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市經開區做好“加減乘除助推“產城共融”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6-20 點擊:次
近年來,岳陽市經開區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深度結合,把“兩型”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加減乘除”上下功夫,在“產城共融”上見成效,走出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善做“加法”,綠色理念為發展“提速”。作為全市唯一的國家級開發區,發展如何加速,貢獻從何而作?該區出的答案是突出招商主業、狠抓項目建設。10年來,該區的招商引資喜報連連,財政“蛋糕”越來越大,經濟數據越來越亮:僅2017年,就集中簽約引進項目73個,合同總投資339億元;完成技工貿總收入1021億元,正式跨入千億園區行列;完成公共財政收入40.1億元,成功突破40億大關。“蛋糕”做大了,但沒有以犧牲環境為前提。“岳陽經開區牢固樹立綠色理念,實現了項目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經開區工委書記文春方介紹,在招商引資上,堅定不移走特色化、差異化、集聚化的發展路子,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兩大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汽車零部件、臨空經濟兩大新興產業,定位高科技、低污染,高附加值、低能耗,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說“不”。
勇做“減法”,淘汰落后為自然“減負”。在節能減排這篇大文章上,岳陽經開區重點做好了三方面工作。在企業層面,要求企業減少物料、能源等使用量,最大限度持續利用可再生資源。在企業群落層面,按照工業生態學原理,建立企業與企業之間廢物的輸入輸出關系,為廢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建立工業生態系統“食物鏈”。在園區層面,積極做好園區“三廢”處理和新能源供給工程建設。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謝春生介紹,在項目進園的問題上,全區堅持做到“四個不批”,即: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批;對不符合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項目,一律不批;對區域、流域內無環境容量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沒有取得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減法”是一劑良藥,效果最直接。從該區環保分局提供的最近3年報告中可以看到:2015年該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64.8%;2016年該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4.3%;2017年該區空氣質量優良率為79.5%。
活做“乘法”,創新驅動為騰飛“乘方”。岳陽經開區一以貫之堅持創新驅動,將其作為產業升級提速增效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針對園區原有部分傳統企業生產技術和設備逐漸老化,而產品市場廣闊的現狀,園區一方面深入企業調研,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另一方面幫助企業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撥出專項經費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先進設備,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點面相連。經開區科學謀劃了木里港工業區、金鳳湖生態示范區、三荷空港產業區、現代新型城區“四區一體”的功能布局。其中金鳳湖生態保護區突出生態保護,以金鳳湖(原金鳳橋水庫)為中心,整體規劃約25平方公里,以生態保護為核心,以生態建設為主線,以生態產業為主體,打造岳陽靚麗的城市生態名片。近年來,該區每年安排科技創新獎勵專項資金1000余萬元,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
巧做“除法”,問題解決為融合“除弊”。一直以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是經開區衡量發展的一把重要標尺。幸福感從何而來,經開區的做法是幫老百姓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該區全面啟動對南港河、北港河等8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完成污水管網建設約40公里,做到了核心城區污水主管全覆蓋;完成金鳳橋管理處梅子柿社區龔陳組池塘、珍珠山居民點沿河湖汊等6處整治點垃圾清運、漂浮物打撈、設施清理及生物凈化藥劑投放工作;督促岳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督促羅家坡污水處理廠二期投入,增加5萬噸/日處理量;農村全面開展美麗創建系列活動,鄉風、民風更加淳樸,家門口的樹更多了,磚廠被拆除了,節能路燈裝上了,河水更清了,生活更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