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重磅!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

重磅!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2-01 點擊: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科學制定和實施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加快構筑新階段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是指導上海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一、新階段新起點,以黨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引領上海未來發展

1.1 “五個中心”建設既定目標如期實現

十三五”期間是上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上海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全市工作的鮮明主題和突出主線,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求,全力實施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奮發有為推進各項事業,“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下堅實基礎。

1.1.1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69萬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3.87萬億元。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總量規模躋身全球城市前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3萬美元。“四大品牌”持續打響,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立,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穩定在70%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28萬元/人,位居全國前列。公共財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7000億元。

1.1.2“五個中心”功能實現整體提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實體經濟能級不斷提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771家。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交易總額超過2200萬億元,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斷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球3.2%以上,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4萬億元左右,貿易型總部和功能性平臺加快集聚。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機場貨郵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4.1%左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左右,大飛機、蛟龍號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問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設施建成。

1.1.3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和標志性的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科創板開板并試點注冊制,助力一批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形成首批32項制度創新成果。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優化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成效,助力我國營商環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證照分離”改革試點舉措在全市推廣實施,浦東新區“一業一證”改革在全國率先試點,“放管服”改革綜合授權試點持續推進。全面實施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服務支持實體企業發展。

1.1.4超大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達到729公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5年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8.5平方米。黃浦江45公里公共空間岸線貫通開放,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實現基本貫通。垃圾分類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從無到有、構建運行,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彰顯了超大城市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1.1.5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國領先,超過7.2萬元。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近60萬個,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體系擴容提質,托育服務體系加快完善,舊區改造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五年累計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281萬平方米,受益居民達14萬戶。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健康上海行動”深入實施,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3.66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率先基本形成,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斷彰顯,國際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五年的實踐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和全市人民,推動國家戰略任務加快落地,持之以恒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咬住目標、迎難而上,經受住了外部環境復雜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的考驗,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活力加快釋放,城市更加開放、包容、向上,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為“十四五”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1.2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上海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十四五”時期,上海發展環境面臨更為深刻復雜變化。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向縱深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既首當其沖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重大挑戰,也面臨著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規則變動特別是我國引領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當今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上海面臨著國家賦予更大使命、開展先行先試的新機遇。當前上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但對標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城市綜合實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還不夠強,創新驅動發展動能勢能亟待加強,新動能培育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還需下更大力氣,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等方面仍需不斷提升品質,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人才、土地等要素資源對高質量發展的約束需要加快破解,應對潛在風險隱患對超大城市安全運行的挑戰一刻也不能松懈。

面向未來,上海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發展藍圖,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以“四個放在”作為戰略基點,全面、辯證、長遠地審視上海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在短期波動中把握長期趨勢,在危機挑戰中搶抓發展先機,在外部變局中開創發展新局,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來謀劃和推動,深刻領會黨中央落子布局的戰略意圖,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助力國家在嚴峻的外部挑戰中突出重圍;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謀劃和推動,在開放潮流中堅定不移融入世界,在新的國際變局和挑戰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為我國深度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作出應有貢獻;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動,把握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在擴大國內需求和提高供給質量上持續發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主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強化一體化思維和主動服務意識,與蘇浙皖三省各揚所長,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賦能提速,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上海要勇于創新突破、攻堅克難,善于轉危為機、變中取勝,加快增創優勢、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高質量發展中尋求系統優化,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中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堅定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的新奇跡,展現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

1.3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再奮斗十年,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級,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人民城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桿。世界影響力全面提升,全球樞紐和節點地位更加鞏固,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躍升,城市軟實力全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邁入全球頂尖城市行列;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強勁引擎,全要素生產率全國領先,新發展理念全面彰顯;高品質生活廣泛享有,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現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過程民主充分展現,平等發展、平等參與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運行更加安全高效,社會治理更加規范有序,城市空間、經濟、城鄉格局進一步優化,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展望2035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美好愿景將成為這座城市的生動圖景。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2.1 指導思想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以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為戰略牽引,以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2 基本原則

2.2.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黨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

2.2.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自覺踐行人民城市建設重要理念,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轉化為切實行動,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業創造的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動力,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四個論英雄”發展導向,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提升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2.2.4堅持以落實國家戰略為牽引。著眼于構筑新階段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以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三大任務、一大平臺”為載體,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全面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在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中增強城市影響力和話語權。

2.2.5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作用,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管理向基層放權賦能,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2.2.6堅持遵循超大城市發展規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屬性,按照“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要求,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協調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方面,發揮好各方力量,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著力打造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城市樣本。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都應堅持和把握以下政策導向:必須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好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在要素配置中占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當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必須著力強化城市功能內核。在鞏固提升總量規模基礎上,更加注重以強化功能為導向,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加快鍛造人無我有的獨特長板,持續補齊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加快占據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地位。必須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依托超大城市海量數據、市場規模和應用場景優勢,以數字技術創新帶動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和城市治理方式變革,實現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必須全面拓展和優化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主動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順暢流動;整體重塑、全面優化市域空間格局,把新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為上海未來發展構筑新的戰略支點。必須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放權松綁賦能,加快健全落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激勵相容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各類人才和各級干部再起宏圖再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安全。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在發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全面提高城市抗風險能力。

2.3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量全市發展實際,到2025年,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取得顯著成果,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譜寫出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3.1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強大。經濟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與全國經濟增速基本一致,經濟潛力充分發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左右。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躍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5%左右。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升。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優勢不斷增強,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取得新突破,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1000家。數字紅利得到全面激發,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取得重大進展,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2.3.2人民群眾生活更有品質。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穩步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改造任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衡、便利可及。各類教育質量普遍提升,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5%,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應保盡保”,平均期望壽命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數字化、高品質、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各項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2.3.3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布局更加完備,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文化創新發展生態持續完善,文化旅游體育深度融合發展,文化品牌標識度更加鮮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2.3.4生態環境質量更為優良。城鄉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更加綠色宜人,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國家下達目標,PM2.5等六項大氣常規污染物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0%以上。生態空間規模擴大,生態品質明顯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19.5%,公園數量達到千座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持續提高。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

2.3.5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布局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高效運轉,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長效機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韌性全面增強。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基層和社區活力進一步釋放,法治上海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司法公信力和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平安上海建設取得新突破,成為超大城市治理標桿。

三、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服務輻射能級

以鞏固和提升經濟綜合實力、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市場主體競爭力為途徑,提高對資金、數據、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響力,加快建設能級更高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更好服務形成新發展格局。

3.1 持續增強國際經濟中心綜合實力

強化高端要素配置功能、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更加注重優環境、促聯動、提能級,加快建設實力更強的國際經濟中心。

3.1.1持續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立足擴大內需戰略,持續抓好“六穩”“六保”工作,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與全國經濟增速保持一致。加快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促進消費提質擴容,激發本地消費、提升外來消費、引導高端消費回流,打造最潮消費場景,營造最優消費環境,建設世界級商圈,提升“五五購物節”影響力和輻射力,持續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推動服務消費升級,擴大健康消費、促進信息消費、豐富體驗消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品牌經濟、免退稅經濟和夜間經濟等,增加高端消費供給,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優化支持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在線新消費發展,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積極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進一步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滾動完善項目儲備庫,加強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提高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投資強度。加大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大科學設施群、市域(郊)鐵路和新城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保持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標,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完善住房供需平衡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政策環境,積極回應各類大、中、小型企業訴求,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調整優化土地、規劃、環保、人才、融資等政策措施,健全政策落實協調機制,提高涉企服務政策的精準性、覆蓋面和落地率。

