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經濟轉型升級,“十三五”是關鍵期
來源:未知 日期:2015-09-29 點擊:次
□今天講新常態,不是要否定過去的高增長,過去的高增長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但今天依然追逐這種非常態的高增長,顯然不現實,也不可持續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將呈現出一個雙向過程,既是一個全國31個省市去過剩產能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過程。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從走向新常態的要求來看,“十三五”時期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時期
今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在北京召開。全會主要議程將包括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成為國內外矚目的焦點,而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將表現如何也成為海內外市場預測機構的關注熱點。“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速將為多少?未來實現經濟新常態有哪些對策和建議?就上述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戰教授。
保證合理增長區間,
新常態不能被“貶化”
解放新論:“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將表現如何,各方都十分關心。而談中國經濟繞不開新常態。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經濟新常態”,社會各界反響熱烈。但我們發現至今對新常態依然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如認為增速降低就是新常態。對此,你怎么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表現為一種怎樣的增速?
王戰:中國經濟新常態應表現為一種怎樣的增長速度,是當下一個關注度高且非常重要的問題。
認識新常態要克服兩種思想誤區:一是盲目追求高增長。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10年以上的兩位數增長,中國經濟形成了一種慣性——地方政府的政績觀與GDP考核掛鉤。但這種慣性思維已有所改變,假如今天去問地方官員,很多人已經不把兩位數增長作為自己的政績目標,這種想法的扭轉,對轉方式、改變粗放型增長是很有利的。二是認為增速下降就是新常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新常態的一種“貶化”,也是不對的。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起草時,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我說,現在下面有點把速度往下壓就認為是新常態的傾向。后來,會議明確提出要認識新常態的問題,同時提出新常態的9個特征,以及提出了引領新常態的問題。這次會議對如何正確認識新常態進行了廓清,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走向新常態轉折點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就速度而言,新常態應體現為處在一個合理的增長區間,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應當是有有效需求、有效投資的。什么是合理區間呢?
一般而言,經濟運行呈現為幾種狀態:首先是非常態。非常態有幾種表現形式,負增長是非常態,高速增長其實也是非常態。后者當然是一種相對好的非常態。我們都知道,沒有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這種國際地位,以及應對世界經濟波動的這些回旋余地。今天講新常態,不是要否定過去的高增長,過去的高增長是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但今天依然追逐這種非常態的高增長,顯然不現實,也不可持續。其次是常態。市場經濟中的常態通常呈現為一種經濟周期,即經濟表現出繁榮—危機—衰退—復蘇—再繁榮的循環往復。如果從經濟長周期即50年來看,通常其中20年至30年是繁榮期、20年至30年是相對衰退期。在相對繁榮期,發達國家的年均增速大概在3.5%—4%,在相對衰退期,年均增速大概在2%—2.5%。發展中國家的年均增速通常再高一點。今天講新常態的合理區間,首先應當認識常態是什么。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平均增速應該高于發達國家,且應略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應該就是我們講的合理區間。
“騰籠換鳥”,
新常態需要新方法去過剩產能
解放新論:今年中國經濟形勢有點偏冷。近期工信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經濟運行中一個突出問題是產能過剩。1月—5月,煤炭全行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0%多,水泥、玻璃行業利潤下降了60%多,冶金行業利潤下降了36%。明年我國將進入“十三五”階段,產能過剩是否會是“十三五”需面對的一大經濟難題?
王戰:經濟新常態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內涵:合理區間、結構優化、創新驅動,這三者彼此相連,缺一不可,不能只談速度,不談其他。其中,結構優化就涉及去過剩產能的問題。
對此需回答幾個問題:一是要不要去過剩產能。通常沒人會認為產能過剩好,但一個省真的要面對砍掉6000萬鋼鐵、4000萬水泥等過剩產能時,就會感覺到其給地方經濟帶來的巨大壓力。二是如何去過剩產能,既能化解過剩產能,又能避免去過剩產能中出現失速等影響發展大局的問題。
觀察我國眾多城市近些年的經濟表現可以發現:上海最早出現增速下降,但降到7%左右,就基本沒有再往下降了;有一些省市增速則下降到5%—6%,一些省市甚至更低一點,但這些省市呈現出一個共性,就是產能過剩較嚴重。這里面就反映出一個經濟規律,即市場經濟首先要滿足市場需求,如果供大于求增速肯定是要往下掉的;但如果通過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新的經濟平衡,增速就不會一直下降。所以,盡管去產能的過程很痛苦,卻是達到新的供求平衡、實現新的經濟平衡必須經歷的一步。
一般而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通過危機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如工廠倒閉、關門等,通過一輪清洗,使經濟走出衰退、走向復蘇,進而在新的市場需求中走向新一輪繁榮。這是西方經濟的常態。但我國不可能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式。對此,我們的建議是,順應局部產能過剩的現狀,嘗試通過局部輪流減少過剩產能的方法,逐步實現中國經濟整體新的平衡。如果“十三五”時期,以局部地區去產能的方式輪一遍的話,就基本上可以把中國的過剩產能消化掉,使中國經濟逐步達到新的平衡,實現中國經濟新常態。這種方法有助于將局部的速度下降控制在不影響大局的范圍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不會像西方經濟危機那樣出現大沖擊。
當然,光去產能不行,還應給去產能的省份更多政策激勵。如能否對這些省份創新創業的政策更優惠些,對小微企業的減免稅政策更放松些等。這樣一頭要求地方去過剩產能,另一頭幫助其形成新的產品,面向新的市場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度過去產能過剩的艱難時刻,同時實現經濟的新一輪發展。
總的來說,“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將呈現出一個雙向過程,既是一個全國31個省市去過剩產能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過程。從經濟發展規律看,從走向新常態的要求來看,“十三五”時期將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時期。而這樣一個過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守住就業底線,
新常態具備很多政策工具
解放新論:假如去過剩產能,水泥、玻璃、冶金等存在過剩產能行業的職工怎么辦?
