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十三五”推動我國服務業擴量增質發展的政策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3-08 點擊:次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本實現工業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人口結構變化對服務業發展既有壓力也是機遇,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將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凸顯中國影響力亟待彌補服務業發展短板。為此,要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轉變監管方式,切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環境,培育和發展多樣化的服務主體;加大服務業人力資本投資,完善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創新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改善服務業基礎設施;加快構建公平共享、競爭有序的發展環境,健全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統計制度。
一、“十三五”時期服務業發展的新背景和新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深刻調整,對于服務業發展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有壓力也蘊藏著動力。
(一)新發展階段對加快培育新增長點和形成新動力的內在要求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僅僅是經濟增長速度的下臺階,更體現在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經濟結構上的轉型。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要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結構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從而實現速度下臺階的同時質量上臺階。
據預測,“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均GDP將由目前的11000國際元提高到15000國際元左右,服務業發展將會迎來加速發展期。可見,“十三五”時期加快服務業發展,有利于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來源,進而推動新常態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二)基本實現工業化、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切要求服務業加快發展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加快向工業化后期過渡,基本完成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在這過程中,實現工業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迫切需要提高制造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爭奪全球產業鏈高端位置,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強有力支撐。
首先,隨著工業內部不斷分化,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的比重會持續下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比重將明顯上升。這將對服務業需求結構產生重要影響,更加依賴商務服務、金融保險、技術研發等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同時,小批量、多批次、差異化生產的趨勢更為顯著,也會對生產性服務業提出新的、更專業化的中間需求,從而推動形成以服務業為引領、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新格局。
其次,在我國制造業低成本比較優勢趨于弱化的情況下,必須盡快提升要素稟賦結構,形成新的更高層次的比較優勢。這就需要大力發展研發、教育、金融、信息等服務業,依靠高水平的創新要素,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提供不竭動力。
另外,面對環境污染加重的嚴峻形勢以及節能減排的國際承諾,還必須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轉型。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都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快高技術、節能環保等服務業的發展。
(三)人口結構變化對服務業發展既有壓力也是機遇
“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在繼續保持低位增長的同時,結構性變化將更為顯著。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緩慢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加快上升。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15-64歲年齡段人口仍有10億以上,占總人口的70.1%,不過,與目前相比將凈減少1056萬,占比也將下降2.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接近1.7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7%,比現在上升2.2個百分點,屆時全球每不到4個老年人就有1個是中國人。另一方面,勞動力素質進一步提高。預計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和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達11,2年、13.5年,比目前提高1.6年、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為2億左右,這一數量相當于現在巴西的總人數。
人口的結構性變化,將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對我國服務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其中,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并伴隨空巢家庭的增多,居民將更加重視生命和生活質量,從而對現有的服務內容及提供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實際上處于不斷變化之中,“50后”低齡老年人相對而言具有一定消費能力,更容易接受新的消費方式,有利于催生新的社會化服務需求,帶動服務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另外,在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的過程中,將更加注重優先投資于人,有利于擴大中高端人力資源的規模,從而為我國服務業發展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持。
(四)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將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繼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突破50%之后,2014年城鎮化率接近54.8%,比改革開放之初上升了近37個百分點。但是,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剛過36%,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城鎮化發展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勢在必行。為此,需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改變以往片面追求城市規模擴大和空間擴張,更加重視公平共享、四化同步、集約高效、綠色低碳以及文化傳承。
可以預見,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左右,約有1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城鎮。這一方面將會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住宅、公共服務設施等大量投資需求,并加快創新要素集聚和知識傳播擴散,對于發展流通性、生產性以及社會服務業將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潛力釋放,從而有利于個人服務業的發展。另外,隨著未來五年“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的形成,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的能力將明顯增強,城市規模結構更趨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將實現合理分工、協調發展。這些都有利于增強大城市生產性、流通性服務業的發展能級,并充分借助城市群內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促進服務業的網絡化發展。
(五)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將為服務業創新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入開展,科技創新呈現出學科交叉融合、邊界日趨模糊、領域不斷延伸的新趨勢,原創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應用的周期明顯縮短、效率大幅提升。目前來看,無論是科技成果本身還是所影響的生產生活,都在發生著一場未知遠大于已知的變革。
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將成為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的驅動力量。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智能型技術替代勞動密集型技術的趨勢明顯,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深度應用,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架構和標配。這些新的信息技術以近乎零邊際成本的方式生產并共享著商品和服務,不僅前所未有地重塑消費領域,還將顛覆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在產業內部,互聯網產業鏈將會進行更廣泛的垂直整合;而在產業外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將進一步加速。