3.1.2聚焦“五型經濟”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牢牢把握國際大都市經濟的特征和優勢,加快發展服務經濟為主、創新內核高能、總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頻匯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經濟形態。發展具有引領策源功能的創新型經濟,培育和吸引高能級創新主體,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含量和質量。發展輻射區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優勢的服務型經濟,增強集聚輻射帶動功能。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總部型經濟,著力培育吸引集聚多功能、高能級的國內外企業總部。發展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體現高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開放型經濟,著力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發展傳統線下流量和新型線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經濟,促進資金、人才、技術、信息、數據等要素資源高頻流動、高效配置、高能增值。

3.1.3加快提升總部機構能級。培育和吸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鼓勵支持企業“在上海、為全球”,加快提升國內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力。實施“總部增能”行動,創新資金進出管理、境內外融資、數據跨境流動、人員出入境、通關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國公司亞太總部和全球總部落戶,鼓勵跨國公司立足上海設立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資財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爭取母公司資源,提升跨境服務管理能力,增強整合協調亞太產業鏈供應鏈、輻射全球的功能。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國公司和企業總部,吸引更多國內企業總部或二總部落戶上海,梯度培育、分類支持一批潛力型全球500強、高估值獨角獸企業。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業總部,培育和集聚隱形冠軍、科創型高成長性企業、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等各類企業主體,支持一批新經濟頭部企業做大做強。

3.2 顯著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全力落實國家金融發展戰略,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促進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具有較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3.2.1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構建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創板制度創新作用,支持和鼓勵更多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深入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完善全流程金融服務鏈,不斷培育優質上市資源。推動金融機構圍繞科創企業發展提供信貸融資、財務顧問等服務,創新科技保險產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發揮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作用,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體系,完善信貸獎補政策,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加強政銀企三方信息對接,深化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探索建設區域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信息共享平臺。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充分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示范作用,促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綠色發展。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鼓勵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創新。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制定。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支持保險機構創新養老保險產品和服務,研究推出面向特定人群的專屬保險產品,鼓勵保險資金與其他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養老機構。建設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大金融支持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長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

3.2.2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完善信息披露、發行、退市等制度。配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穩步推進主板股票公開發行注冊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爭取債券發行制度改革先行先試,擴大公司債券發行規模。加大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力度,依托上海證券交易所打造全國基礎設施(REITs)產品發行交易首選地。積極支持銀行保險機構參與資本市場建設。支持外匯市場創新,提高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比重。推進銀行間利率、外匯等基礎衍生品市場發展,提高交易便利度。構建系列化的期貨品種體系,豐富機構投資者種類。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產品體系和服務功能。支持票付通等業務創新,提升票據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增強“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基準價格在國際金融市場廣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推動上海期貨交易所探索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優化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形成機制,更好發揮金融市場定價基準作用。完善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集聚更多具有行業影響力和引領性的中外資金融機構落戶上海,培育和吸引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金融控股公司。支持金融機構在滬設立各類專營機構。引導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建設融資租賃產業高地,支持飛機、船舶、高端裝備等行業發展。加強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支持在滬金融基礎設施提升能級,構建聯通全球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加快構建安全高效的本外幣支付清算體系,提升跨境支付清算系統(CIPS)全球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的服務功能和效率。支持上海清算所等主動參與中央對手方的跨境監管規則制定。建設中國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提升金融市場監測水平。研究建設國家級大型場內貴金屬儲備倉庫。

3.2.3把握機遇加快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率先實施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外資以多種方式在滬設立金融機構,按照內外資一致性原則開展業務經營。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加快資本要素雙向開放深度融通,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按照實需原則和風險中性原則,推動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展人民幣外匯期貨試點。研究探索國債期貨作為特定品種對外開放,為持有境內人民幣資產的境外投資者提供更便利的風險對沖支持。加快推進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參與。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發展國際再保險業務,增強上海再保險市場承接全球風險的能力,為“一帶一路”海外項目提供全面風險保障。豐富再保險機構主體類型,支持境內外再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機構。完善跨境金融服務,加強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之間金融交流合作。

3.2.4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積極推進大宗商品貿易、對外工程承包、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著力提升人民幣在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中的跨境收付比例,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結算等服務的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斷提升經常項目可兌換便利性。支持境外投資者投資在滬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推動人民幣由交易貨幣向投資儲備貨幣發展。實施更加便利的跨境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圍繞離岸經貿業務提供人民幣離岸金融服務,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業務規則、監管等制度。

3.2.5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產管理中心。豐富資產管理市場主體,吸引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在滬設立區域總部,支持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機構及其專業子公司落戶,集聚私人銀行、家族信托等資產管理機構。發展基金登記、估值核算、基金評價等服務機構,研究設立專業托管機構。加強資產管理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產品研發,大力發展大宗商品基金,在中證張江自主創新50指數基礎上推出ETF產品。支持資產管理機構申請證券基金投資顧問資格,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管理。在臨港新片區研究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跨境資金管理有效途徑。發展特殊資產管理業務,有序擴大市場主體范圍,提升不良資產處置能力。深化私募基金跨境投資試點,支持同一主體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等業務。支持優質資產管理機構擴大QDLP額度。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QDLP試點投資范圍。

3.2.6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加強金融科技研發應用,加快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在滬設立國家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開展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場交易、支付結算服務、智慧銀行建設、智能投資管理服務、保險產品創新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集聚金融科技產業,支持人民銀行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吸引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金融科技龍頭企業。推動金融科技專業智庫和聯盟發展。探索金融科技監管創新,有序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充分評估新技術與業務融合的潛在風險,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風險防范機制,落實金融信息安全保護制度。研究建立長三角金融科技監管協作機制,提升區域監管科技水平。營造一流金融科技發展環境,舉辦高水平全球金融科技峰會。加大對金融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充分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的數據融合與協同創新,依法有序豐富金融科技數據資源。

3.2.7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金融生態。加快金融法治規則與國際對接,推動高水平金融法律供給,探索建設金融法治試驗區。提升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涉外金融審判和仲裁的國際化水平,加快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審判和仲裁規則。加強對金融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實踐證券代表人訴訟、全國性證券期貨糾紛調解等制度創新。支持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等聯合成立中國金融法治研究院。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央地金融監管協同,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提升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建設地方金融統一監管平臺,發揮金融科技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支持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實現長三角企業和個人借貸信息全覆蓋,充分發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作用,加強信息歸集共享整合。探索金融稅收改革,研究與跨境金融相關的稅收制度,吸引新機構新業務集聚。建設國際金融人才高地,優化金融人才集聚、評價、培養和服務保障機制,著力構建更好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金融人才體系,推動金融人才進一步匯聚、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化區域金融功能布局,鞏固和提升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區地位,支持外灘金融集聚帶南北延伸和縱深拓展,提升北外灘金融功能和集聚度。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完善上海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機制,將“陸家嘴論壇”打造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高端論壇之一。強化金融風險管理,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嚴格落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以及金融管理部門監管責任。制定完善突發性金融風險應急預案,依法穩妥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宣傳教育,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3.3 全面提高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功能

積極應對國際市場和全球價值鏈變化的挑戰,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集散功能強勁、有形無形貿易統籌發展、高效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全球貿易樞紐。

3.3.1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促進貿易規模穩中有升,強化貿易與投資雙向互動,穩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口岸城市地位。支持加工貿易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設立研發中心,促進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促進關鍵裝備、零部件和技術專利進口,夯實國內最大的進口消費品集散地地位。建設高能級強輻射的貿易平臺,深化外高橋國家級進口貿易創新示范區建設,做強一批功能性、專業化貿易平臺,形成集商品進口、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展示銷售、零售推廣及售后服務等于一體的貿易服務鏈。開拓多元化貿易市場,積極把握RCEP等自貿協定簽署實施帶來的全方位經濟效應,支持企業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拓展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合作空間。促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支持行業組織、貿易促進機構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參加境內外貿易促進活動。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

