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漢中市產業基礎及發展規劃概要

漢中市產業基礎及發展規劃概要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2-21 點擊:

漢中市產業基礎及發展規劃概要

未來,漢中將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旅游文化、新興產業和新能源六大產業。

 
裝備制造產業

漢中作為三線建設老工業基地,經過4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飛機制造、數控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精密刀具、儀表液壓、智能制造等行業為主的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培育了一批“特、專、新、精、智”的配套企業,基礎實力雄厚,聚集效應凸顯。未來,我們將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發展方向,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漢中實施方案,挖潛力、降成本、增效益,大力實施軍民融合戰略,著力推進航空裝備制造及配套能力,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支持傳統機床、機械設備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產業,努力打造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循環示范基地。到2020年,裝備制造業產值達450億元,增加值達180億元。

  

 

航空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以中航工業陜飛公司為依托,大力發展飛機主機設計研發、部裝總裝。加快陜飛公司運X飛機生產及總裝擴能配套項目建設步伐,積極實施民用貨機“兩步走”戰略,推進項目早日進入研制生產階段。進一步擴展整機產品生產線,著力發展軍民兩用運輸機、特種飛機、新型中型運輸機、無人機、民用貨運飛機和渦槳支線客機等整機產品。圍繞陜飛公司總裝配套需求,加快航空智慧新城建設步伐,培育壯大航空裝備制造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加大市內航空裝備配套能力。重點發展飛機起落架、航空標準件、增材制造、工藝設備、飛機內飾件、機電設備等相關配套產品,培育發展支線航空維修、航空用戶支援服務、應急消防、通信聯絡、應急電力等產業。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省上《300萬輛汽車產業規劃》和《漢中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積極與國內外知名車企合作,引進一批企業來漢建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生產基地,推進漢中汽車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燕航精工、邦華新能源、陜西心網等企業,研發生產動力電池、電動機、電控系統、充電設施等系列產品,培育壯大零部件制造產業,提升競爭優勢和配套能力。針對多用途市場需求,開發生產各類商用車、乘用車及運鈔車、救護車、警用巡邏車等特種專用車輛產品。

 

智能制造。以漢江機床、漢江工具、米克隆等企業為核心,加快提升機床、工量具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層次,重點發展大型精密數控機床、滾動功能部件、臥式、龍門式加工中心等系列產品,開展數控高性能工量具擴能改造、技術更新,支持工量具產品向“高精尖缺”方向發展。依托中航電測、華燕紡織、恒大精密儀表等企業,布局智能儀表儀器、智能輸配電設備、智能交通設備、感知系統等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產業。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加快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智能機器人、3D打印、工業傳感器等,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漢中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現代材料產業

漢中礦產資源富集,石墨、黃玉、鐵、鋅、錳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開發潛力大,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非金屬礦物制品兩大產業集群和鋼鐵、有色、光伏、建材4個產業鏈。未來,我們將推進冶金工業產品升級和技術改造,培育形成特種金屬功能、高端金屬結構、新型非金屬、高性能復合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等多元化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以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三大產業集群為重點的西部地區重要現代材料產業基地。到2020年,現代材料產業產值達780億元,增加值達210億元。

 

 

金屬材料產業集群。立足資源地和已有產業基地,促進資源綜合利用,著力建設以勉縣、略陽、寧強等縣高品質特種鋼材、鋅、銅、鎳材料為依托的冶金新材料基地;以城固、洋縣、西鄉等縣鎂、鈦、鉀等輕質材料為依托的新型輕合金新材料基地。加快鋼鐵產業升級,推進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構建鋼鐵冶煉、高性能鋼材產品生產、產品應用等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高性能H型鋼、冷軋薄板,航空用優質耐腐蝕、耐高溫、耐高壓的合金鋼及數控機床和復雜刀具專用工具鋼、特種鋼,重點研發飛機制造用特種鋼材、蒙皮用特種鋁合金材料和專用齒輪加工材料等。積極加快洋縣現代材料園建設,以漢中鋅業、洋釩公司、煎茶嶺鎳業等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鈦、釩、鋅、鎳、銅、錳等金屬功能材料,開發鈦鎳形狀記憶合金絲、薄板、薄膜及薄帶,金屬構件耐磨材料、防腐涂層合金等產品,壯大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產業。

 

非金屬材料產業集群。整合市內硅石資源,建設以城固縣為主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基地,提升壯大生產規模和產品層次,大力發展高純度超細硅微粉、單晶硅、多晶硅等無機非金屬材料。著力拓展高檔石材產業鏈,積極發展建筑、裝飾等相關深加工產品。以城固、洋縣石墨資源為依托,及時跟進石墨找礦大會戰進展情況,加強與省內外石墨烯產業研究機構和重點龍頭企業對接,適時開展石墨烯產業園項目建設工作,布局前沿新材料產業。

 

