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科技創新地位顯著增強
各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出爐,科技創新地位顯著增強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2 點擊:次
近日,全國各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陸續通過,本文整合了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天津市、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等省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與科技創新相關的內容,供參考。
北京市
中共北京市委關于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10.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服務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制定實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建設科技北京。辦好國家實驗室,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進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推動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布局建設,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量子、腦科學、人工智能、區塊鏈、納米能源、應用數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領域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統籌布局"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聚焦高端芯片、基礎元器件、關鍵設備、新材料等短板,完善部市合作、央地協同機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綠色通道。
推進"三城一區"融合發展。進一步聚焦中關村科學城,提升基礎研究和戰略前沿高技術研發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發揮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作用,率先建成國際一流科學城。進一步突破懷柔科學城,推進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建成運行,形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承載區。進一步搞活未來科學城,深化央地合作,盤活存量空間資源,引進多元創新主體,推進"兩谷一園"建設,打造全球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進一步提升"一區"高精尖產業能級,深入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順義創新產業集群示范區建設,承接好三大科學城創新效應外溢,打造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示范區。強化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帶動作用,設立中關村科創金融試驗區,推動"一區多園"統籌協同發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30條"等落深落細。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提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能級。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支持在京高校和科研機構發起和參與全球重大科學計劃,辦好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等國際性科技交流活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有效落實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積極培育硬科技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上海市
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勇做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敢創世界和未來之新,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源源不斷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突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需求導向,進一步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緊布局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牽頭和參與實施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重大科學問題前瞻研究和重要基礎學科專業建設,下大力氣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原創成果,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構建順暢高效的技術創新和轉移轉化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造一批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大力推動應用場景和公共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快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優化基礎研究領域多元投入方式,深化對高校、科研機構"放權松綁",依法堅持和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強化對創新人才、創新團隊的分配激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長,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創新載體,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創新創業生態。
重慶市
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實科技自立自強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形成一城引領、多園支撐、點面結合、全域推進的創新格局,使重慶成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誕生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8.推進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發揮好創新引領功能,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聚焦科學主題"鑄魂",面向未來發展"筑城",聯動全域創新"賦能",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現代化新城。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等落地,吸引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重慶布局科研平臺。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公共服務配套,植入更多科技、人文、綠色元素。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強化各類科技園區支撐作用,推動全域協同創新發展。
9.加快培育創新力量。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高地。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好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科技企業成長工程,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集聚發展。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引領作用,引導推動產學研協同攻關,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10.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發展環境。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辦好重慶英才大會和"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完善"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體系,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強科教結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壯大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實施產業人才攻堅專項行動,提高人才隊伍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健全完善激勵各類人才在渝創新創業支持舉措。支持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重慶經開區等集聚國內外優秀創新人才。促進"一區兩群"人才協同發展。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長期穩定支持機制。
11.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推動形成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逐步提高研發投入強度。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持續辦好重慶國際創投大會,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建設大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促進科技開放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積極籌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天津市
中共天津市委關于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四、堅持創新引領,協同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優化創新生態系統,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全力塑造發展新優勢。
12.著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積極融入國家創新戰略布局,謀劃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高標準籌建天津市實驗室(海河實驗室),打造全國先進的科技大平臺集群。著力推進基礎研究,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支持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科學、生物制藥、組分中藥等前沿和優勢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打造更多天津版"國之重器"。
13.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牽頭組織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深化科技創新平臺鏈條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強化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培育,打造"雛鷹—瞪羚—領軍"和高成長企業接續發展梯隊,構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高精尖企業集群。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
14.加快培育創新生態。堅持"以用立業",建設若干高水平大學科技園,建立健全成果轉化平臺體系,推動項目、技術、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著力打通成果轉移轉化通道。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自主權,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推行科研項目"揭榜制+里程碑"等新機制。壯大天使、創投等基金規模,拓展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加大創新產品推廣應用支持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高標準建設中國(天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強化知識產權培育應用,建設知識產權強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著力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推進全域科普向縱深發展。
15.優化創新空間布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濱海新區在全市創新格局中的引領作用,培育"信創谷"、"生物制造谷"等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創新標志區。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等未來產業引領區。完善"一區五園"聯動機制,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深化津南海河教育園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天津智谷"。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
廣東省
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鍛造長板與補齊短板齊頭并進、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相互促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加快推動科學技術現代化。
7.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創新強省行動綱要,以深圳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形成更多從"0"到"1"的突破。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推進全省實驗室體系優化升級,推動省級創新平臺重組整合。對標世界一流建設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學、應用型科技大學和前沿科學中心,推進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8.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圍繞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實施重點領域科技專項,加快在集成電路、新材料、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著力在第五代移動通信、超高清顯示等領域鍛造長板,在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布局,搶占戰略制高點。
9.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高水平建設共性技術平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施稅收優惠。
