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 促進湖南經濟加快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1 點擊: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貨運量位居世界內河第一。依托長江而形成的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經濟帶內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協同發展,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支點、水資源十分豐富的中部省份湖南,應抓住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升級的新機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運發展、交通聯合、產業融合和對外開放,打造湖南長江經濟帶增長極,促進全省經濟加快發展。

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 促進湖南經濟加快發展  
 
  一、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長江經濟帶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是我國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14年末,長江經濟帶總人口為5842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2.7%,其中四川、江蘇、湖南、安徽四省人口數占長江經濟帶的49.5%。2014年,長江經濟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47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1.6%,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所屬省市的占比分別為45.2%、32.0%、22.8%,存在較明顯的梯度差異。從產業結構看,長江經濟帶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45.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個百分點,表明第二產業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柱。長江經濟帶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918億元,占全國的43.4%,其中東部省市比重遠高于中西部省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7568億美元,占全國的40.8%,江蘇、上海、浙江居前三位;法人單位個數613萬個,占全國的44.7%,江蘇、浙江、湖北位居前三。

表1 2014年長江經濟帶主要經濟指標

 

全國

長江經濟帶

絕對數

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萬平方公里)

960

205

21.3

人口(萬人)

136782

58426

42.9

GDP(億元)

636139

284689

41.6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75877

32918

43.4

貨物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43015

17568

40.8

法人單位個數(萬個)

1370

613

44.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二)城市集群發展情況。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工業化推進和社會進步的綜合體現。長江經濟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較快的地方,擁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是我國重要的增長極,也是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引擎。

  1.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處在中國東部“黃金海岸”和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實力雄厚,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包括蘇州、無錫等30個城市。2014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占全國4%的陸地面積和約占16%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4%的GDP,完成了全國33%的外貿出口額。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率先成立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引領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

  2.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組合,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各城市群分別涵蓋了湖北、湖南、江西所屬的8個左右城市,集中了湘鄂贛六成以上的經濟總量。其中,武漢城市圈以武漢為圓心,覆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8個大中型城市,所占面積不到湖北省的三分之一,但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環長株潭城市群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向外拓展包括益陽、常德、岳陽、衡陽、婁底5個次級城市,集中了湖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約八成的GDP總量。環鄱陽湖城市群由環繞鄱陽湖的南昌、九江、景德鎮、上饒、鷹潭、撫州、宜春、新余8個城市組成,其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均占江西省的七成左右。

  3.成渝城市群。以成渝經濟區為依托,主要包括四川省內的成都、綿陽等12個城市和重慶主城九區及涪陵、合川、萬州等10個城市。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慶兩市為雙核,其中成都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等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重慶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為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二、湖南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優勢與劣勢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滬昆高速、長江水路等交通要道與外界相連相通,既是沿海通達內地的關口,也是內陸進入沿海的前沿。在參與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湖南具有一定優勢,同時也有一些劣勢。

  (一)交通設施多,但等級偏低。從基礎設施建設看,湖南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均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交通網絡總量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內外連通、內部互通的網絡格局,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但是,基礎設施的技術等級偏低、綜合交通運輸銜接不暢等問題,制約湖南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1.水路設施。湖南境內水運資源豐富,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湘北邊界,湘、資、沅、澧干流和眾多支流貫穿全省,匯入洞庭湖后,經城陵磯注入長江。通航河流聯通全省85%以上的縣城,航道通航里程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長江、湘江、沅水干流為依托,岳陽港、長沙港等重要港口為節點的水路交通運輸體系。2014年末,全省擁有通航河流373條,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1496公里,約占全國內河航道總里程的9%,在長江經濟帶中處于第二位,僅次于江蘇;擁有內河港口63個,生產性泊位1853個。但是,湖南航道等級不高、互聯不暢,制約了湖南水運作用的有效發揮。截止2014年末,湖南等級航道只占總里程的35.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6個百分點,比排名靠前的安徽、湖北分別低54.5個、35.7個百分點;能通航千噸級及以上貨船的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只有700公里,所占比例僅為5.8%,僅相當于湖北的43.6%,比重慶、安徽分別少187公里、122公里;能通航500噸級以上的航道里程也只占9%,而通航50噸級以下的等外航道里程占比高達64.8%。

  2.公路設施。湖南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省會長沙與全省14個市州全部實現高速公路相連,形成了以長沙、衡陽、岳陽、常德、湘潭等主要城市為中心,聯絡全省各地99%以上的鄉鎮公路網。2014年末,湖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493公里,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四川,但僅占全省公路總里程的2.3%,占比低于上海、浙江、江西、江蘇。

