貸款占比,探索設立企業流動性風險防控基金,為符合條件的企業轉貸續貸提供低息有償過橋服務,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主導產業和“三農三牧”的支持力度,積極開展活體牲畜抵押貸款業務,推動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商行。提升現代金融監管水平,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牢牢把握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重大機遇,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不斷提升數字產業化水平,建設通遼大數據產業園,引導電子商務、虛擬現實、智能穿戴、智能終端等大數據企業集聚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深度改造升級,建設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和綜合性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提升藍寶石晶體、高端鋁鎳合金、特種玻璃纖維等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能力,延伸煤制乙二醇產業鏈條,發展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產業;加快開發高端鑄造、特種玻璃、新型建材涂料等硅砂產品,建設硅砂新材料產業園區。培育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快建設龍馬重工高端機械裝備產業園和金風科技項目,打造全產業鏈的風電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推進國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建設;發展高端智能裝備,建設遙控智能無人機生產基地和專業無人機中試中心,推進智能機器人生產項目。

(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體系。抓住國家支持“兩新一重”建設機遇,加快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補齊城鄉區域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短板,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地位。著力構建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綜合通道,完善鐵路運輸體系,構筑高鐵站綜合交通樞紐,加強既有線路擴能提級改造,加快通遼至齊齊哈爾、長春、赤峰等高鐵項目建設,暢通連接東北、華北及東北亞的鐵路網。建設“兩環八橫六縱六出口”公路網絡,推進國省公路互聯互通改建升級和國省干線二級公路改造,推進魯北至霍林河高速公路項目,提高農村牧區公路通達深度。優化升級航空運輸網絡,推進通遼機場航站區改擴建,實現航線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城市。加強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公共交通運輸體系。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緩解水資源緊缺矛盾,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推廣高效節水工程,力爭“十四五”期末達到年節約農業用水10億立方米以上目標。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引綽濟遼”二期、遼西北供水、引嫩濟錫(霍)、烏蘭哈達水庫等重大引調蓄水工程建設,基本滿足今后一個時期的用水需求。補齊防洪減災體系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推進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實施城市水質提升、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和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

推進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圍繞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強化能源基礎支撐,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優化能源輸送通道布局,強化能源安全保障。加快電力通道建設,優化電網主干網架結構,建設智能安全電網,推進新能源接網工程建設,提升經濟便捷輸送能力。加快跨省區輸電通道扎青特高壓配套外送百萬風電基地建設,推進500千伏輸變電等工程,完善以220千伏為主網架、各電壓等級完善的供電保障體系。開展“氣化通遼”工程一期項目,加快推進天然氣長輸管道及配套設施建設,逐步覆蓋全市所有旗縣。

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面向未來科技創新需求,提前謀劃布局“新基建”。加快5G基站及傳輸管道建設,提高信號覆蓋能力,不斷擴展使用群體,深化5G網絡與工業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互聯。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智能化充電樁項目。建設國家政務云北方節點及綠色算力中心,加快補齊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短板,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工程。建設“新基建”集中管理平臺,監控重大工程進展,提升“新基建”管理效率。

三、提升城鄉發展品質,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牢牢立足區域性中心城市定位,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要素互動融合、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全面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水平,建設城鄉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品質通遼”。

(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把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擺上戰略位置,以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統領城鎮化,充分釋放城鎮化潛力和空間,推動更高水平、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城鎮化。

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充實區域性中心城市內涵,增強區域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突出高起點規劃引領,總規范圍預設化、控規重點片區化、詳規深度設計化、近規重點項目化,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結構,推動設立行政新區,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區域競爭力、輻射帶動力。推動“兩區聯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老城區改造提檔、新城區高端提升、市政設施擴面提質,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展現城市時代風采,建設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百萬人口中心城區。推動“四城聯創”,繼續推進文明城市、衛生城市鞏固提升,推進森林城市、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等國家級城市品牌創建活動,在層級提升、功能提質上下功夫求實效。推進“產城融合”,建設千億級科爾沁工業園區,把開發區建成轉型升級平臺、創新發展引擎,打造集聚高端要素、高端產業、高端人才的中心城區,建設“一樞紐五中心”,即區域交通信息綜合樞紐、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服務中心、區域教育文化中心、區域商貿物流中心、區域總部中心,建設充滿活力、富有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