王戰:保障就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位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常態的底線。就此而言,中央多次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目前我國進城就業的新增人數在逐漸減少,但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農業勞動力還會繼續向城市轉移,所以我們必須還要保障就業。保就業,我國有許多政策工具,一個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相比制造業,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系數要更高。這兩年隨著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第三產業的比重繼續穩步上升達到48%左右,已經超過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未來,我國還會繼續推進增值稅改革,國務院簡政放權還要在去掉“費”這一塊上下很大功夫,這些都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有很大的韌性,能夠保障中國經濟在去過剩產能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大范圍的失業問題。
這也間接說明了一個道理。盡管以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兩位數增速,但政府工作報告提的都是每年8%左右的增速。8%的增速是怎么來的呢?一個重要的政策依據就是通過就業算出來的,是通過每年預計新增就業多少,然后根據不同產業拉動就業系數推算出來的。換句話說,同樣的新增就業,當第三產業增長快的時候,增速是可以降一些的。新常態的底線是就業。守住了就業,實際上也就守住了從高速增長向新常態過渡的底線,守住了實現新常態的底線。
致力創新驅動,
引領新常態的關鍵一環
解放新論:“騰籠”雖不容易,但“換鳥”似乎更難。對此,該如何實現?
王戰:概括地說就是要創新驅動,世界經濟相對衰退期也是創新的窗口期、綠燈期,這主要有兩方面的事情可抓:
一是推動草根創新,這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凡是適應新的市場需求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都應該視為創新,而不是說大家都關注一個極小領域中最高端的東西才是創新。在這里面,群眾是真正的創新英雄。如果問過去30年高速增長,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無形資產,我認為,是我們錘煉了一批敢于闖蕩市場的創業者和企業家,以及具有強烈創新愿望的草根群體。央視7頻道、10頻道常播出一些民間發明節目,某個農民造個直升飛機、汽車、機器人等,這說明民間有非常強烈的創新愿望。黨和政府要想的是,怎樣引領民間這種創新創業的愿望。把這些資源用好,創新驅動就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這才是走向新常態不懈的動力。
推動草根創新,政府要營造一個公平的營商環境。尤其是在企業創業初期,政府應當給予適當的激勵機制,而不要和企業爭利。此外,要完善科技金融鏈。目前,我國科技金融項目很多,如政府對基礎研究的經費補貼、天使投資、風投基金、產業基金等,但還缺乏科技金融的退出機制。要看到,金融是需要回報的,如果沒有退出機制,資金就不能投入到第二家、第三家,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退出機制就沒有完整的科技金融鏈。
二是推動戰略性高科技創新,這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能量。
關系國家國民經濟命脈和長遠發展需要和戰略性的高端科技領域,如大飛機、新材料、航天航空、碳纖維等,政府要抓??偟膩碚f,口子要小一些。
此外,一些重大的國家戰略對中國經濟實現新常態也有重要積極作用,例如,“一帶一路”有助于東部開放和西部開發互動。如果“一帶一路”能夠打開東亞西亞市場、阿拉伯市場、俄羅斯市場等,西部就能夠更直接地面對市場,東部向西部的產業轉移就順了,西部的產品就不必拉回沿海再出口。
總的來說,經濟新常態中有速度問題,但不僅是速度問題,還有認識問題、應對問題、引領問題。制定“十三五”規劃,各個地方應因地制宜。引領新常態方面,東部要走在前面;中西部則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發展戰略。比如,某些地方發展過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沒完成,還有手機產業鏈、電腦產業鏈等,也不能說這不是創新,就拉掉不讓它做了。勞動密集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因此,認識新常態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