  3.鐵路設施。京廣、浙贛、湘桂、湘黔、枝柳、石長六條鐵路干線貫穿湖南,全省各旅游城市或市州全部有鐵路通達,武廣高鐵、滬昆高鐵的開通,全省有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郴州、婁底7市進入長沙1小時高鐵交通圈。全省鐵路營業里程4550.5公里,居長江經濟帶11省市之首。但鐵路運量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并不占優勢,2014年湖南鐵路客運量9806萬人,低于江蘇、浙江、湖北;鐵路貨物量4753萬噸,低于安徽、四川、江蘇、貴州、江西。

表2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運輸線路長度

省市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

(公里)

鐵路營業里程

(公里)

內河航道里程

(公里)

上海

825

465

2191

江蘇

4488

2678

24360

浙江

3884

2347.2

9765

安徽

3752

3548.4

5642

江西

4484

3702.3

5638

湖北

5096

4059.3

8433

湖南

5493

4550.5

11496

重慶

2401

1781.2

4331

四川

5506

3976

10720

貴州

4007

2373.1

3661

云南

3255

2915.9

3551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4.運輸量。2014年,湖南鐵路、公路、水運客運總量為161837萬人、旅客周轉量為1660.69億人公里,均居長江經濟帶之首。湖南客運總量比排名第二的江蘇多6630萬人,比同處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分別多61107萬人、94072萬人。湖南貨運總量為203053萬噸,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一、同處中部的安徽少231245萬噸,少了53.2%;貨物周轉量為4138.36億噸公里,排名第6,比安徽少9362.24億噸公里,少了69.3%。從不同的運輸方式對比看,湖南水路運輸的貢獻偏少,在旅客周轉量中,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占比分別為53.1%、46.8%,而水路運輸僅占0.2%;湖南水路貨運量占全省貨運量比重為12.7%,比重較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低8.3個百分點,占比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7。

表3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運輸量情況表

省市

客運量

(萬人)

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貨運量

(萬噸)

貨物周轉量

(億噸公里)

上海

13317

209.87

89980

18633.36

江蘇

155207

1455.21

196153

10417.86

浙江

130145

1076.76

194250

9539.70

安徽

139553

1417.34

434298

13500.60

江西

67795

971.35

151878

3827.98

湖北

100730

1209.01

150762

5503.57

湖南

161837

1660.69

203053

4138.36

重慶

68399

507.13

97377

2594.96

四川

138274

954.66

159034

2465.13

貴州

86571

635.50

85672

1441.78

云南

49080

437.32

108544

1445.58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二)人口規模大,但結構不優。2014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737萬人,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三,在中部四省中排名第一。湖南人口規模雖大,但人口結構并不具有優勢。2014年末,湖南城鎮化率為49.3%,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7,在中部四省中僅高于安徽0.1個百分點,分別比湖北、江西低6.4個和0.9個百分點;15—64歲適齡勞動力人口所占比重為70.8%,居長江經濟帶第7位,在中部四省中僅高于江西0.8個百分點,分別比湖北、安徽低3個和0.9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所占比重為8.5%,居長江經濟帶第9位(見表4)。

表4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人口結構情況

省市

城鎮化率

%

15-64歲人口所占比重

%

大專及以上學歷

人口所占比重(%

上海

89.6

80.2

25.9

江蘇

65.2

74.2

13.4

浙江

64.9

78.4

14.4

安徽

49.2

71.7

9.7

江西

50.2

70.0

7.5

湖北

55.7

73.8

10.7

湖南

49.3

70.8

8.5

重慶

59.6

70.6

12.2

四川

46.3

69.8

8.5

貴州

40.0

68.7

9.6

云南

41.7

72.3

6.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三)產業體系比較完整,但結構有待優化。湖南產業單位多,行業分布廣,產業體系比較完整,部分產業優勢比較突出,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了支持基礎。2014年,湖南法人單位42.49萬個,在長江經濟帶中居第7位,六成以上的法人單位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以及制造業三大領域。從產業發展看,2014年湖南實現工業增加值10749.88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5位,僅次于江蘇、浙江、四川、湖北。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18個大類行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主要工業產品卷煙產量居全國第二,水電發電量居全國第六,水泥產量居全國第八,白銀、鉍、銻、鋅產量居全國第一,鎢、鉛、錫等產量居全國前列。湖南第三產業增加值11406.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2.2%,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規模居長江經濟帶第4位,僅次于江蘇、浙江、上海。

  從經濟結構看,除上海、浙江呈現三二一的產業次序外,長江經濟帶的其他省市均呈現二三一結構。近年來,湖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由2011年的14.1%降到了2014年11.6%,下降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由47.6%降到46.2%,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由38.3%穩步上升到42.2%,上升了3.9個百分點。但與長江經濟帶的其他省市相比,湖南產業結構仍表現為一產過高、二產不強、三產不足。此外,湖南對外開放度偏低,對外貿易規模比較小。2014年,湖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9位,僅高于云南、貴州,只相當于進出口貿易總額最大省份江蘇省的5.5%。

