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重點方向及編制要點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重點方向及編制要點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3-23 點擊:次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是是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通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頂層設計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指導文旅深度融合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臺了《文化和旅游規劃管理辦法》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部規劃管理、健全規劃工作機制、加強對地方文化和旅游規劃工作有效指導,旨在推進文化和旅游規劃體系有機融合,更好實現統一、規范、有序的工作目標。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不僅要是延續以往五年各自的文化發展規劃、旅游發展規劃,還要將文化和旅游融合起來,滿足上承廟堂之期、下接人民美好生活之望,更面臨很多新時期特點,會大大難于以往的五年規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是文旅融合的頂層設計,必須從現在起謀劃、準備。在此僅談文化和旅游規劃的理念與導向,后續再就重點關注問題、規劃目標和任務等做一些討論。
編制“十四五”規劃時需注意問題
未來,“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當前文旅融合的客觀情況與不足之處:
文旅融合不足
目前文旅融合的創新型開發還遠遠不夠,更多是塊狀結合,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還不多。
民族品牌不足
我國是典型的文化和旅游大國、品牌弱國。比如,我國有景區景點3萬多個,但還沒有能夠與迪斯尼、環球影城相媲美的主題樂園企業和品牌。
頂層設計不足
目前國家層面的文旅融合發展規劃還沒有出臺,各地和業界更多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未來文旅融合的創新方向與路徑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文化更富活力,讓旅游更富魅力。要推動景區由欣賞美麗風景向體驗美好生活轉變。那么,在“體驗為王”的生活時代,文旅行業創新的路徑與方向在哪里?
01
創新文旅融合業態體系
旅游業態需要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廁、商、養、學、閑、情、奇、文、”十四大要素進行業態化創新。
02
創新文旅融合產品體系
著力開發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生態和諧游、城市購物游、工業遺產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郵輪游艇游、自駕車房車游等。
03
創新文旅融合營銷體系
建立文旅融合多方位全面的整合營銷系統,借用傳統營銷和新媒體營銷等多種方式,達到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增加當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重作用。
04
創新文旅融合IP體系
IP創新的本質是文化提升,中國文化IP和企業文化IP在旅游新時代都需要不斷地創新提升。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的構建目的地IP創新體系,形成目的地的IP建構的行動計劃。
未來文旅融合的六大熱點
01
文旅綜合體是文化旅游開發的重點
游客對傳統的文化景區已經出現了審美疲勞,對新的事物充滿著期待。突出特色和體驗性的文旅商業綜合體是城市休閑度假群體的“新寵”。文旅商業綜合體打造文旅商復合模式,通過文化主題,聚集商業、旅游、休閑于一體,滿足消費客群新消費需求,極具個性化的主題型商業模式。文創體驗店、文創商城、創客生活空間、聯合辦公等項目都將成為文旅綜合體發展的重要引擎。
02
演藝節慶產品成為文化旅游盈利引爆點
近年來,旅游節慶和旅游演藝因其顯著的集聚效應,日益成為旅游目的地的帶動當地旅游發展的重要手段。據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游目的地在達到穩定階段后必將出現停滯或衰退趨勢,如何抑制住這種衰退趨勢,實現旅游景區的復蘇,并恢復空前繁榮是各方不斷探討的問題,旅游演藝和旅游節慶正是在這種趨勢下誕生的一種新的旅游方式。旅游演藝和旅游節慶也是文化旅游大時代下,文化旅游盈利引爆點。
03
文創產品成為文化旅游傳播的載體
文創產品是以旅游目的地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商品為載體進行的創意性設計,它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表,通過展覽展示、產品化及銷售等一體化推進,可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時更是目的地形象獲得有力推廣的重要渠道。
04
文化媒介跨界旅游營銷大有可為
綜藝營銷是通過與娛樂媒體、短視頻媒介、自媒體的跨界合作,借助娛樂、短視頻等元素或形式,利用其較高的收視率,將目的地與客戶建立感情聯系,從而打造培育品牌效果的營銷方式。文化媒體跨界旅游營銷大有可為,利用綜藝娛樂節目、短視頻傳播等的高流量,帶動區域旅游發展;利用現有成熟IP帶動區域目的地IP的植入與打造將為旅游目的地帶來更高的IP延伸價值。旅游目的地將成為文化的展示窗口,文化將為旅游目的地植入可續發展的靈魂。
05
研學類文旅教育產品發展潛力大
文教產品發展潛力巨大,現在主要開發產品為研學旅行。研學旅行在國外發展已久,在國內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以及市場的調配作用,研學旅行作為專項旅游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并成為拓展旅游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
06
旅居生活方式的打造成為主流趨勢
隨著兩居生活、慢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那些久居城市的人為了尋找心中的鄉愁,往往會在閑暇的時光旅居農家。在一些生態環境良好的貧困村落,將閑置農居改造為精品民宿,讓城市游客體驗緩慢的生活節奏,感悟別樣的風土人情。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規劃要點
1
高質量發展是目標
文化、旅游是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體現,是展示國家形象和國民素質的重要窗口。為此,《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影響廣大游客旅游體驗的重點問題和主要矛盾,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通過提升旅游區點、旅行社的服務水平,規范和優化旅游住宿、在線旅游經營服務,提高導游和領隊業務能力,建立完善旅游信用體系,不斷增強旅游市場秩序治理能力,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2
文旅融合是主線
文旅融合是旅游產品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文化與紅色旅游、遺產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相結合,可以極大地提升旅游產品內涵,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維系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大力挖掘并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與旅游產品進行深度融合,推出一大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產品,將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
3
拉動消費是重點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號)(以下簡稱《意見》)是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來,國家出臺的又一個綜合性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文件(第一個文件是關于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意見》是在消費正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和旅游消費提質升級的大背景下發布的。《意見》的出臺,對于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質量,豐富文化和旅游產品及服務供給,優化文化和旅游消費結構及消費環境,進一步增強文化和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文化和旅游產業競爭力,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文化和旅游產業將進入大發展時代。
消費發力,供給要保障,需求側與供給側要兩側同時“發功”。既推出消費惠民措施、提高消費便捷程度、提升入境旅游環境、推進消費試點示范等刺激消費措施;又提出著力豐富產品供給、推動景區提質擴容、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等供給策略,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
4
多規合一是路徑
“十四五”時期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系統的,從文旅角度講也是文旅資源開發利用和文旅管理體制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如,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按照保護區域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進行梳理調整和歸類,逐步形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系統。因此,明確顯示出要堅持生態優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要將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機整合;與土地利用、林地、耕地保護、生態紅線充分對接,成為可落地、可實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規劃。
5
產業事業要兼顧
旅游業長期被大多數人視作經濟產業,文化產業長期被大多數人視為事業,文旅融合指與人的休閑生活、文化行為、體驗需求(物質的、精神的)密切相關的領域,事實上,文旅融合后顯露其產業與事業性質兼備的本性,全域旅游的提出更突顯了這一點。如主客共享、共建共享等的重要介質就是公共設施,需要更好的整合公共設施,同時,也有從旅游服務到公共服務的整合,包括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優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務體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構建國民旅游休閑網絡、加強旅游惠民便民服務、構筑旅游安全保障網、優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務、推動旅游公共服務走出去等成為了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