構建協調互動的城市體系。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引導人口向城鎮化區域有序遷移,促進人口分布與生產力布局相匹配,提高集中集聚發展水平,促進城市和城關鎮、小城鎮功能互補、協同發展。推進以旗縣城關鎮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積極推動城關鎮完善功能、提升品質,高水平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引導農牧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構建多中心帶動、多層級聯動、多節點互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增強城市體系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城鎮功能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基礎設施和生態景觀建設,提升城市星級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服務功能,加快提升便民市場、公共廁所、健身場所、托幼養老、醫療急救等公共服務水平,增強聚集產業、吸納人口、服務城鄉的綜合承載能力。實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動,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和感知系統,建立健全社區為民服務綜合平臺,保障城市高效運行和突發事件快速智能響應。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物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基本消滅建成區集中連片棚戶區,讓城市更加安全舒適、宜居宜業。

加快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全面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建立健全居住證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銜接機制,建立完善有利于農牧民進城的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牧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推進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提高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重點解決好城鎮居民“住有所居”問題,租購并舉、因城施策,支持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科學確定城鄉區域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現有基礎條件和未來產業方向,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統籌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構筑中心城市集聚經濟、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的支撐體系。北部地區要以保護生態、涵養水源為主,推進霍扎一體化、千億級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和草原旅游協同發展,扎魯特旗要重點發展現代畜牧業,在高端煤化工等方面取得突破;霍林郭勒市要重點建設配套服務東北的高端鋁新材料基地,建設國家草原自然公園,建設景致精美、風韻獨特的草原明珠。中部地區要以高效節水為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中心城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科爾沁區要圍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強基礎、優服務,重點發展玉米生物、食品加工和高端能源裝備等產業;開發區要圍繞產城融合發展新興產業;開魯縣要重點打造國家級原料藥基地,發展新能源和紅干椒等產業;科左中旗要重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奶業核心區和科爾沁文化核心區,加快融入長春經濟圈。南部地區要以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為主,重點發展蒙中醫藥、新型硅砂產業和沙漠旅游等,加強與遼寧、吉林的城市對接合作,科左后旗要打造肉牛全產業鏈,建設服務周邊的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庫倫旗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綠色建材等;奈曼旗要重點發展鎳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健全區域互動融合、利益補償和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優化區域統籌、政策調控和發展保障機制,更好推動各地共同發展。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補齊農村牧區產業、民生和基礎設施短板,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堅持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開展鹽堿地改良、耕地質量保護提升、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等行動,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量水灌溉、節水增糧”行動,建設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糧食產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擴大特色糧經作物、無公害水果蔬菜和飼草料種植規模,高標準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國家高質量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加快“科爾沁肉牛”標準化規模化育肥體系建設,推進肉牛政策性保險,推進乳肉等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打造中國草原肉牛精品示范市和高端乳品生產基地。強化農牧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突出抓好農牧業種子工程,高標準建設優質肉牛種源基地,強化農機裝備、標準化種養、智慧農牧業和農技隊伍建設,加強農牧業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完善中國(通遼)農產品交易平臺功能,積極培育農牧業新業態,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充分提升農牧業的增值空間。

深化農村牧區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發展活力。落實第二輪土地草牧場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落實土地和草原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引導土地和草原承包經營權規范流轉。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培育家庭農牧場、農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牧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融合發展,健全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牧區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深化集體林權、國有農牧林場和供銷社等改革。深化農村牧區金融改革,推動全市信用嘎查村建設全覆蓋。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旗縣城關鎮綜合服務能力,把蘇木鄉鎮建成服務農牧民的區域中心。統籌城鎮和嘎查村規劃建設,加快補齊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短板,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提升水、電、路、通訊、物流等基礎設施水平,健全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推動公共服務資源更多向農村牧區傾斜。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健全村莊清潔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推進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推進人畜分離集中養殖和庭院經濟建設,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態宜居互動雙贏。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建強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強化基層基礎,提高嘎查村干部履職服務能力,深入開展“紅旗嘎查村”爭創活動。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創新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豐富拓展民主參與渠道,完善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持續推進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設,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依法打擊黑惡勢力和非法宗教活動等,確保鄉村治理有效、和諧安寧。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發揮先進文化引領作用,加強基層文化產品供給,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制定完善村規民約,開展鄉風評議活動,樹立道德模范典型,弘揚道德新風,培育淳樸民風。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快鄉村綜合性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擴大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健全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機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和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健全解決相對貧困問題長效機制,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產業扶貧治本作用,加強資金資產項目管理,抓好肉牛、光伏、生態等扶貧產業,提高產業防貧精準度和收益貢獻,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推進就業扶貧和消費扶貧,加大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和穩崗就業力度,深化京蒙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推動優質農畜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帶動脫貧地區產業持續發展。