表5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三次產業結構及法人單位數

省市

第一產業比重

%

第二產業比重

%

第三產業比重

%

法人單位數

(個)

上海

0.5

34.7

64.8

434106

江蘇

5.6

47.4

47.0

1344793

浙江

4.4

47.7

47.8

1235667

安徽

11.5

53.1

35.4

467775

江西

10.7

52.5

36.8

326563

湖北

11.6

46.9

41.5

567795

湖南

11.6

46.2

42.2

424939

重慶

7.4

45.8

46.8

378003

四川

12.4

48.9

38.7

462084

貴州

13.8

41.6

44.6

209860

云南

15.5

41.2

43.3

27900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四)經濟規模居中,但發展質量欠佳。2014年,湖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37.32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5,分別為排名居前的江蘇、浙江的41.5%、67.3%,在長江中游四省中,略低于湖北而高于安徽、江西。但是,從經濟發展質量看,湖南發展質量相對欠佳。2014年,湖南實現地方稅收收入1438.52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7位,僅相當于江蘇的24%、上海的34.1%、浙江的37.3%,在長江中游四省中,比湖北、安徽少434.59億元、254億元,僅比江西多57.39億元;湖南地方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5.3%,占比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最低,比居第一位的上海低12.6個百分點。從人均水平看,2014年,湖南人均GDP為40271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6位,與排名前五的上海、江蘇、浙江、重慶、湖北相比,少57099元、41603元、32732元、7579元、6874元;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7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6位,比上海、浙江、江蘇、重慶、湖北少28344元、15036元、9551元、730元、662元。

表6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情況

省市

GDP

(億元)

地方稅收收入

(億元)

地方稅收收入占DP比重

%

人均GDP(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上海

23567.70

4219.05

17.9

97370

45965.8

江蘇

65088.32

6006.05

9.2

81874

27172.8

浙江

40173.03

3853.96

9.6

73002

32657.6

安徽

20848.75

1692.52

8.1

34425

16795.5

江西

15714.63

1381.13

8.8

34674

16734.2

湖北

27379.22

1873.11

6.8

47145

18283.2

湖南

27037.32

1438.52

5.3

40271

17621.7

重慶

14262.60

1281.83

9.0

47850

18351.9

四川

28536.66

2312.46

8.1

35128

15749.0

貴州

9266.39

1026.70

11.1

26437

12371.1

云南

12814.59

1233.23

9.6

27264

13772.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三、湖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戰略定位取向

  為促進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根據長江經濟帶的區位特征、發展共性,國家提出將長江經濟帶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要在符合國家總體戰略定位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基礎條件、發展階段,選取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戰略定位,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根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沿江流域的總體情況和自身的特色優勢,湖南要著力打造“五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中部地區重要的物流聚散區、長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鎮集群區、沿江流域綠色生態區。

  一是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洞庭湖生態區建設為重點,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標準和技術規范,大力發展優質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積極支持本地農產品申報地理標志和注冊商標,加大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出口基地建設支持力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做強、做優農業規模。以湘西地區為基地,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扶持力度,合作構建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示范帶。

  二是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以環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為重點,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的承接與對接力度,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培育萬億級裝備制造業集群。

  三是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物流聚散區。以岳陽、長沙為中心,以農產品、建材、機械設備、有色、化工、汽車等為重點,以水運、公路、鐵路互連為突破,以發展現代物流為目標,著力打造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物流聚散區。加快建設綜合物流樞紐,推進多式聯運,率先建立“大開放、大市場、大通關、大流通”的現代流通格局。充分發揮湘潭保稅區作用,盡快建成岳陽城陵磯、長沙臨空產業園綜合保稅區,促進保稅物流發展。

  四是打造長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鎮集群區。以長江經濟帶為依托,加大對岳陽市的建設支持,將岳陽市建設成為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成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站”。加大常德、益陽等環洞庭湖區域建設力度,加快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進程,著力推動長沙向北擴展,與岳陽融合發展。以岳陽為端點,在全省構建通江“1小時”的新型城市群。

  五是打造沿江流域綠色生態區。以“兩型”社會建設為重點,加強沿江沿河環境污染治理,加大湖南“四水”現有洲島、濱水區、幽密森林植被等保護與利用,重點發展文化湘江游、洲島休閑游、城鎮濱水風貌游和郊野山水生態游等四大特色旅游產品,實現旅游與水運的融化、體驗與自然的交融,加速形成集旅游觀光、生態綠化、道路防洪于一體的沿岸綠色經濟長廊。

  四、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的對策建議

  湖南有效地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新增長極,應在交通聯通、優勢發揮、薄弱補足、內外協調等方面著力。

