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7-20 點擊:

  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
 
  《規劃》指出,創新發展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技術應用,加快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檢測技術、直流電能計量技術、計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智能電網量測領域質量數據分析及評價關鍵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規劃》指出,面向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制造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完善壓力、流量、電磁、光學、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開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建設一批計量測試共享實驗室,解決企業生產設施不完備、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持續做大、做強、做響“重慶制造”品牌。
 
  《規劃》提到,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推動地區和行業碳排放計量標準方法研究,依法開展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提升碳計量和碳匯計算技術支撐能力。推進全市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工作,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加大能源資源和環境衛生計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助力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動態監控能力,強化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原文如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2〕33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全面開啟全市計量事業發展新征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編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計量工作,全市計量事業得到快速發展,計量基礎建設、產業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已建成5個國家級計量檢測中心,計量檢定和校準服務項目超過2300項,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5%。計量整體能力實現西部領先,計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
 
  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和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給計量體系帶來的全新挑戰,我市高質量發展需求與計量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術領域計量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部分產業計量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區域間計量能力和水平差異較大,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實質性確立。推進計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計量基礎研究,強化計量應用支撐,提升全市整體計量能力已成為提高全市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把計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計量創新能力、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著力提升供給質量,為譜寫全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突破。強化科技創新對計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計量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兼顧區域、領域、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快攻克計量領域“卡脖子”技術,加速計量測試裝備研發和國產化替代,推動計量產學研協同創新,更好激發產業增長潛力,提高計量創新鏈整體效能。
 
  ——堅持需求牽引、供需聯動。把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計量工作的出發點,圍繞計量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問題,明確計量技術研究重點和計量服務發展方向,加強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強化計量服務支撐,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計量發展新機制。
 
  ——堅持政府統籌、市場驅動。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加強政府對計量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將政府調控重點放在系統培育產業健康生態、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計量機構在技術路線選擇、服務領域布局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系統協同、融合共享。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著力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計量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著力發揮計量的技術服務保障作用,強化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協同服務和綜合應用。堅持將融合發展貫穿始終,有序推動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計量發展新生態,合力開創計量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基本建立,計量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計量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計量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充分激發計量技術機構科技創新活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產業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礎理論和戰略發展課題研究,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搭建一批產業契合度高的計量科研服務和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推進全市計量技術能力提升。
 
  ——計量服務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計量在全市重大戰略中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重要產業發展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制一批專業計量測試裝備,形成一批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技術規范,計量服務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
 
  ——計量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實施一批計量基礎能力提升重點工程,在計量標準體系建設、標準物質研制、機構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區域協同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計量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統籌推進鍛長板強優勢和補短板蓄后勢,全面提高計量基礎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持續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計量監管體制,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強化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探索構建新型計量監管模式,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展望到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計量整體能力躋身全國領先梯隊。全面建成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形成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區域計量能力高效協同發展。
 
  專欄1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三、強化計量科技研發能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四)強化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
 
  加強計量戰略發展和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計量應用技術。積極參與和推進“量子度量衡”計劃,應對計量基準量子化變革,重點開展時間頻率、力學、化學等計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識產權。開展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的前瞻性研究。
 
  專欄2強化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方向
 
  1.計量理論研究。重點開展計量戰略發展研究,量和單位、不確定度理論模型研究應用、測量程序與有效性評價、可計量性設計、計量整體解決方案研究,計量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機理和效能評價研究。
 
  2.計量基礎技術研究。持續開展力學計量、電磁學計量、化學計量等方面的計量基礎技術研究。
 
  3.精密測量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高端數字測量技術、微納米測量技術、圖像識別測量技術、復雜幾何測量技術、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和高端計量器件自主可控技術研究和應用。
 
  4.時間頻率及傳遞技術研究。重點研究長距離超高精度激光時頻傳遞技術、光纖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技術應用,滿足下一代時頻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糾纏的導航定位技術研究。
 
  (五)加快溯源技術及計量裝備研究。
 
  重點面向先進制造、貿易結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及養老、節能環保等領域開展溯源技術和計量裝備研究,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結合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加強標準化、智能化、高精度計量器具的研制應用,提升重點領域計量裝備國產化率以及國產計量裝備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
 
  專欄3加快溯源技術及計量裝備研究重點方向
 
  1.先進制造領域。重點開展微納米幾何特征參量計量、發動機復雜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掃描電鏡、多參數儀器設備、無線傳感器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2.貿易結算領域。重點開展天然氣計量檢測、電子衡器智能檢定及防作弊監管、高速動態汽車衡檢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3.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開展電動汽車充電樁、新能源汽車儲供能、氫能源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4.醫療健康及養老領域。重點開展臨床檢驗、醫用診斷治療、康復理療、醫療環境監測、醫療器械安全監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5.節能環保領域。重點開展能源、氣態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氣回收監測與檢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六)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
 
  創新發展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技術應用,加快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檢測技術、直流電能計量技術、計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智能電網量測領域質量數據分析及評價關鍵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七)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
 
  圍繞國家戰略和全市產業發展需求,針對汽車摩托車、儀器儀表、衛星導航、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快實施西部(重慶)科學城計量科技創新項目。發揮好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科創引領作用,加速整合社會計量資源,充分釋放企業創新活力,開展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合作,鼓勵聯合申報計量科技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實施重大計量科技攻關項目。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專欄4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重點工作
 
  1.強化計量央地合作。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國家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的深度合作對接,力爭在國家計量基標準建設和技術資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
 
  2.完善計量科技合作平臺。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各專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圍繞時間頻率、導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領域共建科技合作平臺。
 
  3.建立重點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節能等項目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全市整體計量檢測研發能力。
 
