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十三五”將深遠影響世界的60個事實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3-08 點擊:次
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5日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查。觀察家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份闡明今后五年國家戰略意圖的重要文件,將產生的國際影響是空前的。以下僅是本社記者從中摘錄的60個要點……
——國家目標
1、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2、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創新驅動
3、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
4、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
5、強化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基礎前沿科學研究。
6、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若干國際創新合作平臺。
7、著力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社科人才、企業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
8、完善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放寬技術技能型人才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條件。加快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來華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務。
9、堅持需求引領、供給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激活和釋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需求升級與供給升級協調共進的高效循環,增強發展新動能。
10、加快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推動高端裝備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現代產業
11、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12、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使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 5%。
13、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等領域的產業發展壯大。
14、大力推進先進半導體、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統、新一代航空裝備、空間技術綜合服務系統、智能交通、精準醫療、高效儲能與分布式能源系統、智能材料、高效節能環保、虛擬現實與互動影視等新興前沿領域創新和產業化,形成一批新增長點。
15、在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
16、實施新興產業全球創新發展網絡計劃,鼓勵企業全球配置創新資源,支持建立一批海外研發中心。
——互聯網
17、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
18、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寬帶關鍵技術研究,啟動5G商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全面向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演進升級。
19、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20、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把大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全面實施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快推動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和開發應用,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治理創新。
21、推動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網絡空間安全規則制定、打擊網絡犯罪、網絡安全技術和標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能源革命
22、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
——新型城鎮化
23、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24、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25、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
——海洋強國
26、加強海上執法機構能力建設,深化涉海問題歷史和法理研究,統籌運用各種手段維護和拓展國家海洋權益,妥善應對海上侵權行為,維護好我管轄海域的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
27、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海洋秩序的建立和維護,完善與周邊國家涉海對話合作機制,推進海上務實合作。進一步完善涉海事務協調機制,加強海洋戰略頂層設計,制定海洋基本法。
——環境治理
28、全面推動能源節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
29、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30、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全方位開放
31、發揮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對外開放門戶作用,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區。
32、以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行業為重點,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33、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比重達到16%以上。
34、放開育幼、建筑設計、會計審計等服務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鼓勵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支持設立研發中心。
35、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及合作園區。
36、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贏、同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37、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資本走出去。
38、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高股票、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放寬境內機構境外發行債券,以及境外機構境內發行、投資和交易人民幣債券。
39、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標準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稅收協定,爭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
——“一帶一路”
40、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展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41、加強同國際組織和金融組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臺。
42、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構建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
43、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
——全球經濟治理
44、維護世界貿易組織在全球貿易投資中的主渠道地位,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
45、積極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建自由貿易區,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海合會、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推動與以色列、加拿大、歐亞經濟聯盟和歐盟等建立自貿關系以及亞太自貿區相關工作。繼續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46、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合作,支持主要全球治理平臺和區域合作平臺更好發揮作用,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平合理。
47、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國際責任
48、擴大對外援助規模,完善對外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免費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經濟政策等方面咨詢培訓,擴大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防災減災、環境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貧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力度。
49、維護國際公共安全,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支持并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防擴散國際合作,參與管控熱點敏感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通道安全。
——民生福祉
50、實現約5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通過實行社保政策兜底,實現其余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脫貧。
51、全面提高教育、醫療衛生水平,著力增強人民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加快建設人力資本強國。
52、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53、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54、堅持全民覆蓋、保障適度、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55、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全國總人口l4.2億人左右。
——戰略與安全
56、深化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57、制定實施政治、國土、經濟、社會、資源、網絡等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政策。
58、加強反恐怖專業力量建設。加強反恐國際合作。加強反間諜工作。
59、推進國家經濟安全、防擴散、國家情報、網絡安全、出口管制、外國代理人登記、外資安全審查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立法工作,加快健全國家安全法律制度體系,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國家安全。
60、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