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2-14 點擊: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2025—2030年)

 

(征求意見稿)

 

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建設)規劃》《安徽省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實際,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5—2030年。

 

一、發展基礎及挑戰

 

(一)發展背景

 

隨著材料性能和性價比的不斷提高,鎂的應用領域將加速拓展。現階段主要作為輕量化材料使用,在汽車、家電、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3C、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功能材料方面,鎂基固態儲氫技術、鎂二次電池技術一旦成熟,市場規模可達萬億元以上。

 

(二)發展現狀

 

1.全球產業發展現狀

 

2016年以來,全球原鎂產量和消費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2023年,全球原鎂產能為163萬噸,產量為100萬噸,鎂消費量約105萬噸。

 

2.中國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鎂基新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多年來,原鎂產量占全球比重保持在85%左右,鎂消費量占比保持在50%左右。2023年,原鎂產能136萬噸,原鎂產量82.24萬噸,鎂合金產量34.52萬噸,鎂粉產量11.94萬噸。

 

3.安徽省及合肥市產業發展現狀

 

我省設計原鎂產能40萬噸(池州市30萬噸,合肥市10萬噸),鎂合金產能50萬噸(池州市30萬噸,合肥市20萬噸)。2023年,合肥市鎂合金產量10.1萬噸,占全國鎂合金產量的29.3%,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鎂合金生產基地。

 

(三)發展機遇

 

1.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

 

在鎂消費量上,我國2023年原鎂消費量達到了49萬噸,這一數字較2012年增長了76%;在國家發展安全上,我國鋁土礦基礎資源儲量約占世界的3%,進口鋁土礦占消耗鋁土礦比重約85%左右。我國鎂礦資源占世界的70%以上,鎂合金是中國唯一能100%自給的金屬材料;在汽車輕量化上,國家汽車工程學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預測2026 年-2030 年重點發展鎂合金和碳纖維復合材料技術。發展鎂基新材料,既符合國家安全利益,又符合市場需求,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2.產業政策支持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將鎂及鎂合金制造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鼓勵鎂合金材料研發及其加工制造,支持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國家《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4年版)》將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其制品列為先進基礎材料。安徽省圍繞“鎂基材料大有可為”,制定印發《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促進鎂基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3.材料性能加速突破

 

近年來,針對鎂基材料“三差一難”(塑性差、焊接性差、耐蝕性差、變形難)等行業性難題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鎂基材料大規模應用趨勢逐漸明朗。在航空領域,新型高性能輕質鎂稀土合金材料成功應用于直升機關鍵復雜承力部件;在醫療器械方面,生物可降解鎂合金心血管支架、骨釘已通過相關認證,正式應用于臨床;在電氣領域,能量密度達560瓦時/千克的鎂二次電池(鋰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約200—300瓦時/千克)已成功研制。

 

4.應用潛力巨大

 

輕量化方面,我國已開發出鎂合金汽車零部件幾十種,單車用鎂量可以在當前基礎上增加20千~30千克;大型一體化鎂合金壓鑄件規模應用后,單車用鎂量可以超過100千克。能源儲存方面,鎂儲氫材料可在固態中溫常壓條件下進行循環儲氫,用氫成本可大幅降低,安全性也遠高于高壓氣態和液態儲氫。循環利用方面,鎂合金建筑模板具備輕質高強、耐腐蝕、易與水泥剝離、方便加工運輸、環保節能等性能,大批量生產和應用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四)發展優勢

 

1.資源稟賦優勢

 

合肥市白云石儲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冶鎂用白云巖保有儲量約5億噸,且氧化鎂含量均在21%左右、鐵硅元素含量低,為最優質的冶鎂用白云巖。

 

2.冶煉技術優勢

 

云海鎂業公司采用“一步法”工藝,從原鎂熔煉后直接生產鎂合金,與傳統的“二步法”工藝相比,省去二次熔煉環節,噸鎂合金綜合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比國內平均水平(4.5噸標煤)低1/3。

 

3.產業鏈條優勢

 

合肥市是全國唯一具備鎂基材料完整產業鏈的城市,已建成了“白云石開采-原鎂冶煉-鎂合金鑄錠-深加工-廢鎂回收利用”完整產業鏈。合肥市已成為鎂基新材料產業重要承載區,2023年全國鎂行業大會、尚鎂網鎂產業鏈與鎂市場論壇均在合肥市召開。

 

4.市場區位優勢

 

合肥市汽車、家電、低空經濟等產業正是鎂合金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合肥市2023年汽車產量134萬輛,同比增長13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4萬輛,同比增長140%。合肥市2023年家電“四大件”產量6461.03萬臺,同比增長12.4%。合肥市作為全國六個eVTOL試點城市之一,在鎂合金應用上占據先發優勢,低空經濟的爆發式增長有望助力鎂合金的規模應用。

 

但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還面臨著碳排放過高、市場推廣難、價格波動大、深加工能力不足等挑戰。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合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立足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鏈基礎和優勢,堅持龍頭帶動壯大規模、堅持“雙招雙引”集群培育、堅持創新引領提升能級、堅持開放合作營造生態,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深入研究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特點,準確把握技術路徑和市場需求變化,激發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的內生動力。發揮政府在統籌安排、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組織協調等方面作用,完善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政策,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發展環境。

 

2.創新為本,合作引領

 

探索建立鎂基新材料產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內部相關科研成果的適應性生產,構建完善的應用研究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加強鎂基新材料產業制造技術的創新突破,提升自主研發能力。以智能制造為關鍵,堅持高端引領,主攻一批核心技術,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進一批應用示范,實現鎂基新材料產業的提檔提速和轉型升級。

