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關于“十四五”規劃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關于“十四五”規劃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2-18 點擊:

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發展邁入新階段。展望“十四五”時期,中國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需要在若干重大問題上做出重要的調整與創新。

 

一、關于高質量發展與GDP增長速度問題

 

關于高質量發展與GDP增長速度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高質量發展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戰略目標。這種戰略定位是黨的十九大以后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需要我們竭盡全力為之奮斗。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第一關鍵詞就是高質量發展,這要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在這種共識的支持下,國民經濟運行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既符合各地實際又具有創新意義的探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躍升,為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奠定基礎。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各國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中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域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基于這樣的科技創新基礎,“十四五”時期,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要以更加包容開放的理念認真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調動和集中更多社會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 R&D)經費占 GDP的比重要達到 2.6%以上。充分發揮國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數量巨大的優勢,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高度重視各類創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創新人才的創新主力軍作用,以多種方法鼓勵各個領域 3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發揮其創新創業對經濟社會進步的代際促進作用和對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的激發引導作用。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中形成更多的創新引領效應,在國際科技進步舞臺上擁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與標準制定權,穩步提高國家科技創新水平與科技實力。

 

當然,創新發展難度仍然非常大,在高端領域創新發展的難度更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使得各個領域的科技人員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 419萬人 /年,連續 6年居全球第一位,已經到了孕育人才紅利的黃金期。現在,無論是專業科研機構,還是大學或企業內部的科研部門,處在活躍創新期的 35歲以下的青年創新人才數量充足,支持創新的資金、設備、實驗室等均比較充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思路向全社會供給比較充裕的創新資源的條件已經具備,以創新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2.關注 GDP增長速度問題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致力于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18年,中國 GDP達13.60萬億美元,為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 29.8%,居第一位(見表1)。同時,又要注意腳踏實地,時刻不要忘記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仍然把 GDP增長速度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進行科學理性的安排。系統考慮國民經濟運行的整體特征,充分考慮中國在全球進一步提升影響力的需要,綜合分析與運用多種方法測算后,我們認為,期間中國 GDP增長速度擬“十四五”定為年均增長 6.0%較為科學可行。

 

世界銀行發布的 2019年10月期東亞太平洋經濟半年報指出,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出口和投資增長下滑,考驗著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韌性。預計該地區經濟體 2020年和 2021年增速分別為 5.7%和 5.6%。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中國也應該有信心把“十四五”時期 GDP年均增長速度設置在 6.0%,這也是我們對穩定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責任擔當。


 

3.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與 GDP增長速度的關系

 

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與 GDP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并不矛盾,二者是一對相輔相成的要素統一體。從創新驅動的角度來分析,“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創出新高。2018年,全國 R&D經費支出 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 11.8%,占 GDP的 2.19%,投入總額居全球第二,增長速度居全球第一。中國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達到 43.2萬件,排名第二的美國是 31.1萬件,排名第三的日本是 18.9萬件,中國的比較優勢明顯。中國主要科技創新指標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一大批創新成果先后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 58.5%。正是因為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才使得 2018年全國萬元 GDP能耗比 2017年下降了 3.1%,而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107327元/人,比 2017年提高了 6.6%,經濟發展質量確實在穩步提高。

 

4.關注中國紅利期的轉變

 

人均工作時間的增加導致中國原有的人口紅利減退,低端產業開始向越南、菲律賓等國家轉移。但是,中國受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快速擴大,在校本科生占全球的 1/5,出國留學生占全球的 1/3以上,出國留學人員回國潮已持續 5年,青年科技人才數量大幅增加,人才紅利期日益顯現。

 

華為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成就為國內企業的科技創新樹立了典范,也將激勵更多有遠大理想的企業學習與借鑒“華為之路”,在科技創新上邁出更大的步伐。以華為為引領的 5G技術的普及以及 5G普及拉動的物聯網時代,將為包括普通民眾在內的國內外客戶與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的促進技術更新換代與經濟升級發展的效應。與此同時,全球高度關注的 AI、大數據、移動支付等重大技術創新領域,中國都具有比較充足的人才與技術積淀,發展狀態比較活躍,未來也將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持續不斷的新動能,全國各地越來越充滿創新活力的高質量發展機理與機制正在孕育與形成, 2020年我們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整體創新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所以,對“十四五”時期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動力要有充分的自信。

 

