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經濟開發區:再造兩個“產業高新區”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10 點擊: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落實省、市關于推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決策部署,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經濟創新轉型,實現“臺州高新區升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融入浙東南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奮斗目標,特制定本方案。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堅定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圍繞“制造之都”建設目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調整存量與優化增量相結合,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不斷提高傳統產業高新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水平,助推高新區裂變擴張、趕超發展、安全發展。
【行動目標】
打好“四換三名”“三強一制造”等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多措并舉,整合發展空間,優化資源配置,以“徹底消滅‘三合一’、小微企業進園區、職工住進宿舍里、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目標,推進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施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與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雙輪驅動、中央創新區與濱海園區協同發展,一年創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年躋身浙東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到2020年,實現制造業畝均稅收翻番,再造兩個“產業高新區”。
通過半年努力:全面整治“廠中廠”,整治村留地“四無”企業和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徹底剿滅“三合一”場所,根本消除安全隱患。優化空間資源配置,開工建設和改造3萬平方米職工宿舍。培育“瞪羚企業”2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1家。通過一年努力:實現提升一批、取締一批、回購一批、引進一批、培育一批的“五個一批”目標。力爭建成并培育4個三年內達到年工業產值15億元以上的中小型科技產業園。投資50億元啟動東商務區傳統服務業的優化升級。累計培育“瞪羚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通過兩年努力:建成4.0版33萬平方米的夢想加速區,開工建設60萬平方米的“瞪羚”科創園。累計培育“瞪羚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5家。通過三年努力:中央創新區建成花園綠環、人才社區、夢想園區等一批項目,初步展現中央創新區新形象。實現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研發投入增長10%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增上市企業3家。培育年產值百億元以上企業1家,五十億元以上企業1家,三十億元以上企業2家,十億元以上企業4家。累計培育“瞪羚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0家。濱海園區新增集聚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現代服務業,建成產業特色鮮明、高端要素集聚、管理服務高效、城市功能完善的高新園區,爭創省級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示范區。
【基本路徑】
1.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優化原則,對濱海區塊的發展定位、產業規劃、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等進行再升級,塑造環境優美、品質突出、配套齊全、集約節約循環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形象,全面提升濱海園區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2.堅持鐵腕整治。以鐵的決心,建立高新區與市直部門常態化合力工作機制,掛圖作戰、綜合施策,堅決打贏“廠中廠”百日整治大會戰,切實抓出成效;以鐵的舉措,實行“一企一策”、堵疏并舉、分區滾動改造,優化升級一批,淘汰取締一批;以鐵的力度,點面結合,全面推進各類問題企業的整治。
3.堅持市場主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更好體現政府產業政策和基金的導向作用,優化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配置,引導資源要素向產出效益高的企業集聚。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鼓勵和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做強做大。
4.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促進產業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實施“制造業+X”計劃,鼓勵“+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服務”的應用。加快生產要素供給側改革,轉變土地供應思路,推行“以租為主、租售并舉”新模式。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實施“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區域環保+環境標準”的區域評價制度。
5.堅持聯動發展。中央創新區按照建設創業創新高地的要求,著力招引、建設、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創平臺、科創項目、科創企業和創業創新人才,同時大力實施“退二進三”“優二進三”;濱海園區以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承接中央創新區創新成果產業化,促進區塊聯動發展、互為支撐。以新型工業化為支撐,圍繞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細化專業分工,增強服務功能,推動二三產業相互促進、融合發展。
【重點任務】
展空間,視貢獻實行差別化租金,并對有重大貢獻企業提供差別化廠房的出售。
2.支持做大做強。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制定落實專項扶持政策,設立政府性引導基金,支持擬上市企業圍繞提升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拓展發展空間,進行同業并購或就近兼并重組低小散企業。推動企業股改上市,出臺《股改上市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股改新政十條》,幫助傳統企業堅定對接資本市場、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決心和信心。著眼中小科技型企業培育,促進“專精特新”發展,打造一批行業隱形冠軍。全力培育“瞪羚企業”,完善培育“瞪羚企業”工作機制,篩選一批有潛力高成長的中小企業作為“瞪羚企業”后備庫。
3.嫁接高端要素。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兩化融合”改造傳統產業,實施“科技新長征”行動。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成果轉化,在海內外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鏈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區創新資源,聯合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推進企業技改和機器換人,應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構建智能制造單元。鼓勵和支持傳統制造業“三名”企業的申報,推進“標準化+”與品牌建設。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全面推進企業生產現場精益化管理,培訓推廣阿米巴管理模式。
4.招選優質項目。出臺《臺州高新區產業布局與轉型發展規劃》《臺州高新區濱海園區產業導向及投資指導目錄》,明確產業招商思路。依托產業鏈優勢、行業龍頭企業號召力和國家高新區吸引力,開展精準招商和定點招商,建設專業化分工與協作體系,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加快百度(臺州)創新中心、科學家在線等創新平臺的落地,把幫助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作為項目引進條件。