3.3.2以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為重點,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聚焦云服務、數字內容、數字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做強要素流動、數字監管、總部集聚功能。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新型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探索建立服務于跨境貿易的大型云基礎設施。健全數字知識產權服務功能,完善跨境支付結算功能。集聚培育一批國際化、有潛力的數字貿易品牌。加快建設數字貿易跨境服務集聚區,認定一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深化服務貿易擴大開放,爭取先行試點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積極擴大信息技術、商務服務、金融保險、研發設計、文化等服務出口規模,推動技術進口方式和來源地多元化。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推動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立足提升服務質量和數字化水平,增強旅游、交通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出口能力。創新服務外包發展模式,推動服務外包與高端制造、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服務產品。

3.3.3優化提升國內國際市場聯通和輻射能力。打造具有亞太影響力的大宗商品市場,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領域,打造若干千億級、萬億級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積極推動大宗商品交易規則和監管治理創新,布局亞太地區交割倉庫、物流網絡以及交易經紀業務,建立完善大宗商品供應鏈體系。推動“期現聯動”創新,開展產能預售、倉單互認等業務試點。提升亞太供應鏈管理能力,吸引集聚更多供應鏈核心環節集聚上海,完善國際物流分撥、貿易結算、研發設計等功能。建設供應鏈公共服務與專業服務平臺,優化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推進建設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集聚供應鏈總部企業,支持打造形成立足全國、面向亞太的供應鏈、產業鏈集群。完善供應鏈物流支撐體系,加快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發展,提高流通標準化應用水平,優化物流倉儲規劃布局和城鄉配送網絡體系。推動青浦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3.3.4加快建設新型國際貿易先行示范區。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鼓勵模式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深化跨境電商出口試點,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務。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級,支持專業服務機構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通關、物流、品牌營銷、融資、法律等服務。增強轉口貿易樞紐功能,促進洋山港、外高橋“兩港”功能和航線布局優化,進一步簡化進出境備案手續,提高貨物流轉的通暢度和自由度。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建設國際中轉集拼服務中心,加快浦東機場航空超級貨站建設。對轉口貿易企業實施信用分級管理,優化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提升貨物集拼和分撥便利化。實現離岸貿易創新突破,擴大以自由貿易賬戶等為基礎的離岸貿易企業參與范圍,培育一批離岸貿易結算標桿企業,提升經常項目匯兌順暢度,推動實現真實性審核從事前審查向事后核查轉變。聚焦重點區域研究探索鼓勵離岸貿易發展的稅制安排,打造離岸貿易創新示范基地。加快發展高附加值貿易業態,推動一批全球保稅維修項目先行先試,增加船舶、航空、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等維修品類。創新高端設備再制造監管模式,集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再制造檢測認證與研發創新中心和企業。

3.4 深入建設全球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

堅持區域協同和內涵提升,加快建設門戶樞紐地位穩固、集疏運體系協調高效、航運服務品牌效應凸顯、航運治理體系融入全球的國際航運中心。

3.4.1增強海港的區域聯動和輻射能力。引領區域港航協同發展,堅持以上海為中心、江浙為兩翼、長江流域為腹地的發展格局,強化上海港核心和引領地位。支持市場主體以資本為紐帶強化長三角港航合作,與浙江聯合實施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與江蘇共同推進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研究完善上海深水港布局。保持集裝箱吞吐量全球領先地位,研究推動羅涇等港區轉型升級,加強與長江沿線、長三角地區港口的聯運合作,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準箱。打造高效暢達集疏運體系,加強長江口航道綜合治理,推進長江口輔助航道建設工程。持續完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推進蘇申內港線、油墩港等航道整治工程,發展江海直達、河海直達運輸模式。結合滬通鐵路項目,建設外高橋港區鐵路專用線,改善鐵路與港區物流運輸通達條件。加快構建洋山港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建設臨港集疏運中心,研究推動南港碼頭鐵路專用線建設。到2025年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不低于52%,集裝箱海鐵聯運總量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發展海洋經濟,服務海洋強國戰略。

3.4.2提升高水平高能級的空港服務功能。持續建設世界一流的航空樞紐設施,推進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結合南通新機場規劃建設,進一步鞏固上海航空樞紐核心地位。以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和機場聯絡線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機場綜合交通配套設施,提升服務長三角的能力。全面增強航空樞紐運行服務能力,提升上海航空樞紐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拓展洲際航線網絡、鞏固亞洲國際航線網絡、發展高品質國內航線網絡,積極爭取國家在空域管理、航權分配、時刻資源配置方面的支持。全面建設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提升航空貨郵中轉功能,支持國內外航空公司和綜合物流服務商建設國際性轉運中心,促進空港物流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3億人次以上,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10萬噸以上。

3.4.3著力推進航運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拓展航運服務新空間新業態,完善航運保險市場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保險市場。支持發展航運衍生品業務,構建衍生品交易、結算和信息平臺。推動滬浙船用保稅油跨市場協作,擴大船舶維修、物資配送、集拼中轉等服務規模。建設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亞太海事仲裁中心,積極打造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推動口岸、物流、交易、金融等數據集成,提供口岸大數據智能物流服務,打造國際物流信息交換樞紐。健全水上安全保障體系。深化航運制度創新,探索在對等原則下允許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推動自貿試驗區國際船舶管理服務創新試點。加快建設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吸引航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航運功能性機構集聚,建設陸家嘴-世博地區航運高端服務集聚區,打造北外灘航運服務功能創新示范區,辦好“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高標準建設臨港新片區浦東機場南側區域,深化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建設國際一流郵輪港,建立健全適合郵輪靠泊通行和郵輪旅客通關出行的管理體系,完善郵輪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和標準體系,積極爭取郵輪無目的地航線試點,完善郵輪港綜合交通體系。

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擴大高水平科技供給

按照把創新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總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動力和活力,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政策和環境培育集聚各類科創人才,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努力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4.1 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水平

統籌優化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布局,進一步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一批綜合性戰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力爭使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12%左右。

4.1.1加強重大戰略領域前瞻布局。圍繞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持續推進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納米科學與變革性材料、合成科學與生命創制等領域研究,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任務。面向國家有需求、上海有優勢的重點領域,抓緊啟動實施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參與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構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提升浦江創新論壇等活動的國際影響力。部署新一代網絡、未來計算等戰略前沿技術研究,鼓勵針對基礎領域的自由探索,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重培養一支具有家國情懷的高水平科學家隊伍。加快推進硬X射線、上海光源二期、海底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一代光源預研等項目落地上海,建設一批面向產業發展的創新基礎設施,力爭總體建成強大的光子領域大科學設施集群、率先構建完整的生命領域大科學設施集群。完善共建共管共享機制,鼓勵依托大設施設立科學研究基金,吸引集聚更多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研究,推動大設施更好地向企業開放,帶動相關裝備和核心技術企業提高產品和技術能級。開展大設施關鍵核心零部件、新技術新方法的自主研發,提升技術自主率。