按照這種分析與研判,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既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實提高國民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的發展,也是一種立足于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情,需要保持適當較快發展速度的發展。這樣的發展狀態既不同于以前的發展,因為我們把高質量發展納入了主體思路,也將為以后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子,有利于逐步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關于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問題

 

關于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制造業新的歷史方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論述,形成了“三個轉變”的理論架構,這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為中國制造業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目標。2019年 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時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中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中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為我們指明了制造業發展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發展制造業,把這個實體經濟的基礎鞏固好。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本錢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丟的,必須始終不渝地緊緊攢在手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才有利于構筑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伴隨著工業化的持續推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有大量工業產品產量占全球產量的 50%以上。制造業產品是中國出口產品中對全球影響最大的產品,很多國家普通民眾的吃、住、行等消費品都與中國的制造業密切相關。正是因為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在很多領域都形成了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才使得國家在應對國際形勢變幻時表現出比較淡定的大氣和非常有自信的底氣。在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高度重視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中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的基本依托,也是進一步提升國家工業綜合實力的標志。只有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扎扎實實地推動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并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促進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才能夠更加有底氣,以先進制造業支撐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才能夠更加穩固。

 

3.把實體經濟搞上去

 

實體經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等,是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經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既然是本錢,就必須有所保障,而且無論如何不能弱化。因為弱化,或者丟掉,就意味著國民經濟的弱化。國內外大量事實證明,無論一個大國國民經濟水平提高到何種程度,如果弱化實體經濟或放棄實體經濟,就意味著偏離了國民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將給國家的發展、特別是給老百姓的就業、提升收入水平造成損失。與實體經濟對應的虛擬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也很重要,也需要重視并適度發展。但是,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為促進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生產要素支撐的,絕不可以把一個大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完全寄托于虛擬經濟,“脫實向虛”是一個大國經濟畸形發展的表現,不少國家近些年經濟發展困難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在“脫實向虛”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經濟發展的初心,給本國老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因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把實體經濟搞上去,對未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深遠。

 

4.高度重視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的技術創新與集成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發展是“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近些年,隨著國家重大裝備研發計劃的推進,已經在高端制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在航空航天裝備、深海裝備、核動力裝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等方面逐步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進一步創新的重點是通過自主創新掌握各個領域更多核心技術與發明專利,在醫療裝備、檢測裝備、數字制造裝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共同為未來高端制造業發展提供新技術、新基礎零部件、新材料等支持。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有實力的國家都在想方設法搶占技術制高點與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借鑒國際上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經驗,一般都采取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的組織方式。2015年以來,中國已經組織實施了一批智能制造項目,時期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部署更多的智能制造重大項目,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創新資源,共同破解技術創新與管理難題,推動智能制造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先進制造業支撐。

 

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問題

 

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迫切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十四五”時期中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基本遵循。面對環境整治的繁重任務,我們要切實認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迫切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產生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伴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發展全局的高度,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急,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鐵腕治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過去多年高速發展積累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態環境治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是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因此,“十四五”時期,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讓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2.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道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如果處理妥當就可以形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證明,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哲學層面分析,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經濟發展中重視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追求經濟發展,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3.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近期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有效循環鏈接。按照有關規定,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紅線的行為,堅決依法整治。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通過大眾化的宣傳與普及,增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通過公眾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轉化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

 

4.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從哲學原理上分析,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規律性,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個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中、下游,進行整體規劃,分類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能力,維護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主動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逐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5.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針對中國處在污染防治攻堅期的現實,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逐步從當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鐵腕治污走向依法治污,讓生態環境保護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四、關于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問題

 

關于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重大國家戰略體系形成

 

2019年 9月 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至此,重大國家戰略體系已比較明朗,初步形成了涉及全國重要區域的體系。按照目前已經明確的工作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 4個重大國家戰略均已完成頂層設計并出臺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這些重大國家戰略需要持續推進,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剛剛納入重大國家戰略體系,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盡快完成頂層設計與規劃綱要編制工作,以便進入實施推進階段。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沿黃各省份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寧,天下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如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所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

 

黃河流域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 4個大的地貌單元,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 9個省(區),流域面積 79.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8.3%。截至 2018年年底,黃河流域 9個省(區)總人口為 4.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 30.3%;GDP達23.9萬億元,占全國 GDP的 26.5%。在中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

 

