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珠海市工業園區產業規劃 (2016-2025年)

珠海市工業園區產業規劃 (2016-2025年)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7-31 點擊:

一、規劃范圍、目的及依據
本規劃涉及珠海市整個市域,2018年土地面積約17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9.11萬人,戶籍人口118萬人。本規劃的目的是在客觀分析珠海各工業園產業發展現狀、特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視野,結合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和地區工業產業布局和工業園區建設經驗,明確未來各工業園區發展的基本定位、發展目標和主要功能,提出未來主要的各園區工業產業發展類型、確定各類產業的發展目標、競爭優勢及主要產園區合理位置和規模等,以指導珠海市未來工業產業的整體發展。
 
規劃編制主要參考依據如下:
 
《中國制造2025(2015)》
 
《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2015)》
 
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5)》
 
《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0年)》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
 
《珠港澳合作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
 
《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
 
《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2015)》
 
《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
 
《珠海市工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珠海市“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規劃(2012-2020)》
 
《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5)》
 
《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
 
《珠海航空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
 
《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珠府](2010)》
 
《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2014)》
 
《珠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2015年修訂)》
 
《珠海市產城融合專項研究與規劃(2014)》
 
《珠海市關于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實施意見(2015)》(征求意見稿)
 
《珠海市發展智能制造工作方案(2015-2017年)》(征求意見稿)
 
《珠海市“互聯網+”行動方案(2015-2020年)》(征求意見稿)
 
中國國家、省、市所出臺的相關區域及工業產業發展規劃
 
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及工業產業發展態勢
 
二、宏觀經濟及產業背景分析
(一)國際層面
1. 產業的全球轉移帶來發展機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各行各業制造基地逐漸東移,中國正成為一個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級制造基地。重化工業,高新科技化以及服務化的產業是近期轉移的新趨勢,這給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珠海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同時國際產業轉移也出現了新的特點:(1) 國際產業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務化方向發展。(2)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日益體現為國際產品內工序環節的調整和轉移。(3)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日益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兩大主要方向,并且在發展中國家中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向發達國家進行逆向產業轉移。(4)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不斷推動原有產業的整合升級,加速了國際間的技術轉移與擴散,促使各國的相對技術優勢發生變化,強化了國際產業的集聚效應,并不斷提升產業結構的高度和虛擬化程度,新的產業不斷出現,并促使原有產業在結構升級中整合、轉移。
 
2. 歐美“再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主張。新興產業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圍繞新興產業所形成的產業群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是“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將對中國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產生較大的競爭影響。
 
(二)國家層面
1.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產業結構正在優化調整
中國正在面臨“中等收入陷阱”。2014年中國GDP為636463億元,人均GDP約7575美元,將來一段時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同時,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減緩,之前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正在轉變,調整結構保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基調,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國消費市場萎縮,出口外向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內生型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轉變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規劃陸續出臺也給經濟的增長增添了新的動力,該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2.“一帶一路”建設給廣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3年習先生在出訪中亞和東盟國家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4年兩會期間,李先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構想,對于廣東來講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要平臺,廣東要加強粵港澳合作,加強南沙、前海、橫琴自貿區建設,形成新的合作載體;要加強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合作,逐步改變廣東在對外合作中以低端工業、加工貿易、單向開放為主的格局,提高對外開放質量,通過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合作來提升廣東經濟的國際化水平。
 
3.中國制造2025,加快制造業升級轉型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明確提出了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建設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戰略任務和重點包括提供國家制造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從而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4.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穩增長、調結構,促進創新中實現有效突破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 “十三五”規劃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新中實現有效突破,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在未來五年的社會發展中,“創新”將成為促發展的核心,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將成為貫穿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協調” 體現在四化的協調發展中,即工業化發展,脫離傳統工業制造業的層面,和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通過信息化的渠道,提高工業化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協調發展離不開信息化,離不開互聯網+戰略。綠色發展,主要圍繞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展開, 延續了節能、環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基本要求。“開放”,指堅持開放發展,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主要體現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珠海市必須順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如金屬冶煉、傳統資源型基礎化工、傳統水泥、玻璃等產能過剩產業,限制產能過剩項目的投產,按國家、自治區、本市的產業指導目錄和本項目規劃的產業進行準入。
 
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9 月經李先生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這是對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動實施“互聯網+”行動的具體部署,是加快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下統稱四眾)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系統性指導文件。《指導意見》強調,加快發展四眾,能夠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搭建多方參與的高效協同機制,豐富創業創新組織形態,優化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為社會大眾廣泛平等參與創業創新、共同分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提供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廣闊的空間。珠海市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動“雙創”政策宣貫、加強“雙創”載體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抓好投融資服務以及組織一批創業創新培訓項目等,促進創新要素和創業資源不斷集聚,規劃建設創業創新功能較強的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創新(產業化)基地,擬定小微工業企業“幼獅計劃”培育工作方案,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6.發展海洋經濟
201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了《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將廣東省列為國家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推進廣東省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珠海處于珠三角海洋經濟優先發展區,具備做強做大海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
 
7.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當前,廣東正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提出“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將原有的“珠三角城市群”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廣泛的定位,將有力地推動珠三角地區的城市融入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大舞臺。香港、澳門產業結構和珠三角區域有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可以合作共贏發展。
 
8.港珠澳大橋建設帶來強聚集效應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全長約50公里,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多小時。港珠澳大橋將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可帶動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通,產生強聚集效應。
 