4.1.2打造高水平基礎研究力量。加快國家實驗室組建和運行,助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立以目標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的科研管理機制,試點“負面清單”等新模式,賦予國家實驗室更大經費使用權和資源調動權等。集聚世界一流水平的頂尖科研機構,加快推進李政道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期智研究院、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建設,支持國內外領先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在滬設立研究機構。完善科研基地體系,積極爭取各門類國家級、部委級基地平臺落戶上海,優化布局方向和管理體制,引導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基地平臺建設。加強研究型大學建設,深入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打造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或方向。強化對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的支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專業。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吸引國際知名大學和國內一流大學在滬開展合作辦學或協同研究。支持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研究型醫院,試點開展臨床研究制度創新,鼓勵研究型醫院聯合企業建設各類成果轉化和功能驗證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開展基礎研究,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鼓勵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建立有針對性的項目管理、團隊評價、綜合保障等機制,為有能力、有志向的科學家創造心無旁騖、潛心研究的有利環境。

4.1.3優化基礎研究領域的多元投入方式。推進政府投入向基礎研究傾斜,擴大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項目經費預算、審計和財務管理機制,對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試行代表作論文評價制度。鼓勵企業出資和政府聯合設立科學計劃,引導社會資本以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方式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探索設立科學基金會,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前沿領域自由探索研究。

4.2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構建市場化和政府投入協作并舉的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4.2.1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模式。建立重大戰略任務直接委托機制,聚焦重點領域關鍵軟件、芯片、裝備、材料研制、綠色低碳技術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采用定向擇優或定向委托方式,支持企業等各類優勢單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在基礎性通用性技術等方面形成突破。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改革以往項目評審和縱向委托方式,面向民營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和全球各頂尖團隊,形成機會均等的開放式社會創新模式。強化符合技術攻關項目任務特點的協同機制和配套政策,賦予團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和科研自主權,培育一批大膽創新的帥才型科學家和技術能手。

4.2.2構建政產學研合力攻關體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院,明確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機制,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多個創新主體共同出資、聯合申報國家專項項目,進一步激發企業在協同攻關中的能動性。

4.3 促進多元創新主體蓬勃發展

穩步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優化投入結構,加強政府科技投入保障,完善系統性的引導激勵政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續提升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

4.3.1培育壯大更多高成長性企業。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一番。持續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培育,盡快向各區下放高新技術企業審核權限,探索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引導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聚和壯大更多創新型企業,支持更多優質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不斷壯大本市在不同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及掛牌的后備資源。通過企業研發資助和后補貼、創新產品政府首購訂購等開放多元方式,促進科技小巨人等各類型科創企業不斷涌現。實施更加精準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和“隱形冠軍”企業。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

4.3.2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動力活力。構建創新要素自由充分流動、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促進外資企業融入本土創新體系,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全球性研發中心,支持銀行為外資研發中心跨境籌資、技術貿易等提供便利。推動外企與本土企業、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共建創新平臺,鼓勵支持其研發成果在上海實現產業化。進一步引進和培育研發型民營龍頭企業,建設面向各類企業的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和孵化器,鼓勵外企和民企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進一步改革國企考核激勵機制,夯實企業主要領導的創新責任,完善國企創新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力爭本市國企創新投入年均增長不低于5%。推動國有科技型企業在股權激勵、薪酬分配等方面開展改革試點。

4.3.3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管理機制,對于事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細化落實不定行政級別、編制動態調整、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的管理機制,建立任務為導向的財政經費綜合預算管理制度,給予研發機構更大自主權。推動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化改革和功能升級。研究完善社會組織類和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員激勵、稅收等方面的配套性改革。提升研發轉化功能型平臺功能,圍繞產業關鍵核心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引導企業等主體參與平臺建設,持續強化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加大轉制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充分釋放科研活力,加快向科技研發服務集團轉變。

4.4 加快構建順暢高效的轉移轉化體系

加快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著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政策制度瓶頸,加大引導激勵力度,激發成果轉化主體的創新動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創新鏈上下游緊密銜接聯動。

4.4.1建立更加市場化、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制。完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成果轉化的考核機制和專門激勵政策。建立健全賦予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激勵流程和管理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政策適用的主體范圍和成果類型進一步擴大。探索一定年限內未轉化的科技成果主動公開許可試點和科技成果轉化稅收優惠試點。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國際運營試點平臺功能,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和資本化運作,引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建設運營中心。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加大相關服務業開放力度。

4.4.2健全與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適度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的普惠面,提升政府引導基金對社會資本的導向作用,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科創企業的支持。深化投貸聯動,完善“股權+債權”管理模式,推動商業銀行在信貸準入、考核激勵和風險容忍等方面建立匹配科創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等特點的融資模式。吸引境內外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來滬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大力優化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環境,支持天使投資等早期資本發展。推動國有創投機構市場化改革,實施核心團隊持股、薪酬體系改革等舉措,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聘和項目遴選制度,放開二級、三級公司的國有成分股比限制。

4.5 厚植支撐國際科創中心功能的人才優勢

全面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擴大“海聚英才”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大規模集聚海內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促進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強勁持續、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撐,成為天下英才向往的機遇之城、逐夢之都。

4.5.1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加強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國際通行的人才遴選機制,配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事業發展平臺,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號召力和國際視野的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建設科學社區,吸引頂尖科學家設立實驗室并開展創新研究。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創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勵中外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先行先試更加開放便利的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實施更有吸引力的國內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優化居住證(積分)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

4.5.2加強創新型人才培育。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建立面向未來的頂尖人才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實施強基激勵計劃、超級博士后計劃和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給予基礎研究人才長期穩定支持。完善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計劃,支持科研人員在高校、企業間雙向兼職兼薪和柔性流動,加快培育一批擁有科研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創業潛力的人才,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創新教育行動,加強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發現和培養,構建大中小學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科學普及高質量供給,全面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和能力。

4.5.3構建更加靈活有效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堅持憑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評價人才,賦予用人單位、行業組織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引入市場評價、社會評價和同行評價,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

 

主頁 > 專題研究 > 十四五規劃前期研究 > 規劃動態 >

重磅!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發布

2021-02-01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科學制定和實施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加快構筑新階段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是指導上海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一、新階段新起點,以黨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引領上海未來發展

1.1 “五個中心”建設既定目標如期實現

十三五”期間是上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上海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作為全市工作的鮮明主題和突出主線,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求,全力實施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奮發有為推進各項事業,“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城市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下堅實基礎。

1.1.1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69萬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3.87萬億元。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處于領先地位,總量規模躋身全球城市前列,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3萬美元。“四大品牌”持續打響,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立,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穩定在70%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超過28萬元/人,位居全國前列。公共財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7000億元。

1.1.2“五個中心”功能實現整體提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實體經濟能級不斷提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771家。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金融市場交易總額超過2200萬億元,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功能不斷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球3.2%以上,商品銷售總額達到14萬億元左右,貿易型總部和功能性平臺加快集聚。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11年保持世界第一,機場貨郵吞吐量、旅客吞吐量分別位居全球第3位和第4位,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4.1%左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0件左右,大飛機、蛟龍號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問世,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設施建成。

1.1.3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一批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和標志性的重大項目加快落地。科創板開板并試點注冊制,助力一批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形成首批32項制度創新成果。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優化營商環境取得明顯成效,助力我國營商環境世行排名大幅提升。“證照分離”改革試點舉措在全市推廣實施,浦東新區“一業一證”改革在全國率先試點,“放管服”改革綜合授權試點持續推進。全面實施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服務支持實體企業發展。

1.1.4超大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綜合交通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達到729公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5年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8.5平方米。黃浦江45公里公共空間岸線貫通開放,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實現基本貫通。垃圾分類引領綠色生活新時尚,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基本形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從無到有、構建運行,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彰顯了超大城市的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

