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案例之五 |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 賦能產業轉型發展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9-13 點擊:次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 賦能產業轉型發展
一、案例簡介
廣東省積極應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充分發揮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產業基礎扎實等優勢,不斷完善政策保障體系,著力破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不夠、應用深度不足等難題,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產業集聚,深化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政策建設,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一是政策層面,2023年11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的實施意見》,在全省形成政策統領;2024年5月,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人工智能+”廣東方案;深圳市發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2024行動方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支撐體系。二是平臺層面,建設供需對接平臺,深圳市在“深i企”平臺上設立人工智能專區,打造人工智能供需對接平臺,公開發布兩批《“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涵蓋數字文化、公共服務等41個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落地應用。三是資金層面,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基金、創新創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引導作用,帶動各類創投資本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產業。
(二)加強規劃布局,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集聚。一是統籌全省布局,全省共布局建設11個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廣州、深圳先后獲批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逐漸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主引擎,珠三角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區域定位互補的發展格局。二是發揮各地優勢,深圳充分發揮自主創新及產業配套等優勢,布局建設“鵬城云腦”、深圳市河套算力集群等,力推鴻蒙原生應用發展。廣州以試驗區和先導區建設為契機,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高端制造、汽車交通等領域的融合應用。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相關專項,在智能無人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慧醫療、智能安防等領域建設一批產業園區。
(三)加快技術創新,推動人工智能融合應用。一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依托廣東省制造業產業群,人工智能賦能制造企業生產化研發、精準化生產、智輔化管理、增值化服務、具身化設備等各環節的效果初現,由單一環節賦能向垂直多場景覆蓋拓展,有效提升全流程效率。二是聚焦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組織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案例征集,遴選一批創新程度高、應用價值大、示范效應強、市場前景好的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產品和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涉及AI+制造等12個方向,形成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三、案例成效
(一)健全了人工智能政策體系。接續出臺建設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應用、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區等政策,下一步還將探索制定可信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供給促進條例、人工智能產業統計指標等,為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探索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堅持以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為牽引,以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人工智能小鎮等為補充,堅持人工智能重點企業、骨干企業共同發展,堅持人工智能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協同應用,推動人工智能產業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全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人工智能相關企業48.9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上市企業數量1269家,人工智能產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4家。
(三)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全省形成了從基礎支撐到關鍵技術、再到行業應用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條。在基礎層,積極探索在高端智能芯片、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智能傳感器等細分領域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在技術層,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虛擬現實等核心技術領域,加快實現產品迭代,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優勢。在應用層,推動人工智能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在智慧交通、智能機器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家居等垂直領域加速賦能。
(來源:國家數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