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常州: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07 點擊:

  為全面落實“532”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結合常州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以產業強市為支撐,統籌推進集群建設、技術攻關、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安全發展,打造結構優化、產業高端的現代化常州,構建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壯大發展格局,持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堅持把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境內外國際合作園區優勢,加強產業區域合作與有序轉移,引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
 
  2.堅持“智改數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賦能作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快推進業態模式創新,推動數字技術與二、三產融合,加快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拓寬產業發展空間。
 
  3.堅持龍頭帶動、鏈群互動。圍繞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等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集中力量培育和引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產業龍頭集聚。
 
  4.堅持安全生產、綠色發展。守牢安全穩定底線,持續加強源頭治理,淘汰落后產能,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系統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構建綠色制造標準體系,推行綠色制造、循環制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率。
 
  二、工作目標
 
  圖片
 
  堅持制造立市、產業強市、質量興市,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加快產業迭代升級,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
 
  1.規模效益邁上新臺階
 
  到2025年,全市工業規模總量超2.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43%左右,培育3個以上規模超3000億元的產業,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60%。
 
  2.產業結構呈現新格局
 
  到2025年,全市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地標產業突出、特色產業鮮明,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新增國家級集群1—2家。
 
  3.企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到2025年,力爭1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工業企業(集團)營收2000億元以上1家、1000—2000億元1家、500—1000億元4家、100—500億元24家。力爭新引進落地世界500強企業10家、知名跨國公司地區性總部10家。
 
  4.創新水平達到新高度
 
  到2025年,全市創新水平各項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2萬件。新增中國工業大獎企業2家。
 
  5.兩化融合進入新深度
 
  到2025年,全市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推行,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5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平臺1個、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30個,上云企業數超2萬家。
 
  6.綠色發展貫徹新要求
 
  到2025年,全市綠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推進。綠色產業逐步壯大,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建設國家級綠色園區3個以上,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其中國家級35家。
 
  三、主要任務
 
  (一)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01
 
  高端裝備集群
 
  進一步強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特色,推動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裝備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產品市場優勢和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優勢,農機在智能化大型拖拉機等領域瞄準國際一流和國內空白持續發力,工程機械重點發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機以及高端液壓元器件等關鍵零部件;新型電力裝備重點發展特高壓產品,推動傳統電力裝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項目布局,加快突破軸承等國產化率相對較低的細分領域。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6000億元。
 
  02
 
  新能源集群
 
  緊抓能源結構調整和“互聯網+”智慧能源建設契機,重點發展光伏產業,推動高效晶硅電池、異質結電池等高效電池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大尺寸硅片、超薄玻璃雙玻、智能組件等核心組件及設備研制;支持發展光熱、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前瞻布局氫能產業,積極打造智慧能源體系。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3
 
  新材料集群
 
  重點發展以石墨烯、碳纖維為代表的先進碳材料產業,石墨烯領域重點突破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多尺度的石墨烯制備技術、石墨烯粉體分散技術、石墨烯基電極材料復合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碳纖維領域實現高性能小絲束碳纖維在航空航天領域和多用途大絲束碳纖維在民用工業領域的應用突破;支持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等產業。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4
 
  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集群
 
  重點發展整車和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強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前瞻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做精做專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服務。全面打造立足江蘇、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4000億元。
 
  05
 
  綠色精品鋼集群
 
  重點發展優特鋼棒線材、板材,拓展延伸鋼材深加工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鋼企智能化、綠色化、循環化制造能力,面向鐵路軌道、汽車軸承、核電風電等領域重點開發高品質精品鋼材。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3000億元。
 
  06
 
  高端紡織服裝集群
 
  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精準對接“工業4.0”,聚焦高端紡織服裝產業,大力推動紡織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融合,重點發展紡織機械、紡織面料。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700億元。
 
  07
 
  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集群
 
  以集成電路、5G等相關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重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全面深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制造業和民生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引導制造業龍頭企業開放數據和服務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8
 
