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山東省壽光市全鏈條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啟示錄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2-27 點擊:

  壽光自古便是農業生產的膏腴之地,我國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就由壽光人賈思勰著述,澤被后世。與這一農耕文化的杰作交相輝映,如今的壽光把蔬菜產業做到了極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種植成就農民,用蔬菜影響著幾億人的餐桌。
 
  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引領新一輪農民增收,從而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近年來,壽光創新提升“壽光模式”,產業鏈前端、中間、后端一體聯動,勾勒出蔬菜全產業鏈的“微笑曲線”。
 
  在中間,構建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解決小農戶的煩惱;在前端,圍繞標準制定、種子研發發力,拎穩“菜籃子”,搶占產業制高點;在后端,著力培育品牌、提升品質,端牢“菜盤子”,鞏固競爭優勢……
 
  從“一粒良種”到“一桌好菜”,壽光全鏈條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打造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為兵團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樣本。
 
  啟示一:產業鏈前端——智能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以工業理念、工業模式發展現代農業,搶占產業制高點
 
  2月8日,在壽光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新中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APP,輕點軟件,放風、補光、加濕、卷簾、澆水、施肥等都能在手機上控制。
 
  “提前設定施肥量、給水量、溫度這些數據,物聯網設備可以全面監測作物長勢,遇到問題后系統會自動報警。”崔新中說。
 
  “動動手指就能種菜”,已成為菜鄉的時尚。
 
  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壽光建成了一批智能化園區,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普遍運用,農資、技術、管理、檢測、品牌、銷售“六統一”標準化管理,蔬菜種植實現自動控溫、自動噴滴灌、自動放風、自動施肥、自動卷簾“五個自動化”。
 
  諸多智能大棚中,其中一座最引人關注。這座占地120畝的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帶領團隊設計,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集合了荷蘭式溫室空間大和壽光大棚保溫蓄熱的兩大優勢,比荷蘭式溫室節能50%以上。
 
  在這里,23萬株番茄苗整齊排列,呵護它們的是正壓環控系統、水肥智能供給系統、可視化智慧管控云服務系統。溫室內安裝了車輛行走與加溫軌道、智能田間作業裝置等設備,由20多個機器人控制,對西紅柿生產全過程進行智慧管控。
 
  作為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發祥地,壽光蔬菜種植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是全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菜農不得不接受“按粒賣”的“洋種子”。數據顯示:2010年,“洋種子”在壽光設施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接近一半,(當時,國產種子占有率為54%左右),尤其是彩椒、大紅果番茄、部分茄果類蔬菜占比更高。
 
  立志打贏種業翻身仗。壽光“十年磨一劍”,培育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種業企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40多家院校深度合作,建成山東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種苗年繁育能力達18億株,自主研發的蔬菜新品種達178個,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現在的70%以上。
 
  走進壽光蔬菜小鎮,展示區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和種子。
 
  “猜猜這一袋種子多少錢?”工作人員拿起一袋名為“樟小白”的番茄種子問記者。
 
  “一袋1000粒,賣700元,一箱有500袋,能換回一輛高檔轎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高端番茄品種,“樟小白”在顏色、口感、抗病性等方面都極具特色,廣受市場歡迎,帶動了種植戶增收。
 
  良種還需配良法。
 
  2018年7月,由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組建了國家蔬菜質量標準化創新聯盟,一批“行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實現用標準數據定義好蔬菜。
 
  大棚內,西紅柿苗順著一根根繩子向上攀爬,1.2萬株苗高度一致、株型相似、結果大小相近。
 
  “按照壽光蔬菜種植標準,我們種的‘崔西一品’原味西紅柿一斤賣到了20元錢,供不應求。”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的話語里滿是自豪,“住樓房、建大棚,村里農戶從信用社、合作社貸款2700多萬元,5年時間基本都還清了。”
 
  多年來,壽光農業技術人員的足跡遍布全國,全國新建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壽光元素”。
 
  “如果說以前的‘壽光模式’側重于輸出產品、輸出人才、輸出技術,那么現在的‘壽光模式’,正在向輸出標準、輸出機制、輸出體系轉變。”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
 