9.橫琴自貿區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2014年6月28日,橫琴正式封關運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特區中的特區”。國務院賦予了橫琴“分線管理”創新監管模式落地,為橫琴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提供了保障,為探索粵港澳合作的新模式,營造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構建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平臺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橫琴開發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2015年3月,中國政治局正式審議通過了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方案,橫琴新區作為其組成部分,對于粵港澳的合作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省域層面: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打造國際裝備制造業中心
1.《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打造珠三角西岸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心
2013年5月《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實現“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提出,珠三角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區域優化發展。其中包括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提出珠三角產業布局要按照“引導增量、優化存量”的思路。珠海位于西岸技術密集型產業帶和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的交叉點,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近期應著力打造國際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心,重點發展汽車、軌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石油化工、油氣勘探開采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臨港產業帶。
 
2.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建設,為珠海市通用航空,臨港工程設備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在2015年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廣東省提出要集中力量把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政府將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發展。8月14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在珠海市舉行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合作協議簽署暨項目簽約儀式。珠江西岸五市一區39個項目現場簽約,投資總額達1050.9億元。《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已經廣東省頒布,規劃到2017年,珠江西岸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5000億元,年均增長約15%,其中智能制造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衛星及應用等八大領域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40%。到2020年,珠江西岸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22000億元,年均增長約15%,其中八大領域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50%。規劃指出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衛星及應用等領域先進裝備制造業,以及相配套的重要基礎件和生產服務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海市將重點建設通用航空裝備產業基地、珠海高欄港深水海岸工程裝備基地,發展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和大型臨港工程裝備,加快建設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和中小型船舶生產基地;同時重點發展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和輕型直升機等,加強航空關鍵技術研發。
 
3.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加快珠海市智能裝備產業基地的建設
2015年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0年)》,指出要抓住全球新一輪制造業變革和中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以國際智能制造先進水平為標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到2017年,先進制造業發展明顯加快,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超1.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2020年,先進制造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以上,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基本建成制造強省。主要任務包括6個方面:(1)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包括核心基礎部件,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藝與技術,制造業基礎軟件,嵌入式工業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2)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包括機器人產業,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包括基礎制造裝備,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裝備,智能電子制造成套設備,新能源制造裝備,先進交通高端裝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能農業裝備),培育發展系統集成及應用,加強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設。(3)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4)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5)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6)完善智能制造服務支撐體系。其中珠海市要(1)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無人船及控制系統、智能化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等,集聚發展智能高端醫療器械和印制線路板。(2)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重點在家電、裝備制造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范應用。
 
4.珠江口西岸的崛起,關鍵在珠海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區發展水平應以珠海市為核心。珠海要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區位優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提高發展帶動能力,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珠江口西岸的崛起關鍵在珠海。
 
(四)市域層面
1.形成“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
“十三五”時期是珠海市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主要目標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展望2030年,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和發展,我市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物質技術基礎更加雄厚,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制度環境更加成熟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將在全面小康基礎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產業發展方面形成“三高一特”現代產業新體系,家電電氣、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清潔能源等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休閑旅游、金融服務等產業集群實現高速增長,珠海制造、珠海服務的品牌效應凸顯,重點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珠海基本建設成為區域性產業服務中心、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國際先進通用航空產業基地、全球領先家用電器基地和國際商務休閑旅游度假區。
 
2.建設完善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生態體系
珠海市2015年發布了《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的產業規劃、合理的空間布局為前提,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力爭用11年的時間,即到2025年,珠海市的海洋工程裝備、船舶與游艇、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海陸空高端裝備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智能配電網設備、智能辦公裝備、醫療器械、智能家居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裝備、3D打印等智能精密裝備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高端化特征突出,自主創新機制基本確立,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梯度人才體系較為完善,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達到7500億元,努力建成“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國家級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中國南方智能裝備制造基地”,發展成為珠江西岸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重要增長極。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5-2020年),完善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突破5000億元左右;第二階段(2021-2025年):拓展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達到7500億元。空間方面形成形成“一個龍頭、兩個重點、三個支撐”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總體空間布局。其中,“一個龍頭”是指高欄港經濟區(含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兩個重點”是指航空產業園、富山工業園;“三個支撐”是指培育孵化基地(香洲區+高新區)、總部研發基地(橫琴新區)和商貿服務基地(保稅區+香洲區)。
 
3.落實創新驅動發展
2015年6月9日,珠海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了《珠海市創新驅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這是珠海市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義》、《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按照《珠海市創新驅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珠海市力爭到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R&D/GDP)達到3%以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50家。實現研發投入、孵化能力、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型大型骨干企業、上市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等“8個倍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產業方面,要實施產業結構優化行動。圍繞智能環保家居、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和智能電網等現有優勢產業配置創新要素,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積極培育和布局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等未來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動員大會的部署,未來三年將投入300億元資金,對全市60%的工業企業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落實重大科技專項聯合推進工作框架協議,省市共同推動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機器人等九個重大科技專項,促進科技成果在珠海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同時實施創新載體建設行動,以創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推動高新區優化提升“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爭創一流的創新型園區。橫琴新區發揮自貿區和制度創新優勢,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壯大。以高新區、橫琴新區為平臺,在知識產權、科技金融、人才激勵、珠港澳科技合作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提高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
 
 
 