新型建筑材料集群。順應綠色環保趨勢,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建材及其制品,重點發展新型建筑外墻保溫隔熱復合材料、樹脂幕墻裝飾復合材料、新型節能環保墻體涂層復合材料、粉煤灰—樹脂基復合板材、特種復合陶瓷材料等。依托我市鋼鐵產業優勢,加快發展高性能建筑用鋼結構材料。

 

推進現代材料產業鏈建設。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對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尾礦和熔煉渣等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建立完善銅、鎂、鉀、鋅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以及城市礦產開發利用體系,提高資源綜合開發水平。積極打造以開采、冶煉、加工材料、終端產品為上下游聯系的縱向產業鏈,構建以科研、生產、能源供應、物流、生產生活服務等分工合作聯系的橫向產業鏈,大力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現代材料產業競爭力。

 
高品質食藥產業

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一江清水不僅送到京津地區,也送到了關中平原。憑借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我們培育了水稻、油菜、茶葉、柑橘、大鯢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西洋參、杜仲、天麻等名貴中藥材,形成了食品工業、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鏈條。“漢”字號、“朱鹮”牌有機農產品暢銷全球,漢中茶葉、城固柑橘、略陽杜仲、留壩西洋參、佛坪山茱萸馳名中外。未來,我們將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培育壯大綠色有機食品、生物醫藥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國內一流的高品質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基地。到2020年,高品質食藥產業產值達600億元,增加值達215億元。

(一)
食品產業
 

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以水稻、蔬菜、特色水果、茶葉、食用菌等為主的種植基地,以豬、牛、羊、魚等為主的養殖基地和以大鯢、野豬、鹿、蜜蜂等為主的特種養殖基地建設步伐。推進一批具有產業規模、品牌優勢的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整合區域資源,提高食品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按照綠色食品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糧油、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圍繞稻油品質提升工程、機械化節本增效工程、產品精深加工建設工程、優質糧油品牌建設工程,著力推進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多樣化加工、品牌化開發,促進糧油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洋縣國家級有機認證示范縣的帶動作用,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認證和營銷力度,鼓勵生產胚芽米、營養米粉、綠茶油、無抗肉等產品。

 

特色食品加工業。深度挖掘“漢中仙毫”品牌價值,加快茶葉示范園區建設,鼓勵企業引進茶葉精制設備,建設茶葉精制加工廠。積極延伸茶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探索茶文化休閑旅游類項目開發,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以秦洋酒業、城固酒業、朱鹮黑米酒業為依托,振興“白、黃、黑”酒產業,明確品牌定位、注重品質提升、突出品類優化,做好特色和文化兩篇文章,集中資源、技術、力量打造核心品牌和超級單品。立足本地市場,做強做大“公主”品牌,并逐步開辟周邊地市及省外市場。加大杜仲、柑橘、天然水等產品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實現產品生產高品質、多元化。以苦蕎、銀杏、山藥、杏仁、桃仁、薏仁等純天然特色資源為基礎,研發生產α-亞麻酸、卵磷脂、沙棘黃酮、麥綠素、膳食補充劑等營養保健食品。

 

(二)
醫藥產業

 

 

中藥材。著力推進百萬畝中草藥基地建設,以杜仲、天麻、銀杏、西洋參為重點,進行種子選擇和評價、環境質量、播種、田間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的規范化研究,形成成套技術和標準操作規范(SOP),建立原產地藥材種植技術平臺。積極申報杜仲、天麻、銀杏、西洋參等中藥品種原產地保護,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體系,充分體現原產地藥材的質量特征,打造原產地品牌效應。大力推進“互聯網+生物醫藥產業”,結合中藥養生生態旅游觀光,宣傳我市中藥資源和“漢藥”品牌,展示漢中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形象,努力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生物制藥。承接國內外醫藥研發、生產、銷售項目,引進、培育一批醫藥生產企業,延長醫藥產業鏈,增加藥品生產種類,全力打造醫藥保健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的健康產業集群。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維生素D藥品、缺乏診斷試劑盒及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發揮大鯢資源優勢,開發抗衰老、治療燙傷等生物技術藥物。深化中藥材在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婦科疾病等方面的應用研究,積極開發轉移因子、卡提素疫苗等生物醫藥產品。

 

動植物提取及保健品。圍繞食品、醫療、美容等方面的需求,依托漢中豐富的生物、農林特產、中醫藥資源,加大動植物提取技術、工藝的創新,積極發展動植物藥制劑、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等動植物提取物高端產品,培育高端品牌,以品牌發展帶動動植物提取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依托天然谷、東裕生物科技、大華醫藥、振華藥業等企業,利用“漢八味”等優質特色中藥材,重點發展醫藥中間體和精制提純,開發系列保健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旅游文化產業

 

