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2025年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規劃三個“1000公里”交通網
深圳“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2025年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規劃三個“10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04 點擊:次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共深圳市委關于制定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
2.7萬字,詳細闡述了深圳今后5年、10年乃至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深圳預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8萬億元,居亞洲城市前五。根據深圳的“十三五”發展目標,2020年GDP目標為2.6萬億元,即深圳將超額完成2000多億元。
而深圳設定的“十四五”主要經濟目標為,經濟總量超過4萬億元,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也意味著,未來5年內,深圳年均名義GDP增速要達到7.4%左右。
到2035年,深圳將致力于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在202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即GDP約達到5.6萬億,人均GDP則要超過40萬元。屆時,深圳將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四五”期間一些具體領域的發展目標也備受關注,譬如: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新發展,推動恢復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功能;推動土地供應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創新城際住房合作機制等。
綜合改革試點牽引“改革開放再出發”“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五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
這也意味著,“十四五”時期正是深圳完成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任務的關鍵5年,《建議》對綜合改革試點任務進行了專章部署。
改革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以及完善生態環境和城市空間治理體制。
這六大改革方向既與上述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形成呼應,同時,深圳在一些方面提出了更細致的安排,譬如,在創新科技投入方式方面,完善非競爭性撥款、競爭性撥款“雙軌制”模式,健全多渠道社會投入機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各地的“十四五”規劃建議都會涉及改革的內容,但深圳可能改革任務更重,不僅要改革,還要示范。
郭萬達同時表示,深圳設立了一系列經濟發展目標,如何實現?要靠人才、靠創新,而這些有賴于體制機制的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激發人才的潛能。
“過去40年,改革開放推動了深圳的高速發展,未來,改革還有空間,還有紅利。”郭萬達表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廣東“十四五”規劃建議也提出,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深化粵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雙區”打造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引擎。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后楊海波向記者表示,深圳要繼續踐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創新性地開展工作,以特別作為回報特別期待。
建設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不久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以“誰為創新出資?”為主題的報告《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文版,在以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和科學出版物為核心評價指標的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
對于深圳而言,科技創新無疑將是長期貫穿發展的一條主線,《建議》也多層次、多角度談及創新目標、路徑等。
其中,“十四五”期間,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5%左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事實上,2020年深圳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經達到4.93%,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在全國重點城市中,這一比例預計僅低于北京和西安。
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構成中,深圳更多體現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特點,龍頭企業尤其發揮了帶動作用。以華為為例,2019年華為的研發支出高達1317億元。
但長期以來,深圳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比較突出。
《建議》提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深圳路徑”,面向前沿領域共性需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合成生物、新型顯示、關鍵新材料、基礎軟件等領域,實施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計劃。
郭萬達表示,在“卡脖子”問題方面,深圳的企業尤其有著切身感受,并且,深圳發展到當前程度,有的企業率先走入“無人區”,走向原始創新,因此,在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方面,深圳可以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關于基礎研究,《建議》提出,深圳將以主陣地作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準建設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加快綜合粒子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設施、合成生物研究設施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并且,為了保證經費的投入,深圳將完善基礎研究長期穩定持續投入機制,確保每年基礎研究資金投入不低于市級科研資金的30%。
深圳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杰最近在公開場合表示,走向基礎研究是深圳正在發生的重大變化,深圳將來會從傳統工業化的專利技術迅速走向科學化的過程,在計算技術、AI、材料技術、生命科學等方面獲得突破,從產業中心向科學和產業中心過渡,這也將是深圳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
加快建設都市圈對于深圳而言,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實際管理人口已經超過2000萬,資源面臨發展瓶頸,需要在更大的區域范圍進行資源協調,拓展腹地。
2020年,深圳發改委的一份文件揭開了“深圳都市圈”的面紗:不止包括深莞惠,還將納入河源和汕尾,使這兩地融入大灣區建設。
此次的《建議》專門強調了加快建設都市圈,提出將制定實施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以深莞惠大都市區為主中心,以深汕特別合作區、河源都市區、汕尾都市區為副中心,形成中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發展格局。協同東莞、惠州強化臨深片區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優化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在經濟觀察人士看來,深圳強化生產性服務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的地位,同時保留一定的制造業,莞惠河汕也將在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方面形成新的優勢。
《建議》還提出,加密都市圈交通網絡建設,規劃建設1000公里地鐵、1000公里輕軌和城際鐵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促進國家鐵路、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對接融合,與周邊城市構建半小時交通圈。
從國際上諸多都市圈的經驗來看,通過軌道交通,在45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實現遠距離通勤,是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方式。
除了軌道交通之外,《建議》還提出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務共建共享,創新城際住房合作機制,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政策銜接。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過去很多深圳人在東莞、惠州等地買房,但這稱不上“城際住房合作”,有的人只是買,并不居住,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有效疏解深圳的住房需求。真正的“城際住房合作”,指的是不同的城市在用地、生態環境、交通、民生服務等方面統一規劃,深圳“輸出”購房人口,實體經濟不會因為高房價受到過大的沖擊,都市圈內其他城市也獲得樓市發展空間。
而這必然涉及政府之間的協調,譬如民生服務共建共享,需要建立公共財政支出的分攤機制等,李宇嘉認為,這恰恰是深圳“十四五”需要探索和突破的地方。
“在城市發展方面,深圳的先行示范作用一定要發揮出來。”李宇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