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其中,河口鎮以上為黃河上游,河道長 3472千米,流域面積 42.8萬平方千米,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河口鎮至桃花峪為中游,河道長 1206千米,流域面積 34.4萬平方千米,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形成泥沙特征最為明顯的河段,需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并用,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道長 786千米,流域面積只有 2.3萬平方千米,是全球著名的地上河,部分河段還有二級懸河,每年汛期河道防洪是主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下游雖然沒有發生重大洪澇災害,但是,無論是大堤內部仍然居住的居民,還是沿線防洪形勢,都依然存在比較大的災害威脅,進一步加強治理的任務仍然繁重。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需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提高生物多樣性。

 

沿黃各省份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新的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鞏固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蘭州、銀川、西安、鄭州、濟南等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做好集約發展規劃,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努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沿黃各省份的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沿黃各省份要充分利用緊鄰“陸上絲綢之路”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土壤,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條件的區域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惠民生。同時,要從戰略高度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整理與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集國內外思想智慧建立黃河學研究架構,以更加科學的方法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3.保障黃河安瀾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這是其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梳理黃河治理的基本經驗,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持續加固沿黃下游堤壩工程,確保黃河下游沿岸安全。針對沿黃地區水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積極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沿黃地區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通過政策引導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讓黃河成為造福沿岸人民的幸福河。

 

五、關于開放發展問題

 

關于開放發展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

 

實踐證明,開放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支撐之一,是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特別是已經開始普及的 5G通信技術及其帶來的互聯網升級、物聯網普及、AI快速發展之勢,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深度展開,世界各國之間經濟

 

文化日益融合,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流動,各個國家之間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2019年 3月 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更加開放的邏輯思維,以法治化的方法,強力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以更加包容的胸襟,在開放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再創高質量開放發展的輝煌!

 

2.加大共建“一帶一路”的力度

 

自從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牢牢把握互聯互通這個關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首屆高峰論壇提出的合作成果順利落實, 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對接,同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或戰略規劃框架契合,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貢獻,成為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的有效載體。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 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 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9.7%、全球貿易增長 1.7%—6.2%、全球收入增加 0.7%—2.9%。“一帶一路”倡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事實證明,“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 2019年 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3.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上探索新路子

 

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和金融開放創新等為主要內容,為全國其他地區創造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與做法。2013年 9月至 2019年 8月,中國已分多批次批準了 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 1個自由貿易港,初步形成了 “1+3+7+1+6”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格局,呈現出區域協調、陸海統籌的開放態勢,推動形成了中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發展的戰略態勢。2019年 1—6月,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 20.1%,進一步說明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科學性和促進全國開放發展的可行性。“十四五”期間,中國需要發揮各地優勢,持續探索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推動開放發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為推動高質量開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新支撐。

 

4.從長計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18年 7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并發表題為《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世界既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未來 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 10年,是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的 10年,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 10年。這種判斷,說明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與重塑不可避免。

 

按照理論分析,當一個新崛起大國 GDP達到守成大國 60%時,兩者之間的競爭博弈就不可避免。2016年,中國 GDP相當于美國 GDP的比例超過 60%的敏感點,所以中美博弈就全面爆發。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竭力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持續博弈將會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過程,我們需要做好長期進行復雜較量的各種準備。在實際運作中,既不能與之過度博弈,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也不能在原則問題上隨意讓步,要有充分的耐心與韌性理性應對。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從長計議,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穩定前行,不斷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高度。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 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延續了下滑趨勢,規模較 2017年下降了 13.0%,但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實際利用外資 1350億美元,增長 3.0%。2019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 7.2%,展現出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信心。“十四五”時期,中國與美國等國家之間的發展博弈壓力仍然會比較大。但是,只要冷靜應對、智慧應對、積極應對,我們完全有信心在博弈中更加堅定地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崛起的發展之路。

 

六、初步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

 

1.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關鍵詞

 

“十四五”時期,中國需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部署國家戰略資源,充分利用人才紅利黃金期的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讓 R&D經費占 GDP的比重達到 2.6%以上,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技術難點,在物聯網、 AI、航空航天等領域形成一批對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高科技成果,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新動能,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與保持 GDP較快增長速度的關系,牢記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堅守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時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專心致志謀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議“十四五”時期全國 GDP年均增長速度擬定為 6.0%,繼續保持國民經濟比較活躍的發展狀態,進一步彰顯大國經濟包容性增長的韌性。

 