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使服務業分工繼續深化,激發服務領域的持續創新。在服務內容、服務提供主體及提供方式等方面賦予新的內涵,將促使產業價值鏈分解出更多新的服務業態,商業模式、運作方式、管理方式上的更新迭代也將成為常態;與此同時,還會促進一大批新興服務業的崛起和發展,帶動服務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提升。
(六)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凸顯中國影響力亟待彌補服務業發展短板
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將會加快,圍繞人才、技術、品牌等知識性生產要素的爭奪將更加激烈。我國長期依賴的比較優勢,在國際分工和全球產業鏈中既會面臨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打壓,同時也會被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所切割。為應對這種“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就要加快培育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在體現資源配置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服務業領域搶占發展制高點,贏得大國競爭中的戰略主動。同時,隨著各種標準更高的雙邊和區域貿易投資協定談判的深入推進,需要我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統籌服務業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擴大開放中壯大服務業,在服務業發展中提升開放水平,鍛造經濟的持續競爭優勢。
此外,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因素的全球影響將會更加凸顯,中國的發展經驗、文化和價值觀也將受到更大關注。中國將成為決定國際形勢走向的重要變量,有條件提出更多全球治理主張并擔當建設性的領導作用。世界與中國的互動進入新階段,相互適應需要邁上新臺階。這也需要我國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注入服務含量,為全方位、系統地參與全球治理貢獻高質量的智力資源,為提供與自身發展實力相符的全球公共服務奠定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推動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未來五年,要從推進供給側改革創新、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保障措施三方面入手,促進服務業擴量增質發展。
(一)推進服務業供給側改革創新
第一,進一步放開服務業市場準入。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基礎上,加快復制和推廣負面清單的準入管理模式,為各類服務業市場主體創造公開、平等、規范的準入制度。對現有的各類行政審批統一建章立制,將非行政許可事項全部“清零”,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形成透明、高效的審批制度。在準入條件上,減少或降低經濟性要求,完善安全、環保、技術等方面的要求,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審批事項,可轉由行業協會和具有認證認可資質的機構審核。
第二,加快轉變服務業監管方式。切實扭轉以檢代管、以罰代管的局面,著力促進監管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創新。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全面規范和監督自由裁量權。加強監管執法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合執法,避免多頭執法、重復監管和一事多罰。加大對服務業市場主體經營行為的監管,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同時,強化社會化監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征信機構、金融機構在資質檢查、經營行為記錄、信用評估等方面的作用,促進服務業市場主體自律誠信經營,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
第三,切實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環境。加大國家創投引導資金扶持力度,并更多向創新性服務企業初創成長的“前端”傾斜,為創新嘗試者、創業失敗者提供最大保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更多動力。同時,促進新興服務行業和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和執法體制,依法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鼓勵和支持服務業市場主體健全技術資料與商業秘密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知識產權中介服務,不斷增強服務業市場主體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的能力。加快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發,大力推進服務內容、商業模式創新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化進程。
第四,著力培育和發展多樣化的服務主體。鼓勵和引導適合行業特性的服務主體加快發展。同時,深化服務領域的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以有效競爭為目標導向,形成兼顧規模經濟和競爭活力的市場格局。
(二)進一步完善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
一是加大服務業人力資本投資。徹底扭轉“重設備不重人”的政策導向,適應服務業企業“輕資產”的特點,推動資源要素向激勵人才的方向傾斜。完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創新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大幅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支持科研人員在職和離崗創業,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創新創業人才雙向流動的長效機制。探索實施人才培訓福利計劃,鼓勵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脫穎而出。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服務業人才和創新科研團隊,盡快完善引進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戶、稅收、醫療、保險等政策,加快高層次人才集聚。
二是完善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在全面完成“營改增”的基礎上,適時簡并增值稅稅率,增強稅收中性,推動增值稅立法,以法治手段鞏固改革成果。優化服務貿易出口退稅方式,適當擴大期末留抵退稅政策和出口服務零稅率的適用范圍,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延長企業所得稅稅前彌補虧損的年限,加大企業在研發投入、技術改造等方面的稅收激勵,進一步鼓勵新興服務行業和業態投資。
三是創新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金融業的良性發展。鼓勵商業銀行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開發適合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積極發展供應鏈融資、商業保理等融資方式,推動完善我國動產融資服務體系。
四是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實現對內開放是建立國際化“國民待遇”的重要前提。為此,要加大力度清除隱形市場壁壘,鼓勵各類服務要素跨地區自由流動。進一步優化服務貿易結構,適當擴大新興生產性服務要素進口,充分發揮技術和知識溢出效應,改善服務業供給結構;借助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更高層次的服務出口產業集群,為中國制造“走出去”提供服務支持。此外,借鑒國際上高水平自貿協定的經驗,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推動我國與貿易伙伴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國際服務業產業轉移層次,鼓勵更多有實力的服務業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五是進一步改善服務業基礎設施。繼續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城市公用服務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全面推進“三網融合”相關技術發展及應用,推進下一代互聯網規模化商用,進一步提高城鄉寬帶網絡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同時,健全現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建設和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建設。
(三)強化服務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構建公平共享、競爭有序的服務業發展環境。引入公平競爭機制,防止服務市場上的壟斷行為,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加強對新興服務行業和業態的安全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制定,更好地引導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市場化及產業化。大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服務領域的誠信體系建設,加強對市場監督和消費者保護。
健全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統計制度。進一步研究和完善統計調查方法和指標體系,改進現行服務行業增加值的核算辦法、基礎數據采集方法以及服務業統計工作的組織實施。加強對服務業的常規統計,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積極研究和參與國際貿易增加值統計改革。健全服務業發展的監測體系,及時準確地反映服務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發展趨勢。建立服務業主管部門、統計部門和主要行業協會的信息溝通機制,做好服務業發展的信息發布及預測預警。
作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 任興洲 王微 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