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國家高新區發展現狀及發展思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點擊:次
一、2015年工作完成情況
2015年,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1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65.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3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0元。各項指標增幅均位于沈陽市前列,總體處于合理增長區間。
(一)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綜合實力日益增強。
1.重點產業支撐作用顯著。一是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數字醫療和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95%。機器人、IC裝備、數字醫療、民用航空產值分別增長15.7%、18.4%、15.5%和10.3%。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產業集聚態勢明顯,預計全年B2C交易額達180億元、B2B交易額達36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二是傳統產業企穩回暖。房地產業穩步回升,商品房合同備案銷售面積、銷售金額增長30%。商貿、金融業快速發展,旅游業、體育產業、健康養老蓄勢待發,服務業發展業態逐步豐富,都市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2.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步伐穩定。全區高新技術企業132家,占全市1/3以上,上市高新技術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6家。新松機器人已啟動伺服電機與驅動器等核心部件研發工作,進一步完善公司產業鏈條,預計產值增長15.7%;東軟數字醫療公司預計產值增長15.5%;同方多媒體公司預計產值增長30%;東軟集團、禾豐牧業、亨通光通信、成大生物等重點企業也實現了產值逆市上揚。
3.招商與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一是招商統籌不斷加強。圍繞龍頭企業和產業鏈配套項目,建立了招商目錄,明確了招商重點和引進時限,增強了針對性和成功率。波音完成中心、大唐熱等一大批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二是服務保障更加有力。加大進項目解難題、現場辦公、要素保障力度,協調解決項目問題。全年,投資3000萬元以上新開工項目110個、簽約落地項目65個、竣工使用或投產項目100個,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65個、開發策劃項目33個,超出年度計劃20%。
(二)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科技事業全面發展。
1.全力助推企業發展。一是資金支持,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項目建設。針對重點企業在技術研發、項目建設等方面存在的資金困難,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資金支持,全年累計爭取資金1.73億元,已全部到位。這些資金惠及區內61家重點企業,支持96個重點科技創新項目。二是政策支持,增強企業創新活力。一是積極實施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組織全區230余家科技企業接受政策培訓,預計2015年研發費用稅前加計額4.2億元。二是積極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政策,2015年共開展兩個批次54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復審等工作,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36家,占全市高企總數的32.7%,實現收入245億元,所得稅減免2億元。三是要素支持,新引進一批科技型企業。聯合域內樓宇、產業園區和孵化器,為科技企業提供充足的場地、物業和其它基礎設施等要素保障,全年共洽談科技創新項目100余個,10家公司已在我區完成注冊。
2.著力推動技術創新。一是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積極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建設,聚集知識產權服務機構8家,著力解決產權申報、保護、維權方面存在的問題,目前示范園區建設已進入培育期。持續加大專利補貼投入,預計全年投入專利補貼456萬元,新增發明專利申請2700件。同時,撬動市級專利資金補貼1860萬元,促進29家重點企業擴大研發再投入。二是促進產學研結合。2015年沈陽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投入額達到15.1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6.76%。已開發新產品543個,正在開發新產品516個。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產學研交流對接活動,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之間交流互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全年,已實現專利成果轉移轉化800余項。三是組建產業聯盟。先后成立科技服務業創新聯盟、科技金融產業聯盟等14個聯盟,開展聯盟活動100余次,同時組織聯盟企業組團參加各類展會,其中配合IC裝備產業促進辦,組織骨干企業參加上海SEMI展,達成意向合同額7925萬元。
3.大力支持創新創業。一是建設創新創業平臺。大力開展眾創空間建設。目前,我區已有17家眾創空間開始運營,孵化面積18.6萬平方米,在孵創業企業、團隊、創業者370余個,正在開展第二批“眾創空間”備案工作。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目前,全區有各類孵化器9家,孵化面積105萬平方米,在孵企業1022家,預計2015年實現產值12.82億元。為企業提供創新創業服務。目前,已開展技術支持、人員培訓、設備檢測等服務,特別是聯合中科院情報中心,建設沈陽查新服務站,開展查新培訓,便利了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二是打造“渾南創客”品牌。先后組織各類科技創業培訓、融資對接等創新創業活動100余場,其中“雙創周”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全區創新創業熱情;錦聯創業邦的“錦聯公開課”、米庫創服的“失控大創賽”等活動已形成品牌,幫助和支持了一大批創業者實現了創業夢。三是推動科技金融結合。積極創建省科技金融示范區。引進中科院新三板訓練營,今年已配合金融辦推動5家企業掛牌,全區新三板掛牌總數已達16家。