漢中旅游資源豐富,古漢臺、拜將壇、褒斜棧道、武侯祠、十三品摩崖石刻等兩漢三國歷史遺存馳名中外,張騫墓、古代水利遺址“三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擁有世界最大天坑群,興漢勝境、最美油菜花海、天漢濕地公園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未來,我們將依托秦巴山水生態資源和兩漢三國人文底蘊,優化旅游空間布局,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加快重點景區建設,完善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塑造旅游品牌,建設“一老家四基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體育深度融合,加強文化內容、形式、服務等創新,培育壯大文化產業,為建設富裕、和諧、真美漢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到2020年,力爭旅游總收入突破340億元,比2015年翻一番;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2%。

 

(一)
旅游產業

 

 
提升旅游產業特色。依托資源優勢,以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為主題,以“城是一個景、景是一座城、城旅一體化”為發展思路,堅持板塊推進、園區建設、項目支撐、錯位發展,加快旅游城市、縣城建設,全方位展現漢中特色旅游魅力。各縣區要突出各自旅游主題特色,精準定位,差異化發展,避免產品同質化。
 

促進旅游與各產業融合。堅持一產結合旅游調結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二產結合旅游建園區,積極開發工業旅游、游覽體驗;三產結合旅游抓拓展,立足自然生態培育壯大休閑度假、山水觀光、科普教育,依托環境優勢積極開發養生養老、旅居安居、健康醫療、美容保健、文化娛樂,圍繞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網購電商、交通物流、旅游地產、特色商業。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產業各環節和發展全過程,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鏈條延伸。

 

強化區域旅游合作。按照“資源共享、市場共建、客源互送”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通過構建西三角生態遺產走廊、自然遺產走廊、文化遺產走廊助力漢中旅游發展。大力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營銷平臺。充分利用漢中的生態環境優勢,將秦巴山地、珍稀動植物等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并積極開拓西成高鐵沿線城市、航線開通城市、友好協作城市客源市場,推動區域內旅游互動。

 

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快黎坪、華陽、紫柏山等景區旅游專線建設。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引導公交出租、住宿餐飲、商業零售、金融網點等開展便民服務,加快“漢中智慧旅游”建設步伐。推動旅游在線、網絡營銷、網上預訂等信息服務。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推進漢江綜合整治與漢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對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
文化產業

 

 

壯大文化產業規模。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全面提升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水平,重點發展壯大演藝娛樂、數字傳媒、出版印刷包裝、文化節會、文化用品及工藝美術品、網絡文化及創意等產業。完善文化資產評估、文化產權和版權交易體系,積極發展版權代理、文化經紀、評估鑒定、擔保拍賣等各類文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優化文化市場發展環境,創新文化市場監管方式,促進文化產品、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市場健康發展,推動文化、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多品種加工、多元化合作的“漢中玉文化產業園”,彰顯玉文化底蘊,著力打造“漢中玉”品牌。推動“互聯網+文化”融合步伐,積極推進電子競技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性、全國性電子競技賽事,并依托賽事平臺開展其他衍生業務,以競技比賽帶動游戲游藝產品的研發推廣、經營業態的轉變和行業形象的提升。

 

打造文化精品力作。鼓勵原創性文學、歌舞、美術、書法、攝影、民間藝術等文化精品創作,每年打造2-3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精品。拍攝大型歷史記錄片《漢中棧道》,制作張騫題材的舞臺劇和影視作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眾文化產品創作和公益性文化活動,支持業余文藝社團、民營劇團和業余文藝骨干、鄉土文化能人等,創作一批體現本土文化特色、深受群眾喜歡的優秀作品。鼓勵推出網絡原創作品,促進網絡文學、音樂、微電影等健康繁榮發展。

 

 
新興產業

 

漢中目前擁有陜西理工大學等高校3所,有陜西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20余家,有院士、專家工作站22家,已形成以傳感器、導航飛控、衛星通信、智能制衣等為主的新興產業。未來,我們將圍繞強化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數字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力爭在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取得突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著力建設西北重要的新興產業基地。到2020年,培訓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新建10個制造業產業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或專業孵化器,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50人,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50項以上,全市全要素生產率達到45%以上,R&D經費比重達1.6%以上,培育1-2個百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加快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依托“智慧漢中”建設,加快發展漢中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加快信息化基礎資源綜合服務平臺、區域大數據中心建設,開展數據存儲服務,形成數據資源洼地。積極與國內重點物聯網企業合作,建設物聯網數據存儲及信息化應用平臺,著力發展RFID芯片設計、傳感器及傳感網絡、嵌入式軟件及芯片設計、物聯網應用系統集成等產品。依托中國電信漢中分公司、中國移動漢中分公司、中國聯通漢中分公司等,積極發展下一代信息網絡, 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數據處理和運營服務等。以中航電測、萬目儀電、大藍鷹等企業為重點,發展各類傳感器及敏感元器件、IC卡智能儀表和智能化量具、量儀等電子信息核心基礎產業。瞄準智能感知、模式識別、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發展方向,大力推進政務航空、教育娛樂、醫療康復、養老陪護、安防救援等特定應用場景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拓展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

 

