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農科園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0-19 點擊:次
近年來,淮陰區以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為核心,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導向,陸續出臺一系列扶持淮安農科園發展的土地、稅費、融資、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優惠政策,引導整合大量的項目、資金、人力和科技資源投入園區建設,園區發展順利跨過起步階段,駛入“快車道”,并在201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科技部第五批45個園區驗收。在發布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5》中,淮安園區創新能力水平排名全國第三,江蘇第一。
淮安農科園爭創示范區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根本。示范區建設按照一區一主導產業的定位,加大高新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著力提升主導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產業引領,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爭創示范區是建設江淮生態經濟區的內在要求。省“1+3”功能區戰略指出江淮生態經濟區必須以生態為前提和底色,做足生態文章,彰顯生態優勢,更好地優化發展路徑和模式,著力發展綠色產業和新經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深度挖掘旅游業,注重發展養老產業,這與示范區的提出的建設任務高度一致。爭創示范區是優化鄉鎮布局調整、推進相對集中居住的有力抓手。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以農村相對集中居住促進鎮村建設,統籌部署、分步推進鄉鎮布局優化工作。示范區建設提出融合發展為原則,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城鄉融合,可以充分整合資源,促進農業高新技術、資本、人才、土地等要素流動,實現鄉鎮布局優化的目標并發揮典型示范意義。爭創示范區是提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的戰略機遇。示范區就是農業科技園的一種高級形態,就是要通過示范區建設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來理順體制機制,為科技園區的建設發展提供現實樣板。
目前,全國有24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江蘇省有11個,除宿遷和常州,各地級市都有1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通過驗收的園區有南京白馬、常熟、淮安、鹽城四個園區,淮安園區創新能力水平排名全國第三,江蘇第一。據了解,南京、連云港、揚州多市已與科技部溝通,意向爭創示范區。在這一輪示范區爭創中淮安若不能搶抓機遇,就會喪失已經建立的科技園區相對比較優勢,在下一輪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高新資源集聚中落后于爭創示范區的平臺。
針對差距和不足,淮安農科園在積極爭創國家農高區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以加快科技項目建設為重點,加速產業集聚步伐。繼續堅持以農業現代服務業為引領,精準發展二產,做強做長一產,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科技創新集聚區建設,推動生物質燃氣、金地種業、禾佳農業、溫氏總部研究院、懶農生物科技等項目竣工投產達效。根據國家農高區的創建要求,一區一主題,一區一主業,繼續將園藝產業作為園區一產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國內花卉行業十強企業,再引進一批蘭科植物生產企業,爭取獲批“淮安蝴蝶蘭”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高檔蝴蝶蘭盆花出口基地。加快四新成果三期牡丹芍藥園建設,舉辦第二屆蝴蝶蘭博覽會、蘭花科技與產業發展高端峰會,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圍繞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生物技術、冷鏈物流、電子商務加大二、三產招商力度,以項目建設之功收產業發展之效。
以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為核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產業鏈加強研發平臺建設,重點推進江蘇省植物生產與加工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食品質量安全營養功能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兩個省級研發平臺以及現代農業技術與服務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將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把好入園企業的科技標準,新增建設用地企業一律建有研發機構和實驗室。將核心區技術向示范區轉移,促進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帶動產業附加值提升,促進農民增收。
以實施相對集中居住為契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依據碼頭片區規劃、花漾年華田園綜合體規劃實施相對集中居住、培育特色產業發展。全面實施以吳城鎮三園、頭莊、利民三個村為核心的相對集中居住,開工建設鄰里中心,啟動日處理2000立方米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向農高新城片區延伸。加快推進明遠西路景觀綠化提升、明遠路西延和部分主干路網、花漾年華田園綜合體建設,完善兩河之間核心發展軸水利專項規劃,健全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以充分上級政策機遇為保障,增強園區發展后勁。國家農高區的建設標準之高,對于淮安園區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充分爭取并利用好上級必然會出臺的各項針對農高區發展的相關扶持政策。財政金融扶持政策方面,首先采取后補助和政府購買等形式來重點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成果的轉移轉化。淮陰區可以整合涉農資金,將資金向示范區進行高度的集聚。其次通過政策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向示范區多方傾斜,鼓勵社會資本在示范區投資組建資質銀行等農村的金融機構創新現代的投放方式。淮陰區將把示范區的用地做為一個統籌的重要節點,來統籌規劃做好農高區的土地支持。科技扶持政策,那就是在現有的支持政策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業企業創新的補貼政策。將示范區納入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推薦渠道,搭建引才、育才、建才、用才的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