  (一)交通要聯通。融入長江經濟帶,關鍵是要完善綜合交通運輸與服務體系,形成通江達海、互聯互通、輻射帶動的交通運輸格局。在現有航空、鐵路、公路設施基本完善的情況下,要著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水鐵聯運”、“水路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打通“由港到廠”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港口與企業、港口與公路、鐵路的無縫對接,建成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建立以水運為基礎,航空口岸物流為重點,鐵路和水路聯運為突破口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口岸物流平臺,不斷提高水運與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運輸方式的物流信息互聯互通水平。加快打通水運梗阻,提升水運能力,對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中存在的阻航因素,要堅決疏通、堅持維護;提升航道水平,將岳陽至株洲的航道提升到一級水平,將衡陽至株洲的航道提升至二到三級水平,益陽、常德、邵陽、婁底等港口連接湘江的航道爭取提升到三級水平。通過航道的提升,將經濟發達、靠近粵北的湘南、湘中地區納入“黃金水道”的覆蓋范圍。

  (二)優勢要發揮。一是充分發揮三次產業的比較優勢。農業方面,按照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工業方面,以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石化、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服務業方面,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中介服務、健康養老、現代金融、教育咨詢以及具有傳統優勢的商貿、旅游、文化等產業。二是充分發揮水路岸線資源優勢,加快形成臨港產業聚集區。堅持“產港一體化”,著力發展臨港產業園,根據產業分工,鼓勵制造業企業進駐園區,在產業園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物流成本;進一步完善水運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工業企業的沿江(河)的布局,依托水運優勢“走出去”。三是突出發展沿江城鎮體系。以沿江(長江)環湖(洞庭湖)發展為支撐,以親水生態為特色,完善城市聚集和輻射功能,引導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有序集中分布,構建結構合理、富有特色的沿江城鎮體系;充分利用水資源特色,發展沿江旅游、休閑、娛樂、餐飲等。

  (三)薄弱要補足。一是著力加強可用人力資源的培養與使用。利用我省教育資源優勢,根據本省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方位服務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堅持以事業吸引人才,以環境留住人才;合理引導勞動力外出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在本地就業,實現人才培養到就業本地化。二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創客培育”、“創新創業服務提升”、“財稅金融支撐”和“創新創業文化培育”等行動計劃,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引導更多技術、資金、人才進入實體經濟;全面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簡化登記注冊程序,減少審批環節,擴大開放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開放經濟;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區域要素市場體系,培育建立區域性市場。三是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立足湖南省情與市場需求,發展有湖南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拓寬國際市場;嚴抓產品質量,以質量打造品牌,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不斷提高本省品牌附加值和產品的競爭力;鼓勵企業與高校深化合作,提高企業深加工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四)內外要協調。一是注重不同發展戰略的協調。湖南既面臨融入“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戰略,又要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四化兩型”、“湘江新區開發”等戰略,要統籌實施各大戰略,防止顧此失彼,防止政策打架,要以更好地促進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湖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最大原則,精準施策。二是注重內部區域的發展協調。在政策定位上,凸顯長沙的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引領帶動環長株潭城市群協調互動發展,將長株潭城市群打造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服務業中心,率先建成“兩型”城市和建成全面小康。發揮好湘南地區作為湖南在長江經濟帶的腹地功能,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湘西地區定位在原材料工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連接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兩項重要政策的承接點,強化吉首為武陵山片區(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物資集散地的功能,深化湘西地區與貴州、重慶、四川等西部地區的合作與對接,將西部大開發的廣闊地區與環長株潭城市群、與長江經濟帶緊密聯系起來。在注重區域功能定位、發展分工的同時,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梯度轉移協作、流域生態補償及環境治理和社會保障一體化等協作機制,促進各區域通力協作,協調發展。三是注重建立協調扶持機制。建立領導協調機構,負責湖南長江經濟帶規劃實施、項目布局、政策制定、利益協調、聯動合作等工作,負責對外銜接與對接,對內指導與協調,確保湖南有效對接長江經濟帶建設。
 

主頁 > 新聞中心 > 區域經濟研究 >

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 促進湖南經濟加快發展

2015-12-21 來源:未知 點擊:

  長江作為中國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5,貨運量位居世界內河第一。依托長江而形成的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經濟帶內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的梯度差異。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協同發展,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作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支點、水資源十分豐富的中部省份湖南,應抓住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升級的新機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運發展、交通聯合、產業融合和對外開放,打造湖南長江經濟帶增長極,促進全省經濟加快發展。