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產品生態(綠色)化設計,推動傳統基礎制造技術工藝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開展工業能效提升工程,實施流程工業節能技術和高耗能通用技術專項改造,不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削減工業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排放。提升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重點推進水污染防治、大氣及噪聲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置、土壤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等領域先進技術開發和利用,鼓勵發展尾礦資源化利用、工業廢渣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利用、水資源節約利用等技術。創新節能環保產業服務水平,支持開展節能咨詢、評估、監測、檢驗檢測、審計、認證等專業節能服務,引導節能服務企業拓展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積極推行環境保護第三方治理機制,鼓勵環保治理企業向設計、施工、維護和運營等一體化服務模式發展。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依托褒河物流園區,統籌發展,合理布局,加快建設漢中全域物流網絡,打通各縣區物流網絡節點。著力推進航空智慧新城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合作,將漢中打造成為輻射陜甘川渝周邊地區的電子商務中心,鼓勵農村電商發展,助力漢中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推進數字創意和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依托陜西理工大學、西部新技術創業(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積極應用數字虛擬等技術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創意和設計產品服務的生產、交易和成果轉化。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建立健全創新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培育新興產業的服務能力,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增強產業集成創新、協同創新能力。支持建立服務經濟實體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快濱江新區產業孵化園建設進度,爭取漢中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術孵化園早日開工建設。大力支持以中航陜飛、米克隆、漢江藥業、漢王制藥等重點企業為主體,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行業間技術交流和共享,提升企業間專業化協作和創新能力。按照挖掘發展需求、采取針對性激勵政策和服務方式靈活多樣的思路,吸引一批高新科技和高精尖人才,實現產業需求與科技成果有效對接。充分發揮漢中市綠色循環經濟研究院作用,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新成果轉化制度,支持企業積極與相關高校、研發機構對接,緊跟最新研究成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新興產業落地。

 

 

 
新能源產業

 

漢中境內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水能資源充沛;天然氣輸氣管道穿境而過,初步探明的鎮巴頁巖氣儲量豐富,被列為全國四大頁巖氣基地之一;光伏、地熱、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潛力巨大。未來,我們將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強化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著力引進一批新能源產業重大項目和先進技術,充分發揮項目拉動作用和技術引領作用,著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化發展,逐步形成我市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推動頁巖氣勘探與前期工作。加強與中省就我市頁巖氣資源開發的協調與對接,強化開采環境評估,積極推進鎮巴縣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進一步加強鎮巴縣周邊交通、電力、通信保障配套設施建設,為頁巖氣資源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持續有序推進水電開發。有序開發利用我市漢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水能資源,落實《陜西省小水電開發利用規劃修編(漢中部分)》,加強政策引導、政府服務和行業監管,嚴格審批和基本建設程序,杜絕盲目開發和無序建設,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到2020年,全市水電站裝機規模達到500兆瓦。

 

加快培育延長天然氣利用產業鏈條。拓展豐富天然氣供應氣源,提升天然氣保供能力。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推進產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提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因地制宜、集散并舉、完善體系”的原則,加快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中省農村光伏扶貧建設項目有關要求,以資產收益扶貧的方式,因地制宜推進村級光伏工程,保障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增收;支持在已建成且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用電集中區域規模化推廣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到2020年底,我市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60兆瓦以上。

 

有序穩步推進風電開發。按照“統籌規劃、集散并舉、有效利用”的原則,嚴格開發建設與環境承載相統籌,推進我市風電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在環境承載和送出條件有保障的前提下,穩妥有序開展大型風電項目建設,優先發展分散式風能和分布式風能光伏綜合利用項目,完善新能源產業服務體系。  

 

加快發展生物質能。以我市“十三五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實施計劃”為引領,建立健全生物質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生產消費體系。加快生物質發電、生物質固體燃料和乙醇燃料等產業化發展步伐,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5兆瓦以上,年供生物質燃料達到50萬噸以上。

 

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堅持“清潔、高效、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地熱資源潛力勘察和評價。到2020年,建立我市地熱能資源數據,完善地熱能基礎信息數據庫,對地熱能勘察和開發利用進行系統監測。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促進地熱能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有序開展氫能利用。以國家產業政策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為指引,適時啟動氫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持氫能源技術有效利用,帶動產業升級換代,實現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漢中市產業基礎及發展規劃概要

2020-02-21 來源:未知 點擊:

漢中市產業基礎及發展規劃概要

未來,漢中將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現代材料、高品質食藥、旅游文化、新興產業和新能源六大產業。

 
裝備制造產業

漢中作為三線建設老工業基地,經過4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飛機制造、數控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精密刀具、儀表液壓、智能制造等行業為主的裝備制造產業體系,培育了一批“特、專、新、精、智”的配套企業,基礎實力雄厚,聚集效應凸顯。未來,我們將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發展方向,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漢中實施方案,挖潛力、降成本、增效益,大力實施軍民融合戰略,著力推進航空裝備制造及配套能力,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產業,支持傳統機床、機械設備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智能制造產業,努力打造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循環示范基地。到2020年,裝備制造業產值達450億元,增加值達180億元。