2.高度重視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國工業體系完整、綜合實力持續增長的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巨大、創新資源越來越豐富的人才紅利,從一線技術創新做起,圍繞數字化與智能化主題思路,全面加強自主創新,凝聚一代人的創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一批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創新產品,穩步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逐步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全面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3.繼續堅持鐵腕治污

 

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污染防治,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從一點一滴做起,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進與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綠色技術研發上集聚創新資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術,并推廣應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取得重大進展,以更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的智慧與力量。

 

4.有序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時期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特別是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要科學規劃,有序啟動。針對黃河流域的特殊情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堅定不移在高水平開放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并且堅持主動開放、有序開放、持續擴大開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懷支持全球多元化發展、包容性增長。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法制化的力量為擴大開放保駕護航。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所提出的要求,為所有合法投資者提供寬松和諧的營商環境。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等一系列高水平開放舉措實施,以開放贏得更多發展空間,以開放獲得更多發展機遇,以開放促進中國與全球的深度融合,以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力量。

主頁 > 專題研究 > 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 > 規劃動態 >

關于“十四五”規劃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

2020-02-18 來源:未知 點擊:

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發展邁入新階段。展望“十四五”時期,中國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新任務,需要在若干重大問題上做出重要的調整與創新。

 

一、關于高質量發展與GDP增長速度問題

 

關于高質量發展與GDP增長速度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高質量發展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戰略目標。這種戰略定位是黨的十九大以后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需要我們竭盡全力為之奮斗。因此,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第一關鍵詞就是高質量發展,這要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在這種共識的支持下,國民經濟運行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既符合各地實際又具有創新意義的探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躍升,為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奠定基礎。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各國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中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領域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基于這樣的科技創新基礎,“十四五”時期,中國的高質量發展要以更加包容開放的理念認真學習與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調動和集中更多社會資源,加大研發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 R&D)經費占 GDP的比重要達到 2.6%以上。充分發揮國家高學歷、高層次人才數量巨大的優勢,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高度重視各類創新人才,尤其是青年創新人才的創新主力軍作用,以多種方法鼓勵各個領域 3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發揮其創新創業對經濟社會進步的代際促進作用和對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的激發引導作用。在涉及國計民生的領域中形成更多的創新引領效應,在國際科技進步舞臺上擁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與標準制定權,穩步提高國家科技創新水平與科技實力。

 

當然,創新發展難度仍然非常大,在高端領域創新發展的難度更大。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等教育的高速發展,使得各個領域的科技人員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 419萬人 /年,連續 6年居全球第一位,已經到了孕育人才紅利的黃金期。現在,無論是專業科研機構,還是大學或企業內部的科研部門,處在活躍創新期的 35歲以下的青年創新人才數量充足,支持創新的資金、設備、實驗室等均比較充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思路向全社會供給比較充裕的創新資源的條件已經具備,以創新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2.關注 GDP增長速度問題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致力于國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018年,中國 GDP達13.60萬億美元,為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 29.8%,居第一位(見表1)。同時,又要注意腳踏實地,時刻不要忘記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仍然把 GDP增長速度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進行科學理性的安排。系統考慮國民經濟運行的整體特征,充分考慮中國在全球進一步提升影響力的需要,綜合分析與運用多種方法測算后,我們認為,期間中國 GDP增長速度擬“十四五”定為年均增長 6.0%較為科學可行。

 

世界銀行發布的 2019年10月期東亞太平洋經濟半年報指出,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出口和投資增長下滑,考驗著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韌性。預計該地區經濟體 2020年和 2021年增速分別為 5.7%和 5.6%。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中國也應該有信心把“十四五”時期 GDP年均增長速度設置在 6.0%,這也是我們對穩定東亞太平洋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種責任擔當。


 

3.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與 GDP增長速度的關系

 

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與 GDP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并不矛盾,二者是一對相輔相成的要素統一體。從創新驅動的角度來分析,“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創出新高。2018年,全國 R&D經費支出 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 11.8%,占 GDP的 2.19%,投入總額居全球第二,增長速度居全球第一。中國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達到 43.2萬件,排名第二的美國是 31.1萬件,排名第三的日本是 18.9萬件,中國的比較優勢明顯。中國主要科技創新指標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一大批創新成果先后轉化為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 58.5%。正是因為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才使得 2018年全國萬元 GDP能耗比 2017年下降了 3.1%,而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 107327元/人,比 2017年提高了 6.6%,經濟發展質量確實在穩步提高。

