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鋰電從產業鏈邁向產業集群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1-26 點擊:次
鋰是支撐新能源汽車、儲能等產業發展的關鍵原材料,更是驅動經濟綠色轉型、激發技術創新浪潮的重要動力。近日在成都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鋰業大會,以“鏈動全球·鋰啟未來:共筑鋰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新藍圖”為主題,匯聚上百位來自國內外鋰行業協會與學界的頂尖專家、企業代表和國際機構負責人。
目前,四川鋰電產業規模迅速壯大,鋰系列產品綜合產能居全國第一位,初步建成世界級鋰電產業基地。對于四川來說,鋰電產業發展有哪些優勢?發展中又面臨什么境況?圍繞熱點議題,參會嘉賓進行交流探討。
四川鋰礦資源規模大
但開發程度低
談及鋰電產業,鋰礦資源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當前,中國鋰礦資源供應鏈以“海外資源進口+國內加工”模式為主,鋰資源的進口依賴度高達70%至80%。
在國內,鋰資源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區。其中,四川礦石鋰資源占全國總量的57%,居全國之首。四川鋰礦主要有鋰輝石型、深層鹵水型和黏土型。省地質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鋰輝石型鋰資源具有厚度大、品位高、易開采、綜合價值大等特點,已探明資源儲量超500萬噸,占全國已探明鋰輝石型資源儲量的80%以上。
此外,在四川還探獲國內首個深部海相富鉀鋰鹵水礦和川內首個黏土型鋰礦。四川省綜合地質調查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付小方總結,四川鋰礦資源規模大,品位穩定,易開采,選礦性能好,綜合利用價值大。
然而,這些豐富的鋰礦資源面臨開發不足的困境。據全國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四川已發現小型以上鋰礦40處,但擁有采礦權的僅有8處,且只有3家在生產。2023年,四川鋰輝礦開發利用碳酸鋰折合量為2.84萬噸;2024年,截至10月,這一數據僅為3.6萬噸。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鋰資源品位高、易開采地區要抓住當前難得的市場機遇。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可通過積極幫助解決水、電、氣等生產要素約束問題,協調解決在采礦權證、環評、能評等方面的合規問題,以提升鋰資源自主保障能力。
加快向產業集群轉變
挖掘新應用場景
?
家底豐厚,四川鋰電產業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
在業內人士看來,四川是全國少有的鋰電產業鏈完備省份。放眼全省,從鋰礦資源開發到上游材料及電池組件生產,再到電池回收利用,四川已構建起鋰電全產業鏈,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的鋰電產業發展高地之一。
然而,受行業產能階段性過剩、下游需求放緩、碳排放約束加大等因素影響,鋰電產業遭遇不小挑戰。特別是鋰電池材料價格波動劇烈,相關企業受到一定沖擊。
如何應對?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看來,要加快從產業鏈向產業集群轉變。通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產業集群的效應能夠不斷凸顯,這將有力提升全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和產業鏈韌性。
從全國來看,四川、江西、青海等地圍繞鋰鹽生產、材料制備、電池制造重點布局,形成特色鮮明的鋰電產業園、新能源材料制造業集群。從省內來看,眉山鋰電產業集群規上企業達972家,宜賓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引進項目超120個,遂寧鋰電產業營業收入達590億元,成都、德陽等地云集大量相關企業,鋰電產業集群效應正不斷顯現。“通過產業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可以推動行業突破提升。”行業人士說。
作為鋰電材料的代表企業,天齊鋰業在四川民企百強中位列第九。該公司高級副總裁熊萬渝表示,當前鋰行業正處于關鍵時點,應對挑戰,企業要修煉好內功,在智能化、數字化過程中不斷更新迭代工藝,以先進的提鋰工藝、更高性能電池關鍵材料的研究推動鋰電產業不斷進步。此外,要不斷挖掘鋰產品新的應用場景,如船舶、重卡、飛機、工程機械等領域電動化發展,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應用,促進鋰電產業不斷跨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