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區(濱江):人才是第一資源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8-03 點擊:次
新一輪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熱潮,正在杭州高新區(濱江)興起。
合并以這個地處錢塘江南岸的杭州最年輕的行政區,自14年前兩區來,已經聚集了一大批網絡信息技術企業,不少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中的單打冠軍。
從阿里巴巴、??低暋⑷A三通信等行業巨頭,到安恒信息、宏杉科技等“瞪羚企業”,再到海創基地各類眾創空間,有關“高與新”的創業在這里從未停止。
21世紀經濟報道走訪高新區內多家企業和眾創空間,剖析其選擇落戶濱江的原因、在這里從無到有的過程,將濱江發展成浙江乃至全國網絡信息技術創業灣的深層次因素。
硅谷回來的“白客”
2007年,32歲的范淵離開美國硅谷回國,在濱江創辦安恒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安恒信息從30多人的規模起步,9年后,已做到世界網絡安全500強(中國企業第一),曾為北京奧運會、連續兩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活動提供全方位網絡信息安全保障,眼下正在負責G20的網絡信息安全。目前公司有700多人,全國25個辦事處。
據悉,公司正在做IPO,最快明年能在深圳上市。
2014年,經科技部評定,高新區(濱江)六名科技人員入選國家“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其中之一便是范淵。
其實像范淵這樣的留學歸國人才在高新區(濱江)俯拾皆是,比如杭州古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劉宗孺也是從墨爾本留學歸來。
這也是高新區(濱江)多年來實現“5050計劃”的成果。2009年開始,高新區(濱江)出臺了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舉措——“5050計劃”:五年內引進海外高層次留學創業人才50名(其中符合國家“千人計劃”條件的30名),年技工貿總收入超千萬元的留學人員企業累計達到50家。
2015年,高新區又啟動了新一輪“5050”,從此前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放寬到國內的高層次人才,在資助額度上有重大的提升。
除了安恒,杭州高新區(濱江)內還擁有一大批互聯網行業巨頭,比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國內安防領軍企業海康威視,國內唯一參與IETF WLAN標準制定的華三通信;還有瞪羚企業,聚光科技、宏杉科技、恒生電子、古北電子等。
根據浙江省經信委公布的2016年浙江省電子信息產業百家重點企業名單,濱江6家企業入圍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企業名單(共30家);4家企業入圍電子信息出口重點企業名單(共10家);而軟件業10家重點企業名單中,有9家是濱江企業。
杭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副區長謝漸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從開始的通信設備主導產業,到軟件,再到后面的互聯網、物聯網軟硬結合,以及以大數據、云計算為基礎的信息經濟,都是市場自由選擇的過程。
為什么是濱江?
為什么他們都選擇杭州高新區(濱江)?
范淵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選擇濱江跟老家是浙江金華有一定關系,但主要是感覺濱江很像硅谷,有很好的創業創新、人才環境、政策環境、資本環境和產業鏈。
對企業而言,最首要的必是產業鏈和人才的配套。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濱江,區內擁有大量相關配套企業,而這與政府的引導密不可分。
以安恒為例,其和區內行業巨頭??低暫桶⒗锇桶瓦M行了重要戰略合作:和??低暢闪⒘饲度胧桨踩珜嶒炇遥怀蔀榘⒗镌剖姑墤鹇院献骰锇?,獲得阿里云幾千萬投資。
劉宗孺則表示,單槍匹馬從海外回來也跑過很多地方,最后選擇杭州是因為這里貯備了大量的軟硬件人才,以及浙大、杭電等高校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在濱江,政府層面提供的服務更是有口皆碑。“濱江是國內政府政策兌現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范淵說。
安恒信息9年的發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創業第三年,安恒就因為國內很多企業安全意識薄弱、不愿購買安全服務而產生資金危機。“下半年的時候公司帳頭只夠支付員工三個月的工資。”范淵說。
所幸有風投的投入以及高新區(濱江)政府給予的一系列補貼,才渡過了難關。
劉宗孺也表示,古北電子主要是靠政府的資金扶持,然后才能拿到后面大筆的風投,才會有后面規模,“然而政府并沒有拿過公司一點股份”。
孵化器眾多
杭州高新區(濱江)還以孵化器眾多而出名。目前,在海創基地已集聚了包括“六和橋”、“貝殼社”、“西湖創客匯”等7家眾創空間;在物聯網小鎮聚光中心的杭州創業大街吸引了“3W空間”、“天使匯”、“創業邦”等一批國內知名眾創空間品牌。
以六和橋為例,每周都會固定有一場“路演”,三四個項目和幾十位投資者,聚集于不到幾十平米的咖啡館。
而專注于醫療健康領域的“貝殼社”,在今年4月29日宣布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的交割,本輪融資之后,貝殼社將加快互聯網支撐平臺和創業生態大數據平臺的開發。
目前,杭州高新區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孵化器13個(國家級5個),建有眾創空間25個,用于孵化、眾創的面積達到13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2167家。
當人才匯聚濱江,創新成為一種常態,帶來的成果也有目共睹。今年以來,高新區(濱江)“新三板”掛牌企業多達22家。當前,全區累計掛牌企業64家,上市公司34家,除網易和吉利外,基本都是土生土長的企業。
高新區(濱江)的目標是:力爭到2017年,打造2個千億元級產業(世界級)、3-4個500億元級產業、一批100億元級產業的信息經濟,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000億元,其中信息技術產業總規模比2014年翻一番,超過2500億元,信息經濟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70%以上。
在目前的勢頭下,實現這一目標并非難事。
研發占比全國第一
“在杭州高新區(濱江),人才是第一資源。”謝漸升反復強調。
人才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發明專利的增加。
根據浙江省知識產權局官網數據顯示,去年年底,浙江省各地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指標中,其中杭州高新區(濱江)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了174.78件,遠遠高于全國6.3件、浙江省12.89件和杭州市34件,位居浙江省各區縣市第一。
同時,高新區(濱江)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在去年分別首次突破萬件和千件大關,創歷史新高——其中專利申請量達到10160件,同比增長56.81%,總量和增幅均列全市第一。專利授權量達到了633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首次突破千件,達到1147件。
在今年5月浙江省首次縣域經濟30強評比中,杭州高新區(濱江)的經濟競爭力、發展潛力、創新力三大排名均列全省第一;每年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平均為13%-15%,為全國所有高新區最高。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宏大背景下,濱江,已然成為各類人才創新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