  生物醫藥及新型醫療器械集群
 
  緊抓國家生物安全戰略、醫療體制改革以及國家、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契機,重點發展生物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前瞻布局“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產業,加快推動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000億元。
 
  09
 
  新型建筑材料集群
 
  重點推進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等新型建筑材料研發、生產、應用、推廣等。加快開發新型低碳排放水泥品種、高耐久水泥基修復材料和工業廢渣及建筑垃圾制備的循環利用等技術;重點突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組成配方技術、新型外加劑技術和裝配式構件設計技術等關鍵技術。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500億元。
 
  10
 
  節能環保集群
 
  提升再生資源規模化回收利用水平,聚焦水污染防治設備、高效節能裝備、大氣污染防治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企業從設備制造商向綜合服務商發展。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完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800億元。
 
  (二)縱深拓展“智改數轉”,增強產業轉型動能
 
  01
 
  實施智能化改造
 
  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通過政府采購,對全體制造業企業提供智能化免費診斷服務,設立“智能制造貸”,并對企業重大“智改數轉”項目予以補貼,激發企業“智改數轉”需求。樹立打造標桿示范,到2025年建成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家、省級智能工廠40家、省級智能車間30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0家、省級5G全連接工廠2家;爭創國家智能制造先行區,培育建設30家以上市級智能制造示范區。
 
  02
 
  推動數字化轉型
 
  加快數字化普及應用,支持綜合型、特色型和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企業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向云平臺遷移,每年新增上云企業3000家以上,其中省星級上云企業200家。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算力供給,支持企業建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數字運營中心。到2025年,省星級上云企業達1600家,建成5G基站2.8萬個,部署10G—PON端口數9萬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服務全國企業超過5000家。加快培育數字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據要素有序開放利用,加大數據型企業的創新創業支持力度。
 
  03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工業機器人、電子元器件等特色優勢領域,壯大數字核心產業。建設全市“智改數轉”服務商庫,建立服務商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支持服務商做大做強;推動“5G+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打造一批多場景融合、多系統集成、多設備協同的應用項目;分行業梳理智能硬件和裝備供給短板,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承擔國家和省市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業企業數據庫,整合各類數據,共享資源,打造“產業大腦”。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累計培育省級領軍服務商30家、新增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16個、“蘇錫常”首臺套80個,全市工業軟件產品收入超60億元。
 
  (三)加快技術創新突破,強化產業基礎能力
 
  01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大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級中心3家、省級中心300家。
 
  02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圍繞“五基”領域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綜合運用定向擇優、聯合招標、“揭榜掛帥”、股份合作等方式,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形成一批國產化替代的原創成果。
 
  03
 
  打造高端創新載體平臺
 
  圍繞智能制造裝備、太陽能光伏、工業機器人、新材料等優勢及前沿領域,高標準打造龍城實驗室,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推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科研力量資源優化配置,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級大科學裝置等落地,培育一批裝備關鍵件、光伏、動力電池等領域的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級創新中心1家,新增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4家。
 
  (四)培育培強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01
 
  建設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大力推進智能制造裝備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加快集群核心承載區建設;以構建標準化、共享化、專業化產業服務基礎設施為導向,建設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爭創國家級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爭創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成產業鏈條完備、產業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加快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總規模達8000億元。
 
  02
 
  打造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
 
  打造集成電路、機器人、工業和能源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碳復合材料、生物醫藥、空天信息、5G通信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在重點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積極規劃布局一批重大項目,鼓勵技術自主創新和模式創新。每條產業鏈培育3—5家生態主導型產業鏈“鏈主”企業,形成與戰新產業集群梯次發展的產業結構和新的競爭優勢。到2025年,八大產業鏈總規模達6500億元。
 
  03
 
  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前瞻布局前沿技術創新領域,培育一批未來產業策源地,重點布局人工智能、6G、細胞治療、超材料、無人駕駛等未來前沿領域,培育和引進一批未來產業領域企業。引導本土企業向未來產業領域探索發展,在技術研發、主體培育和示范應用取得明顯突破。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的未來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發展格局。
 
