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京東解讀《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2-02 點擊:次
11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為了更好地理解、落實《規劃》,《中國冶金報》記者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進行了專訪。
《中國冶金報》記者:《規劃》對鋼鐵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遲京東:《規劃》是在我國經濟結構、發展模式發生變化,以及黨中央、國務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大布局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國家在鋼鐵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上采取措施不是從《規劃》開始的。可以說,《規劃》在黨中央、國務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重大布局時就已經開始了,其發布實際上是落實國家的重大布局和安排的延伸,也是對鋼鐵產業深化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進一步指導。這是《規劃》發布的重要意義所在。《規劃》順應了鋼鐵產業的發展趨勢,其中提到的很多內容和目標,能夠提綱挈領地引領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發布《規劃》就是要明確地引導和指導鋼鐵行業和鋼鐵企業應該怎么變、怎樣轉、朝著什么方向走。
《中國冶金報》記者:工信部公布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年~2020年)》與《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遲京東:《規劃》與《鋼鐵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鋼鐵行業的內生動力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就內生動力而言,過去,鋼鐵行業只需要把產品都賣出去就行,而且價格還不低;現在形勢變了,下游用戶的要求提高了,就需要鋼鐵行業研究如何滿足下游用戶要求,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與此相關的品種供應能力、質量保證能力和服務水平都得上去。
就外部環境而言,首先,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整體經濟環境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為6.7%;其次,發展條件發生了變化,過去,由于市場消費需求呈現高增速、大增量態勢,鋼鐵行業發展的主基調就是擴大生產規模以滿足消費的增長;再次,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在近幾年滿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擴張規模的鋼鐵行業也提供了超過市場消費量的產品。
以上情況的變化,加上近幾年鋼鐵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擴張,導致整個行業的矛盾集聚、問題交叉,并且各種因素互相影響,鋼鐵行業產生了無序、不穩定性的情況,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出現了波動。2015年到今年一季度,鋼鐵行業十分困難。我認為,這不單單是鋼鐵行業的規模變大而導致的,而更多是各種矛盾和問題集聚的結果:比如,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同地區不管條件是否合適都來發展鋼鐵產業,以此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再如,為滿足市場需要,無視企業的綜合條件,都盲目擴大規模;又如,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調整等。
目前,鋼鐵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正在減弱,從原來的支柱地位乃至絕對支柱地位,逐漸變為支撐地位、基礎地位。特別是在目前鋼鐵產品供大于求、發展環境快速變化的環境下,再發展鋼鐵工業不一定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反而有可能帶來經濟問題和麻煩。
《規劃》就是在這種大的環境條件下發布的。這些來自各個方面的矛盾的集聚和問題的交叉,讓鋼鐵行業舉步維艱,也逼迫著鋼鐵行業必須要改變過去那種不斷擴張的發展模式。環境、條件、動力變了,行業再不變就是死路一條。這是必然趨勢。
《規劃》順應了鋼鐵行業非變不可的發展趨勢,是順勢而為,突出了更多要改變的地方,更注重指導性;同時,《規劃》由工信部公布,也讓指導性文件的意味更濃。
《中國冶金報》記者:《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中,第一項就是積極穩妥去產能、去杠桿。對于去產能這個重點任務,您怎么看?
遲京東:去產能是轉變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的一個平臺,也是解決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抓手。
不過,去產能是鋼鐵產業目前若干矛盾和問題中的一個,而不是全部。同時,去產能本身也不是終極目標:不是說把產能去掉了,鋼鐵產業所有的矛盾和問題就都不存在了。但是,它又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就是說,在去產能這個平臺下,可以順勢解決其他問題。
為什么說去產能是一個平臺、行業發展的一個抓手或者叫牛鼻子呢?因為,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不僅僅鋼鐵產業中落后的產能和違法違規的產能退出去了,更重要的是,鋼鐵產業可以主動調整結構、實現轉型升級。
盡管鋼鐵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路徑可能有很多,但當內外部條件、生產要素等因素不適合規模擴張時,最主要的路徑是應當主動壓減產能。同時,鋼鐵企業規模大、同質化競爭、惡性競爭等問題,也可以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得到解決。
《中國冶金報》記者:“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不升反降,前十家鋼鐵企業的產業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沒有達到《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60%的目標,這是為何?而《規劃》提出,產業集中度到2020年要提高到60%,這能否實現,怎樣實現?
遲京東:過去,發展鋼鐵就是為了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鋼鐵行業也因此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鋼鐵產業也越做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有的鋼鐵企業不顧長遠發展的要求,不斷擴大規模,導致整個行業企業規模越做越大,企業數量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產業集中度就很難提高。
我認為,提高集中度是鋼鐵產業發展的必然大勢。《規劃》提出產業集中度要從34%提升到60%,也是有路徑、有辦法的。
大企業想要競爭力更強,就需要通過重組進行優化;各個地方也不能再像原來那樣支持單個企業盲目擴張,而是要支持區域內的優化發展。何謂優化發展?例如,一個省里面有幾十家鋼鐵企業,每一家鋼鐵企業都做強不現實;再如,不一定非得是產能大省的企業要重組,產能小省的也應該重組。總之,鋼鐵企業都要參與到當前的轉變中來。
鋼鐵企業在考慮下一步的發展模式時,不應當再像過去那樣一味擴大規模,而應該要考慮與誰重組、重組誰,重組后怎樣優化、做強,在市場競爭過程中怎樣融合、合作、共贏等問題。
此外,在兼并重組中,政府和市場都應該發揮各自的作用,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市場要發揮主動作用,這樣,兼并重組才能得以暢通無阻。《規劃》提出,兼并重組要避免“拉郎配”。我認為,要避免“拉郎配”,但并不意味著政府就可以不作為。在我國鋼鐵行業目前的發展條件下,無論何種所有制的鋼鐵企業都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如果政府不發揮作用,兼并重組之路比較難走通。
《中國冶金報》記者:要落實《規劃》,實現《規劃》提出的目標,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遲京東:《規劃》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歸結起來就是:國家創條件、企業抓機遇。
《規劃》是在鋼鐵行業內外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條件下公布的,進一步明確了行業應該往哪兒走,企業應該怎么做,以指導行業和企業的下一步發展。落實《規劃》不能局限于落實《規劃》,還要落實國家的重大政策。例如,去產能工作還要繼續抓下去,不能放松,圍繞去產能的各個方面的工作也要抓緊落實好,已經決定了的一些重大的部署和安排要做好。同時,在兼并重組、布局調整、轉型升級等方面,涉及鋼鐵行業的一些重大安排需要有國家一定的政策支持,政策還需要完善。
對企業來說,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規劃》中指出的發展方向已經不是國家政策要求企業怎樣發展,而是企業必須從這個方向考慮,否則就是死路一條。鋼鐵行業已經到了“不是人家要我變、是我必須要變”的時候了。所以,企業必須要轉變觀念,更新自己的發展理念。只要擴大規模就能夠發展好的觀念已經行不通了,企業要順應鋼鐵行業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要盡早、盡快進行調整。不調整,將來發展的空間和余地就會越來越小。
政府和行業協會,都要為行業今后的轉變創造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抓住這種機遇,加快調整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