  

 

航空裝備制造及配套產業。以中航工業陜飛公司為依托,大力發展飛機主機設計研發、部裝總裝。加快陜飛公司運X飛機生產及總裝擴能配套項目建設步伐,積極實施民用貨機“兩步走”戰略,推進項目早日進入研制生產階段。進一步擴展整機產品生產線,著力發展軍民兩用運輸機、特種飛機、新型中型運輸機、無人機、民用貨運飛機和渦槳支線客機等整機產品。圍繞陜飛公司總裝配套需求,加快航空智慧新城建設步伐,培育壯大航空裝備制造業上下游全產業鏈,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加大市內航空裝備配套能力。重點發展飛機起落架、航空標準件、增材制造、工藝設備、飛機內飾件、機電設備等相關配套產品,培育發展支線航空維修、航空用戶支援服務、應急消防、通信聯絡、應急電力等產業。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省上《300萬輛汽車產業規劃》和《漢中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積極與國內外知名車企合作,引進一批企業來漢建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生產基地,推進漢中汽車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燕航精工、邦華新能源、陜西心網等企業,研發生產動力電池、電動機、電控系統、充電設施等系列產品,培育壯大零部件制造產業,提升競爭優勢和配套能力。針對多用途市場需求,開發生產各類商用車、乘用車及運鈔車、救護車、警用巡邏車等特種專用車輛產品。

 

智能制造。以漢江機床、漢江工具、米克隆等企業為核心,加快提升機床、工量具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層次,重點發展大型精密數控機床、滾動功能部件、臥式、龍門式加工中心等系列產品,開展數控高性能工量具擴能改造、技術更新,支持工量具產品向“高精尖缺”方向發展。依托中航電測、華燕紡織、恒大精密儀表等企業,布局智能儀表儀器、智能輸配電設備、智能交通設備、感知系統等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產業。順應制造業發展趨勢,加快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智能機器人、3D打印、工業傳感器等,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漢中工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現代材料產業

漢中礦產資源富集,石墨、黃玉、鐵、鋅、錳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開發潛力大,已初步形成有色冶金、非金屬礦物制品兩大產業集群和鋼鐵、有色、光伏、建材4個產業鏈。未來,我們將推進冶金工業產品升級和技術改造,培育形成特種金屬功能、高端金屬結構、新型非金屬、高性能復合材料、節能環保材料等多元化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以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三大產業集群為重點的西部地區重要現代材料產業基地。到2020年,現代材料產業產值達780億元,增加值達210億元。

 

 

金屬材料產業集群。立足資源地和已有產業基地,促進資源綜合利用,著力建設以勉縣、略陽、寧強等縣高品質特種鋼材、鋅、銅、鎳材料為依托的冶金新材料基地;以城固、洋縣、西鄉等縣鎂、鈦、鉀等輕質材料為依托的新型輕合金新材料基地。加快鋼鐵產業升級,推進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發展,構建鋼鐵冶煉、高性能鋼材產品生產、產品應用等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高性能H型鋼、冷軋薄板,航空用優質耐腐蝕、耐高溫、耐高壓的合金鋼及數控機床和復雜刀具專用工具鋼、特種鋼,重點研發飛機制造用特種鋼材、蒙皮用特種鋁合金材料和專用齒輪加工材料等。積極加快洋縣現代材料園建設,以漢中鋅業、洋釩公司、煎茶嶺鎳業等企業為依托,重點發展鈦、釩、鋅、鎳、銅、錳等金屬功能材料,開發鈦鎳形狀記憶合金絲、薄板、薄膜及薄帶,金屬構件耐磨材料、防腐涂層合金等產品,壯大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產業。

 

非金屬材料產業集群。整合市內硅石資源,建設以城固縣為主的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基地,提升壯大生產規模和產品層次,大力發展高純度超細硅微粉、單晶硅、多晶硅等無機非金屬材料。著力拓展高檔石材產業鏈,積極發展建筑、裝飾等相關深加工產品。以城固、洋縣石墨資源為依托,及時跟進石墨找礦大會戰進展情況,加強與省內外石墨烯產業研究機構和重點龍頭企業對接,適時開展石墨烯產業園項目建設工作,布局前沿新材料產業。

 

新型建筑材料集群。順應綠色環保趨勢,積極發展節能環保建材及其制品,重點發展新型建筑外墻保溫隔熱復合材料、樹脂幕墻裝飾復合材料、新型節能環保墻體涂層復合材料、粉煤灰—樹脂基復合板材、特種復合陶瓷材料等。依托我市鋼鐵產業優勢,加快發展高性能建筑用鋼結構材料。

 

