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十四五”規劃:從以我為主到“區域一體化”
地方“十四五”規劃:從以我為主到“區域一體化”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7-13 點擊:次
在“十四五”期間,地方變局究竟變在哪兒呢?
其實,縱然地方千變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在變的過程中不偏離帶動地區發展這根主線,只不過,鑒于新時代、新形勢、新經濟等新的變化,地方之變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向變:
一,基于“分灶吃飯”帶來的地方無序競爭問題,“十四五”期間國家層面權重可能又將以“收”的形式煥新登場。
各個省市將整體被置于區域性發展框架中,關注區域的、整體的利益,站在大局角度,聽從國家層面總的指揮安排。
比如,《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在明確大城市全面放開落戶限制的同時,首次公開提到的“收縮型城市”——要瘦身強體,改變傳統上執迷于“增長”和“擴張”的規劃理念和管理理念,如果一旦某些城市被定位為收縮型城市,就要在大局的框架下,自覺服從國家的城市定位、規則和規范,嚴控增量、盤活存量。
二,地區發展從“分階梯”轉向“分板塊”、從非均衡發展到平衡協調發展。
以往,“階梯式發展”是中國地區經濟發展態勢的基本特征,基本上是“先富帶后富”的傾斜式發展政策,這也是中國區域經濟自東向西呈現階梯式弱化的根本原因。
但現在,無論是仍在進行中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所強調的“發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中原等19個城市群”,還是國家發改委2019年2月份發布的《關于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的“建設武漢、上海等34個中心城市都市圈”,實際上都在強化板塊、模塊的概念,強調整體性,在整體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形成協調機制。
三,地方變局由注重數字型指標,轉向注重效益、質量、生態等指標。
就拿當前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生態環保來說,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化解這個矛盾必然需要分解、貫徹到地方規劃中,這也就意味著,“十四五”規劃也將重新調整衡量地區經濟發展的指標,要加入諸如生態環境指標、文化服務指標等新的衡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