  以工業理念、工業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壽光既擁有技術,還擁有標準,且輻射全國,這條發展路徑在全國都有借鑒意義。
 
  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
 
  一畝園十畝田,一畝棚十畝園。沙漠戈壁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尤其是在南疆,發展設施農業,可以在土地承載力有限的情況下,以較少土地資源獲得較高收益,市場前景廣闊。
 
  隨著兵團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設施農業也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生產方式由零星化、人工化向規模化和智能化發展。借鑒“壽光模式”,兵團需要提升標準化生產、綠色生態安全生產、優質高效生產水平,運用先進技術、提高裝備水平,依靠標準化種植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設施農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啟示二:產業鏈中間——創新升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讓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作為蔬菜領域的領頭雁,壽光蔬菜在國內外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面積和產量最容易被趕超,各地設施大棚鋪天蓋地,壽光該如何保持領先優勢?
 
  “我們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抓手,走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王立新說。
 
  “壽光蔬菜,一路向北。”在位于崔嶺西村的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這句話印在了一張蔬菜運輸路線圖上。從壽光到滿洲里,再到俄羅斯伊爾庫斯克,直至莫斯科,這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每年向俄羅斯出口蔬菜近2萬噸,銷售額超1億元。
 
  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與農業專家合作,開展“原味一號”草莓番茄種植。“我們還原番茄本來味道,糖酸比達13左右,讓人一眼看上、一吃愛上、一生難忘。”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也是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他一邊說著,一邊端上一盤紅彤彤的番茄,讓記者品嘗。
 
  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依托京東生鮮、順豐優選等電商銷售平臺,開展“崔西一品”原味番茄配送業務,線上線下銷售火爆。
 
  如今,農民合作社已經很普遍,但如何讓合作社真正發揮作用,帶領農民抱團發展?
 
  壽光實施農民合作社提升專項行動,做好規范、整頓、提升3篇文章,于2020年組建了全國首家蔬菜合作社聯合會,構建了以聯合會為龍頭、15家鎮街合作社分會為骨干、124家濰坊市級以上示范社為支撐的體系,帶動85%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扭轉“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局面。
 
  黨建引領、村社互動、抱團發展,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黨支部通過領辦生產、土地、資金互助3個合作社,建設村頭交易市場,解決村民蔬菜種植中土地需求不均衡、種植技術匱乏、資金和銷售困難等問題,在村里掀起了一場“彩椒革命”,合作社年交易額1億多元。
 
  “村民富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黨支部每年為村民補貼醫療保險、財產保險,節假日還為老人發放福利。”東斟灌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告訴記者。
 
  歷經30多年的發展,多類型多功能的經營和服務主體覆蓋了生產、管理、銷售、品牌推廣等多個領域。例如,圍繞大棚建設環節,就有大棚膜、卷簾機、保溫被、化肥、育種育苗等一系列專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組織。在這里,只要農戶有需要,就可以享受良種選育、農機裝備、貨款結算、加工運輸、專業會展等全鏈條服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有公司、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逐年增加,產業鏈不斷壯大。但是從育苗、種植到銷售,仍多以職工群眾個人為主,專業合作社職能相對單一,示范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借鑒壽光市成立農民合作社工作領導專班、建立縣鎮村三級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的做法,兵團應在合作社的規范提升、空殼社排查、業務指導、服務與扶持等方面下功夫,整合“多而散、小而弱”的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多元融合發展,完善合作社在生產標準、技術服務、生資供應、產品包裝、品牌銷售、質量檢測等方面的職能,提升合作社服務能力。
 
  啟示三:產業鏈后端——提升品質,做強品牌,打通高端銷售渠道,鞏固競爭優勢
 
  經過30多年的創新發展,從抓產量到抓質量,從求數量到求品質,壽光模式發展不停步、創新不止步。
 
  在10年前,壽光就拿出專門資金,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控肥控藥控水,從源頭上抓食品安全,構建起了綠色、安全的蔬菜生產環境,打造全國品質蔬菜生產基地。
 
  壽光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全域網格化監管,全市劃分為28個網格,網格內的大棚生產、蔬菜交易、農資經營全部納入監管。
 