  4.服務眾創空間平臺。引導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各類眾創空間展開合作,為入駐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計量測試專業技術服務,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提升產業計量服務水平,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壯大
 
  (八)服務制造業發展。
 
  實施全市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消費品、材料工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需求,搭建一批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聚焦全市制造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難題,加強應用性、創新性、前瞻性計量測試技術和產業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及專用裝備研制,為“重慶制造”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實施制造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充分發揮計量對產業鏈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實現計量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支撐、技術保障和創新服務。
 
  專欄5服務制造業發展重點工作
 
  1.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軟硬件產品中植入應用的計量服務需求,持續推動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通信領域全產業鏈、全溯源周期的計量技術開發與測試裝備研制,重點開展5G/6G通信、毫米波傳輸、關鍵元器件、大規模天線陣列、空間射頻性能等測試方法研究和分析應用。
 
  2.汽車摩托車產業領域。圍繞打造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換電模式示范城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充電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安全與保障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開展電磁兼容領域量傳溯源技術研究。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機能效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建設鋰離子電池性能的完整評價體系及規范性計量測試平臺等。
 
  3.裝備制造產業領域。順應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軌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領域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趨勢,重點開展數字化精密測量、大尺寸及微納米高精密測量、復雜幾何型面測量等計量檢測技術研究,持續完善裝備制造計量服務能力。
 
  4.消費品產業領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紡織品、新興消費品等領域消費升級需求,重點推動食品添加劑、有機化學品殘留、包裝材料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檢測,以及消費品中生化計量、電離輻射計量等前沿性計量技術研究和相關標準物質的研制。
 
  5.材料工業產業領域。圍繞全市增加高品質原材料供給和前沿材料工程化、產業化發展需求,重點開展面向綠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進有色金屬、石墨烯、氣凝膠等新材料的前沿計量技術和關鍵特性參數計量標準研究。
 
  6.生物醫藥產業領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發現、疫情防控保障等領域需求,持續推動遠程醫療計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重點開展精密醫療設備檢測、植入材料檢測和蛋白質計量、藥物及疫苗研發生產計量、核酸計量溯源技術研究。
 
  (九)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
 
  充分發揮計量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大計量對現代物流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助力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服務我市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專欄6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工作
 
  1.現代物流業。推進物聯網核心元器件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重點研制物聯網感知裝備動態特性在線測試儀器設備,研究冷鏈環境動態監控系統校準技術,提升測試效率和質量。
 
  2.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進面向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方面的測試、檢驗等計量服務。重點發展在線檢測計量,完善檢驗計量服務體系。
 
  3.生活性服務業。重點加快商貿、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計量標準制定和技術研發,加大計量標準的推廣應用力度。
 
  (十)服務高端儀器儀表發展和精密制造。
 
  面向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制造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完善壓力、流量、電磁、光學、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開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建設一批計量測試共享實驗室,解決企業生產設施不完備、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持續做大、做強、做響“重慶制造”品牌。
 
  專欄7服務高端儀器儀表發展和精密制造重點工作
 
  1.高精度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衛星導航、環境監測、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高精度計量檢測裝備,建立集成原子時標標準裝置、高精度多軸轉臺標準裝置以及大流量風速風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稱重傳感器、車輛動態多參數測量儀等檢測裝置。
 
  2.高端通用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端通用計量檢測裝備,開發發動機運行試驗平臺性能評價系統,研制大齒輪多參量計量標準器具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工業CT等校準裝置。
 
  3.面向高端應用的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智能制造、環境監測、安全防護等領域應用的計量檢測裝備,包括曲軸洛氏硬度測試系統、動態力值壓力校準裝置、大口徑氣體流速流量檢測裝置、自由曲面自動檢測系統、多參數危險氣體在線分析儀器等。
 
  4.傳感器。重點開展面向環境監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的傳感器檢測能力研究,包括多維力值傳感器、慣性運動參數傳感器、動態稱重傳感器校準裝置。
 
  5.特色儀器儀表。重點研發面向供水、供電、供氣等基層民生計量保障領域的儀器儀表,持續提升智能水表、燃氣表、流量計、加氣機、熱能表、焦度計、高壓電能表等我市特色儀器儀表的全國市場占有率。
 
  (十一)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
 
  加強計量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強化互聯網與物聯網領域計量服務,高水平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研究智能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解決影響全市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計量技術難題。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整體測量性能。推進計量檢測大數據采集,拓展“工業互聯網+計量”智能檢測的市場應用。加強智能傳感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
 
  專欄8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重點工作
 
  1.人工智能領域。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測試評價技術及標準化測試數據集的研究。重點推進計算機視覺、跨媒體感知、自主無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計量檢測技術、關鍵參數測量與測試驗證、標準制定修訂等工作。
 
  2.產業數字化領域。提高測量過程控制有效性,為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提供大數據支撐。重點推進數字技術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和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在線監測計量體系建設。
 
  3.互聯網領域。打造全頻域、全時段、全要素的計量支撐能力,促進5G/6G、區塊鏈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開展工業互聯網物理信道、傳輸穩定性、功耗等參數的計量測試方法研究,提升數據傳輸可靠性。
 
  4.物聯網領域。開展輕量級操作系統及測試技術研究,研究制定物聯網感知裝備測試標準和系統評價技術規范,開展測試評價。研制物聯網感知裝備動態特性在線測試儀器設備,提升測試效率和質量。
 
  (十二)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推動地區和行業碳排放計量標準方法研究,依法開展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提升碳計量和碳匯計算技術支撐能力。推進全市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工作,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加大能源資源和環境衛生計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助力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動態監控能力,強化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專欄9服務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
 