10.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制定人才強省建設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培養造就更多國際一流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增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能力,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把握全球人才流動新趨勢,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完善人才優粵卡制度。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體制,加快形成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健全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科技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
11.系統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和科技獎勵制度。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完善"揭榜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自主權,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建設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政策,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建設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和創新文化。
江蘇省
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
二、進一步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大幅提升創新力、競爭力、控制力,不斷增創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八)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圍繞支撐國家實施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四個面向",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江蘇實施方案,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全面提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提升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引領能力,增強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北新區、江蘇自貿試驗區等重大平臺制度創新策源功能和創新要素集聚功能,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啟動建設江蘇省實驗室,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爭創國家實驗室。深化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平臺作用,在新材料、生物醫藥、通信網絡與信息科學、空間天文等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力爭更多平臺納入國家創新體系。
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工程。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為牽引,在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移動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軟件、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替代。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型創新聯合體,以實體平臺和具體項目為紐帶促進產學研合作,壯大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健全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機制,在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上取得一批實質性成果。探索前沿性原創性科學問題發現和提出機制,支持領銜科學家實施一批長周期、高風險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堅持開放創新,深化拓展全球產業創新合作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營造競爭力強的創新創業生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實施重點人才工程,集聚一批"高精尖缺"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師、高技能人才和高層次跨專業實干型人才,建設一批國際人才社區、海外人才飛地、離岸研發中心,集中力量建設G42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實施企業研發機構高質量提升計劃,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轉移轉化機制,建立省級中試孵化母基金,完善中試保障和運行機制。修訂江蘇省科技進步條例。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賦予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增強全鏈條系統保護能力,建設一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強縣工程試點示范縣、試點示范園區。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
浙江省
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二、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加快打造人才引領優勢、創新策源優勢、產業創新優勢和創新生態優勢,完善全域創新體系。
6.加快建設全球人才蓄水池。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更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務能級。實施"鯤鵬行動"計劃,大力引進國際一流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擴大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加強重點關鍵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基礎研究人才、產業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實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動,辦好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健全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賦予用人單位更大的人才評價自主權。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建設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一批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實施新時代工匠培育工程、知識更新工程、"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隊伍。
7.集成力量建設創新策源地。深化實施尖峰、尖兵、領雁、領航等計劃,率先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加強戰略性前瞻性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平臺建設創新策源地,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強寧波甬江、G60(浙江段)、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等科創大走廊建設。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支持之江實驗室、西湖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加快建設新型實驗室體系,打造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提高高校創新能力,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大力引進大院名校,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8.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促進初創型成長性科創企業發展。加快構建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和知識產權聯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構建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技術交易平臺體系,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建設全球技術轉移樞紐。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推動工業強縣省級高新區全覆蓋,探索縣域創新發展新路徑。
9.優化"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創新生態。更大力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推動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高效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擴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持續穩定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推動科技金融創新,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營造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湖北省
中共湖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四、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深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高"錢變紙"、"紙變錢"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省。
11.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優化全省區域創新空間布局和創新要素配置,以武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以重大創新平臺為支撐,提高體系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加快構建融通協作的區域創新共同體。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加快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建設高水平實驗室,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提升湖北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中的地位。建設環大學創新經濟帶、各級各類高新區開發區等創新生態圈。高標準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支持襄陽、宜昌等突出比較優勢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開展跨區域創新合作,深化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12.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對接國家需求,聚焦我省重點支柱產業高端領域、關鍵環節,突破一批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邁向高端和整體發展。圍繞"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智能汽車、航空航天、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現代農業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臨門一腳"關鍵技術產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瞄準世界前沿技術方向,在未來網絡、生命健康、生物育種、前沿材料、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海洋科技等領域加強前瞻布局,培植先發優勢。
13.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持企業牽頭整合高校、科研機構和上下游企業創新資源,加快建設高水平產業創新聯合體。優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機制,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財稅政策支持,發揮企業家作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集成、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加快各類"雙創"平臺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扶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完善企業創新公共服務體系。
14.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留住人才,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圍繞產業培育人才、引進人才,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集聚更多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推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梯隊建設。深入推進大學生留鄂就業創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人才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鼓勵引導人才到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服務。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
15.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進大學校區、產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融合發展,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優化科研經費使用機制,建立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項目立項和組織方式,推行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制度。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擴大高校院所科研自主權。完善科研評價和科研誠信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