4.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珠海市2015年印發了《珠海市關于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接《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圍繞建設制造強市目標:(1)到2017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8個倍增目標,智能裝備相關產業產值規模超500億元。(2)到2020年,自主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國家驗收認定,智能裝備相關產業突破1000億元,格力國際智能制造基地和高新區ABB機器人產業園建成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3)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實現“珠海制造”向“珠海智造”轉變,基本建成制造強市。發揮好橫琴新區、高新區、高欄港區“三大引擎”的乘數效應,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資協同創新機制,大力發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系統產業,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在發展智能制造的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分兩步,(1)構建智能裝備產業體系,以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為重點,打造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2)打造特色智能裝備基地,集聚發展智能海洋工程裝備、智能航空裝備、智能家居、智能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辦公設備、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等;同時加強重點項目建設。
 
 
 
 
 
(五)小結
1.發揮門戶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格局調整中蘊藏著新機遇,有利于珠海市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發展層次。珠海處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具有融入中國國家戰略的區位優勢。珠海市位于珠江西岸技術密集型產業帶和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的交叉點,可以根據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重點選擇和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同時珠海能夠通過綜合交通,拓展內陸腹地、加強跨境聯系,積極融入粵港澳和亞太地區。
 
2. 依托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充分發揮海洋經濟優勢
從中國國內看,中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珠海具備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應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實現與香港、澳門產業的協調發展、合作共贏。珠三角規劃綱要、橫琴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利于珠海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
 
3. 明確自身發展定位,有效提升省內經濟地位
從自身發展環境看,廣東省政府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珠江三角洲產業一體化戰略,珠海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盡快建成現代化的珠江西岸中心城市。區位、市場、資源、人力、文化等優勢進一步凸顯。應當抓住機遇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雙創,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城市,建設智能制造基地,“三高一特”現代產業新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推進石化、海工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經濟綜合實力。
 
三、珠海市工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發展現狀
1. 經濟總量較小,人口規模較少
2015年珠三角11市的GDP總量由高至低依次為:香港19972億元,廣州18100億元,深圳17500億元,佛山8010億元,東莞6275億元,澳門2981億元,惠州3140億元,中山3010億元,江門2240億元,珠海2024億元,肇慶1970億元。香港、廣州、和深圳在GDP總量上優勢明顯,排在11市的前3位。珠海市排名落后,僅高于肇慶,落后于中山、江門等珠江西岸城市。
 
2015年珠三角11市人均GDP由高至低依次為:澳門46.7萬元,香港27.4萬元,深圳15.8萬元,廣州13.4萬元,珠海12.5萬元,佛山10.8萬元,中山9.4萬元,東莞7.5萬元,惠州6.6萬元,江門5.0萬元,肇慶4.9萬元。澳門、香港、深圳3市的人均GDP高于其他各市,廣州、珠海、佛山緊隨其后,珠海市人均GDP在珠三角11市中排名第5,較靠前。
 
總的來看,珠海市經濟基礎較好,但仍需要重點增加經濟和人口規模。
 
2. 新增產能不足,發展增速略有回升,產業轉型緩慢
2015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025億元,增速升至10.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980.8億元,增長9.6 %。珠海市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2.6:50.6:46.8調整為2.3:49.7:48.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與其他較發達沿海城市相比三產比重仍偏低。
 
3. 處于工業化后期,需著力提升工業發展質量
2015年珠海人均GDP約為12.5萬人民幣,非農產業比重為97.7%。第一產業比重逐年減小,第二產業占支配地位,比重維持在50-51%左右。綜合考慮,珠海市所處產業發展階段約為工業化后期階段,未來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精深加工產業,完善產業鏈,并大力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4. 主導產業基礎好,高新技術發展潛力大
珠海市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80.8億元,增長9.6%,增加值排名前6名的行業分別是家用電氣、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電力能源、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這6個行業的增加值總和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增加值約611億元,輕工業增加值約370億元,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增加值316億元,大中型企業增加值795億元。可以看出珠海市工業以重工業,大中型企業為主導,高新技術企業所貢獻增加值比例有提高潛力。
 
5. 主導產業參加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優勢領域
珠海主導產業在一些細分領域發展較快,取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具有參與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優勢:(1)空調(家用電器):珠海格力電器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空調企業。(2)集成電路(電子信息):歐比特公司是中國航空航天領域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統集成的骨干企業。(3)3G移動通訊(電子設備):擁有偉創力的代工手機和魅族的自主品牌手機;東信和平是中國USIM卡的最大供應商。(4)打印耗材(電子設備):珠海是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生產基地,供應了全球70%以上的色帶、60%的兼容墨盒、3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組件,產品銷售幾乎覆蓋了所有國家和地區。(5)新能源汽車:銀隆公司是全球少數能同時生產磷酸鐵鋰和鈦酸鋰電池的企業,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達2000輛。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電動汽車充電設備供應商,產品在中國處于領先水平。(6)智能電網(電氣機械及器材):優特公司是中國微機防誤閉鎖系統的首創者,產品中國占有率超過50%;許繼配電網自動監測控制技術在中國市場占有率80%以上;萬力達公司的廠站監控系統在中國廠礦繼電保護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漢勝公司生產的配套電纜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二)基于區位商的珠海工業產業分析
通過區位商的計算分析,珠海市工業的33個行業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14個),在廣東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有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裝備制造、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力熱力水的生產和供應。第二類(19個),在廣東無比較優勢的行業。
 
(三)小結
珠海經濟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產業正在由加速階段向成熟階段過渡,未來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精深加工制造產業,完善產業鏈,大力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珠海主導產業基礎較好,基礎性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潛力大。但經濟總量較小,人口總量較少,產業結構轉型較緩慢。根據區位商分析,珠海專業化水平較高的優勢產業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
 