(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人民群眾過上更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擴大農牧民增收渠道,加快農牧民穩定轉移就業,補齊工資性收入這個最大短板,提高以養殖業為主的經營性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嚴格落實崗位津貼補貼等政策,完善最低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和評估機制,強化農牧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推動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以高質量發展帶動高質量就業,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善重點群體和困難人員就業支持體系,實施農牧民轉移就業三年行動計劃,擴大公益性崗位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主體培育,規劃建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人崗對接、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布局普惠性教育提升工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學校師資配置、經費保障、督導評估等機制,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民族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義務教育聯盟、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扎實推進雙語教學改革,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推進職業教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育訓兼融試點示范。支持推進內蒙古民族大學新校區建設。重視發展特殊教育,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揮好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倡導全民健康理念,更好實現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統籌解決好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不均等短板問題,健全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實施公共衛生保障工程,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機制,加強中蒙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加快城市醫療集團和旗縣域醫共體建設,提高農村牧區醫療服務水平。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健康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全覆蓋。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應保盡保原則,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推進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向職業勞動者覆蓋,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基金可持續保障能力,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落實好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養老金調整政策,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健全分層分類的新時代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推進公民道德、誠信社會和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深化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倡導全民閱讀,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烏蘭牧騎事業發展,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推進科爾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統籌保護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民俗,建設一批非遺就業工坊、非遺傳承基地。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促進體教融合發展,深化足球改革發展,推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

四、深入推進開放協作,更好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和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

堅持高水平擴大開放,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找準通遼定位、走出通遼路徑,主動服務全國市場、服務周邊城市、服務“一帶一路”,更好服務市場主體,以“服務通遼”建設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主動服務國內市場。堅持連接斷點、暢通節點、打通堵點,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良性循環,加快打造在國內大循環中有影響力的產業鏈、供應鏈,推進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培育新的投資增長點、消費增長點。精準對接國內市場消費升級需求,增加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提高肉牛、糧食等綠色農畜產品供給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快培育打造綠色煤電鋁、現代能源、蒙中醫藥等優勢特色產業鏈,推進產業鏈本地化配套、市場化延伸,加強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地區的招商合作,面向全國開展供需對接,融入國內市場供應體系,支持供應鏈企業與制造企業加強協作,更好地將本地名優產品引入國內市場,帶動國內消費和投資流入。

對接服務周邊城市。從差異化發展找準突破口,在產業配套、功能疏散、資源匹配、要素補充等方面,主動對接服務周邊城市。深度融入東北振興,推動落實與沈陽、長春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積極參與“錫赤通朝錦”陸海通道建設,深化“鐵四遼通”次區域合作,建設服務東北的裝備制造業配套基地、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綠色農畜產品供應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旅游康養基地,推動區域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提升開放協作層次,利用京蒙協作平臺深化對接合作,主動承接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的輻射帶動,實施一批經濟合作、市場互動和科技創新等重大項目,鼓勵探索“飛地經濟”模式。強化與東部盟市的協同發展,加強與赤峰的協調聯動,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扶持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外貿提質增效,促進貿易與產業協調互動,重點推進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加強通遼原產地優選產品跨境貿易與產業投資項目建設,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強化開放平臺載體建設,加快通遼機場航空口岸、通遼保稅物流中心、多式聯運中心及海關監管場所建設,建設進出口資源加工集散基地,發展“落地經濟”。加強同俄蒙日韓交流合作,強化教育體育、文化旅游等領域協作,積極發展面向日韓市場的出口業務,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鼓勵企業到俄蒙開拓市場,支持企業開展境外資源開發、生產加工和貨物服務貿易,打造“中俄蒙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積極開展與滿洲里、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協作,暢通邊境口岸的內陸通關通道,發展泛口岸經濟,更好融入我國向北開放的戰略布局。