5.推進產業融合。持續發揮金融業優勢,大力培育科技服務、軟件信息、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打造全市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吸引股權投資、融資擔保、融資租賃、證券公司、小額貸款、科技保險等創新型金融機構入駐,引進一批研發設計、管理咨詢、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會計審計、法律等科技中介機構,支持臺州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臺州創業服務園、前后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建設,爭創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推進臺州影視文化園、臺州設計創意產業園建設。
(三)全面改善營商發展環境
1.提升園區環境。中央創新區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拉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的要求,編制《中央創新區更新改造實施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合理安排開發時序,加快拆遷收儲工作;濱海園區實行分區滾動改造,編制《濱海園區1.51平方公里提升區塊規劃設計》,建設先行示范區,重點提升市政配套,打通“斷頭路”,加快道路改造和景觀綠化提升工程建設。
2.保障生產配套。推動產業有序集聚,打造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機電設備等特色產業園區。按照土地集約化、固定成本公共化的原則,推動產業園區內食堂、倉儲等共享平臺建設,完善供熱、供氣、供水、排污等產業公共配套。
3.優化生活服務。突出產城融合,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濱海園區職工生活環境,科學規劃、就近配套職工公寓建設。強化園區綜合管理,啟動商業綜合體、醫院、學校等項目的前期謀劃和選址,研究增加銀行網點、超市便利店等便民設施,切實解決企業員工就醫、子女就學、休閑娛樂等實際問題。引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為入園企業提供金融、法律、會計、人才、廣告等全方位服務。
4.強化政策支持。統籌產業、科技、財政、土地、稅收、環保、人才等政策,用活用好用足中央、省市和高新區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發揮市信保基金作用,為轉型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著手建立并購基金,鼓勵企業積極兼并具有協同效應的上下游企業、同類核心技術企業和高市場占有率企業。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財政每年安排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專項資金,用于高新區企業的轉型升級。
5.深化改革創新。推行產業用地差別化供給機制,探索國有土地租賃、彈性年期出讓、先租賃后出讓、租稅合一等供地模式,探索規劃控地、差別定地、論證核地、考核退地、嚴格管地等機制。結合“最多跑一次”要求,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實施區域評價制度,借鑒“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區域環評+環境標準”做法,確定中央創新區與濱海園區區域評價的具體事項,編制區域評價報告,明確區域評價成果適用范圍、條件和效力,制定相關準入標準和負面清單。
(一)鐵腕整治低端低效企業
1.開展集中排查,全面診斷。實行地毯式排查,確保工業企業全覆蓋。結合檢查情況,進一步梳理企業問題清單。從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主體落實著手,重點檢查租賃協議、安全生產管理協議、相關證照許可和納稅等情況;從企業的土地出讓協議著手,重點檢查綜合驗收、產業準入、土地使用性質等情況;從企業的建筑現狀著手,重點檢查違章建筑、“三合一”等情況。
2.實行綜合治理,依法處置。建立部門會商制度,整合部門力量,形成工作合力。開展高耗能企業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廠中廠”問題,嚴格落實廠房出租“十個不準”“五個必須”要求,對存在無證經營、安全隱患、污染環境、耗能產出嚴重不匹配的承租企業,責令整改或關停,并視情況采取查封、斷電、扣押、移送司法機關等強制性措施。
3.堅持典型引路,全面推進。找準切入點,按照依法依規原則,制定處置方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市場和行政手段,重點打擊一批情況復雜、問題嚴重的企業,樹立整治樣板,為全面推進低端低效企業的出清夯實基礎。
4.創新長效監管,鞏固成果。建立監管清單制度,探索科技成長型園區“旅館式”管理新模式。加強事后監管,在工商登記、股權轉讓、稅收入庫、安全生產、項目立項、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實現信息共享互通。實施舉報獎勵辦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違法違規企業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科學引領產業轉型提升
1.打造科創園區。按照“先整治后規范、先回購后建設”的思路,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型和培育。通過政府土地收儲或整體長期租賃的方式,打造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汽車零部件、時尚家居等成長性科技產業園,為科創型、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提供快捷、低成本的發
【工作步驟】
為確保行動取得實效,實行閉環治理程序,即:綜合評價、全面診斷、部門會商、分類整治、依法處置、政策引導、市場出清和招引高新。
(一)綜合評價。突出“畝產論英雄”導向,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加強企業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依法依規加大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力度。
(二)全面診斷。對區內企業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建立“一企一檔、一企一策”,掌握問題隱患。
(三)部門會商。按照企業存在的安全隱患和環保、土地、稅收、能耗、證照等問題,圈定先行整改區塊,設立處置優先級,提出處置建議。
(四)分類整治。按照“純出租且問題嚴重”“部分出租且承租企業問題嚴重”“部分出租且承租企業存在一定問題或自身存在問題較嚴重”“產值不高、用地效率低下”和“存在一定問題的規上企業”等五種情況,將問題企業分成五大類,明確處置意見。
(五)依法處置。下發整改通知書,明確整改時間,責令限期整改、責令停產停業整改、責令搬遷。逾期不改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予以取締清退。
(六)政策引導。制定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明確產業準入門檻,推動企業自我改造,引導企業共建特色產業園區,提升整體產業層次;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
(七)市場出清。采取政策性收儲、市場化回購或整體租賃的方式,盤活閑置的廠房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八)招引高新。結合《臺州高新區產業布局與轉型發展規劃》,利用騰出的土地和廠房資源,引進一批處于價值鏈中高端、技術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優質項目。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高新區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經發局,辦公室下設綜合整治、產業提升、基礎改造、招商引資和后勤保障等五個工作組。各部門要密切協作,細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二)明確責任分工。各部門要把高新區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工作擺上更加突出位置,落實主體責任,健全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和配套政策。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各類專項行動要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時間表和責任人,實行“掛圖作戰”。領導小組會同管委會辦公室和紀檢組成立專項督查組,對各類行動的執行情況定期進行檢查,確保行動取得實效。
(三)營造工作氛圍。充分利用臺州新聞、無限臺州、臺州廣播等新聞媒體,采用發放宣傳手冊、個別約談等方式,大力宣傳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必然趨勢,讓企業家充分認識到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對企業自身發展的意義與作用,形成企業積極主動參與轉型升級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