 

3.把握規律,分類施策

 

準確把握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針對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不同層級的不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政策。依據不同細分領域企業的發展基礎、階段和水平,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細分領域錯位發展。加強分類指導,做到精準施策,鼓勵支持領軍企業做大做強,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4.綠色低碳,協同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安全發展理念,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按照“嚴格準入、綠色轉型”原則,建立完善鎂行業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加強鎂冶煉投資項目的環保審查力度,提高鎂冶煉企業準入門檻;提高廢鎂利用效率,對標發達國家在回收方法、保護方法、重熔設備等方面的優秀做法,促進資源開采、加工成形、應用、廢料回收等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推進清潔生產,強化全產業鏈、全產品生命周期綠色化發展,實現產業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發展方向及目標

 

力爭到2030年,將合肥市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鎂基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原材料上,探索建設鎂基新材料倉儲物流中心和交易結算檢驗中心,穩定鎂價;在性能上,擴大鎂基新材料在汽車輕量化上的應用,推動材料制造向模具制造、結構件制造、CNC、表面處理等方向發展;在工藝上,按壓鑄、擠壓、半固態等工藝規劃下游企業;在節能上,擴大鎂水直供應用規模;在功能上,向儲氫(材料、裝備)、航空航天應用規劃,遠期向醫療器材、人形機器人、農業鎂氫肥、鎂二次電池方面布局。

 

——產業規模。鎂基新材料冶煉能力不斷提升、深加工技術精細化、產品矩陣持續豐富。到2027年,鎂基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到2030年,集聚鎂基新材料企業150戶以上,產業整體規模突破500億元。

 

——領軍企業。建成一批具有技術和國內外影響力的鎂基新材料制造領軍企業,新增1-2戶國內上市企業,培育3-5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規上企業數量達110戶以上,年產值超50億元企業1戶,超30億元企業2戶,超10億元企業10戶,超5億元30戶,億元以上企業50戶。

 

——創新能力。新增1—2個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1—2個以鎂基新材料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重不小于3%,重點領軍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重不小于4%。

 

——智造體系。超50%的鎂基新材料產業鏈規上企業逐步建立起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體系。新增省級、合肥市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不少于10個。

 

三、重點任務

 

以鎂基新材料為中心,用工藝鏈集聚產業鏈。圍繞壓鑄、半固態成形、低壓砂型鑄造、擠壓、鍛造等成形技術建設上下游產業鏈,完善產業鏈上游高品質鎂合金鑄錠生產制備、壓鑄模具設計制造、生產裝備制造,下游鎂合金廢料/廢砂回收再利用、鎂合金表面處理防護、鎂合金檢測分析等共性服務措施,打造鎂基新材料多維度的產業鏈條,構建集總部、研發、檢測、制造、應用為一體的具有高附加值的鎂基新材料產業體系。

 

(一)產業鏈條壯大行動

 

1.培育高品質鑄錠產業。依托高品質鑄錠生產企業,為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提供價低質優的壓鑄用鑄錠、半固態粒子、擠壓鑄錠、儲氫顆粒等原材料。同時建立鎂合金廢料的回收機制,降低行業中鎂屑/鎂渣的回收難度。

 

2.引育壓鑄成型產業。針對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以壓鑄技術為核心技術打造鎂合金壓鑄產業聚集地。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積極拓展鎂合金壓鑄件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提高單車鎂合金鑄件的用量,打造鎂合金壓鑄產業聚集地。

 

3.引育半固態成形產業。針對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以鎂合金半固態注射成形技術為核心,引進或培養半固態成形龍頭企業,積極拓展鎂合金半固態成形技術在汽車、電動自行車等領域的應用。

 

4.引育鍛壓加工產業。加強新能源汽車用鎂合金型材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解決鎂合金塑性加工(鍛造、軋制、擠壓、拉拔、沖壓)瓶頸問題,加速國內鎂合金型材在汽車大型零部件上的應用,并積極拓展鎂合金擠壓成形技術在消費電子、航空航天、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

 

5.培育鎂合金儲氫產業。聚焦高密度、高安全性鎂基固態儲氫技術,挖掘鎂基新材料在固態儲氫領域的應用潛力,培育鎂基儲氫材料與儲氫裝置龍頭企業,積極拓展鎂合金在固態儲氫領域的應用。

 

(二)產業體系完備行動

 

6.引進模具設計制造企業。圍繞我市鎂合金壓鑄產業配套,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等模具產業發達地區,通過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平臺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引一批技術水平領先、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為合肥鎂合金產業提供優質的模具服務。

 

7.引進高品質生產裝備制造企業。圍繞鎂冶煉、加工、熱處理等生產工藝,加大高端生產設備、檢驗檢測裝置等企業招引力度,不斷提升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持續深化產業鏈布局、豐富鎂基產品矩陣。

 

8.引進或培養鎂合金綠色表面處理企業。針對鎂合金易腐蝕的難點,推動表面處理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為鎂合金產品提供優質的表面處理服務;依托我市表面處理龍頭企業,政企聯動、以商招商,以技術優勢拓展鎂合金產品的應用范圍。

 

9.建立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支持科研院所建設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為鎂合金的推廣應用提供分析測試服務,減輕中小微企業產品檢測負擔,助力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

 

(三)研發創新推進行動

 

10.引導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與院士團隊共建鎂基材料新型研發機構,引進設立院士工作站,力爭招引更多科研團隊來肥創新創業。

 

