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進化論
產業園區進化論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8-06 點擊: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主義的“斗犬”赫胥黎在其《天演論》中提出的生物進化法則,在很多時候也適用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競爭。
尤其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企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區域間的競爭也日趨多元化,爭產業、爭人才、爭市場資源……各地方政府競相撒出“大禮包”,吸引各路或是“學富五車”或是“家財萬貫”的“乘龍快婿”。
作為承載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已經成為招商引資、提質增量的重要角色,其競爭力的高低,影響著一個地區一個或幾個產業的發展。
企業在市場中要遵循進化論,產業園區越來越有成為市場競爭主體存在的趨勢,也理應適用進化法則。
可以說,產業園區是中國經濟的“功臣”。園區很多時候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龍頭的角色存在,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
幾十年的發展事實證明,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的重要一環就是發展產業園區。各類國家級、省級、縣級、鎮級產業園不但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成為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并已成為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的創新性、人文性、生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而興起的新興市場競爭主體,更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路徑。
大慶高新區、經開區這兩個國家級園區,以及肇州經開區、肇源經開區、林甸工業園區、鐵人產業園、德力戈爾工業園區等 7 個開發區,以及一些“區中園”和“園外園”,都承擔著這樣的角色職能,為大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以來,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轉型升級進入深水區,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現階段,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創新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也是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毋庸置疑,大慶這些年來推進產業園區建設的成效是顯著的,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著差距,亟待針對開發面積不大、實力不強、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偏低、綜合配套服務功能缺失的問題,進一步挖掘承載項目、轉化成果、增加投資等方面的潛力。
產業園區從1.0不斷演變到了當前的4.0,經歷了從傳統到新興、從單一到多元、從租售到服務、從重資產開發到輕資產運營的進化過程,不斷顛覆著傳統思維。
產業園區發展已經由“拼政策”進入“拼服務”階段,正成為各方共識。不同地區園區之間的差異化和競爭已經成為以資源、要素為核心的競爭,拼的是產業園區運營中對企業產業鏈的建設,以及整個園區產業相關的信息流、資金流、產業形態的匹配度高低。
大慶的產業園區升級,會走出一條怎樣的進化軌跡?
是更注重區域配套,以產城一體的模式,在工業物業、住宅、服務、商業配套等方面做到完美協調和配合?
或是遵循產業園區逐漸由加工制造型向研發型升級的趨勢,載體建設由“大而全”向“小而美”轉變?
還是從原先單一產業功能出發,以打造產城綜合體的模式,逐步疊加復合性的城市功能進入園區?
不同的產業園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產業特點及明晰的產業定位,其產業升級的軌跡必然也不會是千園一面。
相同的是,園區面臨的競爭形勢都是一樣的嚴峻,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來塑造可持續的競爭力,而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畢竟,在新常態的環境下,產業園區的升級改造已是迫在眉睫,只有深入理解自身區域的產業基礎、優勢資源,以及國內外的產業發展趨勢和產業園區動向,才能突出重圍,建立自身產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產業園區,一定是高度生態化(包括環境生態和產業生態)和智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