高效服務市場主體。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革發展的“頭號工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營商環境整體性改善,釋放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系統排查、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施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互聯網+監管”。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政商交往負面清單,完善政企溝通協商制度,加強對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權益,弘揚企業家精神,壯大企業家隊伍。抓好市旗鎮村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一網、一門、一次”綜合服務平臺,推進“不見面審批”、異地可辦、掌上辦、自助辦,推行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努力打造更加高效便捷、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新高地。

五、推進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各類人才輩出和重點領域獨具優勢的區域人才高地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人才提級與擴量并重,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開放的思維引才聚才、選才育才、用才留才,統籌解決好人才短缺和人才外流問題,以“人才通遼”建設更好滿足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

構建靈活開放引才機制。健全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才用才政策體系,增強政策、事業和產業吸引力,廣聚人才為通遼發展服務。改革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發布人才目錄、拓寬引才范圍,簡化引才程序、鼓勵人才流動,資助高端人才、鼓勵市場引才,突出人才成長空間、創業平臺等核心吸引點,形成特色引才品牌。建立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庫,“剛柔并濟”引才引智,重點引進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升引才平臺承載能力,完善“人才引進雙選會”推介機制,強化“博士直通車”工程建設,推進“人才驛站”擴面升級,支持“人才飛地”建設,擴大“鋁加工年會”“蒙醫藥產業博覽會”的影響力,鼓勵采取兼職、客座、顧問、定期服務、合作開發等方式,柔性引進“高精尖缺”人才。

創新各類人才培育機制。大力度開發人才資源,制定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深化拓展“科爾沁英才”工程,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牧區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建立以地區發展和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首席專家制度和導師制度,支持開展人才定向培養、聯合辦學,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推進在職人員定期培訓和事業單位人員帶薪培訓,組織企業家到國內知名高校培訓交流。健全各行業人才開發支持政策,制定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崗位培訓、實踐實訓、考察交流、技能競賽等工作制度,加大人才梯次培養力度,培育和造就一支與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激活人才發展內生動力。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增強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改革人才管理體制機制,賦予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以品德、能力、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機制。強化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加大人才榮譽激勵力度,健全創新成果利益分配制度。打通體制內外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一線崗位流動的激勵機制,提升基層人才服務保障水平。加快“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人才管理服務新模式,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持。

營造人才發展良好環境。為人才提供全鏈條服務,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加強政治吸納、思想聯系和感情交流,增強黨對專家人才的政治感召力。出臺前瞻性開放性政策,推進人才與財政、產業、科技等政策配套銜接,加大項目扶持、科研資助、財稅等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產學研用融合創新,健全人才干事創業平臺。建立定期走訪慰問、醫療保健、休假療養等制度,解決好人才落戶、居住、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問題,優化人才服務保障,營造全社會愛才聚才、重才用才的濃厚氛圍。

六、提升創新引領能力,構筑改革創新提能優勢和更加牢固的安全穩定屏障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精準對接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統籌推進科技領域、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創新通遼”建設推動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改革破題開路、安全保駕護航的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加強科技領域創新。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落實“科技興蒙”行動,瞄準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加快構建各級創新平臺載體,在蒙醫藥、鋁新材料、玉米生物、肉牛等領域培育升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支持通遼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推進自治區級高新區建設。加快通遼科技大市場升級,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示范基地和專業化技術研發與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與內蒙古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對接合作,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產學研協同創新,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研發成果轉化基地、博(碩)士科研工作站,深入開展聯合攻關、人才培養等科技交流合作。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快培育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推動形成創新發展強大合力。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大侵權懲戒力度。優化科技任務組織實施機制,實行競爭立項、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制度,制定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完善科技資助、補助、補貼、獎勵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改革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正向激勵,鼓勵實施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實施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建立政府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和社會多渠道投入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持續大幅增加研發投入,逐步縮小與全國全區平均水平差距。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強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構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完善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健全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強化金融監管的屬地風險處置責任,組建通遼市金融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金融仲裁院。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拓展電力多邊交易品種,提升大用戶直供電規模。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打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深入實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六大工程”,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深化街道鄉鎮改革和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完善鄉村多元治理方式,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建強“五心合一”的矛盾糾紛化解服務中心綜合體,健全“一號通辦、街鎮(蘇木)統辦”群眾工作機制,推進法治信訪、網上信訪,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實施“清風引領”系列行動,弘揚新風正氣,創新社會治理。