 

4.關注中國紅利期的轉變

 

人均工作時間的增加導致中國原有的人口紅利減退,低端產業開始向越南、菲律賓等國家轉移。但是,中國受高等教育人口規模快速擴大,在校本科生占全球的 1/5,出國留學生占全球的 1/3以上,出國留學人員回國潮已持續 5年,青年科技人才數量大幅增加,人才紅利期日益顯現。

 

華為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成就為國內企業的科技創新樹立了典范,也將激勵更多有遠大理想的企業學習與借鑒“華為之路”,在科技創新上邁出更大的步伐。以華為為引領的 5G技術的普及以及 5G普及拉動的物聯網時代,將為包括普通民眾在內的國內外客戶與廣大民眾帶來巨大的促進技術更新換代與經濟升級發展的效應。與此同時,全球高度關注的 AI、大數據、移動支付等重大技術創新領域,中國都具有比較充足的人才與技術積淀,發展狀態比較活躍,未來也將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持續不斷的新動能,全國各地越來越充滿創新活力的高質量發展機理與機制正在孕育與形成, 2020年我們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整體創新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所以,對“十四五”時期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動力要有充分的自信。

 

按照這種分析與研判,時期的高質量發展是一種既高度重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實提高國民經濟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的發展,也是一種立足于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情,需要保持適當較快發展速度的發展。這樣的發展狀態既不同于以前的發展,因為我們把高質量發展納入了主體思路,也將為以后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子,有利于逐步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關于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問題

 

關于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制造業新的歷史方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論述,形成了“三個轉變”的理論架構,這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中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這為中國制造業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目標。2019年 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調研時指出,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要堅定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中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推動中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扎扎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為我們指明了制造業發展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發展制造業,把這個實體經濟的基礎鞏固好。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本錢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丟的,必須始終不渝地緊緊攢在手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搞上去,才有利于構筑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2.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

 

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伴隨著工業化的持續推進,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有大量工業產品產量占全球產量的 50%以上。制造業產品是中國出口產品中對全球影響最大的產品,很多國家普通民眾的吃、住、行等消費品都與中國的制造業密切相關。正是因為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在很多領域都形成了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造業體系,才使得國家在應對國際形勢變幻時表現出比較淡定的大氣和非常有自信的底氣。在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歷史條件下,高度重視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中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的基本依托,也是進一步提升國家工業綜合實力的標志。只有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扎扎實實地推動制造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并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促進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才能夠更加有底氣,以先進制造業支撐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才能夠更加穩固。

 

3.把實體經濟搞上去

 

實體經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等,是以物質生產為主的經濟,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中國發展的本錢。既然是本錢,就必須有所保障,而且無論如何不能弱化。因為弱化,或者丟掉,就意味著國民經濟的弱化。國內外大量事實證明,無論一個大國國民經濟水平提高到何種程度,如果弱化實體經濟或放棄實體經濟,就意味著偏離了國民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將給國家的發展、特別是給老百姓的就業、提升收入水平造成損失。與實體經濟對應的虛擬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也很重要,也需要重視并適度發展。但是,虛擬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為促進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生產要素支撐的,絕不可以把一個大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大局完全寄托于虛擬經濟,“脫實向虛”是一個大國經濟畸形發展的表現,不少國家近些年經濟發展困難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在“脫實向虛”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經濟發展的初心,給本國老百姓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因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把實體經濟搞上去,對未來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影響深遠。

 

4.高度重視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的技術創新與集成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領域的創新發展是“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近些年,隨著國家重大裝備研發計劃的推進,已經在高端制造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在航空航天裝備、深海裝備、核動力裝備、計算機及電子設備等方面逐步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條件。進一步創新的重點是通過自主創新掌握各個領域更多核心技術與發明專利,在醫療裝備、檢測裝備、數字制造裝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共同為未來高端制造業發展提供新技術、新基礎零部件、新材料等支持。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制高點和突破口,有實力的國家都在想方設法搶占技術制高點與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借鑒國際上促進智能制造發展的經驗,一般都采取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的組織方式。2015年以來,中國已經組織實施了一批智能制造項目,時期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部署更多的智能制造重大項目,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創新資源,共同破解技術創新與管理難題,推動智能制造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先進制造業支撐。

 

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問題

 