11.支持產業鏈協同攻關。在鎂合金制備加工、腐蝕和防護、功能材料、結構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重點突破低成本高純鎂提純精煉、新型高強韌鎂基材料開發及制備、鎂合金寬幅板材熱成形、鎂合金一體化成型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相關企業與科研院所、下游用戶聯合實施研發產業化項目。鎂基新材料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或產業化項目納入市科技攻關給予支持。

 

12.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建設鎂基新材料領域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圍繞鎂基新材料重點企業,大力加強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鼓勵產業鏈上中小企業有序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重點提升鎂合金熔配和加工的智能制造水平。引導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企業聯動互補融合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助推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

 

(四)服務體系保障行動

 

13.設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加大現有種子、天使、成長期基金集群對鎂基新材料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著力組建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

 

14.成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聯盟。推動鎂基新材料企業、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整車制造企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產業創新聯盟。引導鎂基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零部件研發與整車制造相銜接,鼓勵鎂基新材料企業深度參與整車新品研發和輕量化系統解決方案研究,為整車企業車型開發提供優化方案。

 

15.建設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圍繞鎂基新材料領域,推動創新資源協同開放共享,擴大試驗設備、裝置和儀器等開放度,提升大型儀器使用效益。鼓勵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共同推進中試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助力優質科技成果開展中試熟化工作。引導中試基地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定位,發揮自身裝備、設施、人才、技術服務等優勢,積極面向鎂基新材料行業提供開放服務。

 

16.培養鎂基材料專業人才。支持在肥高等院校圍繞鎂金屬冶煉、熔配、鑄造以及鎂基功能材料開設相關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鼓勵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培養緊缺人才,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17.加強鎂基材料全流程低碳管理。規劃建設400畝鎂水直供產業園,設計年供給量8萬噸,研究鎂水直供方案和路線,推動節能和提效。建立鎂基材料回收利用機制,推動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鎂基材料綜合利用率達100%。改進皮江法煉鎂技術,提升余熱回收效率。鼓勵重點企業明確碳排放邊界,制定減碳路線和方案,提高鎂基新材料在國際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18.完善鎂基新材料應用標準。支持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主持、參與鎂基材料產業相關標準制定和修訂工作,為鎂基材料的生產、經營、管理提供依據,為鎂基材料的批量應用奠定基礎。

 

四、空間布局

 

規劃布局“一核三區”。“一核”:巢湖市,核心區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發展高性能輕合金產業和大交通輕量化產業,打造鎂基新材料輕量化全產業鏈,建設鎂儲氫、一體化壓鑄、一體化擠壓、半連續鑄造等中試基地,長遠規劃鎂二次電池、氫化鎂等產品。“三區”: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高新區,發揮高防腐、電鍍、高裝飾表面處理的優勢,著重開展鎂基新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研發和中試,為航空航天、軍工、3C、5G通信、新能源汽車服務;肥西縣,開發并制造汽車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件,突出鎂基壓鑄模具等裝備制造,建設智能超大型壓鑄裝備生產基地,配套完善鎂基材料產業體系;廬江縣,以鎂基功能材料為主,大力開發氫氧化鎂的阻燃絕熱性能,以電子級氫氧化鎂全面進軍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推廣在電池包、汽車后處理系統中的應用,發揮水滑石的高透明性和分散性,應用于棚膜領域保障農業安全;進一步挖掘氫化鎂在氫農業中的應用潛力,遠期規劃農業復合肥產業等。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1.對水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項目生產制造可能產生的污水包括硝酸廢水、氟廢水、堿廢水、回用系統濃水等。生產廢水在各項目自設的廢水處理裝置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后,進入市政污水管網,對周邊水環境影響較小。

 

2.對空氣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生產項目可能存在的大氣污染因素有粉塵、氟化物、氯化氫、氮氧化物、氨氣、非甲烷總烴等。生產廢氣經過廢氣處理設施處理,能滿足相應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不會改變項目地環境狀況。

 

3.對聲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生產加工設備一般位于專用廠房內,聲級較小,產噪設備主要為空壓機、真空泵、風機、水泵等動力設備。經過優化設備選用、合理位置布局以及相應的隔聲、減振等降噪措施后,項目廠界噪聲可以達到有關噪聲排放標準。

 

4.固體廢物環境影響

 

鎂基材料產品制造的固體廢物,包括輔材裁剪邊角料、廢導熱油、廢拆包材料、生化污泥、含銀污泥等。固體廢物分別交由專業廢物處理單位統一處理,或交由原供貨商回收,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不會改變項目地環境狀況。

 

(二)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

 

鎂基材料產業相關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節能管理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符合當地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在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規劃確定或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建設工業企業的區域不得建設制造項目,同時,上述區域內的現有企業應逐步遷出。

 

1.堅持綠色發展

 

加強園區、基地統籌管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專業化、集約化發展。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為導向,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構建高效、清潔、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動鎂基材料產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發展。建立支撐鎂基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技術體系和治理體系。針對戰略金屬資源不足、化石資源日益枯竭等挑戰,積極發展稀缺資源的高效、高值、清潔利用技術和可再生資源的清潔低成本利用技術,破解材料發展的資源瓶頸。踐行材料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生態設計及多維評價方法,大力發展源頭無毒害、低成本碳中性全生物降解、失效產品再循環利用等新技術,降低材料環境負荷。大力發展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生產新技術,從源頭上推進材料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轉型;降低物耗、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近零排放技術,強化末端治理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園區,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建立材料回收系統體系,推進材料的循環利用,發展材料再制造技術。

 

2.強化規劃環評工作保障措施

 