1.1.5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國領先,超過7.2萬元。每年新增就業崗位近60萬個,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養老服務體系擴容提質,托育服務體系加快完善,舊區改造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五年累計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281萬平方米,受益居民達14萬戶。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現代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健康上海行動”深入實施,居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3.66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率先基本形成,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不斷彰顯,國際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五年的實踐很不平凡、五年的成就來之不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和全市人民,推動國家戰略任務加快落地,持之以恒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咬住目標、迎難而上,經受住了外部環境復雜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的考驗,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更加強勁、活力加快釋放,城市更加開放、包容、向上,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為“十四五”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

1.2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上海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十四五”時期,上海發展環境面臨更為深刻復雜變化。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向縱深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和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國際大都市,既首當其沖受到外部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重大挑戰,也面臨著全球治理體系和經貿規則變動特別是我國引領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當今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全國各地千帆競發、百舸爭流,上海面臨著國家賦予更大使命、開展先行先試的新機遇。當前上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但對標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城市綜合實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還不夠強,創新驅動發展動能勢能亟待加強,新動能培育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還需下更大力氣,城市管理、生態環境等方面仍需不斷提升品質,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和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人才、土地等要素資源對高質量發展的約束需要加快破解,應對潛在風險隱患對超大城市安全運行的挑戰一刻也不能松懈。

面向未來,上海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發展藍圖,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以“四個放在”作為戰略基點,全面、辯證、長遠地審視上海發展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遵循歷史前進邏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在短期波動中把握長期趨勢,在危機挑戰中搶抓發展先機,在外部變局中開創發展新局,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要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來謀劃和推動,深刻領會黨中央落子布局的戰略意圖,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中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助力國家在嚴峻的外部挑戰中突出重圍;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來謀劃和推動,在開放潮流中堅定不移融入世界,在新的國際變局和挑戰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為我國深度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作出應有貢獻;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來謀劃和推動,把握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基礎好和市場潛力大等優勢,在擴大國內需求和提高供給質量上持續發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加主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謀劃和推動,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強化一體化思維和主動服務意識,與蘇浙皖三省各揚所長,深化分工合作,相互賦能提速,共同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輻射帶動更廣大區域發展。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上海要勇于創新突破、攻堅克難,善于轉危為機、變中取勝,加快增創優勢、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高質量發展中尋求系統優化,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中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堅定邁向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的新奇跡,展現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

1.3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再奮斗十年,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級,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充分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人民城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標桿。世界影響力全面提升,全球樞紐和節點地位更加鞏固,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躍升,城市軟實力全面增強,綜合經濟實力邁入全球頂尖城市行列;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更多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強勁引擎,全要素生產率全國領先,新發展理念全面彰顯;高品質生活廣泛享有,基本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現代化治理走出新路,全過程民主充分展現,平等發展、平等參與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運行更加安全高效,社會治理更加規范有序,城市空間、經濟、城鄉格局進一步優化,綠色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蔚然成風。展望2035年,“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美好愿景將成為這座城市的生動圖景。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

2.1 指導思想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以推進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和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為戰略牽引,以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2 基本原則

2.2.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加快把黨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治理優勢。

2.2.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自覺踐行人民城市建設重要理念,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把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轉化為切實行動,激發全市人民創新創業創造的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動力,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四個論英雄”發展導向,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提升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產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2.2.4堅持以落實國家戰略為牽引。著眼于構筑新階段上海發展戰略優勢,以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三大任務、一大平臺”為載體,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全面強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在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中增強城市影響力和話語權。

2.2.5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發揮開路先鋒、示范引領、突破攻堅作用,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管理向基層放權賦能,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更好發揮全國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

2.2.6堅持遵循超大城市發展規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屬性,按照“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的要求,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協調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方面,發揮好各方力量,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超大城市發展之路,著力打造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城市樣本。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都應堅持和把握以下政策導向:必須全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好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在要素配置中占據關鍵環節,在供需對接中鍛造關鍵鏈條,在內需體系中打造關鍵支撐,助力國內經濟循環更加暢通;當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構建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形成獨具優勢的戰略通道,助力我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必須著力強化城市功能內核。在鞏固提升總量規模基礎上,更加注重以強化功能為導向,增強城市的集聚和輻射能力,加快鍛造人無我有的獨特長板,持續補齊制約發展的關鍵短板,加快占據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高端地位。必須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依托超大城市海量數據、市場規模和應用場景優勢,以數字技術創新帶動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和城市治理方式變革,實現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必須全面拓展和優化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主動打破行政壁壘,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順暢流動;整體重塑、全面優化市域空間格局,把新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為上海未來發展構筑新的戰略支點。必須深入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推動放權松綁賦能,加快健全落實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激勵相容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發各類人才和各級干部再起宏圖再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安全。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在發展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安全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全面提高城市抗風險能力。

2.3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量全市發展實際,到2025年,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取得顯著成果,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譜寫出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2.3.1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強大。經濟保持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與全國經濟增速基本一致,經濟潛力充分發揮。全球高端資源要素加快集聚,要素市場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元左右。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快躍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5%左右。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穩步提升。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優勢不斷增強,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取得新突破,在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1000家。數字紅利得到全面激發,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取得重大進展,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生產總值在2018年基礎上翻兩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制度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2.3.2人民群眾生活更有品質。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穩步提升,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改造任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衡、便利可及。各類教育質量普遍提升,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45%,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應保盡保”,平均期望壽命繼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數字化、高品質、個性化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各項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2.3.3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布局更加完備,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和文化創新發展生態持續完善,文化旅游體育深度融合發展,文化品牌標識度更加鮮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城市文化創造力、傳播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2.3.4生態環境質量更為優良。城鄉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更加綠色宜人,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國家下達目標,PM2.5等六項大氣常規污染物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0%以上。生態空間規模擴大,生態品質明顯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19.5%,公園數量達到千座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持續提高。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新風尚。

2.3.5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智能化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布局完善。“一網通辦”“一網統管”高效運轉,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長效機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韌性全面增強。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基層和社區活力進一步釋放,法治上海建設取得新進展,執法司法公信力和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平安上海建設取得新突破,成為超大城市治理標桿。

三、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服務輻射能級

以鞏固和提升經濟綜合實力、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市場主體競爭力為途徑,提高對資金、數據、技術、人才、貨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響力,加快建設能級更高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更好服務形成新發展格局。

3.1 持續增強國際經濟中心綜合實力

強化高端要素配置功能、增強集聚輻射能力,更加注重優環境、促聯動、提能級,加快建設實力更強的國際經濟中心。

3.1.1持續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立足擴大內需戰略,持續抓好“六穩”“六保”工作,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努力與全國經濟增速保持一致。加快釋放消費潛力,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促進消費提質擴容,激發本地消費、提升外來消費、引導高端消費回流,打造最潮消費場景,營造最優消費環境,建設世界級商圈,提升“五五購物節”影響力和輻射力,持續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推動服務消費升級,擴大健康消費、促進信息消費、豐富體驗消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品牌經濟、免退稅經濟和夜間經濟等,增加高端消費供給,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優化支持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在線新消費發展,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積極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合理增長,進一步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滾動完善項目儲備庫,加強土地、資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提高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投資強度。加大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大科學設施群、市域(郊)鐵路和新城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保持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標,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完善住房供需平衡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政策環境,積極回應各類大、中、小型企業訴求,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調整優化土地、規劃、環保、人才、融資等政策措施,健全政策落實協調機制,提高涉企服務政策的精準性、覆蓋面和落地率。

3.1.2聚焦“五型經濟”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牢牢把握國際大都市經濟的特征和優勢,加快發展服務經濟為主、創新內核高能、總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頻匯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經濟形態。發展具有引領策源功能的創新型經濟,培育和吸引高能級創新主體,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含量和質量。發展輻射區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牌優勢的服務型經濟,增強集聚輻射帶動功能。發展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總部型經濟,著力培育吸引集聚多功能、高能級的國內外企業總部。發展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體現高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的開放型經濟,著力提升“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發展傳統線下流量和新型線上流量并重的流量型經濟,促進資金、人才、技術、信息、數據等要素資源高頻流動、高效配置、高能增值。