  (五)推進“兩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新能級
 
  1.做強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產業集群
 
  支持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自有品牌、營銷渠道、創意設計、專利技術等優勢,通過委托加工、品牌授權、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多種形式向加工制造環節延伸滲透,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檢驗檢測、研發設計、人力資源和產業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到2025年,培育市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超20家、領軍企業超30家。
 
  2.開展“兩業”融合示范
 
  打造省級“兩業”融合標桿引領典型。到2025年,培育市級“兩業”融合示范企業100家,天寧經開區創成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單位。
 
  3.強化服務型制造示范
 
  圍繞工業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共享制造、檢驗檢測認證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點領域,探索“產品+服務”和“制造+服務”發展新路徑,逐步提高服務收入占比,助力制造業企業向高附加值攀升。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3家,省級200家;新增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省級50家。
 
  (六)緊抓綠色安全發展,促進產業低碳集約轉型
 
  01
 
  加大節能技術改造
 
  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設備,組織實施企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設施等技術改造,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提高能源資源投入產出率。到2025年,組織實施年節約800噸標煤以上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超200個。
 
  02
 
  培育綠色制造先進典型
 
  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系統提升工廠、產品、園區和供應鏈等綠色發展水平。組織申報國家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及省級綠色工廠等。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
 
  03
 
  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
 
  積極推廣工業用地新模式,明確“以畝產論英雄,以質效配資源”為導向,深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差別化激勵機制,依據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結果,依法依規實施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加大優質園區和企業的激勵力度,深化“危污亂散低”出清提升行動,倒逼落后園區和企業加強生產要素節約集約利用。
 
  (七)培育壯大名企名牌,提高企業競爭實力
 
  01
 
  做強龍頭企業
 
  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通過兼并、收購、參股等形式實施跨國、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推動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壯大一批貢獻份額大、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到2025年,新增中國500強上榜企業1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1—2家。
 
  02
 
  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依托梯度培育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著力打造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350家,其中國家級100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50家,保持全國地級市前列。
 
  03
 
  培育創新型企業
 
  建立健全分層孵化體系,構建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到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創新發展的標桿型企業。圍繞高成長性企業躍升路徑,培育瞪羚企業累計500家。積極培育,強化招引,(潛在)獨角獸企業達50家。
 
  (八)強化質量標準建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1.打造質量管理標桿
 
  鼓勵企業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增強品牌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爭創中國質量獎(含提名獎)企業2家、江蘇省省長質量獎企業(個人)5個,培育市長質量獎企業(個人)25個以上。爭創“江蘇精品”認證企業25家。累計有效注冊商標20萬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450件,支持企業獲得馳名商標保護。
 
  2.夯實先進制造業質量基礎
 
  鼓勵行業領軍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新增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50項、行業標準50項。爭創省級及以上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家,爭創省級及以上標準創新貢獻獎5項。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賦能產業升級
 
  01
 
  強化產業金融
 
  推動債券融資、股權投資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重大項目傾斜,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市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的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增制造業融資規模超30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把“智改數轉”企業列入重點客戶名單,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將“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創新貸“白名單”,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優惠定價信貸產品,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園區保、集合債擔保等金融業務;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購置研發、檢測、生產等設備。
 
  02
 
  用好資本市場
 
  鼓勵全市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利用增發、配股、債券等資本市場工具募集發展資金聚焦主業,建鏈、強鏈、補鏈、延鏈。圍繞全市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入開展“雙百行動計劃”,推動企業搶抓全面注冊制機遇,加速開展股改、輔導、申報、上市等工作,實現上市公司數量倍增、總數超150家,“雙百行動計劃”后備企業庫企業超600家。
 
  03
 
  科創資本賦能
 
  統籌完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強化各級各類國有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發展、投資聯動,優先投資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和“雙百行動計劃”企業。由市科創母基金協同我市產業龍頭企業成立市場化并購基金,幫助我市頭部企業發展壯大,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依托特色產業、特色園區,支持產業龍頭、行業協會和知名投資機構在常舉辦高層次、高質量產業投融峰會,打造“基金+產業+園區”協同發展模式。鼓勵本市金融機構與股權投資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投債聯動、投保聯動等創新業務。
 