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和我市環境功能區劃各項要求,落實《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工作,嚴格落實規劃環評制度,準確把握規劃環評重點,規范規劃環評審查程序,強化規劃環評約束作用、修編規劃情形、跟蹤評價、規劃與項目環評聯動。建立健全規范的新材料產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強化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加大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促進環境問題整改,促進鎂基材料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污染物排放

 

在污染物排放上,鎂基材料產業要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做好“三廢”防治和噪聲控制,避免引起環境風險和污染。廢水排放要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的 相 關 要 求 。廢 氣 排 放 要 符 合 《 環 境 空 氣 質 量 標 準 》(GB3095-2012)、《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的相關要求。固體廢物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相關要求管理和處置,一般工業固廢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20),危險廢物貯存執行《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不能自行利用處置的廢物需要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處置。噪聲要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的要求,鎂基材料產業項目營 運 期 要 執 行 《 工 業 企 業 廠 界 環 境 噪 聲 排 放 標 準 》(GB12348-2008)的相關要求,施工期應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的相關要求。

 

六、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建立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工合理、權責明確、協調有力的領導組織協調機制,加強各市直部門與巢湖市、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新材料產業專班的統籌協調,形成部門聯動、政企互動的全方位組織協調格局。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加強與合肥市新材料產業規劃、年度計劃的銜接,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掌握規劃實施的進展情況。

 

2.強化要素保障。加快完善鎂基新材料承載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物流設施、生活設施等資源;加強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要素供應;將符合條件的鎂基新材料重點項目納入市級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重點保障用電、能耗、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

 

3.強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安徽省《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搶抓“首位產業”風口,將輕量化應用納入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中,巢湖市作為鎂基材料核心承載區,要從研發、基金、市場、人才等方面著手,謀劃制定《巢湖市輕量化材料產業專項政策》,為鎂基輕量化材料生產及深加工企業賦能加電,形成適應輕量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4.強化品牌宣傳。通過各招商平臺,強化招商信息宣傳,聚焦鎂產業鏈招大引強,增強發展后勁,壯大鎂基新材料產業。規模舉辦鎂產業鏈與鎂市場論壇、全國鎂行業大會等活動,展現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產業政策、未來遠景等,全面聚集行業企業關注度,塑造全國具有吸引力的產業集聚區形象,擴大鎂基新材料產業文化知名度,不斷提升合肥市鎂基產業集群在全國影響力。

 

附件2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征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

 

現將《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的起草背景、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一、文件起草過程

 

為全面貫徹合肥市領導指示批示精神,依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和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印發的《促進鎂基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市工信局牽頭起草了“專項規劃”文稿,并多次征求了市直單位和相關企業意見,聽取了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上海交大副研究員付彭懷、合肥理工學院吳明在教授等專家教授的意見,完成了該文本

 

二、文件主要內容

 

《專項規劃》共六大章節。分為發展基礎與挑戰、總體思路、重點任務、空間布局、環境影響評價和保障措施五個部分。

 

第一章發展基礎及挑戰。分為發展背景、發展現狀、發展機遇、發展優勢、發展挑戰五個方面。

 

第二章總體思路。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方向及目標三個部分。在發展方向及目標上,從原材料、性能、工藝、功能等4個方面確定發展方向,到2027年,鎂基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力爭到2030年,集聚鎂基新材料企業150戶以上,新增1-2戶國內上市企業,培育3-5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整體規模突破500億元。

 

第三章重點任務。開展四大行動18項具體任務。一是產業鏈條壯大行動。主要是產業鏈主線條培育壯大。培育高品質鑄錠、壓鑄成型、半固態成形、鍛壓加工、鎂合金儲氫產業。二是產業體系完備行動。主要是鎂基新材料產業的配套企業引育。引進模具制造、生產裝備制造、表面處理企業,建立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三是研發創新推進行動。引導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產業鏈協同攻關、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四是服務體系保障行動。設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成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培養鎂基材料專業人才、加強鎂基材料全流程低碳管理、完善鎂基新材料應用標準。

 

第四章空間布局。規劃布局“一核三區”。“一核”:巢湖市,發展高性能輕合金產業和大交通輕量化產業,打造鎂基新材料輕量化全產業鏈。“三區”: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高新區,著重開展鎂基新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研發和中試;肥西縣,突出鎂基壓鑄模具和超大型壓鑄裝備制造;廬江縣,以鎂基功能材料為主,以電子級氫氧化鎂全面進軍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推廣在電池包、汽車后處理系統中的應用。

 

第五章環境影響評價。一是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包括對水環境、空氣環境、聲環境的影響以及固體廢物環境影響。二是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鎂基材料產業相關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節能管理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符合當地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

 

第六章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二是強化要素保障;三是強化政策支持;四是強化品牌宣傳。

 

(合肥工業和信息化局)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2025-02-14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2025—2030年)

 

(征求意見稿)

 

根據《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安徽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造強省建設)規劃》《安徽省材料及新材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實際,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5—2030年。

 

一、發展基礎及挑戰

 

(一)發展背景

 

隨著材料性能和性價比的不斷提高,鎂的應用領域將加速拓展。現階段主要作為輕量化材料使用,在汽車、家電、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3C、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領域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功能材料方面,鎂基固態儲氫技術、鎂二次電池技術一旦成熟,市場規模可達萬億元以上。

 

(二)發展現狀

 

1.全球產業發展現狀

 

2016年以來,全球原鎂產量和消費量穩定在100萬噸左右。2023年,全球原鎂產能為163萬噸,產量為100萬噸,鎂消費量約105萬噸。

 