推進現代材料產業鏈建設。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對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尾礦和熔煉渣等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建立完善銅、鎂、鉀、鋅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以及城市礦產開發利用體系,提高資源綜合開發水平。積極打造以開采、冶煉、加工材料、終端產品為上下游聯系的縱向產業鏈,構建以科研、生產、能源供應、物流、生產生活服務等分工合作聯系的橫向產業鏈,大力發揮資源優勢,提升現代材料產業競爭力。

 
高品質食藥產業

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一江清水不僅送到京津地區,也送到了關中平原。憑借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我們培育了水稻、油菜、茶葉、柑橘、大鯢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西洋參、杜仲、天麻等名貴中藥材,形成了食品工業、生物醫藥兩大產業鏈條。“漢”字號、“朱鹮”牌有機農產品暢銷全球,漢中茶葉、城固柑橘、略陽杜仲、留壩西洋參、佛坪山茱萸馳名中外。未來,我們將圍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培育壯大綠色有機食品、生物醫藥制造等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國內一流的高品質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基地。到2020年,高品質食藥產業產值達600億元,增加值達215億元。

(一)
食品產業
 

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以水稻、蔬菜、特色水果、茶葉、食用菌等為主的種植基地,以豬、牛、羊、魚等為主的養殖基地和以大鯢、野豬、鹿、蜜蜂等為主的特種養殖基地建設步伐。推進一批具有產業規模、品牌優勢的企業通過聯合、兼并、重組整合區域資源,提高食品產業集中度和整體競爭力。按照綠色食品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糧油、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圍繞稻油品質提升工程、機械化節本增效工程、產品精深加工建設工程、優質糧油品牌建設工程,著力推進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多樣化加工、品牌化開發,促進糧油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發揮洋縣國家級有機認證示范縣的帶動作用,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認證和營銷力度,鼓勵生產胚芽米、營養米粉、綠茶油、無抗肉等產品。

 

特色食品加工業。深度挖掘“漢中仙毫”品牌價值,加快茶葉示范園區建設,鼓勵企業引進茶葉精制設備,建設茶葉精制加工廠。積極延伸茶產品上下游產業鏈,探索茶文化休閑旅游類項目開發,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以秦洋酒業、城固酒業、朱鹮黑米酒業為依托,振興“白、黃、黑”酒產業,明確品牌定位、注重品質提升、突出品類優化,做好特色和文化兩篇文章,集中資源、技術、力量打造核心品牌和超級單品。立足本地市場,做強做大“公主”品牌,并逐步開辟周邊地市及省外市場。加大杜仲、柑橘、天然水等產品開發利用技術水平,實現產品生產高品質、多元化。以苦蕎、銀杏、山藥、杏仁、桃仁、薏仁等純天然特色資源為基礎,研發生產α-亞麻酸、卵磷脂、沙棘黃酮、麥綠素、膳食補充劑等營養保健食品。

 

(二)
醫藥產業

 

 

中藥材。著力推進百萬畝中草藥基地建設,以杜仲、天麻、銀杏、西洋參為重點,進行種子選擇和評價、環境質量、播種、田間管理、采收、加工等方面的規范化研究,形成成套技術和標準操作規范(SOP),建立原產地藥材種植技術平臺。積極申報杜仲、天麻、銀杏、西洋參等中藥品種原產地保護,建立相應的技術標準體系,充分體現原產地藥材的質量特征,打造原產地品牌效應。大力推進“互聯網+生物醫藥產業”,結合中藥養生生態旅游觀光,宣傳我市中藥資源和“漢藥”品牌,展示漢中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形象,努力提高市場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生物制藥。承接國內外醫藥研發、生產、銷售項目,引進、培育一批醫藥生產企業,延長醫藥產業鏈,增加藥品生產種類,全力打造醫藥保健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的健康產業集群。重點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維生素D藥品、缺乏診斷試劑盒及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發揮大鯢資源優勢,開發抗衰老、治療燙傷等生物技術藥物。深化中藥材在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婦科疾病等方面的應用研究,積極開發轉移因子、卡提素疫苗等生物醫藥產品。

 

動植物提取及保健品。圍繞食品、醫療、美容等方面的需求,依托漢中豐富的生物、農林特產、中醫藥資源,加大動植物提取技術、工藝的創新,積極發展動植物藥制劑、保健食品、膳食補充劑等動植物提取物高端產品,培育高端品牌,以品牌發展帶動動植物提取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依托天然谷、東裕生物科技、大華醫藥、振華藥業等企業,利用“漢八味”等優質特色中藥材,重點發展醫藥中間體和精制提純,開發系列保健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旅游文化產業

 

漢中旅游資源豐富,古漢臺、拜將壇、褒斜棧道、武侯祠、十三品摩崖石刻等兩漢三國歷史遺存馳名中外,張騫墓、古代水利遺址“三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擁有世界最大天坑群,興漢勝境、最美油菜花海、天漢濕地公園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未來,我們將依托秦巴山水生態資源和兩漢三國人文底蘊,優化旅游空間布局,提升旅游文化內涵,加快重點景區建設,完善全域旅游服務體系,塑造旅游品牌,建設“一老家四基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體育深度融合,加強文化內容、形式、服務等創新,培育壯大文化產業,為建設富裕、和諧、真美漢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到2020年,力爭旅游總收入突破340億元,比2015年翻一番;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2%。