  (十)推進“兩個健康”提升創優,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01
 
  深化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工作
 
  開展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案例和經驗,樹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02
 
  企業家隊伍建設
 
  扎實推進第二輪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百千萬工程”,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汲取精神力量,不斷提高年輕一代企業家的能力素質,支持推動民營企業新老交替和有序傳承;對100名以上領軍型企業家、1000名以上成長型企業家、10000名以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開展系統化培訓。
 
  03
 
  市場主體引育
 
  實現“十四五”市場主體數量、企業數量倍增,新增市場主體70萬戶、企業法人20萬戶,新增列統規上工業企業3000家。
 
  四、保障措施
 
  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發揮制造強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牽頭和協調作用,形成工作機制,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行動計劃等方面協同推進。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地區和各部門,進一步強化目標任務監測、評估和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加強政策精準扶持
 
  在已有產業政策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策對核心技術攻關、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節能降耗、企業培育等方面引導和支持,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產業集群促進機構的支持力度。
 
  完善人才隊伍建設
 
  聚焦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科研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積極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龍城工匠”。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審批服務效能。推進數字政府服務轉型躍升,將常州“政企通”打造成為企業線上服務總入口,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務。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常州:關于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2-02-07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為全面落實“532”發展戰略,進一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結合常州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以產業強市為支撐,統籌推進集群建設、技術攻關、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安全發展,打造結構優化、產業高端的現代化常州,構建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壯大發展格局,持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開放合作。堅持把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境內外國際合作園區優勢,加強產業區域合作與有序轉移,引導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
 
  2.堅持“智改數轉”、融合發展。充分發揮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賦能作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快推進業態模式創新,推動數字技術與二、三產融合,加快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拓寬產業發展空間。
 
  3.堅持龍頭帶動、鏈群互動。圍繞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等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集中力量培育和引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向產業龍頭集聚。
 
  4.堅持安全生產、綠色發展。守牢安全穩定底線,持續加強源頭治理,淘汰落后產能,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系統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構建綠色制造標準體系,推行綠色制造、循環制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率。
 
  二、工作目標
 
  圖片
 
  堅持制造立市、產業強市、質量興市,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加快產業迭代升級,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
 
  1.規模效益邁上新臺階
 
  到2025年,全市工業規模總量超2.5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定在43%左右,培育3個以上規模超3000億元的產業,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達60%。
 
  2.產業結構呈現新格局
 
  到2025年,全市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地標產業突出、特色產業鮮明,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0%。新增國家級集群1—2家。
 
  3.企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到2025年,力爭1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工業企業(集團)營收2000億元以上1家、1000—2000億元1家、500—1000億元4家、100—500億元24家。力爭新引進落地世界500強企業10家、知名跨國公司地區性總部10家。
 
  4.創新水平達到新高度
 
  到2025年,全市創新水平各項指標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倍增,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2萬件。新增中國工業大獎企業2家。
 
  5.兩化融合進入新深度
 
  到2025年,全市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全面推行,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5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平臺1個、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30個,上云企業數超2萬家。
 
  6.綠色發展貫徹新要求
 
  到2025年,全市綠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推進。綠色產業逐步壯大,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建設國家級綠色園區3個以上,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其中國家級35家。
 
  三、主要任務
 
  (一)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01
 
  高端裝備集群
 
  進一步強化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特色,推動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智能制造裝備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產品市場優勢和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優勢,農機在智能化大型拖拉機等領域瞄準國際一流和國內空白持續發力,工程機械重點發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化大型挖掘機以及高端液壓元器件等關鍵零部件;新型電力裝備重點發展特高壓產品,推動傳統電力裝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項目布局,加快突破軸承等國產化率相對較低的細分領域。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6000億元。
 
  02
 
  新能源集群
 
  緊抓能源結構調整和“互聯網+”智慧能源建設契機,重點發展光伏產業,推動高效晶硅電池、異質結電池等高效電池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大尺寸硅片、超薄玻璃雙玻、智能組件等核心組件及設備研制;支持發展光熱、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儲能等新能源產業,前瞻布局氫能產業,積極打造智慧能源體系。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3
 