2.中國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鎂基新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多年來,原鎂產量占全球比重保持在85%左右,鎂消費量占比保持在50%左右。2023年,原鎂產能136萬噸,原鎂產量82.24萬噸,鎂合金產量34.52萬噸,鎂粉產量11.94萬噸。

 

3.安徽省及合肥市產業發展現狀

 

我省設計原鎂產能40萬噸(池州市30萬噸,合肥市10萬噸),鎂合金產能50萬噸(池州市30萬噸,合肥市20萬噸)。2023年,合肥市鎂合金產量10.1萬噸,占全國鎂合金產量的29.3%,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體鎂合金生產基地。

 

(三)發展機遇

 

1.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

 

在鎂消費量上,我國2023年原鎂消費量達到了49萬噸,這一數字較2012年增長了76%;在國家發展安全上,我國鋁土礦基礎資源儲量約占世界的3%,進口鋁土礦占消耗鋁土礦比重約85%左右。我國鎂礦資源占世界的70%以上,鎂合金是中國唯一能100%自給的金屬材料;在汽車輕量化上,國家汽車工程學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預測2026 年-2030 年重點發展鎂合金和碳纖維復合材料技術。發展鎂基新材料,既符合國家安全利益,又符合市場需求,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2.產業政策支持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目錄(2023)》將鎂及鎂合金制造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鼓勵鎂合金材料研發及其加工制造,支持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國家《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4年版)》將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其制品列為先進基礎材料。安徽省圍繞“鎂基材料大有可為”,制定印發《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促進鎂基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3.材料性能加速突破

 

近年來,針對鎂基材料“三差一難”(塑性差、焊接性差、耐蝕性差、變形難)等行業性難題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鎂基材料大規模應用趨勢逐漸明朗。在航空領域,新型高性能輕質鎂稀土合金材料成功應用于直升機關鍵復雜承力部件;在醫療器械方面,生物可降解鎂合金心血管支架、骨釘已通過相關認證,正式應用于臨床;在電氣領域,能量密度達560瓦時/千克的鎂二次電池(鋰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約200—300瓦時/千克)已成功研制。

 

4.應用潛力巨大

 

輕量化方面,我國已開發出鎂合金汽車零部件幾十種,單車用鎂量可以在當前基礎上增加20千~30千克;大型一體化鎂合金壓鑄件規模應用后,單車用鎂量可以超過100千克。能源儲存方面,鎂儲氫材料可在固態中溫常壓條件下進行循環儲氫,用氫成本可大幅降低,安全性也遠高于高壓氣態和液態儲氫。循環利用方面,鎂合金建筑模板具備輕質高強、耐腐蝕、易與水泥剝離、方便加工運輸、環保節能等性能,大批量生產和應用的條件已基本具備。

 

(四)發展優勢

 

1.資源稟賦優勢

 

合肥市白云石儲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冶鎂用白云巖保有儲量約5億噸,且氧化鎂含量均在21%左右、鐵硅元素含量低,為最優質的冶鎂用白云巖。

 

2.冶煉技術優勢

 

云海鎂業公司采用“一步法”工藝,從原鎂熔煉后直接生產鎂合金,與傳統的“二步法”工藝相比,省去二次熔煉環節,噸鎂合金綜合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比國內平均水平(4.5噸標煤)低1/3。

 

3.產業鏈條優勢

 

合肥市是全國唯一具備鎂基材料完整產業鏈的城市,已建成了“白云石開采-原鎂冶煉-鎂合金鑄錠-深加工-廢鎂回收利用”完整產業鏈。合肥市已成為鎂基新材料產業重要承載區,2023年全國鎂行業大會、尚鎂網鎂產業鏈與鎂市場論壇均在合肥市召開。

 

4.市場區位優勢

 

合肥市汽車、家電、低空經濟等產業正是鎂合金消費增長最快的領域。合肥市2023年汽車產量134萬輛,同比增長13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74萬輛,同比增長140%。合肥市2023年家電“四大件”產量6461.03萬臺,同比增長12.4%。合肥市作為全國六個eVTOL試點城市之一,在鎂合金應用上占據先發優勢,低空經濟的爆發式增長有望助力鎂合金的規模應用。

 

但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還面臨著碳排放過高、市場推廣難、價格波動大、深加工能力不足等挑戰。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合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立足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鏈基礎和優勢,堅持龍頭帶動壯大規模、堅持“雙招雙引”集群培育、堅持創新引領提升能級、堅持開放合作營造生態,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深入研究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特點,準確把握技術路徑和市場需求變化,激發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的內生動力。發揮政府在統籌安排、規劃布局、政策引導、組織協調等方面作用,完善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政策,著力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發展環境。

 

2.創新為本,合作引領

 

探索建立鎂基新材料產業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企業內部相關科研成果的適應性生產,構建完善的應用研究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加強鎂基新材料產業制造技術的創新突破,提升自主研發能力。以智能制造為關鍵,堅持高端引領,主攻一批核心技術,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推進一批應用示范,實現鎂基新材料產業的提檔提速和轉型升級。

 

3.把握規律,分類施策

 

準確把握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針對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不同層級的不同特點,采取差異化的產業發展政策。依據不同細分領域企業的發展基礎、階段和水平,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細分領域錯位發展。加強分類指導,做到精準施策,鼓勵支持領軍企業做大做強,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4.綠色低碳,協同發展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安全發展理念,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按照“嚴格準入、綠色轉型”原則,建立完善鎂行業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加強鎂冶煉投資項目的環保審查力度,提高鎂冶煉企業準入門檻;提高廢鎂利用效率,對標發達國家在回收方法、保護方法、重熔設備等方面的優秀做法,促進資源開采、加工成形、應用、廢料回收等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推進清潔生產,強化全產業鏈、全產品生命周期綠色化發展,實現產業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三)發展方向及目標