關于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迫切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十四五”時期中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基本遵循。面對環境整治的繁重任務,我們要切實認清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迫切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產生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伴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成為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發展全局的高度,以實際行動積極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急,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鐵腕治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贊譽。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過去多年高速發展積累的環境污染問題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生態環境治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現反復。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是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因此,“十四五”時期,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讓生態環境日益向好。

 

2.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道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如果處理妥當就可以形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實踐證明,良好的生態環境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地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哲學層面分析,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經濟發展中重視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追求經濟發展,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

 

3.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就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近期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有效循環鏈接。按照有關規定,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紅線的行為,堅決依法整治。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通過大眾化的宣傳與普及,增強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通過公眾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把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轉化為廣大民眾的自覺行動。

 

4.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從哲學原理上分析,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從系統論的思想出發,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和規律性,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個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中、下游,進行整體規劃,分類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能力,維護生態系統動態平衡。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大江大河全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主動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擴大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逐步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5.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針對中國處在污染防治攻堅期的現實,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逐步從當前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鐵腕治污走向依法治污,讓生態環境保護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四、關于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問題

 

關于重大國家戰略實施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關注重大國家戰略體系形成

 

2019年 9月 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至此,重大國家戰略體系已比較明朗,初步形成了涉及全國重要區域的體系。按照目前已經明確的工作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 4個重大國家戰略均已完成頂層設計并出臺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這些重大國家戰略需要持續推進,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剛剛納入重大國家戰略體系,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盡快完成頂層設計與規劃綱要編制工作,以便進入實施推進階段。

 

黃河流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沿黃各省份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黃河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寧,天下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如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所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2.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

 

黃河流域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 4個大的地貌單元,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 9個省(區),流域面積 79.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 8.3%。截至 2018年年底,黃河流域 9個省(區)總人口為 4.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 30.3%;GDP達23.9萬億元,占全國 GDP的 26.5%。在中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地位。

 

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其中,河口鎮以上為黃河上游,河道長 3472千米,流域面積 42.8萬平方千米,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河口鎮至桃花峪為中游,河道長 1206千米,流域面積 34.4萬平方千米,是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形成泥沙特征最為明顯的河段,需要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并用,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道長 786千米,流域面積只有 2.3萬平方千米,是全球著名的地上河,部分河段還有二級懸河,每年汛期河道防洪是主要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下游雖然沒有發生重大洪澇災害,但是,無論是大堤內部仍然居住的居民,還是沿線防洪形勢,都依然存在比較大的災害威脅,進一步加強治理的任務仍然繁重。入海口的黃河三角洲需要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提高生物多樣性。

 

沿黃各省份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新的生態產品。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要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鞏固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蘭州、銀川、西安、鄭州、濟南等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要做好集約發展規劃,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努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沿黃各省份的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沿黃各省份要充分利用緊鄰“陸上絲綢之路”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土壤,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條件的區域要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惠民生。同時,要從戰略高度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整理與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集國內外思想智慧建立黃河學研究架構,以更加科學的方法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3.保障黃河安瀾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這是其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梳理黃河治理的基本經驗,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通過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完善水沙調控機制,解決分頭管理問題,實施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工程,減緩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持續加固沿黃下游堤壩工程,確保黃河下游沿岸安全。針對沿黃地區水資源缺乏的實際情況,積極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沿黃地區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發展節水產業和技術,通過政策引導推進農業節水,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讓黃河成為造福沿岸人民的幸福河。

 

五、關于開放發展問題

 

關于開放發展問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

 

實踐證明,開放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支撐之一,是國家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謀劃發展所要面對的時代潮流。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特別是已經開始普及的 5G通信技術及其帶來的互聯網升級、物聯網普及、AI快速發展之勢,社會化大生產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深度展開,世界各國之間經濟

 

文化日益融合,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流動,各個國家之間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2019年 3月 1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更加開放的邏輯思維,以法治化的方法,強力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以更加包容的胸襟,在開放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再創高質量開放發展的輝煌!