  1.碳排放領域。加強“雙碳”計量技術、管理、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碳市場基礎標準、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和碳排放在線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組織質量法油流量標準裝置、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在線檢定裝置的研發。
 
  2.能源領域。打造綜合能源計量云平臺,推進重慶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建立能源資源計量數據采集、監測和分析系統。開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重點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等領域計量檢測技術。推進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并網控制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加強電力碳足跡追溯、發輸電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壓、清潔能源場景計量試驗監測技術研究。
 
  3.環境監測領域。開展環境監測在線計量技術及裝備、環境計量標準物質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氣環境監測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監測裝備集成開發。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環境監測類儀器的在線、便攜、快速計量檢測。重點提升環境、衛生領域污染物排放量監測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氣、頁巖氣領域監測能力,助力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4.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研究,進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純度定值,開展污染物顆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
 
  (十三)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計量專業優勢,圍繞建設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城市交通系統、完善能源保障體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大工程、重要裝備、重點網絡線路計量需求,開展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開展計量技術攻關與先進測量裝備研發,持續提升計量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保障能力。
 
  專欄10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作
 
  1.交通運輸領域。重點推進高鐵裝備制造、機動車測速、道路交通稱重等計量技術升級迭代。圍繞國際大宗高價值產品貿易,加強“渝新歐”港口計量體系建設和互認。
 
  2.城市交通領域。重點推進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衛星導航及應用等技術,開展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統涉及的信息、通信、傳感器等計量檢測技術研究,為城市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統計與監測平臺提供計量測試數據,實現對交通運輸領域能耗數據的動態監測。
 
  3.能源資源領域。重點推進能源資源計量領域的計量裝備研制,制定修訂能效水效標識產品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創新能源資源計量檢測技術手段,開展能源計量器具在線動態計量檢測標準方法研究。
 
  4.水安全領域。重點推進城鄉供水水源水質在線檢測計量標準及計量技術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監測、地下水位監測、水量計量、水雨情遙測、城鄉供水監測、供水管網漏損監測、重點水源地水質監測計量標準及計量體系,重點提升漏水控制、污水處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計量檢測技術水平。
 
  5.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面向5G/6G、千兆光纖、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空間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網等網絡設施建設需要,開展互聯立體網絡體系計量技術及計量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試驗計量平臺,打造一批復雜場景的應用試驗計量基地。重點研發高精度守時系統,提供時間頻率產品全產業鏈計量檢測服務。
 
  6.自然資源監測領域。開展用于測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測量儀器校準溯源技術研究。
 
  五、夯實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
 
  (十四)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
 
  建立國家計量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體系,確保量值傳遞溯源鏈條的完備性。加快推進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
 
  專欄11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重點工作
 
  1.國家計量標準。重點圍繞保障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科技創新需要,立足我市時間頻率、氣體流量、衛星導航等優勢計量專業,積極參與相關國家計量標準研究。
 
  2.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及計量應用需求,完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供給,加大關系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關產業計量標準建設力度,新建大長度、氣體流量、膨脹法、真空等全市最高等級計量標準,填補西部地區相關領域量傳溯源空白。
 
  3.部門(行業)計量標準。重點圍繞部門(行業)發展需求,在能源、醫化、理化、工業探傷、電力、水務等重點領域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
 
  4.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采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能力。
 
  (十五)加大標準物質研制應用。
 
  加強標準物質研發應用的市場化培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加強對涉及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發立項指導和知識產權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標準物質推廣應用,提升標準物質質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
 
  (十六)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
 
  持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普惠性、基礎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技術資源配置,推動“一區兩群”計量技術機構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龍頭、市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骨干、社會共建共享計量實驗室為補充的全方位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培育一批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具有產業號召力和影響力的計量測試機構。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推動形成一批公共檢測平臺。
 
  專欄12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提升重點工作
 
  1.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重點提升我市現有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技術能力水平。圍繞服務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爭取新獲批籌建一批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
 
  2.市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提升市級法定計量機構技術能力,完善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區域法定計量機構保障能力。面向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數字監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醫療器械等領域建設一批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性能評價實驗室。
 
  3.行業主管部門專業計量技術機構。負責部門行業計量標準建設與維護、專用計量技術與方法研究、專用計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電力、水務、氣象、地質勘測等領域開展行業內計量風險收集、評估、監測、預警,承擔政府及行業指定的基礎保障任務。
 
  (十七)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載體,加快計量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創新型團隊建設。支持計量技術青年骨干參加國家級、市級重大科研項目和重點平臺的研究、實驗活動。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加快培養產業計量服務與民生計量保障需求的緊缺人才。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制度有效銜接。探索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機制。
 
  (十八)完善企業計量體系。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通過分類指導,幫助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工業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計量器具,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和管理。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業計量管理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凡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十九)推動計量交流合作。
 
  圍繞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區域計量協同發展,持續深化計量服務區域合作,組建川渝產業計量技術聯盟,建立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計量支撐體系,打造區域資源互補、市場信息互通、標準體系互認、市場發展互融、監管執法互聯的服務平臺。加強計量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計量領域高質量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計量援助和國際計量交流合作。
 
  六、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二十)完善計量法規體系。
 
  積極推動計量地方性法規制定修訂,完善相關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建設,加強計量檢定規程、校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實際、滿足產業需求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成立重慶市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負責全市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實施、評估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探索建立計量技術規范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的制定修訂和宣傳推廣。
 
  (二十一)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
 
  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推動計量監管制度創新。推動企業內部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實施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推動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重大專項開展量值保障能力驗證,推動對計量器具、測量軟件、測量系統、測量平臺開展綜合計量評價。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二十二)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
 
  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面向精準醫療、體育健身、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衛生防護、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三農”領域延伸,持續提升鄉村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水平,縮小計量領域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
 
