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注意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
“十四五”規劃編制要注意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3-03 點擊:次
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面臨各種內外風險和挑戰,如何正確的預判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預見性地布局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路徑,將對編制區域“十四五”規劃方案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一、國內經濟環境分析預測
1、整體經濟運行趨勢
“十三五”前四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但整體平穩。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為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回落0.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仍處于合理區間,延續總體平穩發展態勢,但下行壓力較大。
預計“十四五”期間仍將延續“十三五”期間的經濟發展態勢,降幅收窄,基本平穩。
2、固定投資增速趨勢
“十三五”前四年全國固投增速持續放緩,2019年相對平穩。2019年1-9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61204億元,同比增長5.4%。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1566億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8月份收窄1.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138361億元,增長2.0%,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311277億元,增長7.2%,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受道路運輸業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上升開始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制造與服務)增長顯著;社會領域投資中的教育投資增長18.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增長15.5%,增長亮眼;房地產開發投資基本穩定;制造業投資環比下降,但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9%,增速高于全部制造業投資6.4個百分點。
3、國民消費增速趨勢
“十三五”前四年消費增速逐年降低,但消費品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2019年前三季度消費品市場增速同比回落,主要受占零售總額比重較大的汽車、石油等出行類商品增速回落影響。據測算,出行類商品拉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超過0.8個百分點。扣除出行類商品后,前三季度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同比僅回落0.5個百分點,與上半年基本持平。據測算,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比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且明顯高于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十四五”期間,在消費環境持續改善、減稅降費及個人所得稅抵扣政策落實以及促消費政策逐步顯效等多因素帶動下,居民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較快發展,消費市場總體上有望繼續保持平穩。
4、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
“十三五”前四年我國進出口波動較大,貿易順差逐步收窄。201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4.62萬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2.48萬億美元,增長9.6%,出口增速創2011年以來新高;進口2.14萬億美元,增長15.8%,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貿易順差3517.6億美元,收窄16.2%,為2013年以來最低。
“十三五”中后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將持續釋放,成為拉動我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比重不斷提升,我國民營企業對外貿進出口增長的貢獻度超過50%,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一大亮點。
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十四五”期間,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我國產業發展進入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舊動能順暢接續轉換,搶占全球產業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1、信息技術產業發展
信息技術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正加速重構全球經濟新版圖。
未來5-10年,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升級、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居民消費升級對數字技術和經濟需求的持續增加,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將進一步拓展,我國包括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服務、數字創意、電子商務等在內的數字經濟仍將持續較快發展。預計到“十四五”末,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約為40萬億-45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5%。
2、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是具有“頭雁”效應的基礎性技術,帶動作用強。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虛擬(增強)現實、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居、智慧城市成為新風尚,智能經濟成為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加速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
“十四五”時期,智能經濟在制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程度越來越深,智能經濟和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融合程度不斷加深。未來5-10年,隨著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我國人工智能及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有望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到“十四五”末,產業規模有望突破7萬億-8萬億元,占GDP比重約為3%。
3、生物科技產業發展
生物技術目前進入產業化階段,基因檢測、基因編輯技術快速發展,細胞和基因療法技術日益成熟,生物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增長最快、技術創新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正在引發農業生產、工業制造、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深刻變革。我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近年來保持年均12%以上的增速,2018年產業規模接近5萬億元。
“十四五”期間,以基因測序、合成生物技術、液體活檢、細胞免疫治療、生物大數據、生物仿制藥、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進一步發展將帶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到2025年產值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元,占GDP比重有望超過3%。
4、節能環保技術
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促使我國綠色經濟發展迅猛,2018年總體規模約6萬億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017年底達到6.5億千瓦,風力發電和光伏產業規模穩居全球第一。節能環保產業持續較快發展,節能環保服務業產值達4148億元,增長16.3%。2018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83%,保有量超過270萬輛,我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最快、產量最高、保有量最多的國家。
“十四五”期間,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入普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綠色技術的突破和市場環境的逐步完善,我國綠色經濟有望持續較快發展,按照年均10%的增速測算,到2025年綠色經濟總產值有望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
5、海洋新興技術產業發展
我國201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76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4%。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海洋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海洋產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搶占國際海洋科技產業競爭制高點,是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期間,在數字海洋、透明海洋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隨著我國海洋產業從傳統產業轉變為向科技要潛力、向遠洋要資源、向業態創新要未來的創新型產業,年均增速可達8%-10%左右,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有望超過1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