  “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銷售的蔬菜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6%以上。”指著菜苗根部的一個個二維碼,蔬菜小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決定“壽光蔬菜”招牌有多亮的關鍵因素,這在壽光已經形成共識。在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檢測室可對農藥殘留進行快速檢測,25分鐘出結果,日檢測蔬菜樣品1000余批次,檢測合格率99%以上。
 
  “壽光蔬菜”成功注冊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目前,壽光市擁有“樂義蔬菜”“七彩莊園”2個中國馳名商標,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90個,桂河芹菜、古城番茄等22個產品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落戶壽光,銷售版圖不僅覆蓋國內300多個城市,還出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
 
  壽光蔬菜的品質到底怎么樣?記者看到,一個大棚里生產的黃瓜長度、粗細、品相甚至色澤幾乎無差別。如今,壽光菜農開始生產高營養價值、高附加值的蔬菜種類,積極占領高端銷售市場,滿足高端消費需求。
 
  擁有20余年蔬菜經銷經驗的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蔬菜協會會長紀振男告訴記者:“兵團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夏季新疆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更好,可以種植高品質夏季菜。”
 
  “不能盲目種植,要分析自身資源,創新培育特色產品,走優質優價的路子。”
 
  順應高品質蔬菜的消費需求,兵團需要依托蔬菜園區,統一種植管理標準,探索以國有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職工、合作社社員為基礎的園區化、社員制、工廠型運營新模式,走蔬菜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新路子。
 
  兵團應圍繞優勢產區建設,推進“一團一業”“一連一品”,推動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形成一批原產地特色品牌、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整合、提升品牌資源,集中力量把主導產業品牌做大、把優勢企業品牌做強、把地理標志產品做響,全面推進農業大提質。
 
  啟示四:全產業鏈帶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優化配置
 
  從田間到餐桌,農業全產業鏈將縱向打通、橫向聯結、上下游結合,最終服務于消費者和農民。這一點,在壽光展現得淋漓盡致。
 
  建市場、做電商、搞會展、深加工……蔬菜全產業鏈的建立,讓更多壽光人從中受益。
 
  2月8日4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蔬菜運輸車陸續來到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車來車往,人聲鼎沸。記者看到,從海南運來的一車彩椒,2個小時就全部售完。
 
  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蔬菜經營管理部副經理張振華告訴記者,作為南菜北運、北菜南調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園區銷售200多種蔬菜,高峰期日交易量近萬噸,輻射20多個省份,是名副其實的“買全國、賣全國”。
 
  以地利農產品物流園為龍頭、1356處地頭市場為基礎,壽光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一業興,百業旺。蔬菜種植帶動了冷鏈物流、農資農藥生產、大棚設施設備生產、蔬菜加工、電商銷售、會展經濟等發展,也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業。
 
  東斟灌村村民李曉文大學畢業后在外地農資廠跑業務,看到村里蔬菜種植產業發展良好,2016年他果斷回到東斟灌村,開了家農資經營店,近30平方米的店鋪,年營業額60余萬元。他和妻子又承包了一座蔬菜大棚,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記者看到,擁有500多戶村民的東斟灌村,僅各類農資經營店就有10余家,“不光是本村人,外地人也來村里經銷農資,有的一年營業額上百萬元。”李曉文告訴記者。
 
  在抓傳統市場的同時,壽光還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模式,與京東物流、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了農圣網、“種好地”等區域性電商平臺,目前全市有5000多種蔬菜、種苗以及200多種土特產、農特產實現網上銷售。
 
  單株結果6000多斤的西紅柿樹、一年循環結果1200多斤的空中紅薯、400多斤的巨人南瓜……從2000年起,每年的4月20日,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定期舉辦,加上同時舉辦的種業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的參觀者,帶來了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也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在壽光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凈菜加工、鮮切菜、調味菜、冷凍菜、蔬菜食品等多種類型的預制菜,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從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的鏈條延伸,推動蔬菜發展進一步邁向品牌化、高端化。”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董事長劉欣慶說。
 
  在壽光,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2022年,壽光市共有預制菜加工企業113家,預制菜品涵蓋690余種,年加工能力360萬噸,年營收151億元。
 