 

(一)
旅游產業

 

 
提升旅游產業特色。依托資源優勢,以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為主題,以“城是一個景、景是一座城、城旅一體化”為發展思路,堅持板塊推進、園區建設、項目支撐、錯位發展,加快旅游城市、縣城建設,全方位展現漢中特色旅游魅力。各縣區要突出各自旅游主題特色,精準定位,差異化發展,避免產品同質化。
 

促進旅游與各產業融合。堅持一產結合旅游調結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二產結合旅游建園區,積極開發工業旅游、游覽體驗;三產結合旅游抓拓展,立足自然生態培育壯大休閑度假、山水觀光、科普教育,依托環境優勢積極開發養生養老、旅居安居、健康醫療、美容保健、文化娛樂,圍繞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網購電商、交通物流、旅游地產、特色商業。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游產業各環節和發展全過程,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鏈條延伸。

 

強化區域旅游合作。按照“資源共享、市場共建、客源互送”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通過構建西三角生態遺產走廊、自然遺產走廊、文化遺產走廊助力漢中旅游發展。大力開展區域旅游合作,共同打造營銷平臺。充分利用漢中的生態環境優勢,將秦巴山地、珍稀動植物等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并積極開拓西成高鐵沿線城市、航線開通城市、友好協作城市客源市場,推動區域內旅游互動。

 

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加快黎坪、華陽、紫柏山等景區旅游專線建設。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引導公交出租、住宿餐飲、商業零售、金融網點等開展便民服務,加快“漢中智慧旅游”建設步伐。推動旅游在線、網絡營銷、網上預訂等信息服務。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推進漢江綜合整治與漢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對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
文化產業

 

 

壯大文化產業規模。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全面提升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水平,重點發展壯大演藝娛樂、數字傳媒、出版印刷包裝、文化節會、文化用品及工藝美術品、網絡文化及創意等產業。完善文化資產評估、文化產權和版權交易體系,積極發展版權代理、文化經紀、評估鑒定、擔保拍賣等各類文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優化文化市場發展環境,創新文化市場監管方式,促進文化產品、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市場健康發展,推動文化、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多品種加工、多元化合作的“漢中玉文化產業園”,彰顯玉文化底蘊,著力打造“漢中玉”品牌。推動“互聯網+文化”融合步伐,積極推進電子競技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性、全國性電子競技賽事,并依托賽事平臺開展其他衍生業務,以競技比賽帶動游戲游藝產品的研發推廣、經營業態的轉變和行業形象的提升。

 

打造文化精品力作。鼓勵原創性文學、歌舞、美術、書法、攝影、民間藝術等文化精品創作,每年打造2-3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精品。拍攝大型歷史記錄片《漢中棧道》,制作張騫題材的舞臺劇和影視作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眾文化產品創作和公益性文化活動,支持業余文藝社團、民營劇團和業余文藝骨干、鄉土文化能人等,創作一批體現本土文化特色、深受群眾喜歡的優秀作品。鼓勵推出網絡原創作品,促進網絡文學、音樂、微電影等健康繁榮發展。

 

 
新興產業

 

漢中目前擁有陜西理工大學等高校3所,有陜西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20余家,有院士、專家工作站22家,已形成以傳感器、導航飛控、衛星通信、智能制衣等為主的新興產業。未來,我們將圍繞強化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數字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力爭在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取得突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著力建設西北重要的新興產業基地。到2020年,培訓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100家,新建10個制造業產業發展生產力促進中心或專業孵化器,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50人,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50項以上,全市全要素生產率達到45%以上,R&D經費比重達1.6%以上,培育1-2個百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加快數字信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依托“智慧漢中”建設,加快發展漢中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加快信息化基礎資源綜合服務平臺、區域大數據中心建設,開展數據存儲服務,形成數據資源洼地。積極與國內重點物聯網企業合作,建設物聯網數據存儲及信息化應用平臺,著力發展RFID芯片設計、傳感器及傳感網絡、嵌入式軟件及芯片設計、物聯網應用系統集成等產品。依托中國電信漢中分公司、中國移動漢中分公司、中國聯通漢中分公司等,積極發展下一代信息網絡, 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數據處理和運營服務等。以中航電測、萬目儀電、大藍鷹等企業為重點,發展各類傳感器及敏感元器件、IC卡智能儀表和智能化量具、量儀等電子信息核心基礎產業。瞄準智能感知、模式識別、智能分析和智能決策發展方向,大力推進政務航空、教育娛樂、醫療康復、養老陪護、安防救援等特定應用場景的智能服務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拓展產品形態和應用服務。

 