 

力爭到2030年,將合肥市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鎂基新材料先進制造業集群。在原材料上,探索建設鎂基新材料倉儲物流中心和交易結算檢驗中心,穩定鎂價;在性能上,擴大鎂基新材料在汽車輕量化上的應用,推動材料制造向模具制造、結構件制造、CNC、表面處理等方向發展;在工藝上,按壓鑄、擠壓、半固態等工藝規劃下游企業;在節能上,擴大鎂水直供應用規模;在功能上,向儲氫(材料、裝備)、航空航天應用規劃,遠期向醫療器材、人形機器人、農業鎂氫肥、鎂二次電池方面布局。

 

——產業規模。鎂基新材料冶煉能力不斷提升、深加工技術精細化、產品矩陣持續豐富。到2027年,鎂基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到2030年,集聚鎂基新材料企業150戶以上,產業整體規模突破500億元。

 

——領軍企業。建成一批具有技術和國內外影響力的鎂基新材料制造領軍企業,新增1-2戶國內上市企業,培育3-5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規上企業數量達110戶以上,年產值超50億元企業1戶,超30億元企業2戶,超10億元企業10戶,超5億元30戶,億元以上企業50戶。

 

——創新能力。新增1—2個省級以上技術創新平臺,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1—2個以鎂基新材料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重不小于3%,重點領軍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重不小于4%。

 

——智造體系。超50%的鎂基新材料產業鏈規上企業逐步建立起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體系。新增省級、合肥市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不少于10個。

 

三、重點任務

 

以鎂基新材料為中心,用工藝鏈集聚產業鏈。圍繞壓鑄、半固態成形、低壓砂型鑄造、擠壓、鍛造等成形技術建設上下游產業鏈,完善產業鏈上游高品質鎂合金鑄錠生產制備、壓鑄模具設計制造、生產裝備制造,下游鎂合金廢料/廢砂回收再利用、鎂合金表面處理防護、鎂合金檢測分析等共性服務措施,打造鎂基新材料多維度的產業鏈條,構建集總部、研發、檢測、制造、應用為一體的具有高附加值的鎂基新材料產業體系。

 

(一)產業鏈條壯大行動

 

1.培育高品質鑄錠產業。依托高品質鑄錠生產企業,為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提供價低質優的壓鑄用鑄錠、半固態粒子、擠壓鑄錠、儲氫顆粒等原材料。同時建立鎂合金廢料的回收機制,降低行業中鎂屑/鎂渣的回收難度。

 

2.引育壓鑄成型產業。針對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以壓鑄技術為核心技術打造鎂合金壓鑄產業聚集地。繼續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積極拓展鎂合金壓鑄件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提高單車鎂合金鑄件的用量,打造鎂合金壓鑄產業聚集地。

 

3.引育半固態成形產業。針對汽車、消費電子等產業,以鎂合金半固態注射成形技術為核心,引進或培養半固態成形龍頭企業,積極拓展鎂合金半固態成形技術在汽車、電動自行車等領域的應用。

 

4.引育鍛壓加工產業。加強新能源汽車用鎂合金型材及其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解決鎂合金塑性加工(鍛造、軋制、擠壓、拉拔、沖壓)瓶頸問題,加速國內鎂合金型材在汽車大型零部件上的應用,并積極拓展鎂合金擠壓成形技術在消費電子、航空航天、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

 

5.培育鎂合金儲氫產業。聚焦高密度、高安全性鎂基固態儲氫技術,挖掘鎂基新材料在固態儲氫領域的應用潛力,培育鎂基儲氫材料與儲氫裝置龍頭企業,積極拓展鎂合金在固態儲氫領域的應用。

 

(二)產業體系完備行動

 

6.引進模具設計制造企業。圍繞我市鎂合金壓鑄產業配套,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等模具產業發達地區,通過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平臺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引一批技術水平領先、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為合肥鎂合金產業提供優質的模具服務。

 

7.引進高品質生產裝備制造企業。圍繞鎂冶煉、加工、熱處理等生產工藝,加大高端生產設備、檢驗檢測裝置等企業招引力度,不斷提升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持續深化產業鏈布局、豐富鎂基產品矩陣。

 

8.引進或培養鎂合金綠色表面處理企業。針對鎂合金易腐蝕的難點,推動表面處理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為鎂合金產品提供優質的表面處理服務;依托我市表面處理龍頭企業,政企聯動、以商招商,以技術優勢拓展鎂合金產品的應用范圍。

 

9.建立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支持科研院所建設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為鎂合金的推廣應用提供分析測試服務,減輕中小微企業產品檢測負擔,助力合肥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

 

(三)研發創新推進行動

 

10.引導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與院士團隊共建鎂基材料新型研發機構,引進設立院士工作站,力爭招引更多科研團隊來肥創新創業。

 

11.支持產業鏈協同攻關。在鎂合金制備加工、腐蝕和防護、功能材料、結構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重點突破低成本高純鎂提純精煉、新型高強韌鎂基材料開發及制備、鎂合金寬幅板材熱成形、鎂合金一體化成型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相關企業與科研院所、下游用戶聯合實施研發產業化項目。鎂基新材料領域“卡脖子”技術攻關或產業化項目納入市科技攻關給予支持。

 