3.1.3加快提升總部機構能級。培育和吸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鼓勵支持企業“在上海、為全球”,加快提升國內國際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力。實施“總部增能”行動,創新資金進出管理、境內外融資、數據跨境流動、人員出入境、通關便利等方面的功能性政策,吸引跨國公司亞太總部和全球總部落戶,鼓勵跨國公司立足上海設立輻射亞太、面向全球的資財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爭取母公司資源,提升跨境服務管理能力,增強整合協調亞太產業鏈供應鏈、輻射全球的功能。加快培育集聚本土跨國公司和企業總部,吸引更多國內企業總部或二總部落戶上海,梯度培育、分類支持一批潛力型全球500強、高估值獨角獸企業。大力培育和吸引新生代企業總部,培育和集聚隱形冠軍、科創型高成長性企業、新生代互聯網企業等各類企業主體,支持一批新經濟頭部企業做大做強。

3.2 顯著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全力落實國家金融發展戰略,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加快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促進金融、科技和產業良性循環,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具有較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3.2.1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構建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科創板制度創新作用,支持和鼓勵更多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吸引更多長期資金入市。深入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完善全流程金融服務鏈,不斷培育優質上市資源。推動金融機構圍繞科創企業發展提供信貸融資、財務顧問等服務,創新科技保險產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發揮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作用,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體系,完善信貸獎補政策,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加強政銀企三方信息對接,深化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探索建設區域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信息共享平臺。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充分發揮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示范作用,促進長江經濟帶沿線綠色發展。豐富綠色金融產品,鼓勵綠色基金、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創新。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準制定。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支持保險機構創新養老保險產品和服務,研究推出面向特定人群的專屬保險產品,鼓勵保險資金與其他社會資本合作設立養老機構。建設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大金融支持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長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

3.2.2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完善信息披露、發行、退市等制度。配合上海證券交易所穩步推進主板股票公開發行注冊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爭取債券發行制度改革先行先試,擴大公司債券發行規模。加大資產證券化產品創新力度,依托上海證券交易所打造全國基礎設施(REITs)產品發行交易首選地。積極支持銀行保險機構參與資本市場建設。支持外匯市場創新,提高人民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的比重。推進銀行間利率、外匯等基礎衍生品市場發展,提高交易便利度。構建系列化的期貨品種體系,豐富機構投資者種類。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產品體系和服務功能。支持票付通等業務創新,提升票據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功能。增強“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基準價格在國際金融市場廣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推動上海期貨交易所探索建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優化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形成機制,更好發揮金融市場定價基準作用。完善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集聚更多具有行業影響力和引領性的中外資金融機構落戶上海,培育和吸引實力較強、經營規范的金融控股公司。支持金融機構在滬設立各類專營機構。引導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建設融資租賃產業高地,支持飛機、船舶、高端裝備等行業發展。加強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支持在滬金融基礎設施提升能級,構建聯通全球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加快構建安全高效的本外幣支付清算體系,提升跨境支付清算系統(CIPS)全球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的服務功能和效率。支持上海清算所等主動參與中央對手方的跨境監管規則制定。建設中國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提升金融市場監測水平。研究建設國家級大型場內貴金屬儲備倉庫。

3.2.3把握機遇加快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率先實施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外資以多種方式在滬設立金融機構,按照內外資一致性原則開展業務經營。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加快資本要素雙向開放深度融通,提升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按照實需原則和風險中性原則,推動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展人民幣外匯期貨試點。研究探索國債期貨作為特定品種對外開放,為持有境內人民幣資產的境外投資者提供更便利的風險對沖支持。加快推進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參與。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發展國際再保險業務,增強上海再保險市場承接全球風險的能力,為“一帶一路”海外項目提供全面風險保障。豐富再保險機構主體類型,支持境內外再保險公司在上海設立機構。完善跨境金融服務,加強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之間金融交流合作。

3.2.4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積極推進大宗商品貿易、對外工程承包、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著力提升人民幣在經常項目和直接投資中的跨境收付比例,不斷提高人民幣跨境結算等服務的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斷提升經常項目可兌換便利性。支持境外投資者投資在滬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推動人民幣由交易貨幣向投資儲備貨幣發展。實施更加便利的跨境資金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圍繞離岸經貿業務提供人民幣離岸金融服務,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業務規則、監管等制度。

3.2.5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產管理中心。豐富資產管理市場主體,吸引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在滬設立區域總部,支持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等機構及其專業子公司落戶,集聚私人銀行、家族信托等資產管理機構。發展基金登記、估值核算、基金評價等服務機構,研究設立專業托管機構。加強資產管理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產品研發,大力發展大宗商品基金,在中證張江自主創新50指數基礎上推出ETF產品。支持資產管理機構申請證券基金投資顧問資格,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管理。在臨港新片區研究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跨境資金管理有效途徑。發展特殊資產管理業務,有序擴大市場主體范圍,提升不良資產處置能力。深化私募基金跨境投資試點,支持同一主體開展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試點、外商獨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WFOE PFM)等業務。支持優質資產管理機構擴大QDLP額度。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QDLP試點投資范圍。

3.2.6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加強金融科技研發應用,加快推動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核心技術研發攻關。推動在滬設立國家金融科技發展研究中心。開展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推進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場交易、支付結算服務、智慧銀行建設、智能投資管理服務、保險產品創新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集聚金融科技產業,支持人民銀行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吸引金融機構和大型科技企業在滬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研發中心和開放式創新平臺,集聚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金融科技龍頭企業。推動金融科技專業智庫和聯盟發展。探索金融科技監管創新,有序推進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充分評估新技術與業務融合的潛在風險,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風險防范機制,落實金融信息安全保護制度。研究建立長三角金融科技監管協作機制,提升區域監管科技水平。營造一流金融科技發展環境,舉辦高水平全球金融科技峰會。加大對金融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在充分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動跨領域、跨行業的數據融合與協同創新,依法有序豐富金融科技數據資源。

3.2.7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金融生態。加快金融法治規則與國際對接,推動高水平金融法律供給,探索建設金融法治試驗區。提升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涉外金融審判和仲裁的國際化水平,加快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審判和仲裁規則。加強對金融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探索實踐證券代表人訴訟、全國性證券期貨糾紛調解等制度創新。支持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等聯合成立中國金融法治研究院。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加強央地金融監管協同,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提升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建設地方金融統一監管平臺,發揮金融科技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支持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實現長三角企業和個人借貸信息全覆蓋,充分發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作用,加強信息歸集共享整合。探索金融稅收改革,研究與跨境金融相關的稅收制度,吸引新機構新業務集聚。建設國際金融人才高地,優化金融人才集聚、評價、培養和服務保障機制,著力構建更好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金融人才體系,推動金融人才進一步匯聚、結構進一步優化。優化區域金融功能布局,鞏固和提升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區地位,支持外灘金融集聚帶南北延伸和縱深拓展,提升北外灘金融功能和集聚度。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完善上海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合作機制,將“陸家嘴論壇”打造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高端論壇之一。強化金融風險管理,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嚴格落實金融機構主體責任、地方政府屬地責任以及金融管理部門監管責任。制定完善突發性金融風險應急預案,依法穩妥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宣傳教育,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3.3 全面提高國際貿易中心樞紐功能

積極應對國際市場和全球價值鏈變化的挑戰,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集散功能強勁、有形無形貿易統籌發展、高效鏈接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全球貿易樞紐。