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產品生態(綠色)化設計,推動傳統基礎制造技術工藝綠色化、智能化發展,開展工業能效提升工程,實施流程工業節能技術和高耗能通用技術專項改造,不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削減工業煙(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排放。提升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重點推進水污染防治、大氣及噪聲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置、土壤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等領域先進技術開發和利用,鼓勵發展尾礦資源化利用、工業廢渣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利用、水資源節約利用等技術。創新節能環保產業服務水平,支持開展節能咨詢、評估、監測、檢驗檢測、審計、認證等專業節能服務,引導節能服務企業拓展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一站式”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積極推行環境保護第三方治理機制,鼓勵環保治理企業向設計、施工、維護和運營等一體化服務模式發展。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動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依托褒河物流園區,統籌發展,合理布局,加快建設漢中全域物流網絡,打通各縣區物流網絡節點。著力推進航空智慧新城物流中心前期工作。加強與國內知名電商平臺合作,將漢中打造成為輻射陜甘川渝周邊地區的電子商務中心,鼓勵農村電商發展,助力漢中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推進數字創意和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加快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依托陜西理工大學、西部新技術創業(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積極應用數字虛擬等技術促進數字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創意和設計產品服務的生產、交易和成果轉化。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建立健全創新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培育新興產業的服務能力,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增強產業集成創新、協同創新能力。支持建立服務經濟實體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快濱江新區產業孵化園建設進度,爭取漢中航空智慧新城高新技術孵化園早日開工建設。大力支持以中航陜飛、米克隆、漢江藥業、漢王制藥等重點企業為主體,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行業間技術交流和共享,提升企業間專業化協作和創新能力。按照挖掘發展需求、采取針對性激勵政策和服務方式靈活多樣的思路,吸引一批高新科技和高精尖人才,實現產業需求與科技成果有效對接。充分發揮漢中市綠色循環經濟研究院作用,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創新成果轉化制度,支持企業積極與相關高校、研發機構對接,緊跟最新研究成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新興產業落地。

 

 

 
新能源產業

 

漢中境內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系,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水能資源充沛;天然氣輸氣管道穿境而過,初步探明的鎮巴頁巖氣儲量豐富,被列為全國四大頁巖氣基地之一;光伏、地熱、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開發潛力巨大。未來,我們將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強化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著力引進一批新能源產業重大項目和先進技術,充分發揮項目拉動作用和技術引領作用,著力推動新能源產業集群化發展,逐步形成我市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推動頁巖氣勘探與前期工作。加強與中省就我市頁巖氣資源開發的協調與對接,強化開采環境評估,積極推進鎮巴縣頁巖氣資源勘探開發。進一步加強鎮巴縣周邊交通、電力、通信保障配套設施建設,為頁巖氣資源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持續有序推進水電開發。有序開發利用我市漢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水能資源,落實《陜西省小水電開發利用規劃修編(漢中部分)》,加強政策引導、政府服務和行業監管,嚴格審批和基本建設程序,杜絕盲目開發和無序建設,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到2020年,全市水電站裝機規模達到500兆瓦。

 

加快培育延長天然氣利用產業鏈條。拓展豐富天然氣供應氣源,提升天然氣保供能力。加快推進天然氣在城鎮燃氣、工業燃料、燃氣發電、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大規模高效科學利用,推進產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提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因地制宜、集散并舉、完善體系”的原則,加快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中省農村光伏扶貧建設項目有關要求,以資產收益扶貧的方式,因地制宜推進村級光伏工程,保障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增收;支持在已建成且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用電集中區域規模化推廣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到2020年底,我市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60兆瓦以上。

 

有序穩步推進風電開發。按照“統籌規劃、集散并舉、有效利用”的原則,嚴格開發建設與環境承載相統籌,推進我市風電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在環境承載和送出條件有保障的前提下,穩妥有序開展大型風電項目建設,優先發展分散式風能和分布式風能光伏綜合利用項目,完善新能源產業服務體系。  

 

加快發展生物質能。以我市“十三五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實施計劃”為引領,建立健全生物質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生產消費體系。加快生物質發電、生物質固體燃料和乙醇燃料等產業化發展步伐,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到2020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5兆瓦以上,年供生物質燃料達到50萬噸以上。

 

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堅持“清潔、高效、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地熱資源潛力勘察和評價。到2020年,建立我市地熱能資源數據,完善地熱能基礎信息數據庫,對地熱能勘察和開發利用進行系統監測。加快地熱能開發利用,并與城市總體規劃相銜接,促進地熱能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有序開展氫能利用。以國家產業政策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為指引,適時啟動氫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扶持氫能源技術有效利用,帶動產業升級換代,實現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 熟妇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乱色欧美激惰|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院97|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熟女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欧美性生交活xxxxxdddd|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爱情岛论坛首页永久入口| 性生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两女互慰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阿公抱着我边摸边吃奶视频| 欧洲无线乱码2021|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午夜免费电影|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老头边吃奶边弄进去呻吟| 青楼妓女禁脔道具调教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