12.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建設鎂基新材料領域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圍繞鎂基新材料重點企業,大力加強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建設,鼓勵產業鏈上中小企業有序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重點提升鎂合金熔配和加工的智能制造水平。引導鎂基新材料產業鏈企業聯動互補融合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助推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

 

(四)服務體系保障行動

 

13.設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加大現有種子、天使、成長期基金集群對鎂基新材料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著力組建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

 

14.成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聯盟。推動鎂基新材料企業、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整車制造企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成立產業創新聯盟。引導鎂基新材料產業資源共享、零部件研發與整車制造相銜接,鼓勵鎂基新材料企業深度參與整車新品研發和輕量化系統解決方案研究,為整車企業車型開發提供優化方案。

 

15.建設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圍繞鎂基新材料領域,推動創新資源協同開放共享,擴大試驗設備、裝置和儀器等開放度,提升大型儀器使用效益。鼓勵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等共同推進中試基地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助力優質科技成果開展中試熟化工作。引導中試基地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強化公共服務平臺定位,發揮自身裝備、設施、人才、技術服務等優勢,積極面向鎂基新材料行業提供開放服務。

 

16.培養鎂基材料專業人才。支持在肥高等院校圍繞鎂金屬冶煉、熔配、鑄造以及鎂基功能材料開設相關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鼓勵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培養緊缺人才,推行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17.加強鎂基材料全流程低碳管理。規劃建設400畝鎂水直供產業園,設計年供給量8萬噸,研究鎂水直供方案和路線,推動節能和提效。建立鎂基材料回收利用機制,推動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鎂基材料綜合利用率達100%。改進皮江法煉鎂技術,提升余熱回收效率。鼓勵重點企業明確碳排放邊界,制定減碳路線和方案,提高鎂基新材料在國際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18.完善鎂基新材料應用標準。支持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主持、參與鎂基材料產業相關標準制定和修訂工作,為鎂基材料的生產、經營、管理提供依據,為鎂基材料的批量應用奠定基礎。

 

四、空間布局

 

規劃布局“一核三區”。“一核”:巢湖市,核心區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發展高性能輕合金產業和大交通輕量化產業,打造鎂基新材料輕量化全產業鏈,建設鎂儲氫、一體化壓鑄、一體化擠壓、半連續鑄造等中試基地,長遠規劃鎂二次電池、氫化鎂等產品。“三區”: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高新區,發揮高防腐、電鍍、高裝飾表面處理的優勢,著重開展鎂基新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研發和中試,為航空航天、軍工、3C、5G通信、新能源汽車服務;肥西縣,開發并制造汽車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件,突出鎂基壓鑄模具等裝備制造,建設智能超大型壓鑄裝備生產基地,配套完善鎂基材料產業體系;廬江縣,以鎂基功能材料為主,大力開發氫氧化鎂的阻燃絕熱性能,以電子級氫氧化鎂全面進軍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推廣在電池包、汽車后處理系統中的應用,發揮水滑石的高透明性和分散性,應用于棚膜領域保障農業安全;進一步挖掘氫化鎂在氫農業中的應用潛力,遠期規劃農業復合肥產業等。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

 

1.對水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項目生產制造可能產生的污水包括硝酸廢水、氟廢水、堿廢水、回用系統濃水等。生產廢水在各項目自設的廢水處理裝置處理達到相應標準后,進入市政污水管網,對周邊水環境影響較小。

 

2.對空氣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生產項目可能存在的大氣污染因素有粉塵、氟化物、氯化氫、氮氧化物、氨氣、非甲烷總烴等。生產廢氣經過廢氣處理設施處理,能滿足相應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不會改變項目地環境狀況。

 

3.對聲環境的影響

 

鎂基材料生產加工設備一般位于專用廠房內,聲級較小,產噪設備主要為空壓機、真空泵、風機、水泵等動力設備。經過優化設備選用、合理位置布局以及相應的隔聲、減振等降噪措施后,項目廠界噪聲可以達到有關噪聲排放標準。

 

4.固體廢物環境影響

 

鎂基材料產品制造的固體廢物,包括輔材裁剪邊角料、廢導熱油、廢拆包材料、生化污泥、含銀污泥等。固體廢物分別交由專業廢物處理單位統一處理,或交由原供貨商回收,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不會改變項目地環境狀況。

 

(二)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

 

鎂基材料產業相關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節能管理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符合當地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在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及規劃確定或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法律法規規定禁止建設工業企業的區域不得建設制造項目,同時,上述區域內的現有企業應逐步遷出。

 

1.堅持綠色發展

 

加強園區、基地統籌管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專業化、集約化發展。以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為導向,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構建高效、清潔、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動鎂基材料產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發展。建立支撐鎂基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技術體系和治理體系。針對戰略金屬資源不足、化石資源日益枯竭等挑戰,積極發展稀缺資源的高效、高值、清潔利用技術和可再生資源的清潔低成本利用技術,破解材料發展的資源瓶頸。踐行材料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生態設計及多維評價方法,大力發展源頭無毒害、低成本碳中性全生物降解、失效產品再循環利用等新技術,降低材料環境負荷。大力發展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生產新技術,從源頭上推進材料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轉型;降低物耗、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近零排放技術,強化末端治理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園區,推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建立材料回收系統體系,推進材料的循環利用,發展材料再制造技術。

 

2.強化規劃環評工作保障措施

 

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和我市環境功能區劃各項要求,落實《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工作,嚴格落實規劃環評制度,準確把握規劃環評重點,規范規劃環評審查程序,強化規劃環評約束作用、修編規劃情形、跟蹤評價、規劃與項目環評聯動。建立健全規范的新材料產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強化落實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加大環境違法處罰力度,促進環境問題整改,促進鎂基材料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3.污染物排放