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 促進湖南經濟加快發展  
 
  一、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長江經濟帶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是我國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14年末,長江經濟帶總人口為58425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42.7%,其中四川、江蘇、湖南、安徽四省人口數占長江經濟帶的49.5%。2014年,長江經濟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47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1.6%,其中東部、中部、西部所屬省市的占比分別為45.2%、32.0%、22.8%,存在較明顯的梯度差異。從產業結構看,長江經濟帶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45.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個百分點,表明第二產業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柱。長江經濟帶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918億元,占全國的43.4%,其中東部省市比重遠高于中西部省市;貨物進出口總額17568億美元,占全國的40.8%,江蘇、上海、浙江居前三位;法人單位個數613萬個,占全國的44.7%,江蘇、浙江、湖北位居前三。

表1 2014年長江經濟帶主要經濟指標

 

全國

長江經濟帶

絕對數

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萬平方公里)

960

205

21.3

人口(萬人)

136782

58426

42.9

GDP(億元)

636139

284689

41.6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75877

32918

43.4

貨物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43015

17568

40.8

法人單位個數(萬個)

1370

613

44.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二)城市集群發展情況。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工業化推進和社會進步的綜合體現。長江經濟帶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較快的地方,擁有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大城市群。這三大城市群是我國重要的增長極,也是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引擎。

  1.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處在中國東部“黃金海岸”和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匯處,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實力雄厚,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包括蘇州、無錫等30個城市。2014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占全國4%的陸地面積和約占16%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4%的GDP,完成了全國33%的外貿出口額。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率先成立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引領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軍。

  2.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大城市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組合,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各城市群分別涵蓋了湖北、湖南、江西所屬的8個左右城市,集中了湘鄂贛六成以上的經濟總量。其中,武漢城市圈以武漢為圓心,覆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8個大中型城市,所占面積不到湖北省的三分之一,但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環長株潭城市群以長沙、株洲、湘潭為中心,向外拓展包括益陽、常德、岳陽、衡陽、婁底5個次級城市,集中了湖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約八成的GDP總量。環鄱陽湖城市群由環繞鄱陽湖的南昌、九江、景德鎮、上饒、鷹潭、撫州、宜春、新余8個城市組成,其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均占江西省的七成左右。

  3.成渝城市群。以成渝經濟區為依托,主要包括四川省內的成都、綿陽等12個城市和重慶主城九區及涪陵、合川、萬州等10個城市。成渝城市群以成都、重慶兩市為雙核,其中成都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等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重慶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為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二、湖南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優勢與劣勢

  湖南位于長江中游,東臨江西,西接渝貴,南毗兩廣,北連湖北,有京廣鐵路、京珠高速、滬昆高速、長江水路等交通要道與外界相連相通,既是沿海通達內地的關口,也是內陸進入沿海的前沿。在參與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中,湖南具有一定優勢,同時也有一些劣勢。

  (一)交通設施多,但等級偏低。從基礎設施建設看,湖南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基礎設施均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交通網絡總量已初具規模,基本形成了內外連通、內部互通的網絡格局,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了基礎設施支撐。但是,基礎設施的技術等級偏低、綜合交通運輸銜接不暢等問題,制約湖南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1.水路設施。湖南境內水運資源豐富,長江干流自西向東橫貫湘北邊界,湘、資、沅、澧干流和眾多支流貫穿全省,匯入洞庭湖后,經城陵磯注入長江。通航河流聯通全省85%以上的縣城,航道通航里程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長江、湘江、沅水干流為依托,岳陽港、長沙港等重要港口為節點的水路交通運輸體系。2014年末,全省擁有通航河流373條,內河航道通航里程11496公里,約占全國內河航道總里程的9%,在長江經濟帶中處于第二位,僅次于江蘇;擁有內河港口63個,生產性泊位1853個。但是,湖南航道等級不高、互聯不暢,制約了湖南水運作用的有效發揮。截止2014年末,湖南等級航道只占總里程的35.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6個百分點,比排名靠前的安徽、湖北分別低54.5個、35.7個百分點;能通航千噸級及以上貨船的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只有700公里,所占比例僅為5.8%,僅相當于湖北的43.6%,比重慶、安徽分別少187公里、122公里;能通航500噸級以上的航道里程也只占9%,而通航50噸級以下的等外航道里程占比高達64.8%。

  2.公路設施。湖南高速公路網絡基本形成,省會長沙與全省14個市州全部實現高速公路相連,形成了以長沙、衡陽、岳陽、常德、湘潭等主要城市為中心,聯絡全省各地99%以上的鄉鎮公路網。2014年末,湖南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493公里,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四川,但僅占全省公路總里程的2.3%,占比低于上海、浙江、江西、江蘇。

  3.鐵路設施。京廣、浙贛、湘桂、湘黔、枝柳、石長六條鐵路干線貫穿湖南,全省各旅游城市或市州全部有鐵路通達,武廣高鐵、滬昆高鐵的開通,全省有株洲、湘潭、衡陽、邵陽、岳陽、郴州、婁底7市進入長沙1小時高鐵交通圈。全省鐵路營業里程4550.5公里,居長江經濟帶11省市之首。但鐵路運量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并不占優勢,2014年湖南鐵路客運量9806萬人,低于江蘇、浙江、湖北;鐵路貨物量4753萬噸,低于安徽、四川、江蘇、貴州、江西。