四、珠海市產業發展資源能力分析
(一)珠海市主要資源能力分析
1. 區位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南面,珠三角西岸,南邊與澳門陸地相連,面向中國南海,北面與中山市、江門市相連,東面與香港通過港珠澳大橋相連,距離約50公里,水陸相距36海里,是中國唯一與香港、澳門陸橋相連的城市,具有承接港澳產業及經濟輻射的優勢。珠海市同時接受珠三角經濟圈以及廣東自貿區,尤其是橫琴片區的輻射,發展機遇多。
 
2. 海洋及岸線資源
珠海市岸線總長894.7公里,岸線資源豐富,在珠三角9市中居榜首,在全中國主要沿海港口城市海岸線中也名列前茅,其中大陸海岸線長395.9公里,島嶼岸線長300.8公里,內河岸線長198公里,海域面積約5942平方公里。在珠三角各市中,珠海市海洋、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數量最多,擁有良好的港口岸線及海洋資源,為臨港工業和港航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3. 綜合對外交通體系
鐵路方面,廣珠城際軌道已投入使用,連接珠海高欄港與廣州新車站的廣珠鐵路已經開通,為港口貨物運輸提供便利。了
 
高速公路方面,珠海市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公路網絡,2015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446.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24.70公里,路網密度83.9公里/100平方公里。市區對外公路運輸以西部沿海高速-京珠高速、江珠高速、太澳高速、高欄港高速、機場高速為骨架。2015年珠海公路貨運總量9918萬噸,客運量3348萬人,公路貨物周轉量50.9億噸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61.6億人公里。
 
港口方面,2015年珠海市共有生產性泊位147個,非生產性泊位5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27個,設計年通過能力1.52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188萬標準箱,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1209萬噸,增長4.7%,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075萬噸,下降3.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4萬標準箱,增長13.7%。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消除珠江西岸城市與香港的陸路聯系障礙,促進珠三角西部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縮短與香港的經濟距離,降低交通成本,珠海市將收益良多。
 
4. 空港資源
珠海市航空港是大珠三角洲地區5大機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珠海機場位于市西南部,距市區35公里,飛行區等級4E,設計年起降架次為10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5萬噸。2015年,珠海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471萬人次,同比增長15.5%;貨運量1.2萬噸,同比增長3.8%。珠海航空產業園核心區還有大量預留土地,可以實施有效規劃,吸引大型航空項目,保證其長期發展。珠海機場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機場相比,在旅客、貨物吞吐量上尚有較大差距,但增長速度快。珠海具備發展航空產業的良好條件,應以航空產業園核心區為載體, 重點做大做強航空制造與服務,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積極推進臨空經濟發展。
 
5. 土地資源
珠海市2015年陸地面積17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萬人,人均土地資源約1057平方米。2012年珠海可供建設用地為562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儲備豐富,有利于產業擴張和項目引進。
 
6. 水資源
珠海入境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1412.11億立方米,是珠海本地水資源總量的80倍,但大部分的過境水直接入海,受咸潮影響較大,很難利用。珠海市多年平均降雨量2042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1255毫米,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7.5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全市人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為1410立方米,淡水資源較豐富。
 
7. 科研教育資源
珠海市共有10所高校,是廣東省內第2大高校聚集地。2014年,珠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3.7萬人,畢業生3萬人,但留在珠海的畢業生占畢業總人數比例較小,2011年僅為9.2%。高校主要專業包括計算機信息技術、車輛工程、生物技術、藝術設計、旅游管理等。珠海具備一定的科研教育資源和人才儲量,未來應提高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
 
8. 旅游資源
珠海市2015年旅游總收入277億元,旅游資源類型較為齊全,旅游景觀多元,同時還具有與澳門合作開展旅游項目的巨大潛力。
 
(二)小結
珠海市海域面積較廣、岸線資源豐富,應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岸線功能,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依托海港、鐵路、高速公路、空港一體化的綜合交通優勢,促進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依托旅游、環境資源做強旅游服務業,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依托現有教育及科研資源,大力發展及培育高新技術及海洋科技產業,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度及高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珠海市工業園區產業規劃 (2016-2025年)

2019-07-31 來源:未知 點擊:

一、規劃范圍、目的及依據
本規劃涉及珠海市整個市域,2018年土地面積約17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9.11萬人,戶籍人口118萬人。本規劃的目的是在客觀分析珠海各工業園產業發展現狀、特點,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以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視野,結合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和地區工業產業布局和工業園區建設經驗,明確未來各工業園區發展的基本定位、發展目標和主要功能,提出未來主要的各園區工業產業發展類型、確定各類產業的發展目標、競爭優勢及主要產園區合理位置和規模等,以指導珠海市未來工業產業的整體發展。
 
規劃編制主要參考依據如下:
 
《中國制造2025(2015)》
 
《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2015)》
 
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5)》
 
《廣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
 
《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0年)》
 
《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
 
《珠港澳合作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
 
《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2015-2020)》
 
《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2015)》
 
《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發展規劃(2012)》
 
《珠海市工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珠海市“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規劃(2012-2020)》
 
《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5)》
 
《珠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
 
《珠海航空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1-2015)》
 
《關于促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珠府](2010)》
 
《珠海市城市概念性空間發展規劃(2014)》
 
《珠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
 
《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2015年修訂)》
 
《珠海市產城融合專項研究與規劃(2014)》
 
《珠海市關于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實施意見(2015)》(征求意見稿)
 