 

在污染物排放上,鎂基材料產業要嚴格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做好“三廢”防治和噪聲控制,避免引起環境風險和污染。廢水排放要符合《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的 相 關 要 求 。廢 氣 排 放 要 符 合 《 環 境 空 氣 質 量 標 準 》(GB3095-2012)、《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的相關要求。固體廢物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相關要求管理和處置,一般工業固廢執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20),危險廢物貯存執行《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不能自行利用處置的廢物需要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處置。噪聲要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的要求,鎂基材料產業項目營 運 期 要 執 行 《 工 業 企 業 廠 界 環 境 噪 聲 排 放 標 準 》(GB12348-2008)的相關要求,施工期應執行《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523-2011)的相關要求。

 

六、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建立政府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工合理、權責明確、協調有力的領導組織協調機制,加強各市直部門與巢湖市、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新材料產業專班的統籌協調,形成部門聯動、政企互動的全方位組織協調格局。強化規劃的權威性,加強與合肥市新材料產業規劃、年度計劃的銜接,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掌握規劃實施的進展情況。

 

2.強化要素保障。加快完善鎂基新材料承載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物流設施、生活設施等資源;加強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等要素供應;將符合條件的鎂基新材料重點項目納入市級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重點保障用電、能耗、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

 

3.強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安徽省《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搶抓“首位產業”風口,將輕量化應用納入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中,巢湖市作為鎂基材料核心承載區,要從研發、基金、市場、人才等方面著手,謀劃制定《巢湖市輕量化材料產業專項政策》,為鎂基輕量化材料生產及深加工企業賦能加電,形成適應輕量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4.強化品牌宣傳。通過各招商平臺,強化招商信息宣傳,聚焦鎂產業鏈招大引強,增強發展后勁,壯大鎂基新材料產業。規模舉辦鎂產業鏈與鎂市場論壇、全國鎂行業大會等活動,展現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現狀、產業政策、未來遠景等,全面聚集行業企業關注度,塑造全國具有吸引力的產業集聚區形象,擴大鎂基新材料產業文化知名度,不斷提升合肥市鎂基產業集群在全國影響力。

 

附件2

 

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征求意見稿)的起草說明

 

現將《合肥市鎂基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的起草背景、主要內容說明如下:

 

一、文件起草過程

 

為全面貫徹合肥市領導指示批示精神,依據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的《推動鎂基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和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印發的《促進鎂基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市工信局牽頭起草了“專項規劃”文稿,并多次征求了市直單位和相關企業意見,聽取了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上海交大副研究員付彭懷、合肥理工學院吳明在教授等專家教授的意見,完成了該文本

 

二、文件主要內容

 

《專項規劃》共六大章節。分為發展基礎與挑戰、總體思路、重點任務、空間布局、環境影響評價和保障措施五個部分。

 

第一章發展基礎及挑戰。分為發展背景、發展現狀、發展機遇、發展優勢、發展挑戰五個方面。

 

第二章總體思路。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方向及目標三個部分。在發展方向及目標上,從原材料、性能、工藝、功能等4個方面確定發展方向,到2027年,鎂基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200億元。力爭到2030年,集聚鎂基新材料企業150戶以上,新增1-2戶國內上市企業,培育3-5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整體規模突破500億元。

 

第三章重點任務。開展四大行動18項具體任務。一是產業鏈條壯大行動。主要是產業鏈主線條培育壯大。培育高品質鑄錠、壓鑄成型、半固態成形、鍛壓加工、鎂合金儲氫產業。二是產業體系完備行動。主要是鎂基新材料產業的配套企業引育。引進模具制造、生產裝備制造、表面處理企業,建立鎂合金分析檢測行業平臺。三是研發創新推進行動。引導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產業鏈協同攻關、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四是服務體系保障行動。設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基金、成立鎂基新材料產業創新聯盟、建設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培養鎂基材料專業人才、加強鎂基材料全流程低碳管理、完善鎂基新材料應用標準。

 

第四章空間布局。規劃布局“一核三區”。“一核”:巢湖市,發展高性能輕合金產業和大交通輕量化產業,打造鎂基新材料輕量化全產業鏈。“三區”:高新區、肥西縣、廬江縣。高新區,著重開展鎂基新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的研發和中試;肥西縣,突出鎂基壓鑄模具和超大型壓鑄裝備制造;廬江縣,以鎂基功能材料為主,以電子級氫氧化鎂全面進軍芯片和集成電路領域,推廣在電池包、汽車后處理系統中的應用。

 

第五章環境影響評價。一是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分析。包括對水環境、空氣環境、聲環境的影響以及固體廢物環境影響。二是規劃實施的環境保護措施。鎂基材料產業相關項目應符合國家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節能管理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產業規劃及布局要求,符合當地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

 

第六章保障措施。一是強化組織領導;二是強化要素保障;三是強化政策支持;四是強化品牌宣傳。

 

(合肥工業和信息化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欲求不満の人妻松下纱荣子| 97人妻人人揉人人躁人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第九色区av天堂|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久久|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草草浮力影院| 九九久久自然熟的香蕉图片|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欧美性xxxx狂欢老少配|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av女|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久久丫精品系列|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国产性猛交╳xxx乱大交| 无码尹人久久相蕉无码|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人妻av资源先锋影音av资源|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 99噜噜噜在线播放|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www|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日本少妇自慰免费完整版|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