  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不僅讓壽光農民掙到錢,還提供了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
 
  崔嶺西村實施社區建設,建設公寓樓17棟,冬季供暖、集中供氣、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起了辦公樓、教學樓、幼兒園、活動廣場,配套了群眾文化活動禮堂、老年幸福苑、幸福餐廳等基礎設施,村民家家戶戶開上了小汽車,住上了新樓房。
 
  “以前是‘闖關東’,現在不少東北人來壽光發展,變成‘闖關里’了。”崔嶺西村村民崔官亮笑著說。
 
  壽光的探索,讓設施大棚從單純的農業供給功能逐漸向多功能拓展,把生產、加工、貿易、展銷等融合在一起,助力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蔬菜產業的率先發展,促進了鄉村各類業態全面發展,使農業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得以優化配置。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日前召開的兵團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大會就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放大龍頭效應,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要求。
 
  兵團已經有數十年種植大棚蔬菜的歷史,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加工、運輸、營銷等關聯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現階段,兵團工業規模、農業現代化水平、服務業的服務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必須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兵團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切入點。
 
  依據重點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稟賦優勢和比較優勢,兵團應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散”轉變為“集群發展”,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兼顧農業延伸、工業興旺、服務業優化,引領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通過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化運作,兵團應培育發展一批與農業產業化相配套、輻射面廣、競爭力強、有兵團特色的農產品市場;加快兵團農產品銷售平臺建設,辦好和參與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在條件具備的內地物流樞紐城市建設農產品分倉,穩步擴大兵團特色農產品在內地大中城市的銷售規模。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山東省壽光市全鏈條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啟示錄

2023-02-27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壽光自古便是農業生產的膏腴之地,我國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就由壽光人賈思勰著述,澤被后世。與這一農耕文化的杰作交相輝映,如今的壽光把蔬菜產業做到了極致,以蔬菜造福市民、以種植成就農民,用蔬菜影響著幾億人的餐桌。
 
  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如何推進鄉村振興、引領新一輪農民增收,從而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近年來,壽光創新提升“壽光模式”,產業鏈前端、中間、后端一體聯動,勾勒出蔬菜全產業鏈的“微笑曲線”。
 
  在中間,構建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解決小農戶的煩惱;在前端,圍繞標準制定、種子研發發力,拎穩“菜籃子”,搶占產業制高點;在后端,著力培育品牌、提升品質,端牢“菜盤子”,鞏固競爭優勢……
 
  從“一粒良種”到“一桌好菜”,壽光全鏈條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打造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為兵團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樣本。
 
  啟示一:產業鏈前端——智能化種植、標準化生產,以工業理念、工業模式發展現代農業,搶占產業制高點
 
  2月8日,在壽光稻田鎮崔嶺西村,村民崔新中掏出手機,打開智慧農業APP,輕點軟件,放風、補光、加濕、卷簾、澆水、施肥等都能在手機上控制。
 
  “提前設定施肥量、給水量、溫度這些數據,物聯網設備可以全面監測作物長勢,遇到問題后系統會自動報警。”崔新中說。
 
  “動動手指就能種菜”,已成為菜鄉的時尚。
 
  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壽光建成了一批智能化園區,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普遍運用,農資、技術、管理、檢測、品牌、銷售“六統一”標準化管理,蔬菜種植實現自動控溫、自動噴滴灌、自動放風、自動施肥、自動卷簾“五個自動化”。
 
  諸多智能大棚中,其中一座最引人關注。這座占地120畝的壽光型智能玻璃溫室,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帶領團隊設計,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集合了荷蘭式溫室空間大和壽光大棚保溫蓄熱的兩大優勢,比荷蘭式溫室節能50%以上。
 
  在這里,23萬株番茄苗整齊排列,呵護它們的是正壓環控系統、水肥智能供給系統、可視化智慧管控云服務系統。溫室內安裝了車輛行走與加溫軌道、智能田間作業裝置等設備,由20多個機器人控制,對西紅柿生產全過程進行智慧管控。
 
  作為冬暖式大棚蔬菜的發祥地,壽光蔬菜種植面積達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是全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
 