《珠海市發展智能制造工作方案(2015-2017年)》(征求意見稿)
 
《珠海市“互聯網+”行動方案(2015-2020年)》(征求意見稿)
 
中國國家、省、市所出臺的相關區域及工業產業發展規劃
 
世界范圍內區域經濟及工業產業發展態勢
 
二、宏觀經濟及產業背景分析
(一)國際層面
1. 產業的全球轉移帶來發展機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各行各業制造基地逐漸東移,中國正成為一個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級制造基地。重化工業,高新科技化以及服務化的產業是近期轉移的新趨勢,這給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珠海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同時國際產業轉移也出現了新的特點:(1) 國際產業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服務化方向發展。(2)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日益體現為國際產品內工序環節的調整和轉移。(3)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日益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兩大主要方向,并且在發展中國家中具備一定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向發達國家進行逆向產業轉移。(4)跨國公司的技術創新不斷推動原有產業的整合升級,加速了國際間的技術轉移與擴散,促使各國的相對技術優勢發生變化,強化了國際產業的集聚效應,并不斷提升產業結構的高度和虛擬化程度,新的產業不斷出現,并促使原有產業在結構升級中整合、轉移。
 
2. 歐美“再工業化”的發展戰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政府提出了“再工業化”的戰略主張。新興產業是未來工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圍繞新興產業所形成的產業群可能成為下一輪全球經濟繁榮的支撐點,是“再工業化”的主攻方向。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將對中國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產生較大的競爭影響。
 
(二)國家層面
1.中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產業結構正在優化調整
中國正在面臨“中等收入陷阱”。2014年中國GDP為636463億元,人均GDP約7575美元,將來一段時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同時,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減緩,之前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正在轉變,調整結構保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基調,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受金融危機影響,外國消費市場萎縮,出口外向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內生型經濟將成為中國經濟的轉變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規劃陸續出臺也給經濟的增長增添了新的動力,該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2.“一帶一路”建設給廣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013年習先生在出訪中亞和東盟國家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4年兩會期間,李先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進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推出一批重大支撐項目,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新空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構想,對于廣東來講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難得的歷史機遇和重要平臺,廣東要加強粵港澳合作,加強南沙、前海、橫琴自貿區建設,形成新的合作載體;要加強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合作,逐步改變廣東在對外合作中以低端工業、加工貿易、單向開放為主的格局,提高對外開放質量,通過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合作來提升廣東經濟的國際化水平。
 
3.中國制造2025,加快制造業升級轉型
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明確提出了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建設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戰略任務和重點包括提供國家制造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從而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4.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穩增長、調結構,促進創新中實現有效突破
“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 “十三五”規劃如何在穩增長、調結構、促創新中實現有效突破,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在未來五年的社會發展中,“創新”將成為促發展的核心,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將成為貫穿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協調” 體現在四化的協調發展中,即工業化發展,脫離傳統工業制造業的層面,和現代服務業有機結合,通過信息化的渠道,提高工業化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協調發展離不開信息化,離不開互聯網+戰略。綠色發展,主要圍繞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展開, 延續了節能、環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基本要求。“開放”,指堅持開放發展,順應中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主要體現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珠海市必須順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如金屬冶煉、傳統資源型基礎化工、傳統水泥、玻璃等產能過剩產業,限制產能過剩項目的投產,按國家、自治區、本市的產業指導目錄和本項目規劃的產業進行準入。
 
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9 月經李先生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這是對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動實施“互聯網+”行動的具體部署,是加快推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以下統稱四眾)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系統性指導文件。《指導意見》強調,加快發展四眾,能夠有效拓展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搭建多方參與的高效協同機制,豐富創業創新組織形態,優化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為社會大眾廣泛平等參與創業創新、共同分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提供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廣闊的空間。珠海市要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積極推動“雙創”政策宣貫、加強“雙創”載體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抓好投融資服務以及組織一批創業創新培訓項目等,促進創新要素和創業資源不斷集聚,規劃建設創業創新功能較強的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創新(產業化)基地,擬定小微工業企業“幼獅計劃”培育工作方案,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6.發展海洋經濟
201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了《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將廣東省列為國家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推進廣東省跨越發展的重要引擎。珠海處于珠三角海洋經濟優先發展區,具備做強做大海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
 
7.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
當前,廣東正在積極推進粵港澳合作共建世界級城市群,提出“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將原有的“珠三角城市群”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廣泛的定位,將有力地推動珠三角地區的城市融入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的大舞臺。香港、澳門產業結構和珠三角區域有較大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可以合作共贏發展。
 
8.港珠澳大橋建設帶來強聚集效應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全長約50公里,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多小時。港珠澳大橋將連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對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意義深遠,可帶動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通,產生強聚集效應。
 
9.橫琴自貿區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2014年6月28日,橫琴正式封關運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特區中的特區”。國務院賦予了橫琴“分線管理”創新監管模式落地,為橫琴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和實施提供了保障,為探索粵港澳合作的新模式,營造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構建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平臺奠定了基礎,標志著橫琴開發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2015年3月,中國政治局正式審議通過了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總體方案,橫琴新區作為其組成部分,對于粵港澳的合作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省域層面:加快發展海洋經濟,打造國際裝備制造業中心
1.《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打造珠三角西岸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心
2013年5月《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實現“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提出,珠三角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區域優化發展。其中包括大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提出珠三角產業布局要按照“引導增量、優化存量”的思路。珠海位于西岸技術密集型產業帶和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的交叉點,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近期應著力打造國際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心,重點發展汽車、軌道交通、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石油化工、油氣勘探開采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臨港產業帶。
 