  專欄13民生計量監管重點工作
 
  1.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供水、供電、供氣、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民生計量保障,實現涉及民生領域重點強檢項目全覆蓋。加大現場計量檢定校準裝備配置,實現民生計量檢定校準便利化。
 
  2.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持續開展加油(氣)機、充電樁、出租車計價器、集貿市場(超市)衡器、民用“三表”和糧食市場在用計量器具等重點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和商品過度包裝的專項治理,維護市場公平公正秩序。
 
  3.計量惠民專項行動。組織計量技術機構進社區、進校園、進市場、進醫院、進養老院,開展計量技術服務,打通計量惠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4.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行動。著力提升農村計量服務供給質量和效果,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強糧食收儲、農資銷售、農產品收購等重點環節計量服務,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二十三)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
 
  聚焦數字賦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通過器具智能化、過程自動化、數據系統化,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推動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裝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
 
  (二十四)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
 
  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做好誠信計量建設規范宣傳工作,在供水、供電、供氣、成品油、驗配眼鏡等領域樹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動經營者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建立完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落實。
 
  (二十五)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
 
  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提升計量執法效果。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打擊計量作弊、缺斤短兩、偽造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和綜合執法相銜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二十六)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力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開放、多元的法制計量格局。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持續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規劃實施全過程。建立重慶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計量工作,協調解決涉及全市計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區縣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和完善支持計量發展的實施細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切實有力措施,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
 
  (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財政保障機制,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積極落實國家計量檢定相關優惠政策,努力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專項、重點工程及試點示范項目。加大對計量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成果轉化等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計量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服務。
 
  (二十九)加強學科和文化建設。
 
  支持高校加強計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將計量基礎知識納入公民基本科學素質培育體系,在義務教育中增加計量基礎知識教育內容,參與開展計量線上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深入開展計量科普宣傳,推動計量科普基地建設,在“世界計量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加強對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及計量科學技術的宣傳普及,提高全民計量科學素養。大力傳播計量文化,積極開展計量先進典型和榜樣選樹,不斷增強廣大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十)加強協調聯動。
 
  加強市政府有關部門與區縣間計量工作的協調聯動,統籌推進計量功能布局、政策扶持、應用示范等重點工作。探索組建全市計量智庫,廣泛吸納高水平計量人才,研究趨勢性、前瞻性重大計量問題,做好計量決策支撐和咨詢服務。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努力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計量工作格局。
 
  (三十一)狠抓評估落實。
 
  各區縣、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落實規劃的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市市場監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形式開展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發現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對策,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政府。

 

主頁 > 新聞中心 > 園區規劃 >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2022-07-20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
 
  《規劃》指出,創新發展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技術應用,加快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檢測技術、直流電能計量技術、計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智能電網量測領域質量數據分析及評價關鍵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規劃》指出,面向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制造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完善壓力、流量、電磁、光學、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開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建設一批計量測試共享實驗室,解決企業生產設施不完備、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持續做大、做強、做響“重慶制造”品牌。
 
  《規劃》提到,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推動地區和行業碳排放計量標準方法研究,依法開展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提升碳計量和碳匯計算技術支撐能力。推進全市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工作,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加大能源資源和環境衛生計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助力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動態監控能力,強化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原文如下: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2〕33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是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撐。為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全面開啟全市計量事業發展新征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編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計量工作,全市計量事業得到快速發展,計量基礎建設、產業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已建成5個國家級計量檢測中心,計量檢定和校準服務項目超過2300項,強檢計量器具檢定覆蓋率達到95%。計量整體能力實現西部領先,計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
 
  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和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給計量體系帶來的全新挑戰,我市高質量發展需求與計量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新技術領域計量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部分產業計量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區域間計量能力和水平差異較大,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實質性確立。推進計量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計量基礎研究,強化計量應用支撐,提升全市整體計量能力已成為提高全市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認真落實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把計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升計量創新能力、服務效能和管理水平,著力提升供給質量,為譜寫全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突破。強化科技創新對計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計量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兼顧區域、領域、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快攻克計量領域“卡脖子”技術,加速計量測試裝備研發和國產化替代,推動計量產學研協同創新,更好激發產業增長潛力,提高計量創新鏈整體效能。
 
  ——堅持需求牽引、供需聯動。把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計量工作的出發點,圍繞計量供給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問題,明確計量技術研究重點和計量服務發展方向,加強計量基礎能力建設,強化計量服務支撐,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計量發展新機制。
 
  ——堅持政府統籌、市場驅動。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加強政府對計量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將政府調控重點放在系統培育產業健康生態、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計量機構在技術路線選擇、服務領域布局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系統協同、融合共享。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積極性,著力完善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計量工作協調推進機制。著力發揮計量的技術服務保障作用,強化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質量基礎設施的統籌建設、協同服務和綜合應用。堅持將融合發展貫穿始終,有序推動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計量發展新生態,合力開創計量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新一代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基本建立,計量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列,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計量在服務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計量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充分激發計量技術機構科技創新活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重點產業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完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礎理論和戰略發展課題研究,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測量實驗室,搭建一批產業契合度高的計量科研服務和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推進全市計量技術能力提升。
 
  ——計量服務保障效能日益提高。計量在全市重大戰略中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計量測試服務能力基本覆蓋重要產業發展領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研制一批專業計量測試裝備,形成一批專用計量測試方法和技術規范,計量服務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體系日趨完善。
 
