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關系經濟產業發展的13個關鍵詞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17 點擊:次
目標:聚焦高能級創新,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優化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布局。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
發展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發機構等新型創新主體。實施國有企業研發考核,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鼓勵有條件地方依托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創新創業機構改革,建設專業化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隊伍;暢通科技型企業國內上市融資渠道,增強科創板“硬科技”特色。
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業現代化和高端化,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在重點領域布局一批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和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試驗驗證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強化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建設。實施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工程,建設區域性應急物資生產保障基地。推動傳統產業布局優化,改造升級。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力,加快發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商務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提高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發展水平。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
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制、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消費提質擴容,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供給,率先在化妝品、服裝、家紡、電子產品等消費品領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消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
目標:搶抓數字化發展機遇,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以數字化手段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等前沿技術。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集成互聯、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打造全球覆蓋、高效運行的通信、導航、遙感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商業航天發射場。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
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穩妥推動沿海核電建設,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加快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新型儲能技術規模化應用。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
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構建集污水、垃圾、固廢、危廢、醫廢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
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模式。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規范發展再制造產業。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
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完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新整合設立秦嶺、黃河口等國家公園。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長江流域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等開展試點。
目標:面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標準,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舉辦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院校和專業。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進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
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儲能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10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重點建設一批師范教育基地。建立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成河北、河南、山西、遼寧、安徽、福建、云南、新疆等區域醫療中心。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積極發展醫療聯合體。加強國家心血管、呼吸、腫瘤、創傷等醫學中心建設。打造若干引領國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醫學中心和醫學創新轉化中心。
加強預防、治療、護理、康復有機銜接。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用改革,發展高端醫療設備。加強中西醫結合,促進少數民族醫藥發展。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
深化體教融合、體衛融合、體旅融合。因地制宜發展體育公園,支持在不妨礙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灘地等建設公共體育設施。探索中國特色足球籃球排球發展路徑,持續推進冰雪運動發展,發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體育賽事。擴大體育消費,發展健身休閑、戶外運動等體育產業。
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整合利用存量資源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積極發展農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養老。支持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建設和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
推動就業社保、養老托育、扶殘助殘、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物流商超、治安執法、糾紛調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
目標:提升文化自信,延續傳統文脈,拓展文化業態,實現創新發展。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規范發展文化產業園區,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鼓勵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影視劇、游戲等數字文化產品“走出去”,加強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加快提升超高清電視節目制播能力,推進電視頻道高清化改造,推進沉浸式視頻、云轉播等應用。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
目標: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東部地區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高水平建設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上海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
京津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設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長三角加快建設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目標: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相關綱要內容整理如下:
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特大城市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醫療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大中城市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制造業差異化定位,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出臺,原有對于十四五的各種預想終于落地。從省市縣到各類開發區,應以此為標尺重新審視地方經濟,通過系統謀劃更好地適應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實質性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