3.3.1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促進貿易規模穩中有升,強化貿易與投資雙向互動,穩固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口岸城市地位。支持加工貿易創新發展,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設立研發中心,促進生產制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促進關鍵裝備、零部件和技術專利進口,夯實國內最大的進口消費品集散地地位。建設高能級強輻射的貿易平臺,深化外高橋國家級進口貿易創新示范區建設,做強一批功能性、專業化貿易平臺,形成集商品進口、保稅倉儲、分撥配送、展示銷售、零售推廣及售后服務等于一體的貿易服務鏈。開拓多元化貿易市場,積極把握RCEP等自貿協定簽署實施帶來的全方位經濟效應,支持企業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深耕發達經濟體等傳統市場,拓展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合作空間。促進內外貿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支持行業組織、貿易促進機構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參加境內外貿易促進活動。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

3.3.2以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為重點,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聚焦云服務、數字內容、數字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做強要素流動、數字監管、總部集聚功能。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新型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探索建立服務于跨境貿易的大型云基礎設施。健全數字知識產權服務功能,完善跨境支付結算功能。集聚培育一批國際化、有潛力的數字貿易品牌。加快建設數字貿易跨境服務集聚區,認定一批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深化服務貿易擴大開放,爭取先行試點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積極擴大信息技術、商務服務、金融保險、研發設計、文化等服務出口規模,推動技術進口方式和來源地多元化。加快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推動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立足提升服務質量和數字化水平,增強旅游、交通運輸、建筑等傳統服務出口能力。創新服務外包發展模式,推動服務外包與高端制造、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服務產品。

3.3.3優化提升國內國際市場聯通和輻射能力。打造具有亞太影響力的大宗商品市場,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領域,打造若干千億級、萬億級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積極推動大宗商品交易規則和監管治理創新,布局亞太地區交割倉庫、物流網絡以及交易經紀業務,建立完善大宗商品供應鏈體系。推動“期現聯動”創新,開展產能預售、倉單互認等業務試點。提升亞太供應鏈管理能力,吸引集聚更多供應鏈核心環節集聚上海,完善國際物流分撥、貿易結算、研發設計等功能。建設供應鏈公共服務與專業服務平臺,優化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推進建設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集聚供應鏈總部企業,支持打造形成立足全國、面向亞太的供應鏈、產業鏈集群。完善供應鏈物流支撐體系,加快智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發展,提高流通標準化應用水平,優化物流倉儲規劃布局和城鄉配送網絡體系。推動青浦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

3.3.4加快建設新型國際貿易先行示范區。加快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鼓勵模式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深化跨境電商出口試點,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務。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服務能級,支持專業服務機構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通關、物流、品牌營銷、融資、法律等服務。增強轉口貿易樞紐功能,促進洋山港、外高橋“兩港”功能和航線布局優化,進一步簡化進出境備案手續,提高貨物流轉的通暢度和自由度。在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建設國際中轉集拼服務中心,加快浦東機場航空超級貨站建設。對轉口貿易企業實施信用分級管理,優化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提升貨物集拼和分撥便利化。實現離岸貿易創新突破,擴大以自由貿易賬戶等為基礎的離岸貿易企業參與范圍,培育一批離岸貿易結算標桿企業,提升經常項目匯兌順暢度,推動實現真實性審核從事前審查向事后核查轉變。聚焦重點區域研究探索鼓勵離岸貿易發展的稅制安排,打造離岸貿易創新示范基地。加快發展高附加值貿易業態,推動一批全球保稅維修項目先行先試,增加船舶、航空、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數控機床等維修品類。創新高端設備再制造監管模式,集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再制造檢測認證與研發創新中心和企業。

3.4 深入建設全球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

堅持區域協同和內涵提升,加快建設門戶樞紐地位穩固、集疏運體系協調高效、航運服務品牌效應凸顯、航運治理體系融入全球的國際航運中心。

3.4.1增強海港的區域聯動和輻射能力。引領區域港航協同發展,堅持以上海為中心、江浙為兩翼、長江流域為腹地的發展格局,強化上海港核心和引領地位。支持市場主體以資本為紐帶強化長三角港航合作,與浙江聯合實施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與江蘇共同推進沿江、沿海多模式合作,研究完善上海深水港布局。保持集裝箱吞吐量全球領先地位,研究推動羅涇等港區轉型升級,加強與長江沿線、長三角地區港口的聯運合作,到2025年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4700萬標準箱。打造高效暢達集疏運體系,加強長江口航道綜合治理,推進長江口輔助航道建設工程。持續完善內河高等級航道網絡,推進蘇申內港線、油墩港等航道整治工程,發展江海直達、河海直達運輸模式。結合滬通鐵路項目,建設外高橋港區鐵路專用線,改善鐵路與港區物流運輸通達條件。加快構建洋山港水公鐵集疏運系統,建設臨港集疏運中心,研究推動南港碼頭鐵路專用線建設。到2025年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不低于52%,集裝箱海鐵聯運總量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發展海洋經濟,服務海洋強國戰略。

3.4.2提升高水平高能級的空港服務功能。持續建設世界一流的航空樞紐設施,推進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結合南通新機場規劃建設,進一步鞏固上海航空樞紐核心地位。以浦東綜合交通樞紐和機場聯絡線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機場綜合交通配套設施,提升服務長三角的能力。全面增強航空樞紐運行服務能力,提升上海航空樞紐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拓展洲際航線網絡、鞏固亞洲國際航線網絡、發展高品質國內航線網絡,積極爭取國家在空域管理、航權分配、時刻資源配置方面的支持。全面建設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提升航空貨郵中轉功能,支持國內外航空公司和綜合物流服務商建設國際性轉運中心,促進空港物流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航空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3億人次以上,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10萬噸以上。

3.4.3著力推進航運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拓展航運服務新空間新業態,完善航運保險市場體系,加快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保險市場。支持發展航運衍生品業務,構建衍生品交易、結算和信息平臺。推動滬浙船用保稅油跨市場協作,擴大船舶維修、物資配送、集拼中轉等服務規模。建設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亞太海事仲裁中心,積極打造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推動口岸、物流、交易、金融等數據集成,提供口岸大數據智能物流服務,打造國際物流信息交換樞紐。健全水上安全保障體系。深化航運制度創新,探索在對等原則下允許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集裝箱沿海捎帶業務。推動自貿試驗區國際船舶管理服務創新試點。加快建設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吸引航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航運功能性機構集聚,建設陸家嘴-世博地區航運高端服務集聚區,打造北外灘航運服務功能創新示范區,辦好“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高標準建設臨港新片區浦東機場南側區域,深化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建設國際一流郵輪港,建立健全適合郵輪靠泊通行和郵輪旅客通關出行的管理體系,完善郵輪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和標準體系,積極爭取郵輪無目的地航線試點,完善郵輪港綜合交通體系。

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擴大高水平科技供給

按照把創新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總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動力和活力,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政策和環境培育集聚各類科創人才,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努力成為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發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4.1 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水平

統籌優化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布局,進一步提高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一批綜合性戰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力爭使基礎研究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12%左右。