2.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建設,為珠海市通用航空,臨港工程設備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在2015年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廣東省提出要集中力量把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政府將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發展。8月14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在珠海市舉行共同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發展合作協議簽署暨項目簽約儀式。珠江西岸五市一區39個項目現場簽約,投資總額達1050.9億元。《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布局和項目規劃》已經廣東省頒布,規劃到2017年,珠江西岸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5000億元,年均增長約15%,其中智能制造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衛星及應用等八大領域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40%。到2020年,珠江西岸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22000億元,年均增長約15%,其中八大領域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50%。規劃指出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節能環保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通用航空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衛星及應用等領域先進裝備制造業,以及相配套的重要基礎件和生產服務業,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海市將重點建設通用航空裝備產業基地、珠海高欄港深水海岸工程裝備基地,發展以海洋油氣為代表的海洋礦產資源開發裝備和大型臨港工程裝備,加快建設大型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和中小型船舶生產基地;同時重點發展通用飛機、水上飛機、無人機、特種飛行器和輕型直升機等,加強航空關鍵技術研發。
 
3.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加快珠海市智能裝備產業基地的建設
2015年廣東省頒布了《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0年)》,指出要抓住全球新一輪制造業變革和中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以國際智能制造先進水平為標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到2017年,先進制造業發展明顯加快,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超1.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2020年,先進制造業規模躍上新臺階,全省先進制造業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以上,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基本建成制造強省。主要任務包括6個方面:(1)突破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包括核心基礎部件,智能傳感器與儀器儀表,高速高精制造工藝與技術,制造業基礎軟件,嵌入式工業芯片,智能制造新材料,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2)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包括機器人產業,智能化基礎制造與成套裝備(包括基礎制造裝備,自動化生產線,流程制造智能成套裝備,智能電子制造成套設備,新能源制造裝備,先進交通高端裝備,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智能農業裝備),培育發展系統集成及應用,加強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設。(3)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4)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5)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6)完善智能制造服務支撐體系。其中珠海市要(1)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無人船及控制系統、智能化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等,集聚發展智能高端醫療器械和印制線路板。(2)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程,重點在家電、裝備制造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范應用。
 
4.珠江口西岸的崛起,關鍵在珠海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區發展水平應以珠海市為核心。珠海要充分發揮經濟特區和區位優勢,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形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提高發展帶動能力,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珠江口西岸的崛起關鍵在珠海。
 
(四)市域層面
1.形成“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
“十三五”時期是珠海市發展的黃金機遇期,主要目標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邁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展望2030年,經過3個五年的努力和發展,我市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物質技術基礎更加雄厚,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制度環境更加成熟穩定,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將在全面小康基礎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產業發展方面形成“三高一特”現代產業新體系,家電電氣、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清潔能源等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裝備制造、生物醫藥、休閑旅游、金融服務等產業集群實現高速增長,珠海制造、珠海服務的品牌效應凸顯,重點行業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珠海基本建設成為區域性產業服務中心、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國際先進通用航空產業基地、全球領先家用電器基地和國際商務休閑旅游度假區。
 
2.建設完善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生態體系
珠海市2015年發布了《珠海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5年)》,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科學的產業規劃、合理的空間布局為前提,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力爭用11年的時間,即到2025年,珠海市的海洋工程裝備、船舶與游艇、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海陸空高端裝備產業規模穩步擴大,智能配電網設備、智能辦公裝備、醫療器械、智能家居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裝備、3D打印等智能精密裝備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產業高端化特征突出,自主創新機制基本確立,先進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梯度人才體系較為完善,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達到7500億元,努力建成“世界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國家級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中國南方智能裝備制造基地”,發展成為珠江西岸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重要增長極。主要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15-2020年),完善產業鏈,夯實產業基礎,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突破5000億元左右;第二階段(2021-2025年):拓展產業鏈,形成產業生態系統,先進裝備制造業年產值達到7500億元。空間方面形成形成“一個龍頭、兩個重點、三個支撐”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總體空間布局。其中,“一個龍頭”是指高欄港經濟區(含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兩個重點”是指航空產業園、富山工業園;“三個支撐”是指培育孵化基地(香洲區+高新區)、總部研發基地(橫琴新區)和商貿服務基地(保稅區+香洲區)。
 
3.落實創新驅動發展
2015年6月9日,珠海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聯合印發了《珠海市創新驅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這是珠海市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義》、《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精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按照《珠海市創新驅動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珠海市力爭到2017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R&D/GDP)達到3%以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50家。實現研發投入、孵化能力、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型大型骨干企業、上市企業、股權投資企業等“8個倍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在產業方面,要實施產業結構優化行動。圍繞智能環保家居、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生物醫藥和智能電網等現有優勢產業配置創新要素,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積極培育和布局智能機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等未來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動員大會的部署,未來三年將投入300億元資金,對全市60%的工業企業進行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落實重大科技專項聯合推進工作框架協議,省市共同推動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智能機器人等九個重大科技專項,促進科技成果在珠海轉移轉化和規模產業化。同時實施創新載體建設行動,以創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推動高新區優化提升“一區五園”的發展格局,爭創一流的創新型園區。橫琴新區發揮自貿區和制度創新優勢,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壯大。以高新區、橫琴新區為平臺,在知識產權、科技金融、人才激勵、珠港澳科技合作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提高自主創新和輻射帶動能力。
 