  ——計量基礎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實施一批計量基礎能力提升重點工程,在計量標準體系建設、標準物質研制、機構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區域協同合作等方面持續發力,加速計量基礎再造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統籌推進鍛長板強優勢和補短板蓄后勢,全面提高計量基礎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持續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計量監管體制,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強化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探索構建新型計量監管模式,推進誠信計量體系建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展望到2035年,全市計量科技創新水平與計量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計量整體能力躋身全國領先梯隊。全面建成現代化計量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形成計量社會共治格局,區域計量能力高效協同發展。
 
  專欄1計量發展主要指標
 
  三、強化計量科技研發能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四)強化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
 
  加強計量戰略發展和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計量應用技術。積極參與和推進“量子度量衡”計劃,應對計量基準量子化變革,重點開展時間頻率、力學、化學等計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形成一批自主核心知識產權。開展人工智能、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精密測量技術的前瞻性研究。
 
  專欄2強化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方向
 
  1.計量理論研究。重點開展計量戰略發展研究,量和單位、不確定度理論模型研究應用、測量程序與有效性評價、可計量性設計、計量整體解決方案研究,計量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機理和效能評價研究。
 
  2.計量基礎技術研究。持續開展力學計量、電磁學計量、化學計量等方面的計量基礎技術研究。
 
  3.精密測量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高端數字測量技術、微納米測量技術、圖像識別測量技術、復雜幾何測量技術、非接觸式測量技術和高端計量器件自主可控技術研究和應用。
 
  4.時間頻率及傳遞技術研究。重點研究長距離超高精度激光時頻傳遞技術、光纖高精度時間頻率傳遞技術應用,滿足下一代時頻同步精度需求的基于量子糾纏的導航定位技術研究。
 
  (五)加快溯源技術及計量裝備研究。
 
  重點面向先進制造、貿易結算、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醫療健康及養老、節能環保等領域開展溯源技術和計量裝備研究,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結合新一代數字技術應用,加強標準化、智能化、高精度計量器具的研制應用,提升重點領域計量裝備國產化率以及國產計量裝備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
 
  專欄3加快溯源技術及計量裝備研究重點方向
 
  1.先進制造領域。重點開展微納米幾何特征參量計量、發動機復雜部件失效定量分析以及掃描電鏡、多參數儀器設備、無線傳感器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2.貿易結算領域。重點開展天然氣計量檢測、電子衡器智能檢定及防作弊監管、高速動態汽車衡檢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3.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開展電動汽車充電樁、新能源汽車儲供能、氫能源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4.醫療健康及養老領域。重點開展臨床檢驗、醫用診斷治療、康復理療、醫療環境監測、醫療器械安全監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5.節能環保領域。重點開展能源、氣態污染物、能效水效、油氣回收監測與檢測等計量技術方法、裝備和技術規范研究。
 
  (六)加強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
 
  創新發展遠程和在線計量技術、復雜環境和極值量計量技術應用,加快開展數字化模擬測量、工況環境檢測技術、直流電能計量技術、計量設備虛擬仿真技術、智能電網量測領域質量數據分析及評價關鍵技術等基礎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檢測技術研究,強化涉及全市重點產業領域的多參數檢測、在線檢測、動態監測、遠程監測、自動化檢測等技術方法和計量儀器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增強快速檢測能力。
 
  (七)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
 
  圍繞國家戰略和全市產業發展需求,針對汽車摩托車、儀器儀表、衛星導航、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快實施西部(重慶)科學城計量科技創新項目。發揮好各類科技創新平臺的科創引領作用,加速整合社會計量資源,充分釋放企業創新活力,開展多學科融合、多領域合作,鼓勵聯合申報計量科技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實施重大計量科技攻關項目。加大產學研用計量科技合作,推動計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專欄4優化計量科技創新生態重點工作
 
  1.強化計量央地合作。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國家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的深度合作對接,力爭在國家計量基標準建設和技術資源共享方面取得突破。
 
  2.完善計量科技合作平臺。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各專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合作,圍繞時間頻率、導航定位和5G/6G通信等領域共建科技合作平臺。
 
  3.建立重點產學研合作平臺。加強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節能等項目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全市整體計量檢測研發能力。
 
  4.服務眾創空間平臺。引導全市計量檢測力量與各類眾創空間展開合作,為入駐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計量測試專業技術服務,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四、提升產業計量服務水平,助力現代產業體系壯大
 
  (八)服務制造業發展。
 
  實施全市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計量基礎。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消費品、材料工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需求,搭建一批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聚焦全市制造業領域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難題,加強應用性、創新性、前瞻性計量測試技術和產業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及專用裝備研制,為“重慶制造”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的計量測試服務。實施制造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充分發揮計量對產業鏈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實現計量對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支撐、技術保障和創新服務。
 
  專欄5服務制造業發展重點工作
 
  1.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軟硬件產品中植入應用的計量服務需求,持續推動高帶寬、低時延、大連接通信領域全產業鏈、全溯源周期的計量技術開發與測試裝備研制,重點開展5G/6G通信、毫米波傳輸、關鍵元器件、大規模天線陣列、空間射頻性能等測試方法研究和分析應用。
 
  2.汽車摩托車產業領域。圍繞打造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換電模式示范城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充電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等安全與保障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開展電磁兼容領域量傳溯源技術研究。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機能效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建設鋰離子電池性能的完整評價體系及規范性計量測試平臺等。
 
  3.裝備制造產業領域。順應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軌道交通、新能源、增材制造等領域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趨勢,重點開展數字化精密測量、大尺寸及微納米高精密測量、復雜幾何型面測量等計量檢測技術研究,持續完善裝備制造計量服務能力。
 
  4.消費品產業領域。面向全市食品、特色紡織品、新興消費品等領域消費升級需求,重點推動食品添加劑、有機化學品殘留、包裝材料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檢測,以及消費品中生化計量、電離輻射計量等前沿性計量技術研究和相關標準物質的研制。
 