  新材料集群
 
  重點發展以石墨烯、碳纖維為代表的先進碳材料產業,石墨烯領域重點突破大規模、低成本、高質量、多尺度的石墨烯制備技術、石墨烯粉體分散技術、石墨烯基電極材料復合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碳纖維領域實現高性能小絲束碳纖維在航空航天領域和多用途大絲束碳纖維在民用工業領域的應用突破;支持發展新型功能材料、工程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等產業。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4
 
  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集群
 
  重點發展整車和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強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前瞻布局智能網聯汽車,做精做專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檢驗檢測服務。全面打造立足江蘇、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新高地。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4000億元。
 
  05
 
  綠色精品鋼集群
 
  重點發展優特鋼棒線材、板材,拓展延伸鋼材深加工產業鏈條。進一步提升鋼企智能化、綠色化、循環化制造能力,面向鐵路軌道、汽車軸承、核電風電等領域重點開發高品質精品鋼材。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3000億元。
 
  06
 
  高端紡織服裝集群
 
  積極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精準對接“工業4.0”,聚焦高端紡織服裝產業,大力推動紡織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融合,重點發展紡織機械、紡織面料。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700億元。
 
  07
 
  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集群
 
  以集成電路、5G等相關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重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全面深化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制造業和民生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引導制造業龍頭企業開放數據和服務資源,提升產業競爭力。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500億元。
 
  08
 
  生物醫藥及新型醫療器械集群
 
  緊抓國家生物安全戰略、醫療體制改革以及國家、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契機,重點發展生物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前瞻布局“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產業,加快推動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跨越式發展。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1000億元。
 
  09
 
  新型建筑材料集群
 
  重點推進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等新型建筑材料研發、生產、應用、推廣等。加快開發新型低碳排放水泥品種、高耐久水泥基修復材料和工業廢渣及建筑垃圾制備的循環利用等技術;重點突破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組成配方技術、新型外加劑技術和裝配式構件設計技術等關鍵技術。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500億元。
 
  10
 
  節能環保集群
 
  提升再生資源規模化回收利用水平,聚焦水污染防治設備、高效節能裝備、大氣污染防治設備、固體廢棄物處理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企業從設備制造商向綜合服務商發展。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快完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到2025年,集群規模達800億元。
 
  (二)縱深拓展“智改數轉”,增強產業轉型動能
 
  01
 
  實施智能化改造
 
  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通過政府采購,對全體制造業企業提供智能化免費診斷服務,設立“智能制造貸”,并對企業重大“智改數轉”項目予以補貼,激發企業“智改數轉”需求。樹立打造標桿示范,到2025年建成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家、省級智能工廠40家、省級智能車間30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0家、省級5G全連接工廠2家;爭創國家智能制造先行區,培育建設30家以上市級智能制造示范區。
 
  02
 
  推動數字化轉型
 
  加快數字化普及應用,支持綜合型、特色型和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動企業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向云平臺遷移,每年新增上云企業3000家以上,其中省星級上云企業200家。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算力供給,支持企業建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和數字運營中心。到2025年,省星級上云企業達1600家,建成5G基站2.8萬個,部署10G—PON端口數9萬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服務全國企業超過5000家。加快培育數字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據要素有序開放利用,加大數據型企業的創新創業支持力度。
 
  03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軟件、工業機器人、電子元器件等特色優勢領域,壯大數字核心產業。建設全市“智改數轉”服務商庫,建立服務商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支持服務商做大做強;推動“5G+工業互聯網”場景應用,打造一批多場景融合、多系統集成、多設備協同的應用項目;分行業梳理智能硬件和裝備供給短板,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承擔國家和省市重大技術攻關項目;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業企業數據庫,整合各類數據,共享資源,打造“產業大腦”。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累計培育省級領軍服務商30家、新增省級首臺套重大裝備16個、“蘇錫常”首臺套80個,全市工業軟件產品收入超60億元。
 