筑牢安全穩定屏障。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構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體系,守住安全發展底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著力化解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確保關鍵領域安全可控,防范化解金融、債務等各領域風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建設大數據智能應急響應和指揮平臺,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提升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依法打擊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糾正民族工作偏差,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切實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全域生態安全屏障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最大程度培植綠色發展優勢,以“生態通遼”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構建更加完備的生態治理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大環境保護立法與執法力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強化河湖長制,推行林長制,完善自然保護地等監管制度。建立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制度,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建設,統籌實施科爾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加大科爾沁草原保護力度,推進天然草原修復,全面落實禁牧禁墾、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嚴禁各種破壞草原行為,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創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保護恢復疏林草原生態風光。加強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積極推進歐投行貸款造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北方防沙帶保護等項目,鞏固鎖邊防護林體系,建設百萬畝林果基地,提高國家沙漠公園建設水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推進西遼河流域綜合治理,強化水資源保障,加快引調蓄水工程和節水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再生水資源,有效置換工業用水資源,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實施好水土保持、濕地保護和水源涵養工程。

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實施區域聯防聯控,針對工業源、城市生活源、移動源、農業源等采取綜合性管控措施,深入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擴大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執行范圍,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強化水污染防治,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加強水功能區管控,提升地表水環境質量,保障居民飲水安全,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加快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土壤污染防治,推進工業廢物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提高地膜回收率、秸稈和畜禽糞污利用率,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

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強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引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清潔綠色生產,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建設綠色產業、綠色企業、綠色園區、綠色礦山,推廣綠色建筑,支持綠色交通,發展綠色金融。調整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降低碳排放強度,探索碳達峰路徑。嚴格執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加強用能預算管理,實施能效提升計劃;開展深度節水控水,加強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嚴控高耗水種植業、服務業用水;嚴格土地用途管控,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開展循環經濟示范行動,支持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綠色消費、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八、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堅強保證

實現新階段新發展的各項奮斗目標,必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最廣泛地動員全社會力量,凝聚起高水平建設現代化通遼的強大合力。

(一)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高效落實。發揮好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健全黨委議事決策機制,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獎懲機制。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水平,強化對敢擔當善作為干部的激勵保護,以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保持正風肅紀反腐高壓態勢,健全監督體系,強化政治監督,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整治“四風”問題,堅決查處重點領域和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常態化推進以案促改,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二)凝聚團結奮斗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加強和改進人大監督工作,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工作機制,提高人大及其常委會履職能力和水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建設,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水平。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鞏固發展大團結大聯合局面。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創新推進僑務工作。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健全立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司法公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開展群眾工作,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力量。

(三)健全規劃制定和推進落實的有效機制。各地各部門要緊密結合實際,自覺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學制定市旗兩級“十四五”規劃綱要,建立健全“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實施各類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構建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評估機制、調整修訂機制、監督考核機制,切實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和戰略成果,確保“十四五”發展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全市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勇擔重任,開拓奮進,在新時代新征程書寫好通遼發展新篇章,為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奮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麻豆果冻传媒2021精品传媒一区| 手机在线观看av片| 制服 丝袜 亚洲 中文 综合|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内射喷水高潮|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任我爽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76少妇精品导航|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丰满老熟妇好大bbbbb|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性欧美熟妇videofreesex|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秋霞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喷水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伊人情人色综合网站|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 少妇下蹲露大唇无遮挡| 性av无码天堂|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