  但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菜農不得不接受“按粒賣”的“洋種子”。數據顯示:2010年,“洋種子”在壽光設施蔬菜種子市場占有率接近一半,(當時,國產種子占有率為54%左右),尤其是彩椒、大紅果番茄、部分茄果類蔬菜占比更高。
 
  立志打贏種業翻身仗。壽光“十年磨一劍”,培育一批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種業企業,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40多家院校深度合作,建成山東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種苗年繁育能力達18億株,自主研發的蔬菜新品種達178個,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現在的70%以上。
 
  走進壽光蔬菜小鎮,展示區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和種子。
 
  “猜猜這一袋種子多少錢?”工作人員拿起一袋名為“樟小白”的番茄種子問記者。
 
  “一袋1000粒,賣700元,一箱有500袋,能換回一輛高檔轎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高端番茄品種,“樟小白”在顏色、口感、抗病性等方面都極具特色,廣受市場歡迎,帶動了種植戶增收。
 
  良種還需配良法。
 
  2018年7月,由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組建了國家蔬菜質量標準化創新聯盟,一批“行業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實現用標準數據定義好蔬菜。
 
  大棚內,西紅柿苗順著一根根繩子向上攀爬,1.2萬株苗高度一致、株型相似、結果大小相近。
 
  “按照壽光蔬菜種植標準,我們種的‘崔西一品’原味西紅柿一斤賣到了20元錢,供不應求。”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的話語里滿是自豪,“住樓房、建大棚,村里農戶從信用社、合作社貸款2700多萬元,5年時間基本都還清了。”
 
  多年來,壽光農業技術人員的足跡遍布全國,全國新建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壽光元素”。
 
  “如果說以前的‘壽光模式’側重于輸出產品、輸出人才、輸出技術,那么現在的‘壽光模式’,正在向輸出標準、輸出機制、輸出體系轉變。”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
 
  以工業理念、工業模式發展現代農業,壽光既擁有技術,還擁有標準,且輻射全國,這條發展路徑在全國都有借鑒意義。
 
  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
 
  一畝園十畝田,一畝棚十畝園。沙漠戈壁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尤其是在南疆,發展設施農業,可以在土地承載力有限的情況下,以較少土地資源獲得較高收益,市場前景廣闊。
 
  隨著兵團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設施農業也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生產方式由零星化、人工化向規模化和智能化發展。借鑒“壽光模式”,兵團需要提升標準化生產、綠色生態安全生產、優質高效生產水平,運用先進技術、提高裝備水平,依靠標準化種植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設施農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啟示二:產業鏈中間——創新升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讓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
 
  作為蔬菜領域的領頭雁,壽光蔬菜在國內外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面積和產量最容易被趕超,各地設施大棚鋪天蓋地,壽光該如何保持領先優勢?
 
  “我們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抓手,走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讓分散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王立新說。
 
  “壽光蔬菜,一路向北。”在位于崔嶺西村的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這句話印在了一張蔬菜運輸路線圖上。從壽光到滿洲里,再到俄羅斯伊爾庫斯克,直至莫斯科,這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每年向俄羅斯出口蔬菜近2萬噸,銷售額超1億元。
 
  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與農業專家合作,開展“原味一號”草莓番茄種植。“我們還原番茄本來味道,糖酸比達13左右,讓人一眼看上、一吃愛上、一生難忘。”崔嶺西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也是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他一邊說著,一邊端上一盤紅彤彤的番茄,讓記者品嘗。
 
  眾旺蔬菜專業合作社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依托京東生鮮、順豐優選等電商銷售平臺,開展“崔西一品”原味番茄配送業務,線上線下銷售火爆。
 
  如今,農民合作社已經很普遍,但如何讓合作社真正發揮作用,帶領農民抱團發展?
 