表2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運輸線路長度

省市

高速公路通車里程

(公里)

鐵路營業里程

(公里)

內河航道里程

(公里)

上海

825

465

2191

江蘇

4488

2678

24360

浙江

3884

2347.2

9765

安徽

3752

3548.4

5642

江西

4484

3702.3

5638

湖北

5096

4059.3

8433

湖南

5493

4550.5

11496

重慶

2401

1781.2

4331

四川

5506

3976

10720

貴州

4007

2373.1

3661

云南

3255

2915.9

3551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4.運輸量。2014年,湖南鐵路、公路、水運客運總量為161837萬人、旅客周轉量為1660.69億人公里,均居長江經濟帶之首。湖南客運總量比排名第二的江蘇多6630萬人,比同處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分別多61107萬人、94072萬人。湖南貨運總量為203053萬噸,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二,比排名第一、同處中部的安徽少231245萬噸,少了53.2%;貨物周轉量為4138.36億噸公里,排名第6,比安徽少9362.24億噸公里,少了69.3%。從不同的運輸方式對比看,湖南水路運輸的貢獻偏少,在旅客周轉量中,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占比分別為53.1%、46.8%,而水路運輸僅占0.2%;湖南水路貨運量占全省貨運量比重為12.7%,比重較長江經濟帶平均水平低8.3個百分點,占比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7。

表3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運輸量情況表

省市

客運量

(萬人)

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貨運量

(萬噸)

貨物周轉量

(億噸公里)

上海

13317

209.87

89980

18633.36

江蘇

155207

1455.21

196153

10417.86

浙江

130145

1076.76

194250

9539.70

安徽

139553

1417.34

434298

13500.60

江西

67795

971.35

151878

3827.98

湖北

100730

1209.01

150762

5503.57

湖南

161837

1660.69

203053

4138.36

重慶

68399

507.13

97377

2594.96

四川

138274

954.66

159034

2465.13

貴州

86571

635.50

85672

1441.78

云南

49080

437.32

108544

1445.58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二)人口規模大,但結構不優。2014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737萬人,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三,在中部四省中排名第一。湖南人口規模雖大,但人口結構并不具有優勢。2014年末,湖南城鎮化率為49.3%,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7,在中部四省中僅高于安徽0.1個百分點,分別比湖北、江西低6.4個和0.9個百分點;15—64歲適齡勞動力人口所占比重為70.8%,居長江經濟帶第7位,在中部四省中僅高于江西0.8個百分點,分別比湖北、安徽低3個和0.9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所占比重為8.5%,居長江經濟帶第9位(見表4)。

表4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人口結構情況

省市

城鎮化率

%

15-64歲人口所占比重

%

大專及以上學歷

人口所占比重(%

上海

89.6

80.2

25.9

江蘇

65.2

74.2

13.4

浙江

64.9

78.4

14.4

安徽

49.2

71.7

9.7

江西

50.2

70.0

7.5

湖北

55.7

73.8

10.7

湖南

49.3

70.8

8.5

重慶

59.6

70.6

12.2

四川

46.3

69.8

8.5

貴州

40.0

68.7

9.6

云南

41.7

72.3

6.3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三)產業體系比較完整,但結構有待優化。湖南產業單位多,行業分布廣,產業體系比較完整,部分產業優勢比較突出,為湖南融入長江經濟帶提供了支持基礎。2014年,湖南法人單位42.49萬個,在長江經濟帶中居第7位,六成以上的法人單位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以及制造業三大領域。從產業發展看,2014年湖南實現工業增加值10749.88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5位,僅次于江蘇、浙江、四川、湖北。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18個大類行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主要工業產品卷煙產量居全國第二,水電發電量居全國第六,水泥產量居全國第八,白銀、鉍、銻、鋅產量居全國第一,鎢、鉛、錫等產量居全國前列。湖南第三產業增加值11406.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2.2%,較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規模居長江經濟帶第4位,僅次于江蘇、浙江、上海。

  從經濟結構看,除上海、浙江呈現三二一的產業次序外,長江經濟帶的其他省市均呈現二三一結構。近年來,湖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由2011年的14.1%降到了2014年11.6%,下降2.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由47.6%降到46.2%,下降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由38.3%穩步上升到42.2%,上升了3.9個百分點。但與長江經濟帶的其他省市相比,湖南產業結構仍表現為一產過高、二產不強、三產不足。此外,湖南對外開放度偏低,對外貿易規模比較小。2014年,湖南進出口貿易總額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排名第9位,僅高于云南、貴州,只相當于進出口貿易總額最大省份江蘇省的5.5%。

