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制造業丨湘潭市:校企合作“雙進雙轉”引領產業創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2-13 點擊:次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4年城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案例,全國各省市區共90個案例入選。湖南入選7個,數量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其中長沙市2個案例入選,株洲、湘潭、衡陽、岳陽、郴州各1個案例入選。“湖南工信”微信公眾號刊發相關市州案例予以推介,供各級各部門交流借鑒。今天發布第五個案例:湘潭市:校企合作“雙進雙轉”引領產業創新。
校企合作“雙進雙轉”引領產業創新
湘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近年來,湘潭市作為老工業基地,針對產業結構偏重、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以創新驅動為抓手,強化校企合作的“雙進雙轉”機制(組織企業走進高校、高校專家團隊走進企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創新轉型),著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通過政策引領和機制創新,構建協同生態,暢通政校企常態化溝通渠道,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充分挖掘企業的“真需求”,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真突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速實現“三優三特”現代產業集群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政策引領。湘潭市通過政策引導與機制創新,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出臺《湘潭市工業企業實施“三改一擴”促進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首臺(套)產品推廣等創新機制。在全省率先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立法,以法制化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通過“三庫三家”機制和“鏈長+盟長+校長+行長”四長聯動機制,暢通需求對接與科技攻關渠道,為校企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凝聚政校企多方合力,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二、機制創新。湘潭市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推動產學研精準對接,凝聚多方力量,構建協同攻關的創新生態。一方面,深化政校(院)企合作,搭建高效供需對接平臺。市政府與湖南大學、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簽訂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加速科研成果孵化與轉化,縣市區園區與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中南大學等單位簽訂產業創新聯合體合作協議,湘江科學城、湘潭大學城、湘江實驗室區域創新中心、中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加速推進。通過建立50余家產學研合作基地,300余家企業與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形成長期協作關系,推動技術供需精準匹配。另一方面,常態化開展“雙進雙轉”合作活動,搭建廣泛交流平臺。湘潭在全省率先召開“雙進雙轉”專場推進會,促成湘潭大學與德賽電池、威勝能源與湖南大學簽訂技術攻關協議;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園區開展“產業把脈”和“創新問診”,精準服務企業需求;舉辦湖南省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湘潭行暨科技成果賦智企業“深度行”活動,發布全省1740項企業技術需求、1135項高校待轉化科技成果以及379個校企合作專家團隊,促成多項技術轉化和產學研攻關協議,近百家企業與高校專家團隊達成技術項目攻關合作意向,為破解技術難題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湘潭市大力推動校企聯合攻關,組建創新聯合體,聚焦重點領域技術突破。如,湘鋼聯合東北大學等單位攻關高強度海洋工程鋼調質生產技術,投入2.4億元建立國內首條生產線;湘電重裝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研制世界首臺百噸級以上純電動自卸車;崇德科技與湖南大學研發的風電齒輪箱滑動軸承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實現廣泛應用;王先友院士團隊碳基負極材料、柴立元院士團隊高端鎂基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成果轉化項目取得實質進展,這些協同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不僅推動了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也為上下游產業鏈注入了強勁活力。通過深化供需對接,聚焦協同攻關,湘潭市已初步構建起政校企聯動的創新生態體系,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突破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凝聚合力。湘潭市注重人才創新生態的建設,通過匯聚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形成技術與人才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建設以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才為核心的創新隊伍。市工信局、科技局、人社局等部門同心同向同行,堅持五指成拳、力出一孔,統籌各種資源,凝聚各方力量,創造性開展“百名博士入企業行動”等各項工作,為湘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合力。湘潭連續三年上榜“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強城市”,引進各類產業人才近萬人。
來源:湘潭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