 

2.加大共建“一帶一路”的力度

 

自從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牢牢把握互聯互通這個關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人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得到沿線各國的積極響應,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首屆高峰論壇提出的合作成果順利落實, 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帶一路”倡議同聯合國、東盟、非盟、歐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發展和合作規劃對接,同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或戰略規劃框架契合,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做出了新貢獻,成為引領新一輪全球化的有效載體。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 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 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參與國貿易增長 2.8%—9.7%、全球貿易增長 1.7%—6.2%、全球收入增加 0.7%—2.9%。“一帶一路”倡議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時代要求,順應各國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強烈愿望。事實證明,“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 2019年 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面向未來,我們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3.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上探索新路子

 

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建設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和金融開放創新等為主要內容,為全國其他地區創造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與做法。2013年 9月至 2019年 8月,中國已分多批次批準了 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 1個自由貿易港,初步形成了 “1+3+7+1+6”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格局,呈現出區域協調、陸海統籌的開放態勢,推動形成了中國新一輪全面開放發展的戰略態勢。2019年 1—6月,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 20.1%,進一步說明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科學性和促進全國開放發展的可行性。“十四五”期間,中國需要發揮各地優勢,持續探索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推動開放發展的新路子、新方法,為推動高質量開放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新支撐。

 

4.從長計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18年 7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并發表題為《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世界既充滿機遇,也存在挑戰。未來 10年,將是世界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 10年,是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加速演變的 10年,是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 10年。這種判斷,說明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與重塑不可避免。

 

按照理論分析,當一個新崛起大國 GDP達到守成大國 60%時,兩者之間的競爭博弈就不可避免。2016年,中國 GDP相當于美國 GDP的比例超過 60%的敏感點,所以中美博弈就全面爆發。中國和平崛起與美國竭力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持續博弈將會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過程,我們需要做好長期進行復雜較量的各種準備。在實際運作中,既不能與之過度博弈,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也不能在原則問題上隨意讓步,要有充分的耐心與韌性理性應對。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從長計議,一心一意謀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夠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前穩定前行,不斷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新高度。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 201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延續了下滑趨勢,規模較 2017年下降了 13.0%,但中國實現了逆勢增長,繼續穩居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實際利用外資 1350億美元,增長 3.0%。2019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 7.2%,展現出對外資的強大吸引力,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的信心。“十四五”時期,中國與美國等國家之間的發展博弈壓力仍然會比較大。但是,只要冷靜應對、智慧應對、積極應對,我們完全有信心在博弈中更加堅定地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崛起的發展之路。

 

六、初步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結論。

 

1.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規劃的第一關鍵詞

 

“十四五”時期,中國需要圍繞高質量發展,部署國家戰略資源,充分利用人才紅利黃金期的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讓 R&D經費占 GDP的比重達到 2.6%以上,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集中力量破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技術難點,在物聯網、 AI、航空航天等領域形成一批對未來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高科技成果,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新動能,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妥善處理高質量發展與保持 GDP較快增長速度的關系,牢記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堅守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時刻不忘以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專心致志謀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議“十四五”時期全國 GDP年均增長速度擬定為 6.0%,繼續保持國民經濟比較活躍的發展狀態,進一步彰顯大國經濟包容性增長的韌性。

 

2.高度重視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

 

充分利用中國工業體系完整、綜合實力持續增長的優勢,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人才數量巨大、創新資源越來越豐富的人才紅利,從一線技術創新做起,圍繞數字化與智能化主題思路,全面加強自主創新,凝聚一代人的創新智慧,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制造與智能制造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形成一批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創新產品,穩步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逐步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全面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3.繼續堅持鐵腕治污

 

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污染防治,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從一點一滴做起,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進與提升上下硬功夫,在綠色技術研發上集聚創新資源,形成更多的突破性技術,并推廣應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取得重大進展,以更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的智慧與力量。

 

4.有序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時期要以更大的力量推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特別是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要科學規劃,有序啟動。針對黃河流域的特殊情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5.堅定不移在高水平開放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不動搖,并且堅持主動開放、有序開放、持續擴大開放,以更加包容的胸懷支持全球多元化發展、包容性增長。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法制化的力量為擴大開放保駕護航。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按照《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所提出的要求,為所有合法投資者提供寬松和諧的營商環境。持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等一系列高水平開放舉措實施,以開放贏得更多發展空間,以開放獲得更多發展機遇,以開放促進中國與全球的深度融合,以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1|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国产日产欧产综合|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看一 |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激情无套 | 被猛男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女邻居丰满的奶水在线观看| 亚洲丁香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 色一情一乱一伦| 久久久人人人婷婷色东京热|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最新四色米奇影视777在线看|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的|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国产内射性高湖|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中国老太卖婬hd播放|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刺激videoschina偷拍|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大香伊蕉国产av|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浮力第一页草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