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機制聚動能 沖刺油菜百億產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12-12 點擊:次
衡陽縣是湖南油菜主產區和優勢區,被譽為“湘南一枝花”,油菜面積和總產居全國前列。獲批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衡陽縣著力做好“一枝花、一滴油”,以創新發展機制、集聚發展要素為引領,不斷強龍頭、補鏈條、興科技、樹品牌,推動油菜產業全鏈條升級,打造金色產業高質高效引領區。2023年,全縣油料產業產值86.25億元。
一、集聚人氣匯眾智,暢通人才入園興業通道
(一)厚植返鄉創業沃土。打好“鄉情牌”、筑好“創業臺”、用好“服務包”,建成縣、鄉、村三級返鄉創業服務站,建立并實時更新共享返鄉創業項目庫數據,組建工作專班和專家服務團,對口產業、對接企業,“一站式”提供創業指導。依托異地商會設立衡陽縣返鄉創業聯絡站17個,搜集對接湘商回歸和返鄉創業信息1500余條,精準對接服務湘商和返鄉人才。堅持由縣級領導帶隊到一線招商推介、考察洽談,促成東方天潤油脂、安發原生態農業、零零玖生物科技等一大批湘企返鄉投資創業。打造“雙創”服務平臺、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返鄉農民工創業示范基地21個,推動創業主體從“孔雀東南飛”到“八方鳳還巢”。全縣2023年新增返鄉創業主體7686個,到位投資35億元,帶動就業4萬人以上,先后被評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工作典型縣、湖南省農村創新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示范縣。
(二)筑實人才回流蓄水池。深入實施“萬雁入衡”引才行動,制定出臺《衡陽縣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構建完善的人才引進政策體系。圍繞產業園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加大人才招聘和政策扶持力度,對企業引進的高級人才給予工作和生活補貼300多萬元,引進人才1330人。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200萬元,發放創業培訓及后續服務補貼550萬元,創業擔保貸款600萬元,發放人才服務“綠卡”52張。每年“按需定制”課程培育高素質農民600人,選送農村“頭雁”工程人才20人,開設“土專家”、“田秀才”田間課堂23期。
(三)育強產業組織領頭雁。產業園聚力打造“糧、油、畜”3條百億產業鏈,每條產業鏈組建由1個“鏈主”企業為領軍、3-5個加工龍頭企業為骨干、10家左右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力、若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支撐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分工協作、要素互通、資源共享,推進主導產業全鏈式、集群化發展。其中園內油料產業2023年新增規模以上油脂加工企業4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大戶分別為49個、71個和175戶;規范鄉村榨坊320個,園內加工菜籽油10萬噸以上。同時,產業園以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為契機,發展農村電商龍頭企業5家,建設農村電商網點117個,2023年園內油菜及其相關產品網絡銷售額6.8億元。
二、集成科技提質效,打造園區建設新引擎
(一)突出科技驅動。邀請湖南省農科院在園區建立油菜專家工作站,特聘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李莓為首席科學家的14人科研支持團隊,主攻“雙高雙低”油菜新品種研發推廣和油菜病蟲害防治新技術,2023年應用油菜“根腫病”、“菌核病”防治新技術15.5萬畝,減災減損2000萬元以上。產業園還與湖南省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緊密合作,2023年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推廣經費1000余萬元,建成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5個、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星創天地4家,擁有35項科技創新專利、軟件著作權1項,申報發明專利16項;重點推廣新品種4個、新技術2項、展示新品種15個。產業園創新實施“專家+農技人員+政策指導+大戶(農戶)”的“套餐式”農技服務模式,每年指導服務1萬多人次。
(二)突出數字推動。建成全省首個、全國首批“縣級智慧農機平臺”,實現農機具數字化管理全覆蓋,農事中心、合作社與小農戶供需信息無縫對接。建設企業數字化制種管控平臺,開發運用油菜制種農事操作信息化平臺。購置制種田間物聯網管控系統,實現生產基地生產環境信息全程可視化監控管理。建設產業園農業大數據中心,著力構建農業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生態鏈,推動數字農業在油菜產業中的應用和推廣,園內實現“益農”信息社建設全覆蓋,“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推進。
(三)突出裝備拉動。積極推進“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建設,建成20個農機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其中省級綜合農事服務中心2個,為農戶提供耕種收全程社會化服務。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應用,建成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6個,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4個、示范面積5萬畝以上。衡陽縣被評為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油菜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4.39%。
三、組合政策強支持,夯實園區建設“硬支撐”
(一)財政保障“多補”??h委縣政府確立糧油生產工作財政投入力度只增不減、補貼方式更加精準的總基調,2023年縣財政先期整合配套1000萬元發展油菜產業,用于油菜發展補貼、農機具購置縣級累加補貼、綠色發展補貼等項目。2023年,園內整合各級財政資金投入達2.85億元,撬動社會投資達17.87億元。
