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地“十四五”規劃看2025年浙江城市新格局
從各地“十四五”規劃看2025年浙江城市新格局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1-19 點擊:次
截至目前,除了臺州、湖州等幾個城市外,包括杭甬溫紹嘉在內的大部分城市都已全文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規劃。
對于外行來說,《十四五規劃建議稿》就是一篇冗長的官樣文章,但其實,浙江未來五年的區域發展圖景,就隱藏在其中。而且我在仔細研讀各市的規劃文稿后發現,2025年的浙江區域版圖,較現在將會有不小的變化。這些變化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請耐心看完本文。
1.經濟目標
作為浙江官方認證的城市鐵三角,杭甬溫十四五規劃中各自確定的2025年經濟目標分別是“突破2.3萬億元”、“達到1.7萬億元”、“邁上萬億級”。
按照這個目標,杭州跟寧波的GDP差距將從2019年時的3400億,擴大到6000多億,約等于寧波與溫州的GDP之差。也就是說,杭甬溫三城之間的關系,在經歷了從鐵三角到雙拖一的嬗變后,將朝著GDP數值等差數列的方向進一步拉開彼此間差距。
與此同時,溫紹嘉三市的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后兩者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分別為“達到8500億元左右”和“達到9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根據這個目標,到2025年時,嘉興的GDP大概率會超過紹興,躋身全省第四。至于能否在萬億線附近與溫州一較高下,目前來看還是有難度的,但機遇也不少。
總的來說,未來五年,浙江的經濟版圖將進一步向環杭州灣區域傾斜。其中,杭州的龍頭地位更加凸顯,而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域的發展又將優于杭紹甬一體化區域,受此影響,一二檔城市之間的經濟實力將呈現12333格局——由于臺州的十四五規劃稿尚未公布,而金華則沒寫具體的增長目標,所以不知道1、2后面究竟能拖幾個3?
這些變化,也體現在了各城市的自我定位中
2.城市定位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城市的定位一來自城市的ZZ地位,二反映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勢頭。
杭州就不消說了,這些年不僅在浙江省內,在全國也是風頭無兩。所以繼十三五期間“在全省的龍頭地位不斷鞏固”后,十四五規劃中,杭州又提出要“在浙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中繼續發揮龍頭領跑示范帶動作用”,大哥的霸氣顯露無疑。
與之相比,寧波對于自身定位的提法就要策略得多。無論是“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地位確立”,還是“初步成為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鏈接樞紐”,都重點突出自己在區位交通方面的比較優勢,這跟杭州那種定于一尊的“龍頭說”,還是有所區別的。
不同于寧波的低調,溫州、嘉興反倒表現出某種積極進取的姿態。
溫州方面,在經歷了十三五期間V字型的觸底反彈后,最近兩年,不僅重新拉開了與紹興的GDP差距,在全國城市競爭中的排名也是不斷進步,未來幾年有望擠進前三十。所以,盡管跟杭甬的差距越來越大,但溫州還是對自己提出了“全省第三極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升”,“在全省四大都市區中地位進一步提升,現代化國際性區域中心城市形象進一步凸顯”等較高的期許。
而嘉興方面,受到第一個百年、長三角一體化等諸多利好的刺激,向來低調的種田嘉這次也一反常態,不僅首次提出“成為現代化浙北大城市”,措辭上也是左一個“在長三角核心區城市群中戰略性崛起”,又一個“蝶變躍升”,城市野心展露無疑。
倒是紹興方面,雖然仍在堅持“重返全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30強并不斷爭先進位”,但具體調門顯然低了不少,比如從過去“紹興大城市建設”的叫法上退了回來,改為反復強調“融杭聯甬接滬”深化推進,杭紹同城、甬紹一體、全面接軌上海的格局基本形成,支持打造柯諸蕭協作區等,小弟定位展露無疑。
當然,對于紹興這樣的三線城市來說,相比不切實際地一味求大,學會認小事大,不失為一種智慧。但不管是大也好,小也罷,城市定位背后都離不開產業的支撐,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產業方向
作為產業大省,浙江每個城市的主導產業各有不同,但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卻呈現出兩個共同點:
一是重視制造業。除了寧波明確定位“建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城市。成為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先進制造業集群之城和國際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外,溫州、嘉興也分別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就連一項被認為制造業非其強項的杭州,也表示要“深入實施新制造業計劃”。
過去這些年,杭州憑借互聯網經濟,名聲在外,但在具體的經濟增速和城市排名上,卻并沒有明顯的進步。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制造業的跛腳。甚至有人說,杭州是在去制造業化。
數據顯示,從2013到2018年的六年間,杭州工業投資總共僅有5263億元,分別比寧波、紹興和嘉興少了2740億元、1972億元、1012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杭州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一路下滑,從2013年時的21%,銳減至2018年的12%。而同時期的南京、武漢均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杭州的工業投資占比低得令人匪夷所思。
為了解決杭州產業間長短腿的問題,其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中提到要加快形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光電芯片等7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超前布局5G生態、下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來產業,特別是“加快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
雖然這跟寧波的“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還有差距,但顯然,杭州并不甘心在制造業上一直跛腳,這點從錢塘新區的設立,以及未來可能的由功能區升格為行政區這一布局中便能看出。
除了重視制造業,另一個共同點是強調數字化。其中,杭州的目標是“數字變革走在前列,率先建成‘整體智治示范區’和數字變革策源地”,溫州則要“打造數字經濟升級版”,嘉興也將數字經濟列為“一號工程”,將實施數字賦能戰略。同時,制造業與數字化結合的趨勢也愈發明顯。比如紹興就提出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實施數字經濟融合工程”。
當然,鑒于各市制造業、數字化的基礎不同,在具體目標上還是有所區別的。總的來說,制造業領域,寧波領先;數字化方面,杭州稱霸。至于兩者的融合發展,則各市都在發力。
4.科研創新
產業競爭的背后是科技研發的角力,為此,各市在十四五規劃中都大篇幅涉及科創平臺與科研院校建設。其中杭州、溫州和嘉興更是提到了具體的大學。
杭州:“全力支持浙江大學雙一流建設、西湖大學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快建設中法航空大學、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比浙工大、浙商大、中國美院等一批省屬院校,西湖大學、中法航空大學才是除浙大外,杭州乃至浙江未來參與全國高校競爭的殺手锏。
溫州:“大力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爭創雙一流、溫州大學創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建設省部共建高校、溫州肯恩大學建設高水平國際化高校”——溫醫大跟寧波大學,是省內僅有的兩所畢業生本地留存率超過去杭州的大學。聯系到去年初,其附屬醫院在溫州抗疫中發揮的作用,應該說,相比過溫州大學、肯恩大學等其他高校,溫醫大才是溫州手里最大的王牌。
溫州醫科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省內)
寧波大學畢業生就業流向(省內)
嘉興:“支持嘉興學院高水平創建嘉興大學,高水平建設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嘉興南湖學院,力爭新引進1-2所大院名校”——目前初步可以確定,“新引進1-2所大院名校”指的是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當初宣稱“將嘉興市作為深化校地合作、共同建設全面創新示范區唯一全面合作城市”,承諾“將各類資源要素優先向嘉興市傾斜”的同濟大學,在嘉興主官更替后便不見再有什么動靜。
不過相比大學,各類科技城、創新園區對于短時期內提升城市科創競爭力的作用更大,所以幾乎每個城市都規劃了各自的科創走廊。