  壽光實施農民合作社提升專項行動,做好規范、整頓、提升3篇文章,于2020年組建了全國首家蔬菜合作社聯合會,構建了以聯合會為龍頭、15家鎮街合作社分會為骨干、124家濰坊市級以上示范社為支撐的體系,帶動85%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扭轉“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局面。
 
  黨建引領、村社互動、抱團發展,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黨支部通過領辦生產、土地、資金互助3個合作社,建設村頭交易市場,解決村民蔬菜種植中土地需求不均衡、種植技術匱乏、資金和銷售困難等問題,在村里掀起了一場“彩椒革命”,合作社年交易額1億多元。
 
  “村民富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黨支部每年為村民補貼醫療保險、財產保險,節假日還為老人發放福利。”東斟灌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告訴記者。
 
  歷經30多年的發展,多類型多功能的經營和服務主體覆蓋了生產、管理、銷售、品牌推廣等多個領域。例如,圍繞大棚建設環節,就有大棚膜、卷簾機、保溫被、化肥、育種育苗等一系列專業企業或農民合作組織。在這里,只要農戶有需要,就可以享受良種選育、農機裝備、貨款結算、加工運輸、專業會展等全鏈條服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有公司、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逐年增加,產業鏈不斷壯大。但是從育苗、種植到銷售,仍多以職工群眾個人為主,專業合作社職能相對單一,示范帶動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借鑒壽光市成立農民合作社工作領導專班、建立縣鎮村三級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的做法,兵團應在合作社的規范提升、空殼社排查、業務指導、服務與扶持等方面下功夫,整合“多而散、小而弱”的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多元融合發展,完善合作社在生產標準、技術服務、生資供應、產品包裝、品牌銷售、質量檢測等方面的職能,提升合作社服務能力。
 
  啟示三:產業鏈后端——提升品質,做強品牌,打通高端銷售渠道,鞏固競爭優勢
 
  經過30多年的創新發展,從抓產量到抓質量,從求數量到求品質,壽光模式發展不停步、創新不止步。
 
  在10年前,壽光就拿出專門資金,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控肥控藥控水,從源頭上抓食品安全,構建起了綠色、安全的蔬菜生產環境,打造全國品質蔬菜生產基地。
 
  壽光全面推行蔬菜質量全域網格化監管,全市劃分為28個網格,網格內的大棚生產、蔬菜交易、農資經營全部納入監管。
 
  “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銷售的蔬菜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6%以上。”指著菜苗根部的一個個二維碼,蔬菜小鎮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決定“壽光蔬菜”招牌有多亮的關鍵因素,這在壽光已經形成共識。在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檢測室可對農藥殘留進行快速檢測,25分鐘出結果,日檢測蔬菜樣品1000余批次,檢測合格率99%以上。
 
  “壽光蔬菜”成功注冊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目前,壽光市擁有“樂義蔬菜”“七彩莊園”2個中國馳名商標,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90個,桂河芹菜、古城番茄等22個產品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落戶壽光,銷售版圖不僅覆蓋國內300多個城市,還出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
 
  壽光蔬菜的品質到底怎么樣?記者看到,一個大棚里生產的黃瓜長度、粗細、品相甚至色澤幾乎無差別。如今,壽光菜農開始生產高營養價值、高附加值的蔬菜種類,積極占領高端銷售市場,滿足高端消費需求。
 
  擁有20余年蔬菜經銷經驗的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蔬菜協會會長紀振男告訴記者:“兵團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應該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夏季新疆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更好,可以種植高品質夏季菜。”
 
  “不能盲目種植,要分析自身資源,創新培育特色產品,走優質優價的路子。”
 
  順應高品質蔬菜的消費需求,兵團需要依托蔬菜園區,統一種植管理標準,探索以國有企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職工、合作社社員為基礎的園區化、社員制、工廠型運營新模式,走蔬菜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新路子。
 
  兵團應圍繞優勢產區建設,推進“一團一業”“一連一品”,推動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形成一批原產地特色品牌、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整合、提升品牌資源,集中力量把主導產業品牌做大、把優勢企業品牌做強、把地理標志產品做響,全面推進農業大提質。
 
  啟示四:全產業鏈帶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優化配置
 
  從田間到餐桌,農業全產業鏈將縱向打通、橫向聯結、上下游結合,最終服務于消費者和農民。這一點,在壽光展現得淋漓盡致。
 
  建市場、做電商、搞會展、深加工……蔬菜全產業鏈的建立,讓更多壽光人從中受益。
 
  2月8日4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蔬菜運輸車陸續來到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車來車往,人聲鼎沸。記者看到,從海南運來的一車彩椒,2個小時就全部售完。
 
