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業轉移的區域效應與戰略選擇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19 點擊:次
產業轉移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產業轉移在客觀上表現為產業在空間上的移動,目的是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分工結構的優化。

一、國內產業轉移的區域效應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國內各地區之間,為了尋求更為有利的生產經營地點,搶占市場的制高點,出現了產業轉移不斷加快的趨勢。筆者認為,國內產業轉移的區域效應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雙向推動效應
無論是國際產業轉移還是國內產業轉移,都會對產業轉移雙方的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欠發達地區來說,承接高端產業會帶動資本、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加速累積,有利于該區域新的主導產業的形成,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該區域在國內產業分工的地位。對發達地區來說,通過夕陽產業的向外遷移,會導致其原先所集聚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得到釋放,從而為其他具有競爭優勢的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提供新的生產要素,實現區域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1]。可見,產業轉移不僅會使移入方自身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內部聯系緊密化,促進產業集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會優化移出方的產業結構,從而進一步強化轉移雙方的有機聯系,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2]。
(二)技術溢出效應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梯度性。國內產業轉移通常是由經濟發展層次較高的發達地區向經濟發展層次較低的欠發達地區轉移。經濟發展水平的層次性差異,決定了欠發達區域承接的產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一般要高于當地產業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從而會使移入產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產生作用[3]。所謂技術溢出效應,一般是指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輸出的先進技術被承接方消化吸收所導致的技術進步,以及技術轉移過程所帶動的輸入方的經濟增長[4]。
(三)關聯帶動效應
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包括前向關聯、后向關聯和旁側關聯,其實質是移入產業關聯效應的發揮過程。前向關聯是指移入產業的活動能通過削減下游產業的投入成本而促進下游產業的發展;后向關聯是指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對各種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刺激相關投入品產業的發展[5];旁側關聯是指移入產業的發展會引起它周圍的諸如勞動力隊伍建立、專業服務人員的培訓等一系列的變化。關聯帶動效應除了可以增加承接地區的就業機會,并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之外,還有利于提高欠發達地區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信息搜尋和交易成本,并增強當地產業的配套生產能力,形成一個有機的產業鏈體系,從而有利于產生集聚和規模經濟效應[6]。
(四)觀念更新效應
欠發達地區的觀念往往是比較落后的,突出表現為小富即安、小農經濟、依賴懶惰思想等等。這些都是欠發達地區創新能力不足、自我發展能力欠缺的重要根源。而來自發達地區的先進產業的移入,將有助于改變欠發達地區的這種觀念落后的狀況。因為,發達地區高端產業的移入,必然會伴隨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的傳播與擴散。也就是說,發達地區的先進產業的移入,不僅會帶來技術、資金和品牌等有形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先進理念和經營管理模式等無形資源。而這些無形資源將會對欠發達地區的傳統落后觀念起到更新改造和融合提升的作用,從而為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7]。
二、國內產業轉移的促進策略
(一)政府的促進策略
各級政府應轉變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形成承接產業轉移的整體合力。要制訂承接產業轉移的規劃,推進地區間產業優化布局和集約發展,實現區域產業承接與國家產業政策相符合,項目引進與區域功能定位相適應。不同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做,制訂自己的招商引資策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對鼓勵類的工業企業知識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質押貸款[8]。支持轉移企業運用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工具,政策性金融機構要運用政策性資金支持鼓勵類轉移企業的發展,做好相關企業的保險服務工作,并將重點轉移企業列入港口、鐵路和公路運輸重點保障名單[9]。同時,要重視產業承接地區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
(二)區域的產業導向
一方面,要將國內產業政策區域化,對各個產業,尤其是要為重點支持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在各區域的布局勾劃出一個基本框架,并按照比較優勢和地區分工原理,分解、落實到各個地區,排出各地區支持發展或限制發展的產業序列;另一方面,要將區域政策產業化,在制定和實施區域政策時,要以國家的產業政策為指導,充分考慮產業發展專業化,以及產業結構高級化、協調化和規模化的要求,堅持產業轉移與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優化相結合。沿海比較發達的地區,可將電子、機械、生物技術、出口創匯農業、軟件、物流、旅游、金融等產業確定為引資重點。欠發達地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訂具有前瞻性的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建立與發達地區轉移產業相配套的服務機制,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各區域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遵循產業價值鏈和產業聚集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資源、市場、產業、科技、人力等比較優勢。同時,政府要負責區域產業政策引導平臺搭建、信息服務等工作,努力為轉移產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