  (三)加快技術創新突破,強化產業基礎能力
 
  01
 
  加強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大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增國家級中心3家、省級中心300家。
 
  02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圍繞“五基”領域滾動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綜合運用定向擇優、聯合招標、“揭榜掛帥”、股份合作等方式,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形成一批國產化替代的原創成果。
 
  03
 
  打造高端創新載體平臺
 
  圍繞智能制造裝備、太陽能光伏、工業機器人、新材料等優勢及前沿領域,高標準打造龍城實驗室,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推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科研力量資源優化配置,積極爭取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級大科學裝置等落地,培育一批裝備關鍵件、光伏、動力電池等領域的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到2025年,力爭創建國家級創新中心1家,新增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4家。
 
  (四)培育培強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01
 
  建設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大力推進智能制造裝備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加快集群核心承載區建設;以構建標準化、共享化、專業化產業服務基礎設施為導向,建設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爭創國家級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爭創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成產業鏈條完備、產業配套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加快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5年,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總規模達8000億元。
 
  02
 
  打造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
 
  打造集成電路、機器人、工業和能源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碳復合材料、生物醫藥、空天信息、5G通信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在重點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積極規劃布局一批重大項目,鼓勵技術自主創新和模式創新。每條產業鏈培育3—5家生態主導型產業鏈“鏈主”企業,形成與戰新產業集群梯次發展的產業結構和新的競爭優勢。到2025年,八大產業鏈總規模達6500億元。
 
  03
 
  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前瞻布局前沿技術創新領域,培育一批未來產業策源地,重點布局人工智能、6G、細胞治療、超材料、無人駕駛等未來前沿領域,培育和引進一批未來產業領域企業。引導本土企業向未來產業領域探索發展,在技術研發、主體培育和示范應用取得明顯突破。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的未來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發展格局。
 
  (五)推進“兩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發展新能級
 
  1.做強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產業集群
 
  支持企業充分利用大數據、自有品牌、營銷渠道、創意設計、專利技術等優勢,通過委托加工、品牌授權、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多種形式向加工制造環節延伸滲透,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檢驗檢測、研發設計、人力資源和產業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到2025年,培育市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超20家、領軍企業超30家。
 
  2.開展“兩業”融合示范
 
  打造省級“兩業”融合標桿引領典型。到2025年,培育市級“兩業”融合示范企業100家,天寧經開區創成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單位。
 
  3.強化服務型制造示范
 
  圍繞工業設計、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共享制造、檢驗檢測認證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點領域,探索“產品+服務”和“制造+服務”發展新路徑,逐步提高服務收入占比,助力制造業企業向高附加值攀升。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3家,省級200家;新增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2家,省級50家。
 
  (六)緊抓綠色安全發展,促進產業低碳集約轉型
 
  01
 
  加大節能技術改造
 
  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設備,組織實施企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設施等技術改造,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提高能源資源投入產出率。到2025年,組織實施年節約800噸標煤以上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超200個。
 
  02
 
  培育綠色制造先進典型
 
  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系統提升工廠、產品、園區和供應鏈等綠色發展水平。組織申報國家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及省級綠色工廠等。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以上。
 
  03
 
  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
 
  積極推廣工業用地新模式,明確“以畝產論英雄,以質效配資源”為導向,深度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差別化激勵機制,依據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結果,依法依規實施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加大優質園區和企業的激勵力度,深化“危污亂散低”出清提升行動,倒逼落后園區和企業加強生產要素節約集約利用。
 
  (七)培育壯大名企名牌,提高企業競爭實力
 
  01
 
  做強龍頭企業
 
  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通過兼并、收購、參股等形式實施跨國、跨區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推動形成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壯大一批貢獻份額大、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到2025年,新增中國500強上榜企業1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1—2家。
 
  02
 
  壯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依托梯度培育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著力打造一批專注細分領域、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優、市場占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350家,其中國家級100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50家,保持全國地級市前列。
 
