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
論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1-20 點擊:次
1951年的初春,新中國剛剛成立,萬物寂寥,百廢待興,內有經濟增長與生活困難之憂,外有援朝戰爭與西方封鎖之患。人均鋼產量不足5斤,人均發電量不足3度(千瓦時),人均糧食占有量不足250公斤。擺在中國人民和國家領導人面前的,除了困難,還是困難,而新中國要做到,除了發展,還是發展。
以史為鏡,以知得失。現如今,十三五規劃已經過去大半,而在從2016年至今的3年多里面,國際環境、政治形勢、經濟狀態、頂層政策等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經歷了十三五規劃的修編,對現階段的政策方向與發展重點進行了修正,但是大方向沒有改變,依然是秉持著十三五的核心思想,走著十三五規劃的老路。
此次十四五規劃,把中國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基于低質量發展的舊路徑——“三駕馬車+城鄉兩元結構+土地財政+人口紅利+犧牲環境+各地招商引資各塑產業結構+城鎮化促進+省域市域經濟與財稅良性競爭”式模式,切換到高質量發展導向的新路徑“創新驅動+內需促進+多層次城鎮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位一體建設”,從路徑依賴式發展之路——“所有的體制,機制,政府運作,公共產品,國企作為,金融與貨幣導向,土地與人才供給,服務于GDP為導向的區域基建與工業經濟”——嬗變到路徑創新之路——“所有的體制,機制和要素均服務于五位一體建設為總體結構,消費經濟和科創經濟為主軸的均衡態發展”,從從而形成我們的再出發。
根本上看,十四五是中華民族發展之路上轉折程度最高,躍遷力量最大,發展態勢最猛,蘊含能量最高的一次根本性拐點。有人說十四五中美將異位或全球體系重塑。當然道理不能這么講,這么講中外要引起一片嘩然,要甚至于甚至引起周邊的國家與我們之間的一個不安全感,乃至于更深刻地影響中國國際關系。這是一個很突破的認識,也是一個不足以駕馭這個時代的認識。未來五年具有極強的時間非均衡非常態非系統化特征。
時間的關鍵性拐點特征:十四五一系列改弦更張式重構,將使得十四五呈現巨大的洗牌,競爭格局變化,若干隱性差距,小差距,新技術對產業的沖擊被驟然拉大等特征。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蘇聯解體時期。
時間的速度:時間的速度不均勻,不連續,不穩定。比如企業成功的高峰時間的時間加速效應,以及衰退時期的時間停滯效應。
時間的夢想特征:某些時間,人類更更具備大膽的夢想和顛覆性的創造。比如互聯網革命期間,大數據革命期間,虛擬貨幣群起時刻。
時間的結構復雜程度:時間的內在,不是有可能有湍流,漩渦,紊流,更有可能構成巨大的復雜結構,乃至持續演進中的動態復雜系統。比如一個國家發狂時刻,一個民族失去理智時刻,一個地區進入動蕩時刻,都會遭遇這種時間特征。
信息化進入到了新一輪革命期,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訊、物聯網、人工智能進入到突破期。這些要素互聯,數據無界流動,人工智能無界應用,進行到何種深度,已然具有超卓的革命動力。恰逢中國將會發生怎樣的突破,將會怎樣改變,我們將會如何把萬物互聯世界互聯,深度有最大意愿推動自身發展,因此這些因素如何驅動于中國發展,我們應當給予最積極的想象和追逐。總結以上,我們會發現這十個重大趨勢正在有效的用量驅動種種變化,結合我們之前所說的,中國由工業經濟和基建經濟大踏步,非線性驚險一跳似的要轉型到消費經濟和科創經濟,這是大轉型所需的外部因素。可以說是有很多事項,但這十個重要趨勢對于十四五的影響是根本性的。這十個趨勢的展開應用,勢必會推動中國更為堅實的轉型,使得十四五規劃更有突破性,十四五的應用更有革命性。
十四五期間,時間的特性都被推舉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未來這五年時間,對于中國3000年文明史來講,可能其躍遷及嬗變程度及超過了過去3000年的總和。當一個企業更好地理解了時間特征,對時間進行積極管理,通過疏散,板結,結構化,碎片化,密實,集合,沉淀,滯后,飛速,慢速,混亂,逆流,分岔,糾纏,編織,交錯,鑲嵌,等特有的時間管理手段,就有可能在未來五年里面做到以下十種可能性:
1、與國家共振。
2、在國家的大力轉大調整過程當中,尋找自己獨特的作為空間。
3、 在所有企業的同質化發展中間,找出自己的個性化反身性發展做法。
4、即與國家共振,又做好國家聚變過程里面的沖浪式發展。
5、賭國運,下重注做國家所提倡的基站產業。
6、 把國家的事業達成自己的事業, 把國家的戰略意圖,轉化成自己的若干發展計劃。
7、在國際層面尋找縫隙和機會點。
8、在一帶一路在中國與國際關系重構過程當中,形成自己獨有的國際化發展之路。
9、站在更高角度上,做好中國企業轉型發展的平臺樞紐和賦能者
10、在國際的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做好領頭羊破局者顛覆者,基于國家的發展方略,站在國家的大事上面,做一些開創性的巔峰之上的再重構式的大構想,就像臉書所做的國際加密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