4.扎實推進人才工作。一是強化高端科技人才服務。梳理高端人才,對行業領軍企業家、院士、千人計劃等專家進行全面梳理,形成專家庫,為進一步做好人才服務提供有力支撐。開展人才交流活動,組織區內200余家科技企業參加了海外學子創業周、留英博士沈陽行、千人計劃沈陽行等活動。僅留英博士沈陽行一項活動,即有18家企業已與52名博士達成合作意向,10人已在我區企業工作。二是重視農村科技人才培養。一是加強科技特派員隊伍,與市科技局班子合作,已選派10名特派員到我區,進行項目對接和科技指導工作。二是開展青年農民上大學工程,全年共選送68名青年農民學員赴沈陽農大學習,其中8人獲市青年科技示范戶稱號。
(三)全面改革拉開帷幕,自主創新成果豐碩。
1.全力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全面做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申報組織工作。積極協調省市完善了《沈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方案》,進一步明確申報區域面積、重點示范任務,起草完成《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已上報國家科技部,待13部委聯合會簽后,上報國務院批準。
2.全力開展創新改革試驗工作。一是廣泛征集意見。在沈陽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我區認真梳理制約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突出問題、研究改革舉措,分三輪向各部門、功能區、區內企業及專家學者征集意見。二是積極反饋意見。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為改革思路按照全局性、根本性原則,提出了五個方面39項改革舉措。其中,科技創新11項,主要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運用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人才激勵4項,主要在鼓勵科技人員創業、構建創新創業保險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體制機制創新15項,主要在干部人事管理、行政審批、財稅體制、土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產業促進6項,主要在國家重大項目布局、重點產品稅收支持、國家級園區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政策需求;開放創新3項,向國家提出了加快批準設立沈陽綜合保稅區新B區、創建國家自由貿易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建議。
二、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全區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左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左右,全力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爭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引領區。
(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1.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依托國際軟件園、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園,重點發展軟件業、云計算技術、現代通信設備、數字化整機和新型元器件等產業,發展壯大東軟、同方多媒體、亨通光通信等骨干企業,打造東北領先、全國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基地。
2.做大智能制造產業。依托機器人產業園、IC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集成電路(IC)裝備、數控機床及伺服系統、智能測控裝置及關鍵基礎零部件、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等產業,發展壯大新松機器人、藍英自動化、中科儀、拓荊科技、富創精密、航天三菱等骨干企業,攻克伺服系統、減速器等關鍵技術,著力打造國家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3.做優民用航空產業。依托民用航空產業園、綜保區,重點發展航空制造、飛機維修、飛機總裝、飛機改造、新型材料等產業,培育壯大沈飛民機、沈飛國際、南航沈陽維修基地骨干企業,培育壯大航空上下游產業及航空配套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4.做實大數據產業。緊緊抓住沈陽市建設智慧城市的有利契機,以大數據運營公司、東北超算中心為依托,加快推進大數據產業園和大數據交易市場建設,全力扶持東北區域超算中心,成為引領我市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5.發展數字醫療和生物醫藥產業。依托數字醫療設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數字醫療設備、眼科生物技術等產業,發展壯大成大生物、東軟醫療、諾康制藥等骨干企業,打造數字醫療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基地。
6.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依托新材料產業園,重點發展金屬基復合材料、鈦合金材料、航空隱形材料等產業,培育發展中科三耐、鈦金科技等骨干企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國內領先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支持高新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產業園區加快孵化器建設,有效提升孵化能力和孵化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高新技術創新研究院所、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科研機構引進和扶持力度,啟動沈陽材料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建設,力爭獲批全國首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加速集聚創新人才,全面落實《渾南區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若干政策》,每年設立不少于5000萬元的人才專項資金。設立2億元引導基金和1億元風險資金池。全面建成科技大市場。爭取獲批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積極申報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創業路演沙龍、技術交流合作等活動,著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