表5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三次產業結構及法人單位數

省市

第一產業比重

%

第二產業比重

%

第三產業比重

%

法人單位數

(個)

上海

0.5

34.7

64.8

434106

江蘇

5.6

47.4

47.0

1344793

浙江

4.4

47.7

47.8

1235667

安徽

11.5

53.1

35.4

467775

江西

10.7

52.5

36.8

326563

湖北

11.6

46.9

41.5

567795

湖南

11.6

46.2

42.2

424939

重慶

7.4

45.8

46.8

378003

四川

12.4

48.9

38.7

462084

貴州

13.8

41.6

44.6

209860

云南

15.5

41.2

43.3

279007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四)經濟規模居中,但發展質量欠佳。2014年,湖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37.32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名第5,分別為排名居前的江蘇、浙江的41.5%、67.3%,在長江中游四省中,略低于湖北而高于安徽、江西。但是,從經濟發展質量看,湖南發展質量相對欠佳。2014年,湖南實現地方稅收收入1438.52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7位,僅相當于江蘇的24%、上海的34.1%、浙江的37.3%,在長江中游四省中,比湖北、安徽少434.59億元、254億元,僅比江西多57.39億元;湖南地方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5.3%,占比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中最低,比居第一位的上海低12.6個百分點。從人均水平看,2014年,湖南人均GDP為40271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6位,與排名前五的上海、江蘇、浙江、重慶、湖北相比,少57099元、41603元、32732元、7579元、6874元;湖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21.7元,在長江經濟帶中排第6位,比上海、浙江、江蘇、重慶、湖北少28344元、15036元、9551元、730元、662元。

表6 2014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情況

省市

GDP

(億元)

地方稅收收入

(億元)

地方稅收收入占DP比重

%

人均GDP(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上海

23567.70

4219.05

17.9

97370

45965.8

江蘇

65088.32

6006.05

9.2

81874

27172.8

浙江

40173.03

3853.96

9.6

73002

32657.6

安徽

20848.75

1692.52

8.1

34425

16795.5

江西

15714.63

1381.13

8.8

34674

16734.2

湖北

27379.22

1873.11

6.8

47145

18283.2

湖南

27037.32

1438.52

5.3

40271

17621.7

重慶

14262.60

1281.83

9.0

47850

18351.9

四川

28536.66

2312.46

8.1

35128

15749.0

貴州

9266.39

1026.70

11.1

26437

12371.1

云南

12814.59

1233.23

9.6

27264

13772.2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5》

  三、湖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戰略定位取向

  為促進長江經濟帶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根據長江經濟帶的區位特征、發展共性,國家提出將長江經濟帶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要在符合國家總體戰略定位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基礎條件、發展階段,選取更加有效、更加可行的戰略定位,更好地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

  根據《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沿江流域的總體情況和自身的特色優勢,湖南要著力打造“五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中部地區重要的物流聚散區、長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鎮集群區、沿江流域綠色生態區。

  一是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以洞庭湖生態區建設為重點,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標準和技術規范,大力發展優質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積極支持本地農產品申報地理標志和注冊商標,加大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出口基地建設支持力度,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做強、做優農業規模。以湘西地區為基地,加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扶持力度,合作構建一批優勢農產品產業示范帶。

  二是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行區。以環長株潭城市群、湘南地區為重點,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沿海產業向內陸轉移的承接與對接力度,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培育萬億級裝備制造業集群。

  三是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物流聚散區。以岳陽、長沙為中心,以農產品、建材、機械設備、有色、化工、汽車等為重點,以水運、公路、鐵路互連為突破,以發展現代物流為目標,著力打造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物流聚散區。加快建設綜合物流樞紐,推進多式聯運,率先建立“大開放、大市場、大通關、大流通”的現代流通格局。充分發揮湘潭保稅區作用,盡快建成岳陽城陵磯、長沙臨空產業園綜合保稅區,促進保稅物流發展。

  四是打造長江中游重要的新型城鎮集群區。以長江經濟帶為依托,加大對岳陽市的建設支持,將岳陽市建設成為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的“橋頭堡”,成為長江經濟帶的“中心站”。加大常德、益陽等環洞庭湖區域建設力度,加快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進程,著力推動長沙向北擴展,與岳陽融合發展。以岳陽為端點,在全省構建通江“1小時”的新型城市群。

  五是打造沿江流域綠色生態區。以“兩型”社會建設為重點,加強沿江沿河環境污染治理,加大湖南“四水”現有洲島、濱水區、幽密森林植被等保護與利用,重點發展文化湘江游、洲島休閑游、城鎮濱水風貌游和郊野山水生態游等四大特色旅游產品,實現旅游與水運的融化、體驗與自然的交融,加速形成集旅游觀光、生態綠化、道路防洪于一體的沿岸綠色經濟長廊。