其中最知名的,莫過于集全省之力打造的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其使命是“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另外,寧波(打造以甬江兩岸為主軸的創新帶)、溫州(提升環大羅山科創走廊“一核兩帶多園區”集聚功能)、嘉興(打造嘉興G60科創大走廊創新軸)也都規劃了自己的科創走廊。
唯獨紹興,尚沒有形成市級的科創走廊,只是零星提到上虞曹娥江科創走廊、嵊州剡溪創新帶、新昌智造科創走廊等,比照浙江省十四五規劃中的相關表述——加強寧波甬江、G60(浙江段)、溫州環大羅山、浙中等科創大走廊建設,可知在這方面,紹興較溫州、嘉興略弱一籌。
紹興的弱勢還體現在實驗室上。自從浙江提出打造之江、良渚、西湖、湖畔等四大實驗室后,各地紛紛開始布局自己的實驗室,如甬江實驗室(寧波)、甌江實驗室(溫州)、南湖實驗室(嘉興)。唯獨紹興沒有,這點又落了下風。
但結合浙江省十四五規劃來看,這些地方實驗室跟獲得省里背書的四大實驗室,尤其是奔著國家實驗室去的之江、西湖實驗室,還是無法相提并論的。哪怕是寧波的甬江實驗室,目標也只是“爭創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啥叫預備隊,你懂的。
更重要的是,其他城市幾乎都只是一城一實驗室,而杭州則已經在“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除了之江、西湖實驗室,還包括“著力推進湖畔、良渚等省實驗室和阿里達摩院建設”。省會優勢顯露無疑。
5.城市規劃
上面說了這么多,其實城市的綜合實力,最終都體現在各自的空間布局上。浙江各市在十四五規劃中所呈現空間布局,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杭州、溫州為代表的自我中心型布局,一類是嘉興、紹興等三線城市的附屬性布局,還有一類是像寧波這樣的兼顧型布局。
杭州作為省會,正在“加快構建‘一核九星、雙網融合、三江綠楔’的新型特大城市空間格局”。但考慮到中心城區日益嚴峻的擁堵問題,所以十四五期間,將“引導城市核心區過度密集區塊人口向郊區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區新城集聚”。其中提到的杭州云城、三江匯未來城市先行實踐區、錢江新城二期、錢江世紀城、會展新城、大城北等重點功能區塊,將是未來一個時期開發的重點,值得購房者關注。
與杭州不同,溫州的自我中心型布局是被動的。因為區位上兩頭不靠,溫州只能自力更生。好在本地人口有900多萬,所以溫州也學杭州,提出“東拓、西優、南聯、北跨”這樣四面擴張的城建思路。無奈狹小的市域,成為溫州城市發展最大的阻礙,所以在十四五規劃中, 溫州特別提到要“大力度推進撤縣(市)設區行政區劃調整”。 而另一個十四五規劃中提到區劃調整的是嘉興。
相比溫州,嘉興的區位就要好得多,尤其是在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當下,坐擁示范區浙江片區的嘉興可謂四面逢源。但仔細研究嘉興與周邊城市的互動關系,呈現滬嘉>杭嘉>蘇嘉>湖嘉的順序。這點從十四五規劃中的相關措辭: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深化杭嘉一體化,大力推進蘇嘉一體化,推動嘉湖一體化發展 ,便可感受出來。
同樣地處大城市中間的紹興,則將重心放在了杭紹甬一體化上,表示要“ 積極發揮杭甬雙城記紹興‘金扁擔’作用 ”。不過正如我之前在《》一文中提到過的,紹興的“金扁擔”作用要想發揮出來,關鍵得看杭州、寧波對于一體化的積極程度。杭州的態度上面已經分析了,那么寧波又是怎么想的呢?
按照寧波的規劃,未來五年,其城市發展的重點,對內是“全面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對照杭州拼命將人口資源向郊區疏解,可見兩城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一個內聚,一個外溢。想要一個還處于資源集聚期的城市對一體化有多少貢獻,是不太可能的。
事實上,對外方面,寧波自己還需“主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即使在浙東區域,相比“加強甬臺、甬紹全面交流合作”,“ 推進甬舟深度一體化發展,共建區域一體化示范區 ”才是重點。這也注定了,未來五年紹興能從杭甬獲得的外溢資源將明顯少于抱上海大腿的嘉興,這也是嘉興GDP能反超紹興的重要原因。
6.小結
綜上來看, 到2025年,浙江的城市格局將會發生兩大變化:
1、 杭州的龍頭地位會越發凸顯 ,這也是強省會戰略下的大勢所趨 。 不同之處在于, 山東、福建、江蘇等省,過去省會較弱,廣東這幾年,深圳也超過廣州。而杭州是沿海省份中唯一始終穩坐 省內頭把交椅的省會。 未來,這個龍頭地位只會更強,而不是變弱。
2、 溫州的第三極地位更多體現在ZZ上。 經濟方面,除了杭甬這一主一副外,后面的溫紹嘉等城市呈現群狼狀態,彼此間經濟總量相差不大,產業上各有優劣勢。這就為廣大新居民 上車浙江樓市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