(二)金融保障“多投”。開展貸款貼息,減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負擔。2023年產業園為145家涉糧油企業發放貸款5.7億元,貼息補助經營主體93家,補貼資金388萬元。豐富涉農保險產品種類,穩步擴大油菜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小農戶投保率,支持開展農業保險電子保單試點。2023年,園內油菜投保面積31萬畝,理賠農戶711戶186萬元,真正實現了“應保盡保、應賠盡賠”,給農民發展生產吃下“定心丸”。
(三)土地保障“多批”。出臺《衡陽縣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產權置換暫行意見》等系列政策,明確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產權置換,優先保證產業園用地指標,農業設施用地按政策要求足額保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和建設所需用地視同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優先安排。園內2023年新增并落實建設用地12.2畝,新增設施農用地216.8畝。
四、聯農帶農助增收,讓農民挑上“金扁擔”
(一)增收途徑“多”。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園內農民收益來源多元化。產業園建設期間,通過資金折股量化、入股分紅和“村級服務組織+公司+合作聯社+農戶”等模式,帶動園內村集體增收1.4億元,2023年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49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31.13%。
(二)聯農機制“穩”。組建油菜產業聯合體5個,農戶參與農民合作社的比重達到67%,油菜百億產業鏈將10萬余農戶帶入油菜產業各環節,共享產業鏈紅利。探索成立強村公司發展“飛地經濟”,即由梅花村出地領辦、51個脫貧村以幫扶資金參股、專業團隊管理運營,籌建冷鏈物流中心、農產品集散中心和直播帶貨基地,收益按股分紅。結合“湘商回歸、返鄉創業”行動,打造“一園區兩基地”即高新區雙創園區農產品加工項目板塊和渣江鎮、演陂鎮兩個返鄉創業示范基地,建設鄉村車間162家、就業車間60家,新增創業主體175個。
(三)助農模式“好”。園內多元探索,主推3大“鏈接”模式:即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折股量化模式,由嘉穗農業、志青農業、鴻銀農業等13個龍頭企業對接幫扶彈弦、天水、方工等17個脫貧村或脫貧人口相對集中村,以財政資金入股分紅的方式為村集體平均增收2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模式,在園內8個鄉鎮遴選12個油菜產業優勢村和1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作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帶動模式對象,通過與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為村集體累計增收300多萬元。“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分紅”模式,西渡鎮梅花村將全村耕地折股量化與衡陽縣梅花種養專業合作社合股經營,實行“基準股權收益+勞務收益+生產效益”分紅模式,帶動農民穩定增收;西渡鎮陡嶺村農戶將承包地交由當地合作社托管,農民既能不用下田就增產增收,又能外出務工多增加一份收入。
五、盤活“三資”興產業,走出產村融合新路子
(一)找準特色產業路子。建好“三資”臺賬。全面摸排清查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運營情況,實行統一記賬、統一制度、統一審核、統一建檔、分村核算,建立村級“三資”臺賬,做到資金賬面清、資產底數清、主體歸屬清。找準特色產業。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稟賦、文化底蘊、技術工藝,探索和開發自身潛在優勢,走差異化經營路子,打優勢牌、謀特色路,選準產業、項目和載體。2023年,園內178個村新增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項目86個,新增投資2500萬元以上。喚醒沉睡資產。以突破發展瓶頸,激活發展動能為導向,按照資源互補的總基調,通過聯村發展,引導各村將資源、資產等活化利用,培育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帶動富裕村和薄弱村優勢互補、抱團取暖、合作共贏,讓“沉睡資源”變為“致富鑰匙”。如西渡鎮梅花村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網紅”旅游觀光項目,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
(二)搭好村級聯營臺子。注重以點帶面。選擇村黨組織戰斗力強、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產業發展優勢的村作為示范點聚力打造,按照“邊摸索、邊總結、邊提升、邊前進”的模式,開展“比學評促”活動,組織各村現場學經驗、談看法、找差距、補短板、促發展,切實發揮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注重引導聯營。引導主體村在有意向合作的村里擇取“資源互補、利益共通”的潛在對象,以主體村牽頭,洽談合作細節、統一聯營思想,促進合作共贏。注重一產一策。加強對村集體經濟項目的指導和支持,立足現有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強化科學規劃、資源統籌,加大資金、項目保障力度,有效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逐項分析、靶向施策,切實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后勁。
(三)壓實多方主體擔子。依靠黨建引領。抓好黨支部書記這個“關鍵少數”,推動形成“領頭雁”效應。實現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行動態管理,建好后備力量“蓄能庫”。依托專業治理。推行“村級治理”與“公司管理”分離機制。如西渡鎮梅花村職業經理人負責村村聯營公司的運營,相關村集體對公司享有資金權益和監管權力,讓“專業人做專業事”。職業經理人為聘用制,招聘成功后簽訂聘任合同,合同明確聘任時間、履職內容、薪資待遇等。依法全面監管。聘請第三方會計專職管理村集體經濟資金,大額資金支出均需提供完整的“四議兩公開”記錄及影像資料。督促財務狀況、“三資”情況按季度進行公示公開,全面接受群眾監督,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