  四、湖南對接長江經濟帶的對策建議

  湖南有效地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長江經濟帶新增長極,應在交通聯通、優勢發揮、薄弱補足、內外協調等方面著力。

  (一)交通要聯通。融入長江經濟帶,關鍵是要完善綜合交通運輸與服務體系,形成通江達海、互聯互通、輻射帶動的交通運輸格局。在現有航空、鐵路、公路設施基本完善的情況下,要著重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水鐵聯運”、“水路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打通“由港到廠”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港口與企業、港口與公路、鐵路的無縫對接,建成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快建立以水運為基礎,航空口岸物流為重點,鐵路和水路聯運為突破口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口岸物流平臺,不斷提高水運與鐵路、公路、航空等其他運輸方式的物流信息互聯互通水平。加快打通水運梗阻,提升水運能力,對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中存在的阻航因素,要堅決疏通、堅持維護;提升航道水平,將岳陽至株洲的航道提升到一級水平,將衡陽至株洲的航道提升至二到三級水平,益陽、常德、邵陽、婁底等港口連接湘江的航道爭取提升到三級水平。通過航道的提升,將經濟發達、靠近粵北的湘南、湘中地區納入“黃金水道”的覆蓋范圍。

  (二)優勢要發揮。一是充分發揮三次產業的比較優勢。農業方面,按照優質、高效、安全和生態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工業方面,以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石化、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主動對接長江經濟帶。服務業方面,以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為方向,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中介服務、健康養老、現代金融、教育咨詢以及具有傳統優勢的商貿、旅游、文化等產業。二是充分發揮水路岸線資源優勢,加快形成臨港產業聚集區。堅持“產港一體化”,著力發展臨港產業園,根據產業分工,鼓勵制造業企業進駐園區,在產業園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物流成本;進一步完善水運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工業企業的沿江(河)的布局,依托水運優勢“走出去”。三是突出發展沿江城鎮體系。以沿江(長江)環湖(洞庭湖)發展為支撐,以親水生態為特色,完善城市聚集和輻射功能,引導人口、產業和基礎設施有序集中分布,構建結構合理、富有特色的沿江城鎮體系;充分利用水資源特色,發展沿江旅游、休閑、娛樂、餐飲等。

  (三)薄弱要補足。一是著力加強可用人力資源的培養與使用。利用我省教育資源優勢,根據本省產業特色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加強職業教育,提高勞動力的技術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方位服務體系,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堅持以事業吸引人才,以環境留住人才;合理引導勞動力外出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在本地就業,實現人才培養到就業本地化。二是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創客培育”、“創新創業服務提升”、“財稅金融支撐”和“創新創業文化培育”等行動計劃,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引導更多技術、資金、人才進入實體經濟;全面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簡化登記注冊程序,減少審批環節,擴大開放領域,提高服務質量,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開放經濟;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區域要素市場體系,培育建立區域性市場。三是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立足湖南省情與市場需求,發展有湖南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拓寬國際市場;嚴抓產品質量,以質量打造品牌,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不斷提高本省品牌附加值和產品的競爭力;鼓勵企業與高校深化合作,提高企業深加工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四)內外要協調。一是注重不同發展戰略的協調。湖南既面臨融入“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戰略,又要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四化兩型”、“湘江新區開發”等戰略,要統籌實施各大戰略,防止顧此失彼,防止政策打架,要以更好地促進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湖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最大原則,精準施策。二是注重內部區域的發展協調。在政策定位上,凸顯長沙的中心城市地位,進一步增強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引領帶動環長株潭城市群協調互動發展,將長株潭城市群打造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服務業中心,率先建成“兩型”城市和建成全面小康。發揮好湘南地區作為湖南在長江經濟帶的腹地功能,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湘西地區定位在原材料工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連接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兩項重要政策的承接點,強化吉首為武陵山片區(湘鄂渝黔邊區)重要物資集散地的功能,深化湘西地區與貴州、重慶、四川等西部地區的合作與對接,將西部大開發的廣闊地區與環長株潭城市群、與長江經濟帶緊密聯系起來。在注重區域功能定位、發展分工的同時,建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梯度轉移協作、流域生態補償及環境治理和社會保障一體化等協作機制,促進各區域通力協作,協調發展。三是注重建立協調扶持機制。建立領導協調機構,負責湖南長江經濟帶規劃實施、項目布局、政策制定、利益協調、聯動合作等工作,負責對外銜接與對接,對內指導與協調,確保湖南有效對接長江經濟帶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综合区丁香五月小说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久久久久久|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性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丰满av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免费无码福利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十六以下岁女子毛片免费|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潮浪|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公天天吃我奶躁我的在|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无码gogo大胆啪啪艺术|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妓院一钑片免看黄大片|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小辣椒福利视频导航|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久久午夜福利电影|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