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開發區加快建設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22 點擊:次
德陽經開區創新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三大模式”,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園區,為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從去年8月到如今,一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創新生產模式
去年8月,德陽經開區從參加申報的全國35個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中脫穎而出,入選為2016年園區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的18個園區之一,成為四川省唯一申報成功的經開區。
隨后,該區成功爭取到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00萬元,列入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14個,總投資約25億元。加快推進中電德陽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能源站工程等5個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實施廢舊樹脂砂再生利用、余熱利用、煙塵和粉塵治理項目等9個關鍵補鏈項目。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開發高效環保節能技術,對固體廢物進行綜合利用;以污水處理回用項目為依托,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使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得到了大幅下降。中國二重總投資1800余萬元建成投運的“樹脂砂熱法再生”項目,廢鋼的循環利用率達到100%,鑄造廢砂的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重復用水率達到90%以上。推進應和機械的“廢舊鑄造砂再生利用項目”循環化改造建設,通過對廢鑄造砂的燃燒、分選后,再利用比例可達95%左右,年綜合利用廢鑄造砂近3000噸,每噸可節約成本400元,節約用水8噸。
創新發展模式
德陽經開區制定園區產業發展導向政策和導向目錄,提高企業和項目環境準入門檻。建立完善的項目評審機制。采取引導、激勵政策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認定工作,出臺一系列強制性政策要求重污染企業實施污染整治、清潔生產,有效推進了園區大氣污染治理、污水達標納管。對園區內運輸、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進行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已建成綿遠河污水處理廠、柳梢堰污水處理廠、石亭江污水處理廠3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7.5萬噸。市建投公司負責實施的德陽市柳梢堰污水處理廠、綿遠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改造工程已開工建設,柳梢堰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將由一級B標提升至《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綿遠河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由一級A標提升至《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綿遠河污水處理廠同步實施二期擴容工程,日處理能力將由目前5萬方提升到10萬方。著力節約水資源,有序推進中水回用項目。將中水回用納入八角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并形成給排水專章。占地64萬m2的柳梢堰濕地公園、占地230萬m2的南湖濕地公園兩個中水回用項目,計劃7月底前完成方案修訂,12月底完成初步設計。
創新組合模式
德陽經開區集聚上下游配套產業,推動“關聯發展、集聚發展、集約發展”,發揮東汽總投資7.8億元的燃機研發能力建設(一期)、六合能源總投資7800萬元的特種鋼廢鋼回收再利用等項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原料投入和廢物排放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構建重裝制造循環經濟產業鏈。金星公司廢舊樹脂砂再生利用、余熱利用、煙塵和粉塵治理項目,在節約新砂、減少運輸、防止廢棄物公害等方面效果顯著,2016年實現減排化學需氧量排放量6.48噸,二氧化硫0.1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0.121噸,廢物綜合利用2700噸;信義玻璃余熱發電、脫硫脫硝+布袋除塵項目,有效地減少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改善了開發區的大氣環境質量,2016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硫508.91噸,抗氧化物2500.85 噸,廢物綜合利用1050噸,形成節能能力6145噸標準煤;四川合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密胺泡沫生產尾氣焚燒余熱利用項目,將發泡工段及干燥工段產生的尾氣當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可燃物進行焚燒處理、熱能回收,2016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碳713.78噸,形成節能能力562噸標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