4.1.1加強重大戰略領域前瞻布局。圍繞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持續推進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納米科學與變革性材料、合成科學與生命創制等領域研究,積極承接和參與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任務。面向國家有需求、上海有優勢的重點領域,抓緊啟動實施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參與和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構建全方位、高水平的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提升浦江創新論壇等活動的國際影響力。部署新一代網絡、未來計算等戰略前沿技術研究,鼓勵針對基礎領域的自由探索,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重培養一支具有家國情懷的高水平科學家隊伍。加快推進硬X射線、上海光源二期、海底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一代光源預研等項目落地上海,建設一批面向產業發展的創新基礎設施,力爭總體建成強大的光子領域大科學設施集群、率先構建完整的生命領域大科學設施集群。完善共建共管共享機制,鼓勵依托大設施設立科學研究基金,吸引集聚更多國際科研團隊開展研究,推動大設施更好地向企業開放,帶動相關裝備和核心技術企業提高產品和技術能級。開展大設施關鍵核心零部件、新技術新方法的自主研發,提升技術自主率。

4.1.2打造高水平基礎研究力量。加快國家實驗室組建和運行,助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立以目標定任務、以任務配資源的科研管理機制,試點“負面清單”等新模式,賦予國家實驗室更大經費使用權和資源調動權等。集聚世界一流水平的頂尖科研機構,加快推進李政道研究所、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期智研究院、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建設,支持國內外領先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在滬設立研究機構。完善科研基地體系,積極爭取各門類國家級、部委級基地平臺落戶上海,優化布局方向和管理體制,引導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基地平臺建設。加強研究型大學建設,深入落實國家“雙一流”戰略,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打造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或方向。強化對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的支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專業。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吸引國際知名大學和國內一流大學在滬開展合作辦學或協同研究。支持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研究型醫院,試點開展臨床研究制度創新,鼓勵研究型醫院聯合企業建設各類成果轉化和功能驗證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開展基礎研究,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鼓勵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建立有針對性的項目管理、團隊評價、綜合保障等機制,為有能力、有志向的科學家創造心無旁騖、潛心研究的有利環境。

4.1.3優化基礎研究領域的多元投入方式。推進政府投入向基礎研究傾斜,擴大經費“包干制”試點范圍,建立符合科研規律的項目經費預算、審計和財務管理機制,對基礎研究類科技項目試行代表作論文評價制度。鼓勵企業出資和政府聯合設立科學計劃,引導社會資本以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方式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探索設立科學基金會,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前沿領域自由探索研究。

4.2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聚焦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領域,構建市場化和政府投入協作并舉的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4.2.1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實施模式。建立重大戰略任務直接委托機制,聚焦重點領域關鍵軟件、芯片、裝備、材料研制、綠色低碳技術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采用定向擇優或定向委托方式,支持企業等各類優勢單位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在基礎性通用性技術等方面形成突破。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改革以往項目評審和縱向委托方式,面向民營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和全球各頂尖團隊,形成機會均等的開放式社會創新模式。強化符合技術攻關項目任務特點的協同機制和配套政策,賦予團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和科研自主權,培育一批大膽創新的帥才型科學家和技術能手。

4.2.2構建政產學研合力攻關體制。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究院,明確利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機制,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探索多個創新主體共同出資、聯合申報國家專項項目,進一步激發企業在協同攻關中的能動性。

4.3 促進多元創新主體蓬勃發展

穩步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優化投入結構,加強政府科技投入保障,完善系統性的引導激勵政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持續提升企業研發支出占全社會研發支出比重。

4.3.1培育壯大更多高成長性企業。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力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一番。持續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培育,盡快向各區下放高新技術企業審核權限,探索進一步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引導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聚和壯大更多創新型企業,支持更多優質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不斷壯大本市在不同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及掛牌的后備資源。通過企業研發資助和后補貼、創新產品政府首購訂購等開放多元方式,促進科技小巨人等各類型科創企業不斷涌現。實施更加精準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瞪羚”和“隱形冠軍”企業。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

4.3.2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動力活力。構建創新要素自由充分流動、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促進外資企業融入本土創新體系,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滬設立全球性研發中心,支持銀行為外資研發中心跨境籌資、技術貿易等提供便利。推動外企與本土企業、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共建創新平臺,鼓勵支持其研發成果在上海實現產業化。進一步引進和培育研發型民營龍頭企業,建設面向各類企業的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和孵化器,鼓勵外企和民企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實施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進一步改革國企考核激勵機制,夯實企業主要領導的創新責任,完善國企創新投入持續增長機制,力爭本市國企創新投入年均增長不低于5%。推動國有科技型企業在股權激勵、薪酬分配等方面開展改革試點。

4.3.3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管理機制,對于事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細化落實不定行政級別、編制動態調整、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的管理機制,建立任務為導向的財政經費綜合預算管理制度,給予研發機構更大自主權。推動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化改革和功能升級。研究完善社會組織類和企業類新型研發機構在人員激勵、稅收等方面的配套性改革。提升研發轉化功能型平臺功能,圍繞產業關鍵核心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引導企業等主體參與平臺建設,持續強化技術研發和服務能力。加大轉制院所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充分釋放科研活力,加快向科技研發服務集團轉變。

4.4 加快構建順暢高效的轉移轉化體系

加快實施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著力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政策制度瓶頸,加大引導激勵力度,激發成果轉化主體的創新動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創新鏈上下游緊密銜接聯動。

4.4.1建立更加市場化、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制。完善高校技術轉移機構成果轉化的考核機制和專門激勵政策。建立健全賦予高校、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激勵流程和管理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政策適用的主體范圍和成果類型進一步擴大。探索一定年限內未轉化的科技成果主動公開許可試點和科技成果轉化稅收優惠試點。發揮國家知識產權國際運營試點平臺功能,促進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和資本化運作,引導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建設運營中心。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加大相關服務業開放力度。

4.4.2健全與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適度擴大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的普惠面,提升政府引導基金對社會資本的導向作用,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科創企業的支持。深化投貸聯動,完善“股權+債權”管理模式,推動商業銀行在信貸準入、考核激勵和風險容忍等方面建立匹配科創企業輕資產、無抵押等特點的融資模式。吸引境內外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來滬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大力優化創業投資發展的政策環境,支持天使投資等早期資本發展。推動國有創投機構市場化改革,實施核心團隊持股、薪酬體系改革等舉措,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聘和項目遴選制度,放開二級、三級公司的國有成分股比限制。

4.5 厚植支撐國際科創中心功能的人才優勢

全面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擴大“海聚英才”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大規模集聚海內外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促進人才要素市場化配置,為科創中心建設提供強勁持續、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撐,成為天下英才向往的機遇之城、逐夢之都。

4.5.1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加強高峰人才引育,采用國際通行的人才遴選機制,配置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事業發展平臺,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號召力和國際視野的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持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建設科學社區,吸引頂尖科學家設立實驗室并開展創新研究。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創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勵中外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先行先試更加開放便利的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實施更有吸引力的國內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優化居住證(積分)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

4.5.2加強創新型人才培育。強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建立面向未來的頂尖人才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實施強基激勵計劃、超級博士后計劃和青年英才開發計劃,給予基礎研究人才長期穩定支持。完善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計劃,支持科研人員在高校、企業間雙向兼職兼薪和柔性流動,加快培育一批擁有科研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創業潛力的人才,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面向未來的青少年科學創新教育行動,加強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發現和培養,構建大中小學銜接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科學普及高質量供給,全面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和能力。

4.5.3構建更加靈活有效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堅持憑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評價人才,賦予用人單位、行業組織人才評價主體地位。引入市場評價、社會評價和同行評價,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娱乐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 国产在沙发上午睡被强|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女女女女bbbbbb毛片在线| 老子午夜理论影院理论| 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 性色欲情网站iwww|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妇女馒头高清泬20p多| 天天弄天天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办公室扒开奶罩揉吮奶头av|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av无码国产永久播放蜜芽| 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 影音先锋女人av鲁色资源网久久 | а√资源新版在线天堂|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美腿乱|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浪货跪下给我好好含着羞辱调教|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免费看a级肉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 国产精品自在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