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發展歷程與模式研究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1-23 點擊:次
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新一輪經濟組織形式的重構,必將是一個復雜多變和漫長的過程,逐步將影響到以實體經濟為主的中國,尤其是對以產業聚集為手段、產業成本為競爭力的園區化發展,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產業園區的發展將更多的符合經濟活動的核心規律,也將從一般性的成本競爭轉向為效率的競爭和技術能力的競爭,將從一個規模化園區時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園區”的時代。
世界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階段1:空間集聚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最常見形態有物流園區、科技園區、文化創意園區、總部基地、生態農業園區等。
早期的空間聚集,本質實際上是只要投資就可以進入產業園區,由于沒有形成基本園區體系,基本沒有配套、服務的概念,最終導致產業類別混雜,沒有規律??偨Y來說,這一階段的園區只是單純的廠區,處于初級產業發展階段、產業關聯性不強。這也是早期我國大部分開發區的初級發展模式。
階段2:產業集聚
隨著產業對市場、生產要素、上下游關聯產業等的相關要求而發生的有目的的集中,形成產業集聚/產業鏈(垂直/水平)對園區產生相應的配套要求,但基本上一切配套和服務為產業服務,很少顧及生活。
階段3:人才集聚
產業發展和升級,產生對技術及優秀人才的需求,產業園開始關注以“人”為核心的生產要素。由于優秀人才對居住、生活設施的關注,使得產業園區有意識的建設使人安居的城市功能設施。
階段4:與城市融合
建設伊始,就從城市功能的角度主動營造人性化生活氛圍,通過打造適宜人居的環境吸引產業投資的目標對象,“引智招商”,吸引高端產業、龍頭企業的進駐,吸聚大量高技術人才,具備發展潛力。產業園區與城市融合,是園區發展的最終形態,是必然的需求與趨勢。
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1、早期的國家級開發區紛紛向綜合性新城區轉變
早期的國家級開發區,盡管經歷了產值與面積的飛速膨脹,但在“工業區”的發展指導思想下,也已經或即將遇上發展的“瓶頸”,紛紛謀求向綜合性城區的轉型。
2、90后設立的開發區大多定位為綜合城區型
進入1990年代,我國開始出現一種綜合類型的開發區,它們面積大,功能綜合,已超越了早期國家級開發區純工業區的建設性質。
這些開發區今后或者成為新城區(如浦東、海滄),或者成為現有城市外圍具有相當人口規模的新市鎮(如北侖、珠海西區),或者成為一個新城市(如洋浦)。
產業園區兩種發展模式的比較
園區定位型
主導發展第二產業,較少甚至幾乎沒有第三產業用地,產業結構一元化。城市功能配套較少考慮,主要滿足產業人口的基本需求。
城區定位型
綜合考慮產業發展、人口發展的需求,將產業與城市功能緊密結合;注重“人性化”及產業關聯,配備豐富的城市功能。城區型是園區型的升級替代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