  5.材料工業產業領域。圍繞全市增加高品質原材料供給和前沿材料工程化、產業化發展需求,重點開展面向綠色建材、化工材料等原材料,以及先進有色金屬、石墨烯、氣凝膠等新材料的前沿計量技術和關鍵特性參數計量標準研究。
 
  6.生物醫藥產業領域。面向全市居民健康管理、重大疾病發現、疫情防控保障等領域需求,持續推動遠程醫療計量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重點開展精密醫療設備檢測、植入材料檢測和蛋白質計量、藥物及疫苗研發生產計量、核酸計量溯源技術研究。
 
  (九)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
 
  充分發揮計量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作用,加大計量對現代物流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助力現代物流業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服務我市建設國家級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專欄6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重點工作
 
  1.現代物流業。推進物聯網核心元器件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重點研制物聯網感知裝備動態特性在線測試儀器設備,研究冷鏈環境動態監控系統校準技術,提升測試效率和質量。
 
  2.生產性服務業。重點推進面向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方面的測試、檢驗等計量服務。重點發展在線檢測計量,完善檢驗計量服務體系。
 
  3.生活性服務業。重點加快商貿、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計量標準制定和技術研發,加大計量標準的推廣應用力度。
 
  (十)服務高端儀器儀表發展和精密制造。
 
  面向高端儀器儀表和精密制造產業計量檢測需求,重點完善壓力、流量、電磁、光學、化學等儀器儀表檢測能力開發,拓寬儀器儀表檢測服務范圍,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自動化水平。開展高端儀器儀表產業服務行動,建設一批計量測試共享實驗室,解決企業生產設施不完備、檢測能力不足等問題。鼓勵引導企業進行高端儀器儀表研發,拓展產品種類、擴大服務市場,在特色儀器儀表領域持續做大、做強、做響“重慶制造”品牌。
 
  專欄7服務高端儀器儀表發展和精密制造重點工作
 
  1.高精度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衛星導航、環境監測、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高精度計量檢測裝備,建立集成原子時標標準裝置、高精度多軸轉臺標準裝置以及大流量風速風向、微小流量、微小容量、高精度稱重傳感器、車輛動態多參數測量儀等檢測裝置。
 
  2.高端通用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高端通用計量檢測裝備,開發發動機運行試驗平臺性能評價系統,研制大齒輪多參量計量標準器具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工業CT等校準裝置。
 
  3.面向高端應用的計量檢測裝備。重點研發面向智能制造、環境監測、安全防護等領域應用的計量檢測裝備,包括曲軸洛氏硬度測試系統、動態力值壓力校準裝置、大口徑氣體流速流量檢測裝置、自由曲面自動檢測系統、多參數危險氣體在線分析儀器等。
 
  4.傳感器。重點開展面向環境監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的傳感器檢測能力研究,包括多維力值傳感器、慣性運動參數傳感器、動態稱重傳感器校準裝置。
 
  5.特色儀器儀表。重點研發面向供水、供電、供氣等基層民生計量保障領域的儀器儀表,持續提升智能水表、燃氣表、流量計、加氣機、熱能表、焦度計、高壓電能表等我市特色儀器儀表的全國市場占有率。
 
  (十一)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
 
  加強計量與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產業數字化科研生產平臺聯動,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強化互聯網與物聯網領域計量服務,高水平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研究智能基礎設施計量測試技術,解決影響全市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計量技術難題。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提升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整體測量性能。推進計量檢測大數據采集,拓展“工業互聯網+計量”智能檢測的市場應用。加強智能傳感器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全面提升物聯網感知裝備質量水平。
 
  專欄8服務“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重點工作
 
  1.人工智能領域。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測試評價技術及標準化測試數據集的研究。重點推進計算機視覺、跨媒體感知、自主無人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計量檢測技術、關鍵參數測量與測試驗證、標準制定修訂等工作。
 
  2.產業數字化領域。提高測量過程控制有效性,為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發展提供大數據支撐。重點推進數字技術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和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在線監測計量體系建設。
 
  3.互聯網領域。打造全頻域、全時段、全要素的計量支撐能力,促進5G/6G、區塊鏈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和發展。開展工業互聯網物理信道、傳輸穩定性、功耗等參數的計量測試方法研究,提升數據傳輸可靠性。
 
  4.物聯網領域。開展輕量級操作系統及測試技術研究,研究制定物聯網感知裝備測試標準和系統評價技術規范,開展測試評價。研制物聯網感知裝備動態特性在線測試儀器設備,提升測試效率和質量。
 
  (十二)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標準體系,推動地區和行業碳排放計量標準方法研究,依法開展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提升碳計量和碳匯計算技術支撐能力。推進全市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工作,強化結果運用,促進用能單位節能降耗、提質增效。拓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加大能源資源和環境衛生計量數據的挖掘分析與利用,助力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高能源計量動態監控能力,強化計量測試技術在碳足跡、碳追蹤中的應用。
 
  專欄9服務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
 
  1.碳排放領域。加強“雙碳”計量技術、管理、服務體系建設,開展碳市場基礎標準、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和碳排放在線計量測試技術研究。組織質量法油流量標準裝置、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在線檢定裝置的研發。
 
  2.能源領域。打造綜合能源計量云平臺,推進重慶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建立能源資源計量數據采集、監測和分析系統。開展用能產品能效標識檢測和能源平衡測試、能源審計等技術服務,重點研究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等領域計量檢測技術。推進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并網控制計量測試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加強電力碳足跡追溯、發輸電能效提升以及特高壓、清潔能源場景計量試驗監測技術研究。
 