  地利農產品物流園蔬菜經營管理部副經理張振華告訴記者,作為南菜北運、北菜南調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園區銷售200多種蔬菜,高峰期日交易量近萬噸,輻射20多個省份,是名副其實的“買全國、賣全國”。
 
  以地利農產品物流園為龍頭、1356處地頭市場為基礎,壽光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一業興,百業旺。蔬菜種植帶動了冷鏈物流、農資農藥生產、大棚設施設備生產、蔬菜加工、電商銷售、會展經濟等發展,也帶動當地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業。
 
  東斟灌村村民李曉文大學畢業后在外地農資廠跑業務,看到村里蔬菜種植產業發展良好,2016年他果斷回到東斟灌村,開了家農資經營店,近30平方米的店鋪,年營業額60余萬元。他和妻子又承包了一座蔬菜大棚,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記者看到,擁有500多戶村民的東斟灌村,僅各類農資經營店就有10余家,“不光是本村人,外地人也來村里經銷農資,有的一年營業額上百萬元。”李曉文告訴記者。
 
  在抓傳統市場的同時,壽光還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等新型營銷模式,與京東物流、阿里巴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了農圣網、“種好地”等區域性電商平臺,目前全市有5000多種蔬菜、種苗以及200多種土特產、農特產實現網上銷售。
 
  單株結果6000多斤的西紅柿樹、一年循環結果1200多斤的空中紅薯、400多斤的巨人南瓜……從2000年起,每年的4月20日,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定期舉辦,加上同時舉辦的種業博覽會,吸引了國內外的參觀者,帶來了人流、資金流、信息流,也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
 
  在壽光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凈菜加工、鮮切菜、調味菜、冷凍菜、蔬菜食品等多種類型的預制菜,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從初級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的鏈條延伸,推動蔬菜發展進一步邁向品牌化、高端化。”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董事長劉欣慶說。
 
  在壽光,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2022年,壽光市共有預制菜加工企業113家,預制菜品涵蓋690余種,年加工能力360萬噸,年營收151億元。
 
  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不僅讓壽光農民掙到錢,還提供了城鄉均等的公共服務。
 
  崔嶺西村實施社區建設,建設公寓樓17棟,冬季供暖、集中供氣、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起了辦公樓、教學樓、幼兒園、活動廣場,配套了群眾文化活動禮堂、老年幸福苑、幸福餐廳等基礎設施,村民家家戶戶開上了小汽車,住上了新樓房。
 
  “以前是‘闖關東’,現在不少東北人來壽光發展,變成‘闖關里’了。”崔嶺西村村民崔官亮笑著說。
 
  壽光的探索,讓設施大棚從單純的農業供給功能逐漸向多功能拓展,把生產、加工、貿易、展銷等融合在一起,助力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蔬菜產業的率先發展,促進了鄉村各類業態全面發展,使農業生產要素在更高層次得以優化配置。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日前召開的兵團黨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大會就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放大龍頭效應,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要求。
 
  兵團已經有數十年種植大棚蔬菜的歷史,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加工、運輸、營銷等關聯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現階段,兵團工業規模、農業現代化水平、服務業的服務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必須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作為兵團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切入點。
 
  依據重點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稟賦優勢和比較優勢,兵團應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轉變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散”轉變為“集群發展”,構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兼顧農業延伸、工業興旺、服務業優化,引領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此外,通過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化運作,兵團應培育發展一批與農業產業化相配套、輻射面廣、競爭力強、有兵團特色的農產品市場;加快兵團農產品銷售平臺建設,辦好和參與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在條件具備的內地物流樞紐城市建設農產品分倉,穩步擴大兵團特色農產品在內地大中城市的銷售規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公和我做很爽| 大胸美女污污污www网站|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黑人操亚洲女人|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 中国极品少妇videossexhd| а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无码熟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国产亚洲日韩欧美另类第八页|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日韩欧美| 宝贝小嫩嫩好紧好爽h视频| 不卡高清av手机在线观看|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欧美性插b在线视频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视频高清| 真实单亲乱l仑对白视频| 欧美交换国产一区内射|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