 
 
4.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珠海市2015年印發了《珠海市關于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接《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圍繞建設制造強市目標:(1)到2017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實現創新驅動發展8個倍增目標,智能裝備相關產業產值規模超500億元。(2)到2020年,自主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通過國家驗收認定,智能裝備相關產業突破1000億元,格力國際智能制造基地和高新區ABB機器人產業園建成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3)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制造階段,實現“珠海制造”向“珠海智造”轉變,基本建成制造強市。發揮好橫琴新區、高新區、高欄港區“三大引擎”的乘數效應,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資協同創新機制,大力發展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系統產業,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在發展智能制造的具體措施方面,主要分兩步,(1)構建智能裝備產業體系,以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為重點,打造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2)打造特色智能裝備基地,集聚發展智能海洋工程裝備、智能航空裝備、智能家居、智能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辦公設備、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等;同時加強重點項目建設。
 
 
 
 
 
(五)小結
1.發揮門戶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格局調整中蘊藏著新機遇,有利于珠海市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發展層次。珠海處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帶,具有融入中國國家戰略的區位優勢。珠海市位于珠江西岸技術密集型產業帶和沿海生態環保型重化產業帶的交叉點,可以根據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重點選擇和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同時珠海能夠通過綜合交通,拓展內陸腹地、加強跨境聯系,積極融入粵港澳和亞太地區。
 
2. 依托粵港澳世界級城市群,充分發揮海洋經濟優勢
從中國國內看,中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珠海具備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的基礎和條件,應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實現與香港、澳門產業的協調發展、合作共贏。珠三角規劃綱要、橫琴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有利于珠海利用國內國際資源、承接產業轉移、參與區域分工與合作。
 
3. 明確自身發展定位,有效提升省內經濟地位
從自身發展環境看,廣東省政府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珠江三角洲產業一體化戰略,珠海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盡快建成現代化的珠江西岸中心城市。區位、市場、資源、人力、文化等優勢進一步凸顯。應當抓住機遇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雙創,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城市,建設智能制造基地,“三高一特”現代產業新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推進石化、海工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增強經濟綜合實力。
 
三、珠海市工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發展現狀
1. 經濟總量較小,人口規模較少
2015年珠三角11市的GDP總量由高至低依次為:香港19972億元,廣州18100億元,深圳17500億元,佛山8010億元,東莞6275億元,澳門2981億元,惠州3140億元,中山3010億元,江門2240億元,珠海2024億元,肇慶1970億元。香港、廣州、和深圳在GDP總量上優勢明顯,排在11市的前3位。珠海市排名落后,僅高于肇慶,落后于中山、江門等珠江西岸城市。
 
2015年珠三角11市人均GDP由高至低依次為:澳門46.7萬元,香港27.4萬元,深圳15.8萬元,廣州13.4萬元,珠海12.5萬元,佛山10.8萬元,中山9.4萬元,東莞7.5萬元,惠州6.6萬元,江門5.0萬元,肇慶4.9萬元。澳門、香港、深圳3市的人均GDP高于其他各市,廣州、珠海、佛山緊隨其后,珠海市人均GDP在珠三角11市中排名第5,較靠前。
 
總的來看,珠海市經濟基礎較好,但仍需要重點增加經濟和人口規模。
 
2. 新增產能不足,發展增速略有回升,產業轉型緩慢
2015年珠海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025億元,增速升至10.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980.8億元,增長9.6 %。珠海市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2.6:50.6:46.8調整為2.3:49.7:48.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但與其他較發達沿海城市相比三產比重仍偏低。
 
3. 處于工業化后期,需著力提升工業發展質量
2015年珠海人均GDP約為12.5萬人民幣,非農產業比重為97.7%。第一產業比重逐年減小,第二產業占支配地位,比重維持在50-51%左右。綜合考慮,珠海市所處產業發展階段約為工業化后期階段,未來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精深加工產業,完善產業鏈,并大力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4. 主導產業基礎好,高新技術發展潛力大
珠海市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80.8億元,增長9.6%,增加值排名前6名的行業分別是家用電氣、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電力能源、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這6個行業的增加值總和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約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重工業增加值約611億元,輕工業增加值約370億元,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增加值316億元,大中型企業增加值795億元。可以看出珠海市工業以重工業,大中型企業為主導,高新技術企業所貢獻增加值比例有提高潛力。
 
5. 主導產業參加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優勢領域
珠海主導產業在一些細分領域發展較快,取得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具有參與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優勢:(1)空調(家用電器):珠海格力電器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空調企業。(2)集成電路(電子信息):歐比特公司是中國航空航天領域高可靠嵌入式SOC芯片及系統集成的骨干企業。(3)3G移動通訊(電子設備):擁有偉創力的代工手機和魅族的自主品牌手機;東信和平是中國USIM卡的最大供應商。(4)打印耗材(電子設備):珠海是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生產基地,供應了全球70%以上的色帶、60%的兼容墨盒、3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組件,產品銷售幾乎覆蓋了所有國家和地區。(5)新能源汽車:銀隆公司是全球少數能同時生產磷酸鐵鋰和鈦酸鋰電池的企業,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達2000輛。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電動汽車充電設備供應商,產品在中國處于領先水平。(6)智能電網(電氣機械及器材):優特公司是中國微機防誤閉鎖系統的首創者,產品中國占有率超過50%;許繼配電網自動監測控制技術在中國市場占有率80%以上;萬力達公司的廠站監控系統在中國廠礦繼電保護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漢勝公司生產的配套電纜在中國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
 