  3.環境監測領域。開展環境監測在線計量技術及裝備、環境計量標準物質研究。加快用于水、土壤、大氣環境監測方面的新一代智能監測裝備集成開發。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環境監測類儀器的在線、便攜、快速計量檢測。重點提升環境、衛生領域污染物排放量監測能力,提升成品油、液化天然氣、頁巖氣領域監測能力,助力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
 
  4.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開展溫室氣體標準物質研究,進行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純度定值,開展污染物顆粒尺寸定值及分布研究。
 
  (十三)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計量專業優勢,圍繞建設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完善城市交通系統、完善能源保障體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大工程、重要裝備、重點網絡線路計量需求,開展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開展計量技術攻關與先進測量裝備研發,持續提升計量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保障能力。
 
  專欄10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作
 
  1.交通運輸領域。重點推進高鐵裝備制造、機動車測速、道路交通稱重等計量技術升級迭代。圍繞國際大宗高價值產品貿易,加強“渝新歐”港口計量體系建設和互認。
 
  2.城市交通領域。重點推進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衛星導航及應用等技術,開展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等智能城市交通系統涉及的信息、通信、傳感器等計量檢測技術研究,為城市交通領域節能減排統計與監測平臺提供計量測試數據,實現對交通運輸領域能耗數據的動態監測。
 
  3.能源資源領域。重點推進能源資源計量領域的計量裝備研制,制定修訂能效水效標識產品地方計量技術規范,創新能源資源計量檢測技術手段,開展能源計量器具在線動態計量檢測標準方法研究。
 
  4.水安全領域。重點推進城鄉供水水源水質在線檢測計量標準及計量技術研究,完善地表水位監測、地下水位監測、水量計量、水雨情遙測、城鄉供水監測、供水管網漏損監測、重點水源地水質監測計量標準及計量體系,重點提升漏水控制、污水處理、防洪能力等方面的計量檢測技術水平。
 
  5.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面向5G/6G、千兆光纖、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空間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網等網絡設施建設需要,開展互聯立體網絡體系計量技術及計量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試驗計量平臺,打造一批復雜場景的應用試驗計量基地。重點研發高精度守時系統,提供時間頻率產品全產業鏈計量檢測服務。
 
  6.自然資源監測領域。開展用于測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新一代地形地貌測量儀器校準溯源技術研究。
 
  五、夯實計量基礎能力建設,服務高質量發展
 
  (十四)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
 
  建立國家計量標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行業)計量標準、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為主體的層次分明、鏈條清晰的計量標準體系,確保量值傳遞溯源鏈條的完備性。加快推進各類計量標準技術改造和升級換代。在重點領域新建一批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提高社會公用計量標準覆蓋率。
 
  專欄11加強計量標準體系建設重點工作
 
  1.國家計量標準。重點圍繞保障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和科技創新需要,立足我市時間頻率、氣體流量、衛星導航等優勢計量專業,積極參與相關國家計量標準研究。
 
  2.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重點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及計量應用需求,完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供給,加大關系民生和健康安全的相關產業計量標準建設力度,新建大長度、氣體流量、膨脹法、真空等全市最高等級計量標準,填補西部地區相關領域量傳溯源空白。
 
  3.部門(行業)計量標準。重點圍繞部門(行業)發展需求,在能源、醫化、理化、工業探傷、電力、水務等重點領域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
 
  4.企事業單位計量標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建立最高計量標準,加強計量標準能力建設,采用先進計量器具,提升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升級的相關計量技術支撐能力。
 
  (十五)加大標準物質研制應用。
 
  加強標準物質研發應用的市場化培育,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高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加大對標準物質的研發投入,加強對涉及生物醫藥、食品安全、環境監測等重點領域的標準物質研發立項指導和知識產權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公益性標準物質推廣應用,提升標準物質質量控制、追溯管理能力。
 
  (十六)加快計量技術機構建設。
 
  持續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體系和能力建設,推動計量技術機構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普惠性、基礎性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技術資源配置,推動“一區兩群”計量技術機構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建立以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龍頭、市級計量測試中心為骨干、社會共建共享計量實驗室為補充的全方位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培育一批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具有產業號召力和影響力的計量測試機構。加強計量技術機構間的協同服務、協同創新,推動形成一批公共檢測平臺。
 
  專欄12計量技術機構能力提升重點工作
 
  1.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重點提升我市現有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技術能力水平。圍繞服務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爭取新獲批籌建一批國家級計量測試中心。
 
  2.市級計量技術機構。重點提升市級法定計量機構技術能力,完善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區域法定計量機構保障能力。面向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數字監管、增材制造、石墨烯和醫療器械等領域建設一批市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性能評價實驗室。
 
  3.行業主管部門專業計量技術機構。負責部門行業計量標準建設與維護、專用計量技術與方法研究、專用計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面向電力、水務、氣象、地質勘測等領域開展行業內計量風險收集、評估、監測、預警,承擔政府及行業指定的基礎保障任務。
 
  (十七)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載體,加快計量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創新型團隊建設。支持計量技術青年骨干參加國家級、市級重大科研項目和重點平臺的研究、實驗活動。實施計量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行動,加快培養產業計量服務與民生計量保障需求的緊缺人才。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制度有效銜接。探索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機制。
 
  (十八)完善企業計量體系。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通過分類指導,幫助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推動工業企業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計量管理人員與計量器具,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收集、分析、應用和管理。發揮龍頭企業和各類計量技術服務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微企業計量管理能力。鼓勵社會各方加強對企業計量發展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凡是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扣除。
 
