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得來·穩得住·快發展 ——看開發區如何借區劃調整走改革創新之路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2-08 點擊:次
華燈初上的邯鄲經濟技術開發區,車流熙攘,散發著無限生機和活力。再細觀察,人們會發現,道路更寬了,城市面貌更新了……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第九次黨代會精神,邯鄲開發區再鼓干勁,再強措施,迅速轉換角色,借區劃調整之東風,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工作理念指引下一路高歌、逆勢飛揚。
變“物理合并”為“化學反應”
“區劃調整后,如何將‘物理合并’變為‘化學反應’,將兩股力并做一股勁,將全區黨員干部的心思集中到發展上,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力求產生“1+1>2”的倍增效應,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問題。”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喬朝英說。
——在適應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引領新常態中展現新作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統領,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突出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全面推進開發區核心區和新區建設,努力把開發區打造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先導區、中原地區新興產業聚集區、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基地、邯鄲東部科技新城、生態新城,“兩區兩城兩基地”發展方向孕育而生。
——將“情感”二字貫穿于區劃調整后的各項工作中,突出黨性教育,各級干部在大局意識上“凝魂”,領導班子率先垂范、身體力行,迅速將全區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決策部署上來。
——創新工作舉措,建立政務微信群,開發區領導班子,各鄉鎮、園區和區直部門“一把手”參與其中,曬成績、亮實招、比進度,管委會領導隨時進行點評,營造起“講團結比奉獻、干
大事創偉業”的濃厚氛圍。
這些真實點滴寫照,只是開發區區劃調整后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這里,比實干,比苦干,比奉獻,正在成為新常態。
規劃發展經濟強鎮特色鄉鎮
區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發展步伐需同頻共振。開發區將產業及產業園區發展作為戰略前沿,提出工業立區、創新驅動、產城融合“三大戰略”的發展目標,明確謀劃建立大學科技城、先進制造業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農業科技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五個園區”的新定位。
區劃調整改革不是簡單的鄉鎮重新組合,而是農村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深化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開發區在經過廣泛調研和征取意見的基礎上群策群力,對調整中可能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科學設定和逆向推理,重點做大做強特色鄉鎮和經濟強鎮,確保調整后“合得來、穩得住、快發展”。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經濟是鄉鎮發展的重要載體,區劃調整以來,開發區強化農業經濟發展與全區整體發展協調統一,以更寬的視野、更開放的思維,超前謀劃全區未來發展大格局,進一步明確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依托資源優勢、產業基礎,著力發展市場好、效益高農產業,打造高收益都市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瞄準精細加工發展方向,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使傳統村莊產業煥發新活力。引進培育農產品加工項目,形成一批以農特產品種養、精深加工等為主的專業村。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讓群眾享受更多實惠
每天早上八點半,尚壁鎮便民服務大廳工作人員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細心聽取群眾辦理需求,耐心為群眾講解辦理步驟,虛心接受群眾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干凈整潔的大廳分別設置咨詢引導區、窗口服務區、信息公開區、便民休息區,群眾進門有工作人員指引,事項咨詢有專人負責,事項辦理有服務人員指導,讓群眾感受到濃濃暖意。
“以前來鄉鎮辦理業務,找不到各部門的辦公場所,來回折騰,功夫全花在路上了,還不一定能辦成。像我們老人,字認識的不多,記性還不好,一
說來街道辦事就頭疼,現在好了,只要到了便民服務中心,有專人指導不說,還辦得特別快,真是太方便了……”來這里辦理業務的村民劉先生高興地說。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此次區劃調整后,開發區突出民生改善,教育、衛計、文化重新布局,協調發展。統籌解決城鄉居民的就業、社保、增收等問題;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高職業培訓質量,努力讓每一個有就業愿望的人找到合適工作;健全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養老、醫療、失業、住房等社會保障水平;努力提高廣大干部職工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實現與中心城區全面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