(二)基于區位商的珠海工業產業分析
通過區位商的計算分析,珠海市工業的33個行業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14個),在廣東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有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裝備制造、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力熱力水的生產和供應。第二類(19個),在廣東無比較優勢的行業。
 
(三)小結
珠海經濟處于工業化后期階段,產業正在由加速階段向成熟階段過渡,未來應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精深加工制造產業,完善產業鏈,大力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珠海主導產業基礎較好,基礎性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潛力大。但經濟總量較小,人口總量較少,產業結構轉型較緩慢。根據區位商分析,珠海專業化水平較高的優勢產業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教體育用品制造、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等。
 
四、珠海市產業發展資源能力分析
(一)珠海市主要資源能力分析
1. 區位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南面,珠三角西岸,南邊與澳門陸地相連,面向中國南海,北面與中山市、江門市相連,東面與香港通過港珠澳大橋相連,距離約50公里,水陸相距36海里,是中國唯一與香港、澳門陸橋相連的城市,具有承接港澳產業及經濟輻射的優勢。珠海市同時接受珠三角經濟圈以及廣東自貿區,尤其是橫琴片區的輻射,發展機遇多。
 
2. 海洋及岸線資源
珠海市岸線總長894.7公里,岸線資源豐富,在珠三角9市中居榜首,在全中國主要沿海港口城市海岸線中也名列前茅,其中大陸海岸線長395.9公里,島嶼岸線長300.8公里,內河岸線長198公里,海域面積約5942平方公里。在珠三角各市中,珠海市海洋、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數量最多,擁有良好的港口岸線及海洋資源,為臨港工業和港航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3. 綜合對外交通體系
鐵路方面,廣珠城際軌道已投入使用,連接珠海高欄港與廣州新車站的廣珠鐵路已經開通,為港口貨物運輸提供便利。了
 
高速公路方面,珠海市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公路網絡,2015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446.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24.70公里,路網密度83.9公里/100平方公里。市區對外公路運輸以西部沿海高速-京珠高速、江珠高速、太澳高速、高欄港高速、機場高速為骨架。2015年珠海公路貨運總量9918萬噸,客運量3348萬人,公路貨物周轉量50.9億噸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61.6億人公里。
 
港口方面,2015年珠海市共有生產性泊位147個,非生產性泊位5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27個,設計年通過能力1.52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188萬標準箱,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1209萬噸,增長4.7%,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075萬噸,下降3.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4萬標準箱,增長13.7%。
 
港珠澳大橋建成后將消除珠江西岸城市與香港的陸路聯系障礙,促進珠三角西部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縮短與香港的經濟距離,降低交通成本,珠海市將收益良多。
 
4. 空港資源
珠海市航空港是大珠三角洲地區5大機場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珠海機場位于市西南部,距市區35公里,飛行區等級4E,設計年起降架次為10萬架次,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5萬噸。2015年,珠海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471萬人次,同比增長15.5%;貨運量1.2萬噸,同比增長3.8%。珠海航空產業園核心區還有大量預留土地,可以實施有效規劃,吸引大型航空項目,保證其長期發展。珠海機場與廣州、深圳、香港、澳門機場相比,在旅客、貨物吞吐量上尚有較大差距,但增長速度快。珠海具備發展航空產業的良好條件,應以航空產業園核心區為載體, 重點做大做強航空制造與服務,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積極推進臨空經濟發展。
 
5. 土地資源
珠海市2015年陸地面積17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萬人,人均土地資源約1057平方米。2012年珠海可供建設用地為562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儲備豐富,有利于產業擴張和項目引進。
 
6. 水資源
珠海入境水資源豐富,多年平均入境客水量1412.11億立方米,是珠海本地水資源總量的80倍,但大部分的過境水直接入海,受咸潮影響較大,很難利用。珠海市多年平均降雨量2042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1255毫米,多年平均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7.5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全市人均當地水資源占有量為1410立方米,淡水資源較豐富。
 
7. 科研教育資源
珠海市共有10所高校,是廣東省內第2大高校聚集地。2014年,珠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3.7萬人,畢業生3萬人,但留在珠海的畢業生占畢業總人數比例較小,2011年僅為9.2%。高校主要專業包括計算機信息技術、車輛工程、生物技術、藝術設計、旅游管理等。珠海具備一定的科研教育資源和人才儲量,未來應提高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
 
8. 旅游資源
珠海市2015年旅游總收入277億元,旅游資源類型較為齊全,旅游景觀多元,同時還具有與澳門合作開展旅游項目的巨大潛力。
 
(二)小結
珠海市海域面積較廣、岸線資源豐富,應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合理規劃岸線功能,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依托海港、鐵路、高速公路、空港一體化的綜合交通優勢,促進工業的快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依托旅游、環境資源做強旅游服務業,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依托現有教育及科研資源,大力發展及培育高新技術及海洋科技產業,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度及高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高清国语自产拍| 人妻少妇-嫩草影院|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无码人妻h动漫中文字幕|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俺去俺来也在线www色官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18禁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在线| 日本japanese丰满少妇| 97色伦图片|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三年片高清在线观看大全| 好吊妞人成视频在线观看27du|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福利体验试看120秒|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 人人爽人人爱| 亚洲成熟女人毛毛耸耸多|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 婷婷午夜天|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牲交视频| 99re8热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8天堂资源在线| 老师穿超短包臀裙办公室爆乳| 精品国精品自拍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