  (十九)推動計量交流合作。
 
  圍繞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強區域計量協同發展,持續深化計量服務區域合作,組建川渝產業計量技術聯盟,建立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區域協調發展計量支撐體系,打造區域資源互補、市場信息互通、標準體系互認、市場發展互融、監管執法互聯的服務平臺。加強計量對外交流合作,推動計量領域高質量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計量援助和國際計量交流合作。
 
  六、加強計量監督管理,提升計量監管效能
 
  (二十)完善計量法規體系。
 
  積極推動計量地方性法規制定修訂,完善相關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加快全市計量技術規范體系建設,加強計量檢定規程、校準規范的研究制定,建成符合市情實際、滿足產業需求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成立重慶市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負責全市計量技術規范制定修訂、實施、評估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探索建立計量技術規范的信息公開和共享機制。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計量技術規范的制定修訂和宣傳推廣。
 
  (二十一)深化計量監管制度改革。
 
  堅持一般監管與重點治理相結合,推動計量監管制度創新。推動企業內部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管理模式改革。探索實施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推動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重大專項開展量值保障能力驗證,推動對計量器具、測量軟件、測量系統、測量平臺開展綜合計量評價。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快速有效處置計量突發事件。
 
  (二十二)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
 
  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基層民生計量保障能力。面向精準醫療、體育健身、健康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圍繞食品安全、貿易結算、衛生防護、生態環境等領域的計量監管需求,加強計量器具強制檢定能力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三農”領域延伸,持續提升鄉村計量技術創新和服務供給水平,縮小計量領域公共服務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
 
  專欄13民生計量監管重點工作
 
  1.民生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供水、供電、供氣、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災避險等計量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民生計量保障,實現涉及民生領域重點強檢項目全覆蓋。加大現場計量檢定校準裝備配置,實現民生計量檢定校準便利化。
 
  2.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持續開展加油(氣)機、充電樁、出租車計價器、集貿市場(超市)衡器、民用“三表”和糧食市場在用計量器具等重點民生計量專項監督檢查,加強對定量包裝商品和商品過度包裝的專項治理,維護市場公平公正秩序。
 
  3.計量惠民專項行動。組織計量技術機構進社區、進校園、進市場、進醫院、進養老院,開展計量技術服務,打通計量惠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4.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行動。著力提升農村計量服務供給質量和效果,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強糧食收儲、農資銷售、農產品收購等重點環節計量服務,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二十三)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
 
  聚焦數字賦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探索推行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模式,通過器具智能化、過程自動化、數據系統化,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體系。推廣新型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建立智慧計量監管平臺和數據庫。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智能計量管理系統,推動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計量實驗室。推廣智慧計量理念,推動企業開展計量檢測裝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質量控制和智慧管理水平,服務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
 
  (二十四)推進誠信計量分類監管。
 
  建立以經營者自我承諾為主、政府部門推動為輔、社會各界監督為補充的誠信計量管理模式。做好誠信計量建設規范宣傳工作,在供水、供電、供氣、成品油、驗配眼鏡等領域樹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誠信計量典型,在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全面開展誠信計量行動,強化市場經營主體責任,推動經營者開展誠信計量自我承諾。開展誠信計量示范活動,建立完善誠信計量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市場主體計量信用記錄,推進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落實。
 
  (二十五)加強計量執法體系建設。
 
  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提升計量執法效果。加強計量作弊防控技術和查處技術研究,嚴厲打擊計量作弊、缺斤短兩、偽造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和綜合執法相銜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加大對計量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二十六)推動計量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和力量,吸納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法制計量工作,構建開放、多元的法制計量格局。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產業計量等高技術服務新興業態,培育和壯大專業化計量技術服務市場,持續滿足市場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強化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規劃實施全過程。建立重慶市計量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市計量工作,協調解決涉及全市計量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區縣要高度重視計量工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和完善支持計量發展的實施細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采取切實有力措施,確保規劃各項任務落實。
 
  (二十八)加大政策支持。
 
  建立和完善財政保障機制,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按規定納入本級預算。發展改革、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投資、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積極落實國家計量檢定相關優惠政策,努力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專項、重點工程及試點示范項目。加大對計量技術突破、模式創新、成果轉化等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計量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服務。
 
  (二十九)加強學科和文化建設。
 
  支持高校加強計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將計量基礎知識納入公民基本科學素質培育體系,在義務教育中增加計量基礎知識教育內容,參與開展計量線上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深入開展計量科普宣傳,推動計量科普基地建設,在“世界計量日”“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加強對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及計量科學技術的宣傳普及,提高全民計量科學素養。大力傳播計量文化,積極開展計量先進典型和榜樣選樹,不斷增強廣大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十)加強協調聯動。
 
  加強市政府有關部門與區縣間計量工作的協調聯動,統籌推進計量功能布局、政策扶持、應用示范等重點工作。探索組建全市計量智庫,廣泛吸納高水平計量人才,研究趨勢性、前瞻性重大計量問題,做好計量決策支撐和咨詢服務。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單位的優勢和作用,集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努力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計量工作格局。
 
  (三十一)狠抓評估落實。
 
  各區縣、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落實規劃的工作責任制,按照職責分工,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市市場監管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監測,通過第三方評估等形式開展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總結評估,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發現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對策,重要情況及時報告市政府。

 
主站蜘蛛池模板: 69一区二三区好的精华液| 欧美熟妇性xxx交潮喷|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自产21区丝袜|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软萌小仙自慰喷白浆|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肉欲啪啪网站| 一区二区乱子伦在线播放| 羞羞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香港日本三级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很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 国产精品51麻豆cm传媒| 国产老肥熟xxxx| 丰满成熟妇女毛茸茸 | 欲求不满的寂寞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真实的国产乱xxxx|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西西人体高清44rt·net|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国产综合精品|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人妻阿敏被老外玩弄系列|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国产成人影院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