  03
 
  培育創新型企業
 
  建立健全分層孵化體系,構建從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到獨角獸企業的成長培育機制,打造一批創新發展的標桿型企業。圍繞高成長性企業躍升路徑,培育瞪羚企業累計500家。積極培育,強化招引,(潛在)獨角獸企業達50家。
 
  (八)強化質量標準建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
 
  1.打造質量管理標桿
 
  鼓勵企業圍繞研發創新、設計創意、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增強品牌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爭創中國質量獎(含提名獎)企業2家、江蘇省省長質量獎企業(個人)5個,培育市長質量獎企業(個人)25個以上。爭創“江蘇精品”認證企業25家。累計有效注冊商標20萬件,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450件,支持企業獲得馳名商標保護。
 
  2.夯實先進制造業質量基礎
 
  鼓勵行業領軍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新增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50項、行業標準50項。爭創省級及以上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家,爭創省級及以上標準創新貢獻獎5項。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賦能產業升級
 
  01
 
  強化產業金融
 
  推動債券融資、股權投資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重大項目傾斜,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市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的信用貸款、中長期貸款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增制造業融資規模超30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把“智改數轉”企業列入重點客戶名單,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將“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創新貸“白名單”,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優惠定價信貸產品,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開展園區保、集合債擔保等金融業務;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購置研發、檢測、生產等設備。
 
  02
 
  用好資本市場
 
  鼓勵全市上市公司聚焦主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利用增發、配股、債券等資本市場工具募集發展資金聚焦主業,建鏈、強鏈、補鏈、延鏈。圍繞全市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深入開展“雙百行動計劃”,推動企業搶抓全面注冊制機遇,加速開展股改、輔導、申報、上市等工作,實現上市公司數量倍增、總數超150家,“雙百行動計劃”后備企業庫企業超600家。
 
  03
 
  科創資本賦能
 
  統籌完善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體系,強化各級各類國有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發展、投資聯動,優先投資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和“雙百行動計劃”企業。由市科創母基金協同我市產業龍頭企業成立市場化并購基金,幫助我市頭部企業發展壯大,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依托特色產業、特色園區,支持產業龍頭、行業協會和知名投資機構在常舉辦高層次、高質量產業投融峰會,打造“基金+產業+園區”協同發展模式。鼓勵本市金融機構與股權投資機構開展投貸聯動、投債聯動、投保聯動等創新業務。
 
  (十)推進“兩個健康”提升創優,加快民營經濟發展
 
  01
 
  深化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工作
 
  開展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案例和經驗,樹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標桿。
 
  02
 
  企業家隊伍建設
 
  扎實推進第二輪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百千萬工程”,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汲取精神力量,不斷提高年輕一代企業家的能力素質,支持推動民營企業新老交替和有序傳承;對100名以上領軍型企業家、1000名以上成長型企業家、10000名以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開展系統化培訓。
 
  03
 
  市場主體引育
 
  實現“十四五”市場主體數量、企業數量倍增,新增市場主體70萬戶、企業法人20萬戶,新增列統規上工業企業3000家。
 
  四、保障措施
 
  強化統籌協調推進
 
  發揮制造強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牽頭和協調作用,形成工作機制,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和行動計劃等方面協同推進。將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地區和各部門,進一步強化目標任務監測、評估和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加強政策精準扶持
 
  在已有產業政策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策對核心技術攻關、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節能降耗、企業培育等方面引導和支持,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產業集群促進機構的支持力度。
 
  完善人才隊伍建設
 
  聚焦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大力引進培育高層次科研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積極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龍城工匠”。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促進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審批服務效能。推進數字政府服務轉型躍升,將常州“政企通”打造成為企業線上服務總入口,為企業全生命周期提供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一日本道a高清免费播放| 芒果乱码国色天香|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亚洲熟妇无码av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无码人妻21p| 日本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日韩av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av网站免费线看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齐齐| 午夜裸体性播放| 老汉色av影院| 2020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绿色|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 久久最新地址获取|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3小时| 人妻av乱片av出轨|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大色综合色综合网站|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男女边吃奶边做边爱视频|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色诱久久久久综合网ywww| 婷婷四房色播|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