(三)區際的合作模式
國內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在勞動力、技術、資金、市場、管理和自然資源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關系是以生產要素的豐缺為基礎的,由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所決定,并構成區際產業合作的前提條件。欠發達地區要堅持承接產業轉移與促進就業增長相結合的原則,并依托本地區的土地、勞動力等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和創業,實現經濟發展由輸出勞務向輸出產品的方式轉化。在較發達地區,傳統產業逐漸失去國內產業分工的比較優勢,較適合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發展。欠發達地區要推動建立傳統產業合作試驗區和創業園,為發達地區傳統產業投資搭建平臺。而新興產業因壟斷性較強,不適合從區域市場著手,可由較發達地區各技術研究機構與欠發達地區合作,在欠發達地區設立研發機構,通過招募人才和互相派員等方式參與研發計劃。不同地區還可聯手高科技產業合作項目,加強產品創新能力,改變過去代工生產模式,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三、國內產業轉移過程中應著重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由于產業轉移對國內各區域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因此,未來各地區之間爭奪產業轉移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為了更好地推動國內產業轉移,實現各區域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需要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產業吸納和產業保護的關系
傳統產業是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是欠發達區域由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地區轉變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地區的希望之所在。因此,欠發達地區必須有選擇地對傳統產業加以保護。正確處理吸納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促進本地傳統產業發展的關系,這是涉及到區域經濟安全的重要問題,也是國內區際產業轉移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關鍵問題。欠發達地區在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吸引發達地區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的投資以實現引資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的同時,要制定合理的產業和區域政策,防止大型公司對本地區關鍵產業和市場的壟斷。欠發達地區要對大型公司在本地區開設獨立子公司進行嚴格控制,對在本地區設立的合資公司,要根據不同的產業和行業情況確定其股權比例,對關鍵產業要嚴格規定其持股比例,以盡量防止大型公司擁有企業的控制權[10]。
(二)產業吸納與發展新興產業的關系
欠發達地區要結合招商引資,通過產業轉移力求在一些領域內追趕先進技術,并利用政策扶持有希望立足國內外市場的、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業,進而逐步打造成為資本、技術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的新興產業聚集區[10]。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重視先進技術的選擇和運用,特別是要在國內外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轉移過程中,充分利用發達地區向外轉移產業中一些與本地區生產要素的現狀、市場規模和技術進步有一定關聯性的技術,從而帶動本地區產業和技術的升級和改造。欠發達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產業定位,不要盲目引進不符合本地區區情的產業,準確把握所承接的產業在本地區,乃至國內外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揚長避短。同時,在積極穩妥地發展適合本地區區情的高新技術產業,挖掘和提高具有自身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的同時,要放棄一部分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要鼓勵本區域已有的轉移產業轉型升級,鼓勵新增投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三)產業吸納與統籌區域發展的關系
在國內產業轉移過程中,各地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將培育本地區主導產業和彌補產業結構缺陷同時考慮。對較發達地區來說,承接轉移產業的層次需要繼續提升,可以主要通過技術引進提升、出口加工區引進提升和產業集群引進提升等方式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則需要同時承接來自發達地區和較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可主要通過提高項目服務水平等方式來承接產業轉移[11]。同時,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都應確定符合本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方向的主導產業,并應優先承接有利于主導產業發展的產業轉移,對不同領域承接產業轉移制定相應的產業準入政策。
參考文獻:
[1]陳璐.城鄉勞動力級差地域轉移模式研究[D].蘭州大學,2007.
[2]戴宏偉,王云平.產業轉移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分析[J].當代財經,2008,(2).
[3]陳剛.接受產業轉移促進經濟發展——對欠發達區域發展戰略的一點思考[J].理論參考,2005,(11).
[4]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
[5]張寧.東企西遷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蘭州大學,2008.
[6]谷永芬,洪娟,盧立偉.長江三角洲都市圈服務產業的地區差異與地區競爭[J].當代財經,2007,(9).
[7]陳紅兒.區際產業轉移的內涵、機制、效應[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1).
[8]姚靜.淺談現代制造業中的項目管理研究[J].中國城市經濟,2010,(5).
[9]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的意見[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1f4bd318227916888486d791.html,2015-02-11.
[10]鄒積亮.產業地區轉移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D].武漢大學,2004.
[11]馬強.國際產業轉移及中國對策[N].中國經濟時報,2007-06-08.
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